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音乐唱片介绍 [复制链接]

501#

这个独特性就是你概括的,古典乐外衣,民谣和戏剧的音乐题材,一曲爱情的悲歌,和动听的旋律。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反映作曲家自己的个人特色,但是以上几个要素还是保证在100年后还是能听到这首曲子。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502#

这作品很优美,但是其实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能因此产生一部杰作。当然这个杰作不是谭盾式的。

我和李兄对这作品的看法或许相差不远,但是侧重点的差异,导致表述上的差距:一方是更看好作品的优美以及文化背景,一方是对作者处理素材上的无作为表示不满意。
TOP
503#

本人以上观点将在其他地方使用,请勿转载。谢谢。

在此还要表示对这两位作者的敬意。
但是这毕竟是许多年前的作品。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504#

砍柴兄对曲子的要求太高了。
TOP
505#

李商隐 在 2006-10-11 1:21:24 发表的内容
砍柴兄对曲子的要求太高了。


我觉得作品是音乐的根本。
我甚至可以忽视版本。
当然,我绝对没有否定版本的含义。
TOP
506#

李商隐 在 2006-10-11 1:20:14 发表的内容
这个独特性就是你概括的,古典乐外衣,民谣和戏剧的音乐题材,一曲爱情的悲歌,和动听的旋律。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反映作曲家自己的个人特色,但是以上几个要素还是保证在100年后还是能听到这首曲子。


我希望中国一流音乐是更多的文人成分的,从技术角度来说是更完美的东西。
这个作品也许如你所说,百年后还流行,但是还是一种代表音乐素材的流行、中国民间文化的流行、中国大众音乐审美趣味偏低的流行。而不是代表中国音乐水平的流行。
我现在回忆一些片段,其实这些片段在民族乐器的演奏下可能没有那么甜得发腻,但是直接该用小提琴,口味、品位完全变了。
这是作者的无作为导致的,在一定程度讲,是糟蹋这些素材。
TOP
507#

李商隐 在 2006-10-11 1:13:20 发表的内容
1)关于使用文学题材,如“浮士德”以及“莎乐美”等作品也是有相关的文学题材作为依靠。
……


这点是很重要的,西方的很多音乐、绘画创作,很多都有传统文化的支持,所以还有“母题”这个概念。
浮士德就是一个被非常广泛地使用的母题。同是由“母题”创作的作品,古诺的《浮士德》不失位一不杰作,但是李斯特的《浮士德》只能说是一个不太成熟的作品。
在中国,梁祝也是个大母题,其实被使用得还不够,问题是怎么使用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使用,我觉得不成功,至少,它只使中国有一部广泛流行的作品而不是多一部杰出的作品。多好的题材,多好的素材啊,可惜了。
它的存在,还影响了更成熟的同题材作品的出现,这更可恶了。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508#

李商隐 在 2006-10-11 1:13:20 发表的内容

2)关于使用民谣和戏剧题材,相当多的作曲家都使用当地素材编织音乐,如在马勒、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作品中广泛使用收集来的当地素材作为主题或变奏。
3)关于旋律。这个曲子非常优美是它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4)关于技巧和时代性。这个其实不用关注太多。当年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被很多评论家指责为守旧,毫无新世纪音乐的特点。当时批评者认为50年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将会被人遗忘,特别是,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卡拉宾几乎同时代,当时后者被广泛赞扬。但是80年后的今天拉赫玛尼诺夫是现在古典乐唱片和音乐会的热门。所以技巧不重要,作品的独特性和发自肺腑是重要的方面。


第二第三点我都没有异议,除了“成功”二字。
第四点是比较麻烦的。有很多在风格上远远落后于艺术史发展时段的作品,都被广泛接受了,还包括俄罗斯的巡回画派等等。
这问题在思考中。
是艺术史规律重要,还是大众审美诉求重要?怎么来理解这个矛盾?的确是个难题。
这个难题或许将继续于矛盾互为的方式存在,也许有一天,能有个结果。
或许不需要结果。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509#

李商隐 在 2006-10-11 1:32:05 发表的内容
西崎崇子这版马可勃罗版很好。新西兰乐队,外国指挥。此张里还有很棒的西部民谣改编曲。

西崎拉的这把琴是Kreisler用过的1732年瓜拉内,琴声极其优美。


我找来听听。
我也希望收一个好的录音了。
TOP
510#

李兄,砍兄都辛苦了!
TOP
511#

李商隐 在 2006-10-11 1:13:20 发表的内容
不太赞同砍柴兄的说法。这部作品确实技巧一般,结构也有某些不足。但是整个曲子还是非常优美。这是我的总体看法。


我并不否定这作品的优美,尤其是使用民间音乐素材的那些基本的旋律。
我希望的是,作曲家能在这些素材的编配上体现出较好的审美趣味,但是没有。
我们的看法也许相差不远,但是你看重它好的一面,我看重它差的一面。
TOP
512#

[quote]上山砍柴 在 2006-9-10 22:38:24 发表的内容
严金萱作曲。
另一个中国经典。
据说这也是一个真实故事。
《白毛女》首先是一部歌剧,这里的是芭蕾舞剧的音乐,所以演唱的部分相对较少。但是还是保留了部分重要唱段。而且,是朱逢博唱的喜儿。
陈燮阳和樊乘武指挥上海舞蹈学校管弦乐队,1972年录音。
要说的事,朱逢博的演唱很漂亮,我觉得比那位唱南泥湾的老奶奶唱得更可爱一些。
这种经典作品的经典录音,是在不可错过,虽然我不是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主要是题材原因。但是,我觉得这是一部无法绕开的作品。


白毛女,我更喜欢彭丽媛、万山红扮演的喜儿。
TOP
513#

不太赞同砍柴兄的说法。这部作品确实技巧一般,结构也有某些不足。但是整个曲子还是非常优美。这是我的总体看法。

1)关于使用文学题材,如“浮士德”以及“莎乐美”等作品也是有相关的文学题材作为依靠。
2)关于使用民谣和戏剧题材,相当多的作曲家都使用当地素材编织音乐,如在马勒、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作品中广泛使用收集来的当地素材作为主题或变奏。
3)关于旋律。这个曲子非常优美是它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4)关于技巧和时代性。这个其实不用关注太多。当年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被很多评论家指责为守旧,毫无新世纪音乐的特点。当时批评者认为50年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将会被人遗忘,特别是,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卡拉宾几乎同时代,当时后者被广泛赞扬。但是80年后的今天拉赫玛尼诺夫是现在古典乐唱片和音乐会的热门。所以技巧不重要,作品的独特性和发自肺腑是重要的方面。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514#

刚刚回头浏览了一遍这个帖子,发现,在各位尤其是李商隐兄、一点不烧兄等等多位朋友的图片加入,使得这个帖子看起来真的有点洋洋大观的感觉,我自己也很喜欢。关山月兄唐诗的加入也增添另一番趣味。

中国音乐唱片无穷无尽,我自己也时时补充。
希望这种更贴近我们心灵的声音,更契合与我们血性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理解。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唱片工业的成熟,这需要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TOP
51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16#

西崎崇子这版马可勃罗版很好。新西兰乐队,外国指挥。此张里还有很棒的西部民谣改编曲。

西崎拉的这把琴是Kreisler用过的1732年瓜拉内,琴声极其优美。
TOP
517#

aimo6666 在 2006-10-11 22:12:00 发表的内容
砍柴兄这两张碟碟虽好,但我自己实在是下不了手。


其实也可以不买,因为其替代品太多了,未必就逊色于斯。
TOP
518#

前面几位的评述,很让在下钦佩。学习了
TOP
519#

诗人谦虚了。
其实我们的分歧就是视点的侧重点差异上的问题,无所谓深刻与否。

如果我对作品的感知多一点理性分析的话,可能因为这与我的专业有点联系吧。仅此而已。
TOP
520#

讨论问题也是对自己的整理。
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