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音还原的必经过程 数字模拟转换器 (转贴) [复制链接]

1#
声音还原的必经过程 数字模拟转换器 (转贴)


1981年Sony与Philips联合发表CD-DA(Compact Disk-Digital Audio)的红皮书,书中对于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音乐CD,有详细的规格等技术上的说明,没多久1984年再度发表CD-ROM(Compact Disk-Read Only Memory)黄皮书,CD这项媒体已经正式跨入计算机储存的领域。<图片>
CD的发展相当迅速,当推出之时支持的软件厂家并不多,但CD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以及高水平的音质表现,推出不过四年,在1987年CD的总销售量,就已经超越了当年LP的销售量,正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软件。自此之后,LP与录音带市场逐渐式微,没有多久,LP正式告别市场,CD是广被接受的音乐软件。

CD唱片的发展,其实是架构在一连串数字的软硬件科技上,CD发明的从无到有,确实得仰赖无数科学家的埋首研究,如何克服雷射读取的问题;如何克服CD唱片侦错码的问题;如何克服所有一切将会遇到的问题。实际上,CD唱片的推出,是包括一整套完整的全新技术:包括如何将传统模拟讯源转换成数字储存格式、如何制造高精密度的CD唱片、如何生产雷射读取系统以及整部CD唱盘。

第一部推出的CD唱盘是Philips的整体设计,内部所有的关键零件皆为Philips所主导,包括读取伺服系统、侦错线路、数字模拟转换以及当时称为新科技的数字滤波等等。市场的竞争有助于科技的进步,设计者发现原先规画的CD唱盘无法满足更高音质的追求,遵循在固有的格式之下,音响设计者将数类转换器的部份独立出来,发展出新的音响科技。

数类转换器所负责的工作,其实只是整个CD技术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因为容易设计,且牵舍的技术可高可低,变化可大可小,因此音响厂商只要招揽数字人才,即可在数类转换器身上发展创意。熟悉数字技术者,可以利用DSP芯片撰写程序,藉以创造出独特的数字滤波程序,改善传统芯片无法达成的功能;模拟高手也可以在DAC芯片输出讯号之后,发挥长才设计出独特的模拟滤波以及模拟放大等线路。不同的DAC芯片以及不同的模拟放大可以组合出不同风格的音色,也因此虽然数类转换器负责的只是整个CD还原过程的一小部份,但却可无穷尽的发挥创意。

本专题将对数字模拟转换器,介绍与数字模拟转换器的工作架构,以及相关的名词与相关问题,然后再扫瞄音响设计者在这方面发挥了哪些创意。


多位还是单位元?

DAC芯片阔论 编辑部

  DAC芯片当然不是为了CD的用途而发展的,数字与模拟之间的转换,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用途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在某些用途之下,模拟式仪表比较容易让人判读,例如汽车转速与时速的指针,您只要瞄一眼指针的大概位置,就可以知道大约的数字,也可以透过指针移动的速度,了解数据实时变化的情形。也有一些时候需要精确的数字,这时候数字化就带来绝对的好处,例如温度计与电压表,目前温度几度了?目前电压几伏特?此时要的可不是大概的数字,而是精确至小数点的准确数值。
DAC的演进也与电子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芯片制造的技术能力有限,对于DAC(数字转模拟)或ADC(模拟转数字) 芯片的理论与研究也未到发达的阶段。1981年Philips推出CD唱盘的时候,内部采用的DAC芯片为14Bit分辨率,规格上明明写着16Bit,但为何采用一颗14Bit的DAC芯片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DAC芯片仅发展至14Bit的阶段,但Philips则利用线路的技巧,将分辨率拓展至16Bit的水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ADC芯片上,ADC芯片的发展总是落后于DAC芯片,当CD规格正式发表时,ADC芯片的分辨率仅达到14Bit的水准,要如何将传统模拟母带转换为16Bit的数字码呢?这其中确实的原因很难了解,但目前以计算机软件「回顾」早期发表的CD中,确实可以发现不少CD内的资料仅有14Bit的分辨率。例如巴毕罗里指挥的西贝流士「芬兰颂」(CDM7 69205 2,EMI),就是一张14Bit的CD唱片。利用计算机软件读出其中的数字讯号,最高的两个位从头至尾完全空白!这张CD听起来与现代的录音相比,分辨率确实差了一些,最细微的变化以及动态都可以听出差异。

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DAC芯片

DAC芯片因为用途的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形式。DAC的制造必须有相当高的精密程度,尤其是作为精密的转换用途,不若数字IC只要出现两种结果ㄛO0就是1即可,DAC芯片的输出是相当细微的电流(或电压)变化,以16Bit的DAC芯片为例,输入16Bit的数字讯号,DAC芯片就得依照输入资料,转换出65,536种不同的模拟位阶。而将数字与模拟两种用途同植于一块芯片之上,必须依靠极高的电路技术以及制造水准。

方法都是人想出来的,DAC芯片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如何制作,只要制造厂商有办法将一连串的数字资料,用任何方法转换成相对应的模拟输出,就是一种DAC芯片。在实际考量上,DAC芯片的规格与精密度直接影响着价格,而价格却又主宰着制造厂商采用的意愿,因此制造DAC芯片的厂商无不想尽各种方法,企图制造价格便宜、速度快、精密度又高的DAC芯片。经过多年的努力,芯片设计家以各种方式设计了下列几种DAC芯片,它们的工作方式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DAC芯片可以从速度及工作方式上做区分,低速的DAC芯片主要运用于高精密度的转换,位数并不一定都很高,从8Bit的工业用DAC开始,到目前音响界最流行的24Bit都有,而音响使用的DAC芯片则因为需求特殊,因此早已经被芯片厂特别区分成音响专用DAC芯片,这类的DAC芯片具有中等转换速度、低失真的特性,有的可以使用独立的电源,同一芯片内分别供应两种电源,分别给数字以及模拟使用。高速的DAC芯片运用于仪器以及视讯转换的用途上,这类DAC芯片的分辨率最高为10Bit,但工作频率则在MHz以上。音响使用的DAC芯片分辨率最高为24Bit,即使加上8倍超取样,速度也不及MHz的要求,因此在DAC芯片的世界里,等级划分相当严格,价格差异更大。

最早发展出多位DAC芯片

最简单的DAC芯片是多位芯片,此类型芯片又区分成相当多种工作模式,DAC芯片工作模式的发展,当然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绝对的关系,最早发展的DAC芯片为「加权电阻式」DAC芯片。在此以最基础的加权电阻式DAC芯片,简述DAC芯片工作的原理。

例如有一个6Bit分辨率的加权电阻式DAC芯片,采用并列数字输入,在控制开关动作的同时,这一组数字资料同时进入电阻群之中,有几位就有几支电阻,理想上我们将输入的数字讯号想象成同一位准,它们拥有相同的电压,同时输出阻抗皆相同,而且每支电阻的精密度皆相同(但阻值呈倍数的不同),以求转换的误差降至最低。

数字讯号(电压)输入电阻的同时,每支电阻个别得到的输出电压并不一样,最后将所有电阻的输出连接在一起,同时进入模拟加法器里,从这里把个别电阻的输出通通加起来,如此就得到了转换之后的模拟电压。

原理非常简单,如何实行就是芯片制造商的责任。加权电阻式的DAC芯片工作原理相当简单,但同时也是最不理想的DAC芯片,一方面动作过慢,另一方面在芯片内制造电阻相当不易,而且误差极大,因此很快就发展出另种方式的DAC芯片。例如「电阻分压式」、「电流相加式」、「电压相加式」、「加权电流式」以及速度较快的「矩阵式」等方法,方法不同,但原理都是利用电压施加于电阻之上,所造成不同的电流,将其相加得到的总数据为基础的DAC转换方式。此类型的DAC芯片大多是传统的多位DAC芯片。

在实际芯片的制造上,制造一个晶体管比制造一个电阻要容易得多,由于结构与材料上的不同,在芯片上制造小容量电容也比制造电阻要方便许多。电阻耗费芯片很大的空间,精密度又不容易掌握,因此后来DAC芯片便朝向高电路技巧的方式前进Q用对电容充电的原理,以及数学微积分的转换方式达到转换目的。

多位朝向单位元发展

Philips推出的比特流系统(Bitstream),其实正意味着DAC芯片朝向更经济且实用的脚步迈进,与另一款目前广被采用的Delta-Sigma(Δ-Σ)方式一样,其出发点其实是相当类似的。传统的DAC芯片采用电阻分流的方式,将个别的电流相加,误差大、速度慢是难以克服的缺点。除此之外DAC芯片将数字资料转换成模拟位阶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高频噪声,此噪声必须利用滤波的方式革除,否则声音难以逃脱刺耳、僵硬的重大缺点。

随着芯片技术的提升,Philips利用数字滤波的方式,改进传统高阶模拟滤波所带来的缺点萓嚄?墨H及严重失真等问题。数字滤波是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导入微积分以及傅立叶转换的公式,将数字资料直接计算改写,以达成零相位失真以及高阶数滤波的目的。至于转换之后的高频噪声,再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主动滤波即可。

数字滤波的位置位于接收芯片以及DAC芯片之间,它可说是为进入DAC芯片资料的先前整理动作,设计家同时发现,DAC芯片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必须符合Nyquist定律Y取样频率必须为最高频率响应的一倍,为了达到频率响应为0Hz-20KHz的要求,因此CD的取样频率订为44.1KHz,如此在转换的过程中却容易发生频谱重叠的困扰。设计家也很巧妙的利用「超取样」的方法,一方面利用超取样插补的技术让重现的模拟「刻度」更圆滑,同时也可以避开频谱重叠的困扰,如此既可以让DAC转换之后的「曲线」更模拟,同时使用的模拟滤波器也可以避免使用阶数过高的形式,换句话说,超取样技术大大的让DAC技术更接近模拟,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CD容易出现刺耳吵杂的现象,但现代的DAC则非常的模拟味,甚至有能力与LP系统相抗衡的主要原因。

导入超取样技术

超取样的技术是这样的,在数字资料进入DAC芯片之前,由数字滤波芯片进行分析与改写资料的动作,同时高速超取样芯片会读取数字资料,利用数学计算的方式,仿真出更细微的声音曲线。超取样并非CD技术的专利,在任何A/D或D/A转换的过程中,超取样是被普遍使用的一项改善技术,它能够有效提升信息量,却完全不需要增加记录媒体的负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超取样的计算是以仿真的角度来思考的,经过计算之后的声音曲线也许会偏离原本模拟声音的曲线,导致音色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它确是有效且可靠增加声音圆滑度的方法。

以两倍超取样来说,从CD读取的两个连续的资料,经过芯片的计算之后,推算出两个连续讯号的中间曲线,同时在两笔资料之间进行插补的动作。换句话说原本两笔资料的间隔频率为44.1KHz,从中央插补之后则可以获得88.2KHz的取样频率,换言之,四倍超取样、八倍超取样甚至于256倍超取样,将把送入DAC之前的资料准备得极为密集且完整,待经过DAC的转换之后,获得的便是相当接近模拟讯号的曲线。

由此,为了因应更多更密集的信息,DAC芯片必须达到高速度的要求,才能应付八倍以上超取样的要求。方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既然利用传统的方式难以提升速度,何不用数学的方式改变DAC工作方式。比特流与Delta-Sigma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被发展出来。

比特流的方式是:将传统DAC芯片中的加法器,改为脉冲输出的方式,利用脉冲的间隔,代表输出的模拟位阶,因此比特流的芯片外部,必须再增加一个脉冲转换成电压的转换电路。由于负责转换的位仅有一个,因此比特流系统亦被称为单位元方式,这是一项新的技术,也是更理想的工作方式。感觉上,芯片的设计变复杂了,但对于芯片的生产而言,芯片电路不怕复杂,芯片工作速度也有办法提升,只要对于DAC的结果有帮助,任何改变都是值得的。

Delta-Sigma的发展

另一种受到欢迎的Delta-Sigma DAC芯片也在1985年左右开始发展,同样利用单位元的方式进行转换,Delta-Sigma的发展是凌驾于Delta技术的开发,芯片设计者先研发出Delta芯片,它的方法是利用单位元电压比较器,将电压比较器仅保持一周期的一周期延迟器,以及加入预测滤波器所构成,由于这样的结构对于电路精密度的要求不很高,因此对于降低制造成本有很大的帮助。Delta芯片的发展并不如预期顺利,不但理论虽然相当高深复杂,电路技巧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在当时制造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而言,仍然是带突破的挑战。

随着制造技术的提升以及设计家的研究,目前Delta-Sigma技术已经达到了实用性的阶段。刚刚说过Delta-Sigma芯片是凌驾于Delta芯片上的技术,也是累积了Delta芯片经验之后才得到的成果。这类型的DAC芯片必须运用相当复杂的数学的计算,主要突破在于:在原有的Delta芯片线路上加入数个积分器,首先对于输入信号积分,然后再输入Delta调变器,说穿了,一连串的数字模拟转换其实就是一连串复杂的数学计算。再讲下去可能没有几个人看得懂了,因此关于Delta-Sigma芯片的理论就此打住。对于Delta-Sigma芯片,我们只要有几点认识即可:1.它是目前高位DAC芯片的主力。2.虽然理论非常高深复杂,电路架构复杂的程度无与伦比,但由于要求的精密度并不高,以一般的数字逻辑IC的水准即可,因此可以压低制造成本,成本一降低,马上就受到零件采购者的喜爱。3.由于Delta-Sigma芯片的技术是由单位元转换器为基础,透过数学计算的方式,以高频率脉冲输出,因此很容易达到高位的要求,目前流行的24Bit或是更高位的DAC芯片,都可望透过Delta-Sigma方式达成。也因此目前推出的最新24Bit DAC芯片,清一色是以Delta-Sigma理论设计出来的产品。而多年前日本器材流行采用的MASH系统,也可以说是Delta-Sigma技术的一支。

多功能合一的DAC芯片日益普及

芯片设计的艰深理论我们不需要实际去研究,对于器材设计者而言,只要能够活用IC厂的IC成品即可。为了达到更方便设计的要求,近来芯片制造厂开始发展多功能芯片,以Crystal公司为例,最近推出的好几款DAC芯片,皆将数字模拟转换过程中,所固定的经过的几个步骤,化为一全收在一片芯片中。换句话说,只要连接接收芯片,将同步讯号以及串行数字资料送入DAC芯片中,在一块DAC芯片里,即拥有超取样、插补运算以及DAC转换等功能,而DAC转换之后的模拟滤波,芯片设计厂当然也不会放过,只要配合原厂建议搭配少数被动组件,一部完整的数类转换器其实只要两颗IC即可达成@颗接收芯片加上一颗DAC芯片。当然,虽然芯片厂已经替您解决了大部份设计,您仍然也可以手痒发挥创意,在DAC输出的模拟讯号之后,再装一个复杂的真空管缓冲器鹢M它的真正用途可能只是「染色」。

结论

回顾过去,一部数类转换器的设计确实不简单,设计者必须找到接收芯片、数字滤波芯片、插补运算芯片、超取样芯片、DAC芯片以及最后负责模拟滤波的运算放大器等,然后在众多芯片之间协调运作接口,让它们能够同时运作起来,并且让它们拥有稳定的工作状态不至于随时当机。拥有数字技术的厂家,也可以利用DSP写程序的方法,自行撰写数字滤波与插补程序,塑造出与众不同的音色。但现在一切都省了,芯片制造厂已经完成了所有工作,两块芯片的价格直直落,难怪乎许多业余DIY同好,也能在K完原厂的资料后,自行组装一部24Bit/96KHz的数类转换器,说穿了,只要您略有数字概念,要自行设计一部数类转换器并不困难。

即使如此,再精密再好用的DAC芯片,最后都得经过耳朵的验收,再高倍的超取样技术,如果计算出来的声音曲线偏离声音曲线的本质,即使线条再圆滑也没有用;同理,芯片的设计再精简,如果声音不好听,一切依旧白搭。数类转换器的设计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调音的功夫。同样使用DSP技术的Wadia与Theta,运用不同的声音处理技术,却也造就完全不同个性的声音,这就是数类转换器多样化色彩的特色之一。

加权电阻式DAC的工作简化图,A1-A6为数字资料,此数据控制S1-S6开关,开关只有两种结果,不是连接电源VR就是接地,因此在忽视一切实际误差之下,供给每一支电阻的电压不是VR就是接地。电压经过不同阻值的电阻之后,这些电阻的阻值彼此呈倍数间隔,将电阻输出的电压透过模拟加法器相加,即得到模拟输出。这是最简单的DAC架构。
为了方便芯片生产,也为了节省芯片使用空间,DAC朝向于利用电容做转换的工作。图中所示为一四位的电容型DAC电路,三个电容的容量皆相同,透过S1-S5等开关进行切换,由于参考电源VR对于电容的充电,可以造成运算放大器最终电压输出结果的不同,藉此达到DAC转换的目的。
从另一动作波形当中可以发现,当输入1011数字资料时,S1-S5依照时序陆续开关动作,运算放大器即会陆续将结果累加起来,最后达到(13/16)VR的模拟电压。这种转换方式不像电阻加权式设计,在同一时间就可以得到结果的,必须透过开关陆续动作之后,将结果逐步累加起来,因此需要额外的控制开关时序的控制电路。

DAC芯片发展到最后,将导入超取样的观念以及Delta-Sigma的转换方式,制成DAC芯片。Delta-Sigma的理论相当复杂,很难做简单的说明,基本上它是结合超取样技术以及数学运算所构成的DAC芯片。好处是可以利用一般的数字IC制造技术,达到高位以及高速转换的目的。
最新的DAC发展已经把数个芯片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大幅度简化了设计上的难度,同时将成本降至最低。以Crystal最新推出的CS 4334 DAC芯片为例,它仅有8支脚,采用序列资料输入,却有24Bit/96KHz的转换能力。还不仅仅如此,在这颗面积仅有黄豆大的DAC内部,还结合了序列接收界面、插补运算、数字滤波、超取样等工作,同时也具有解强调功能。内部具有两声道的24Bit Delta-Sigma转换模块,最后还把模拟滤波包含在内,直接输出模拟讯号。以往必须使用好几颗芯片才能构成的数类转换器,现在全部只要使用一颗IC即可完成,不得不佩服芯片设计师的能耐。

早期的CD仅有14Bit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以这张EMI发行的「芬兰颂」为例,整张CD的资料皆为14Bit。 单位元的发明其实象征着DAC演进的历程,Philips称之为Bitstream比特流系统,使用该系统的器材上皆有此象征比特流脉冲转换的示意图。
目前新推出数类转换器,两种最受到重视的主流芯片:左边是采用Delta-Sigma方式设计的高位DAC芯片,此IC为Burr-Brown生产的PCM1728 24Bit/96KHz译码芯片;右边是高位接收芯片,此IC为Crystal生产的CS 8414。它们皆采用SMT(表面黏着)包装,这也意味着将来即使推出性能更好的芯片,体型也将保持轻薄短小的要求。 当DAC朝向单位元发展的同时,由Delta-Sigma理论延伸出的MASH技术,也曾经在日本器材上风光一阵子,图为Technis SL-PG
分享 转发
TOP
2#

1bit与24bit/96kHz DAC芯片

    

一、 关于24bit/96kHz数/模转换芯片
  目前,主要的24bit/96kHz数/模转换芯片制造商有几家,比较常见的是美国的Crystal公司和Burr Brown公司。
  Crystal公司的产品是CS4390。原厂公布的主要指标为:Delta Sigma方式,128倍超取样;适用于32kHz、44.1kHz、48kHz、96kHz;信噪比为115dB;动态范围为106dB。
  Burr Brown公司的普及型产品是PCM1716与PCM1728。原厂公布的主要指标为:Delta Sigma方式,8倍超取样数字滤波;信噪比为106dB;动态范围为106dB(PCM1716、1728的上述指标完全一样)。
  至于24bit/96kHz数/模转换芯片应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解析力、信噪比以及动态范围三项指标。解析力就是反映声音强弱变化的能力,也就是将声音强度分解为224(16 777 216)种不同强弱的能力。信噪比就是声音信号强度与噪音强度的比值。目前,国内已有多款24bit的机种出现,采用的数/模转换芯片是CS4390或PCM1716。但是,某些24bit机种的信噪比不高,多数都采用Video CD的伺服(Servo)电路。这种类型的电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独立时钟、单CPU控制电路;第二种是Philips提供的双时钟、带DSA接口的双CPU控制电路;这两种电路最大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时钟被干扰的现象,使提供给数/模转换器所使用的时钟频率不稳定,造成较大的声音失真度。因此,这两种伺服电路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这一点应引起厂商的高度重视。由于产生噪声的因素很多,如果不能有效地降低噪声使其降到最小,那么即使有再高的bit数也是无济于事的。当然,就是最伟大的设计师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噪声,因此,信噪比这个数字越高越好。动态范围就是从最小声到最大声的幅度。同时,也能反映出对声音的灵敏程度。理论上讲,1bit的动态范围是6dB,24bit的动态范围应该是144dB。但是,目前尚未有144dB的机种出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录音设备及其他技术因素造成的。如:最先进的录音话筒的动态范围也超不过120dB,要想得到144dB的动态范围,至少录音话筒的动态范围应当超过144dB。
  二、 关于Delta Sigma及1bit DAC
  许多读者非常关心并希望能够了解1bit的含义,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到底是24bit好、还是1bit好?甚至还有朋友提问:某某机器说是1bit为什么输出是24bit?到底这样的机器是24bit还是1bit?其实,针对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如果单从量化的角度看,当然是24bit好过1bit,然而,问题决不是如此简单,它涉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概念,其一:24bit、1bit是关于量化的概念;其二:这里又牵扯到多bit、1bit 解码方式的概念;那么,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肯定地回答:从来就未曾有过量化精度为1bit的机器,而这个问题需要解释的是有关1bit DAC的工作原理,因此,对以上问题作一次较为全面的解释是非常有必要的。
  自从1987年Philips公司生产的全球第一颗1bit(单比特或称为单位元)DAC芯片问世以来,Philips公司便将这种单比特技术全面应用于其公司的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数码音响产品上,随后,某些日本厂家也将单比特技术应用于自己的HiEnd产品中。而在当时,除了Philips及日本的产品之外,其他国家的产品仍然采用的是多比特技术。对于单比特技术而言,实际上是在比特流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演变成的不同数学模型用来处理经过量化的数码数据,常见的单比特技术形式有:Bitstream、MASH、Delta Sigma等,由于近几年来美国Crystal公司在单比特技术上的卓越成就,使同为单比特的Delta Sigma方式大受好评,Delta Sigma方式不仅仅被广泛应用于中、低价位的数码音响系统中,更重要的是Delta Sigma方式还被相当多的厂家用于其生产的顶级HiEnd器材中。
  1.为什么采用单比特技术?
  单比特技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将多比特的数码信号直接以1bit DAC进行解码,再利用模拟电路或数码电路将数码音频信号调变为模拟音频信号。其最大的好处是它不再像多比特解码器一样需要用到16或18、20、24个很精密的基准电流来代表经过量化后的多比特(16、18、20、24bit)数码音频信号。因为,多比特系统在低频部分由于基准电流太低的原因,使信号变得相当微弱,如果电源或电路设计不当,就很容易造成解析力大幅度降低,一般来说,多比特系统常见的非线性失真及过零失真就是这样造成的。因此,采用单比特技术可以避免多比特系统容易造成的非线性失真及过零失真。
  单比特系统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一个芯片解决问题,配备了具有超取样技术的数码滤波器及插值(或称为插补)算法,目的是将经过激光拾取器拾取的数码信号在进入解码器之前的过程中所增加的高频噪音,或模拟信号在进行数码化时产生的量化噪音,通过超取样的方法加到较高的频率。然后,利用插值读取的数码信号在经过超取样之后,数码滤波器用插值算法在数码信号之间插入了一些数码信号,对形成的数码曲线进行修补处理,以获得较佳的平滑度。与多比特系统相比较,多比特系统中的数码滤波器是与数模转换器分开的,在电路设计方面,版面占得较大,电路较为复杂,设计难度较高,因采用器件多而造成成本偏高,想出好声音并不容易。其实单比特系统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设计,尤其是Crystal的Delta Sigma结构,将数码滤波器、数模转换器(1bit DAC)全部放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中。因此,它的外围电路非常简单,采用器件少,较为经济,只要你的电路设计合理、电源干净、信噪比高,一定会有满意的声音表现。目前,Crystal的Delta Sigma家族有:CS4328、CS4329、CS4390、CS4393。
  2.关于Delta Sigma
  多比特系统的解码原理是:一次对16个数码位(或18、20、24个数码位)进行解码,数码信号不需要经过调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不需要重新排列信号。
  单比特系统的解码原理是:一次对1个数码位进行解码,数码信号还需要经过一个调变电路(Delta Sigma),也就是说,还需要重新排列信号,将处理过的单比特数码信号连贯起来,送1bit DAC进行解码。而这样对信号的处理方式,就称为Delta Sigma方式。其原理是:先对接收的数码位进行超取样及插值运算处理(可以接收16~24bit数码信号),然后再进行Delta Sigma调变,将调变数据送1bit DAC进行解码后,再转换成模拟信号输出。
  举例来说,一串用细绳穿起来的珠链。我们用两种方法将细绳上的珠子取下来,第一种方法是:分若干次取,每次取下固定数量的珠子;第二种方法是:有多少颗珠子就取多少次,每次只取一个珠子。实际上,第一种方法就相当于多比特方式,只有接收到全部16位数码后,才进行一次解码处理。第二种方法就相当于单比特方式,一个数码位一个数码位、连续不停地解码处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必要将Delta Sigma的数学理论弄清楚,只要知道多比特与单比特的区别,它们各自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同就足够了。
TOP
3#

数码/模拟转换器名词浅释

    

    在制作比一专题之先,我们考虑到读者对数码/模拟转换器的诸多疑惑,所以尽量搜罗一些数位音响器材身上可能会出现的专有名词,然后以最清晰易懂的文字来说明给各位知晓,希望能在这些文字之中,让各位对数位音响能够有一些概略的认识。

 

数位/类比转换晶片(Digital to Analogue Converter IC)

 

我们都知道,当数位音响在工作的时候,最后的一个程序就是将经过处理的数位讯号给转换成人类双耳所能听见的类比讯号(Analogue Signal)。然而在这一个转换过程之中,通常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来将数位讯号还原。一种是传统的多位元方式,另一种就是随后才发展出来的单位元的脉冲转换方式。当然,这一些复杂的处理过程都必须使用大型的积体电路(LSI)来完成,要不然这些处理器的体积将会大的十分的惊人。以下就将两种工作方式分开简略说明。

 

单位元方式:

 

  所谓的单位元数位类比转换就是数位讯号在经过多倍(CD音响的标准取样频率44.1KHz的倍数)超取样的方式作取样处理之后,再经过一个多重噪音整型程序(Noise Shaping),最后送入一个被动式的类比滤波器之中转换成为类比讯号。大多数单位系统的转换过程都是以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变)的方式来进行,然而飞利浦独家发展的位元流(Bitstream)转换方式却是采用PDM(Pulse Density Modulation,脉冲密度调变)的方式来完成,这两种处理方式一般来说无法相容。

  单位元数位/类比转换的优点是处理过程较为单纯,造价低廉,而且可以不必像多位元系统一般必须很精确的要求每一个讯号位元的精确度,所以可以在一定的制作成本之内取得相当理想的转换精确度与极低的失真度,相当适用于一般的中低价位的数位/类比转换流系统。单位元的数位/类比转换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几大类,像是最常见的飞利浦元流方式、日本NTT所发展的MASH(Multi stAge noise Shapping,多阶噪音整型)以及新兴的Delta Sigma方式等几类。这些转换晶片的工作方式虽然不太相同,但是多倍超取样以及多次噪音型技术的采用却是共通的。

 

多位元方式:

 

  多位元的数位/类比转换方式是比较早被发展出来的转换技术。它的工作方式比较复杂,对处理过程之中的精确度要求也比较高。多位元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电流加法式,另外一种则是较为常见的电阻梯型式。电流加法式的工作原理有一点儿类似打摩斯电码一般,处理晶片之中有一组事先依2的平方根所建立的内码,这些内码会控制一个电流产生器,然后依处理晶片所接受到的数据控制电流产生器的接通或是断开,就像数位资料之中的0与1一般,产生了一连串对应于原数位讯号的电流。这些电流讯号最后再经过一个电流/电压(I/V)转换程序转变成电压讯号,就可以得到逐点变化的类比讯号。而电阻梯形式就比较简单而常见了,它就是先在数位转换晶片之中建立一组由电阻所构成的梯形转换网路,所谓的梯形其实就是代表了讯号的类比波形,经过取样滤波处理后的数位讯号在送入这一组转换网路之后就直接被转换成一般的类比讯号输出。

  一般来说,多位元的数位/类比转换方式对于工作流程之中的精确度要求比较高,要不然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失真。例如在采用电流加法型的处理晶片时,若是电流产生器的瓜速度不够快的话,那么就产生大量的开关失真。相对的若是采用电阻梯形式的话,若是电阻排列的精密度不够,那么讯号就会成为不完美的锯齿波,声音的失真之大自然是无可避免。但是多位元系统若是处理得当的话,不但转换的精确度相当高,也会有速度快、动态大的优点,所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价系统都仍然采用多位元的数位/类比转换系统,但是大多对转换器的解析度、精确度及误差等要求很高,所以造价也不便宜。目前较为常见的多位元转换晶片有美国的Ultra Analogue 20400、Burr Brown PCM63P以及Analogue Device 1862等几颗,当然还几颗较为特殊的日本制D/A晶片,这些我们会在下文介绍。

 

数位接收晶片(Digital Receive IC)

 

  当数位转盘将CD片中所烧录的讯号以光学方式读取而出之后,经过一组解码IC的转换,成为一组包含音乐资讯及时脉讯号的数位资料。这些数位资料在经过CD转盘上的各种输出介面(诸如大家相当熟悉的75欧姆同轴式RCA、AT&T玻璃光纤、日本EIAJ的Toslink塑胶纤、BNC、专业的110欧姆AES/EBU平衡式,甚至还有Theta所独有的Single-Mode单模式光纤)之后以一种制式的S/P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Format,新力/飞利浦数位介面格式,这是在数位音响发展之初,荷兰的飞利浦及日本的新力所协议商定的一种数位讯号传输方式,音乐讯号是和时脉讯号混合在一起而被送出,在到达数位/类比解码器的时候才又被分开处理)方式经过同轴导线或是光纤的传输而送达数位/类比转换器的输入介面。拉收晶片就是在数类转换器的最前端把关,负责数位讯号的接收及锁定的一块重要晶片。经由数位接收晶片的接收-侦测并锁定之后,混合着音乐资讯及时脉讯号的数位讯号才能进入数类转换器的处理程序。一般的接收晶片大多可以自动侦测数位讯号的频率,然后加以锁定,像是一般卫星解码器A模式的32KHz讯号、CD转盘的44.1KHz讯号以及DAT、DCC工作所需的48KHz等取样频率,对一般的数位接收晶片来说都不会有什么配合上的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位接收晶片的品质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像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Jitter(时基误差)的存在,若是接收晶片的品质及精确度足够的话,先前混在数位讯号之中的Jitter就比较不会有再恶化的现象。常见的数位接收晶片有美国Crystal的CS8412、Ultra Analogue的AES20,此外还有日本的YM3623B等。

 

数位滤波(Digital Filter)

 

  数位滤波这一个部分对于数位音响的工作流程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谓的“滤波”就好像滤泡式咖啡之中的滤纸一般,它可以将咖啡之中的残渣滤除,然后留下纯净的咖啡以供饮用。数位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也是一样,它是利用一个经过预设的处理程序来将某些不须要的讯号给滤除,只留下后续处理所需要的讯号资料,以避免这些多余的讯号对后续的处理程序产生干扰,一是多倍超取样(Over Sampling),另一个就是杂音整形(Noise Shaping)。所谓的超取样就是增加取样频率之中的取样过程,使得取样频率更宽。这样子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很简单,就好像筛选黄豆一般,若是你想要找到一百颗完整的黄豆的话,从一万颗黄豆之中来找要比你从一千颗黄豆之中去找要来得容易。当初在制定数位音响的工作模式时,由于厂家们认为数位音响的工作频段上限只须到达20KHz就足够了,所以就将取样频率给设定在44.1KHz。但是后来的人才慢慢发现,这一个受限的取样频率其实就是数位音响声音呆滞平版、缺乏空气感的元凶,于是就发展出提升取样频率的方法作为改善音质的手段。取样频率的提升通常是以44.1KHz的倍数而为之,四倍就是176.4 KHz,八倍则是352.8 KHz,以此类推。将讯号经过多倍超取样之后再作处理的确可以改善讯号还原后的品质,但是如此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负责运算处理资料的部分要更加的精密,处理速度也要更快,要不然必定无法将这些资料处理妥当,造成失真。所以并不是取样倍数越多就越好,这还要看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够不够才行。在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EAD的DSP-7000数字/模拟转换器,这一部转换器的内部有四倍与八倍超取样的切换选择,根据大多数用家的使用经验显示,似乎还是以四倍超取样的时候声音较好。

  在这个部分就是各Hi-End厂商大出奇招的地方了,撇开一些运用现成晶片的厂商不谈(因为其数码滤波部分的处理程式已经是内建,运算能力已定,无法改变),某些厂商为了要求最精确的声音表现,特地引进了先进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方式来改进处理器的运算速度。所谓的DSP方式其实并不复杂,它就是运用独立的处理器来处理数位资料,而通常这一个处理器是必须由软体程式来驱动,所以各厂商就可以自己在一片可改变程式的只读记忆体晶片(Erasble Programable ROM,EP-ROM)上写入独家的驱动程式,然后驱动处理器工作。通常会运用在数码滤波方面的微处理器大多是Mortorola的DSP56001,这个处理器的运算能力相当强大,就像一部微型电脑一般,只要驱动程式够优秀,它的处理能力是相当惊人的。DSP方式的数码滤波器的处理精确度高、速度快,唯一的缺点当然就是成本非常高,无法很普及的运用在所有价位的数码转换器身上。目前也只有几家Hi-End厂商如Theta、Wadia、Vimak以及Krell等几家愿意且有能力如此大费周章的运用这种数位滤波技术,大部分的厂家在考虑了研发成本及制作成本之后,大多还是采用了现成的数码滤波晶片。像是日本NPC的5803、美国Burr Brown DF 1700等几片,都是一般数码转换器中常见的滤波晶片。不要以为使用现成晶片的系统就比较落伍,这要牵涉到许多部分的配合问题,Mark Levinsin的No.30仅采用NPC的5803就是一个好例子。

 

类比滤波器(又称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

 

  多位元系统在经过数位/类比转换的程序之后,必须以一个含有特定斜率(Slope)的滤波器将处理器在超取样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周期性倍频讯号(如88.2KHz、176.4KHz等)给滤除,只留下我们所须的讯号,要不然这些衍生而出的高频频滤带将会使得功率放大器过荷,并干扰了正常的讯号品质。

 

电流/电压转换(I/V)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数位资料在进入数位/类比转换晶片之后就会产生一连串对应于原类比讯号的电流脉冲。这些电流脉冲必须再经过一个转换的程序将这转换为电压讯号,才能够被子完整的还原成类比讯号,并进入一般扩大机的放大线路作讯号放大。这一个转换程序在一般的数类转换器之中大多是以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也就是俗称的OP Amp)来完成,取其构造简单且工作状态稳定之优点。但是也有许多厂家认为这一个部分非常的重要,单用一个运算放大器来完成整个转换程序的话可能不太够理想。所以有些厂商就在这个部分用上了重料,像是全由晶体构成的放大线路、重量级的电源供应等,有的厂家甚至还用上了真空管来作讯号放大或是缓冲的工作。

 

去加重(De-Emphesis)

 

  早期的CD唱片在制作的时候,为了改善高频部分的延伸和噪讯比,所以就在制作母带的时候先以压缩的技术将一些高频的杂讯混入讯号之中,然后在还原成类经讯号时就以一组调解线路来将之还原,并滤除那些后来加入的高频杂讯。这一种先将声音压缩处理然后再加以还原的技术就如同卡带的杜比噪音衰减线路一般,对于改善声音的噪讯比的确有效果,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例如动态受限或是音质劣化等。近年来由于数位录音的技术大大进步,工作母带也大多改用全数位方式来制作,因此几乎已经不再需要运用此种技术就可以获得相当高的声音品质及噪讯比,所以近年来已经很少有CD唱片运用此种技术来制作,备有去加重线路的数位处理器也一天比一天的少。

 

相位转换(Phase)

 

  在将录音母带转换成数位母带的时候,常常会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而使得录音之中的相位发生错误,而产生相位的误差。通常在数位唱片之中所发生的相位误差都是反转180度,这就好像把幻灯片给翻转来看一般,整个音场之中的音像都会产生涣散的现象,低频也会变得松散。这种现象可以透过转换器身上的一个相位反转开关来改正,使得相位恢复正常。

 

数位音量控制(Digital Volume Control)

 

  近年来由数位音响科技之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周边技术。所谓的“数位音量控制”是指机器的音量是透过一组软运算程式来直接衰减控制,而非透过传统的类比式电位器而为之,如此可以确保讯号的的解析力及噪讯比,不会受到音量电位器的污染。数位音量控制技术大致上有三种,第一种就是以软体运算的方式计算出在某音量的状况之下所需要的衰减值,然后再策动一组音量电位器或是音量IC来将音量衰减,基本上其工作区间还是在类比的部分,很多号称数位音量控制的前级扩大器就是使用这一种方式。另一种数位音量控制就比较复杂了,它通常也是使用一组运算软体来计算出所需的衰减值,然后再通知转换器之中的类比放大部分(也不是I/V转换部分,因为这一种控制方式大部分式出现在数类转换器的身上),直接在这里用音量IC以衰减增益的方式来进行音量调节。这种音量调整方式的音杂较少,但是由于I/V转换的过程对于数位系统的解析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输出衰减几个dB其解析度就会下降一个Bit。所以在运用此技术作音量衰减的时候,必须很注意解析度的问题,尤其是电平极低时候,要尽量避免使解析力低过标准的14位元解析力。最后一种方式是全数位式,它是先将输入讯号经过一个类比/数位转换器(A/D)转换成数位讯号,然后在透过运算软体控制讯号的衰减度,最后再还原成类比的讯号。这种方式所受的干扰很小,但是同样要注意到解析力的问题,还有A/D及D/A部分的品质也会影响声音的表现。

 

数位介面处理器(Digital Interphase Processor,简称DIP)

 

  这是一种置于数位转盘及数位转换器之间的处理器,可以有效的改善数位音响的音质。其实DIP的工作原理很单纯,它就是利用一组主动式的处理线路来重新处理数位讯号之中的时基内码(Time base),并防止讯号中的Jitter(时基误差)有再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数位处理器材。
TOP
4#

D/A处理单元简介

    

    大家看了上篇的文章《数码/模拟转换器名词浅释》一文。相信大家已对D/A Converter有结构上的认识。这次笔者将对其中的D/A转换单元为各位作简略的介绍,并对市场上较常用的D/A转换单元的讯号处理方式加以说明,希望在日后阅读有关的D/A Converter的评论、介绍,除了阅读对产品音色的评论之外,能深一层对机器的软体性能也有所了解。现今在音响市场上,D/A转换器大致可以粗分为两大主流:一是多位元,另一个则是单位元。以发展时间的长短来说,多位元是在CD唱盘问世时就出现的,而第一代的1bit产品则是约在1990代初期才在市场上出现,但是多bit和1bit以结构上分析到底孰优孰劣?就多bit而言,它的优点是没有所谓的再量化的过程,因此噪音较低;除此之外,亦有较佳的动态表现。但传统的多bit在Low Level的情况有非线性失真人及过零失真(Zero Cross)的问题,若想克服需要使用非常复杂的电路结构,这就造成了多bitDAC晶片在追求高品质的目标下,同时也要负担高昂的代价。相对地以1 bitDAC它的优点是先天上就不存在过零失真的问题,类比波形的线性良好,再则生产成本较低,这就是市场上中低价位的CD player大量使用1 bitDAC的原因。然而1 bit DAC需要更高的频率的Clock,以及它在“再量化”的过程中会造成若干讯息失落,这也是它挤身Hi-End 的障碍。其实多bit DAC和1 bit DAC电路结构上最大的差异,只是在于是不是有“再量化”的这一个过程,两者之间的优劣比较也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OVER SAMPLING是什么?

在初期的数位音响制品中,DAC没有数位滤波器而是使用高阶的类比滤波器。CD讯号的取样频率是44.1KHz,以现今的观点来看两个取样相距太远,在量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下陷(Glitch)现象,使类比输出的线性不良。为了改善此一缺点,因而出现了Over Sampling的技术,我就以下做个说明:

杯子A和B代表相邻的两个取样,A杯的水位较高,而B杯的水位较低,代表量化讯号由高→低。Over Sampling的意义就是在杯A与杯B之间加入更多的杯子(如n倍取样就加入n-1个杯子),然后经由数位滤波器的运算,算出A与B间杯子的水量再送至DAC晶片做解码。以上加入杯子1-7的过程,我们就称为补间(Interpolation)。如此一来讯号的密度提高了,不再需要使用太高阶的类比滤波器就能拥有优良的线性表现。在此之前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CD的取样频率是44.1KHz,8倍OVER SAMPLING中间的七个数据是那来的?”我的答案是:“运算出来的!”只是运算的方法各有巧妙不同罢了,又有人问CD的讯号是16bit,为什么D/A转换器要作20bit?没错!对上图的A和B而言16bit的精确度就够了(和CD讯号相等),但是A→B间插补的数据则可提高它的精确度,所以更高于16bit的存在是有它的价值。

ANALONG DEVICES AD 1862

首先介绍的是Analong Devices公司所生产的AD 1862 20bit Audio DAC,它除了使用在数位音响之外,亦使用在电子合成乐器、专业录音的数位混音器及各种效果器上,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厂方在发布的资料当中,特别强调AD 1862的讯号/杂音比非常优良,在外接二枚杂讯旁路电容的状态下,讯号/杂音比可以高达119dB,而20bit的分解能力也使它有120dB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理论值)。在此要说明一点,某些半导体厂商在较高级的晶片出厂之前,将成品进行测试并就其性能分类,因此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编号的DAC,在性能和价格上还有分别。

AD 1862分成AD1862N 和AD1862N-J两个等级,其中在THD+N(Total Harmonic Distrot+Noise)和讯号/杂音比(S/N),使用990.5Hz讯号测试性能如图1、图2:

THD+N at 990.5Hz
Signal Level   Typ Max
0dB AD1862N -98dB -96dB
0dB AD1862N-J -94dB -92dB
-20dB AD1862N -84dB -80dB
-20dB AD1862N-J -84dB -80dB
-60dB AD1862N -45dB -42dB
-60dB AD1862N-J -45dB -42dB

 

S/N With A-Weight Filtel
  Min Typ
AD1862N 110dB 119dB
AD1862N-J 113dB 119dB

AD1862的外观是16pin的塑胶DIP包装,电路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所构成。串列讯号输至一个20bit的解码部分转化成并列讯号传送到20bitDAC,将数位讯号转换成类比电流讯号输出,另有一组参考电压源供应给20bit DAC部分,电路方块图如图四。

BURR-BROWN PCM63P

说到PCM63P这类DAC,实在称得上目前市售DAC产品中的“主流派”。即使它出来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多bit的Hi-End数位/类比转换器中仍然具有代表性,像Theta的GII和Monarchy Model100等就是采用PCM63。在电路结构的设计上PCM63亦相当有特色,在这片晶片上有所谓的Colinear双DAC结构,此外在S/N比有116dB输出电流的高速特性(200ns Typ 2mA Stop)及低失真的性能,都是使它受Hi-End厂商爱用的原因。长久以来,音响用的DAC在不断地改良,而为了克服低电平的非线性失真(主要由过零失真所引起),各家IC制造商各自开发不同的杂讯整形方式或提高取样频率。所谓的Bit Stream、MASH等1bitDAC,就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没错,它们是解决了低电平线性的问题,然而对于互调失真和分离会有不良的影响。PCM63在线路上是使用多bit常用的R、2R阶梯方式作为主要的解码,但不同的是它在每一个声道使用了两个的19bit的DAC分别负责正负半周的讯号,再将DAC的电流输出部分和而为一,这就是所标榜的Colinear结构。这个结构不但保有传统Bit DAC的高动态特性,更成功地解决了在一般多Bit DAC上所出现的过零失真的问题,相对地类比类比输出的线性亦获得改善。系列产品分为三级,分别是标准型的PCM63P和较高级的PCM63PJ,以及最高等级的PCM63PK,在性能上略有不同。笔者在此列举两项供读者参考。(图五、图六)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Burr-Brown主要是以Dynamic Range和THD+N作三级筛选,以此区隔PCM63P、PCM63PJ与PCM63PK,当然这三者在价位上亦有相当的差距。PCM63系列的价格不菲,许多数类转换器的生产厂商基于成本的顾虑或是产品的分级的考量,就不会运用如此高级的DAC。不过也有像Wadia9这样的产品,为了提高Bit数(22Bit)和Over Sampling 倍数(32倍)的前提下,不计成本地在每个声道使用四颗PCM63(左右声道一共用了八颗),像这样的手笔在数类转换器的市场上可算是凤毛麟角,实在不多见。(图七)

以上述的两种晶片作比较,使用单一20Bit DAC的AD1864是属于传统的多Bit结构,因此仍然存在着过零失真,而PCM63以双19Bit合并为20Bit,在技术上是解决了过零失真的问题,却出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低价。

BURR-BROWN PCM67

另一个Burr-Brown的DAC:PCM67,是一个内含左右声道的18Bir DAC。值得一提的是它在18Bit讯号输入之后,立即交18Bit讯号切分成10Bit 和8Bit两个部分,其中较高位的10个Bit由多Bit DAC转换,较低位的8 Bit 则以1 Bit 的方式转换,最后再将两部分的类比讯号相加输出。这个设计以1 Bit 来解决过零失真的问题,又能保有多Bit DAC的高动态优点。若要制造一部18 Bit 八倍超取样的数类转换器,仅需一枚PCM67作解码单元就够了,在成本上就比用PCM63P要便宜许多,这也是Theta的DS Pro Bsaic和GIII的差别,若只纯粹比较性能,PCM67还是不能与PCM63 相提并论,但是PCM67成功地降低了成本并融合了多Bit 和1 Bit 的优点,设计者“四两拨千斤”,不能不佩服他在设计构想上的高明!(图八)

Philips SAA7350

SAA7350是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 Bit DAC,每一片SAA7350可以提供两声道的平衡输出,其结构方块图如图九。

当它与20Bit八倍超取样的数位滤波器连接,左右声道的数位讯号经输入介面送进杂讯整形滤波器,出来成为1 Bit 讯号,再进入由CMOS闸和电容组成的1 Bit D/A将1 Bit 讯号变成连续讯号,最后透过类比低通滤波器输出。

Philips的DAC7解码模组中就有使用到SAA7350,实际上该说它只用了SAA7350的前半总再加上两枚TDA1547 1Bit Converter,TDA1547的功能大致相当于SAA7350的杂讯整形滤波器输出的1 Bit讯号,然后经过TDA1547的1 Bit D/A至积分线路,再经由低通滤波器输出由SAA7350+TDA1547再加上NPC的SM5803和其他周边元件就是DAC7数位模组,广泛地使用在飞利浦和其他厂牌的1 Bit D/A系统中。

DAC7的作法虽然仅将SAA7350中的后半总另外使用,却使得类比部分免于受到数位部分的严重干扰,使线性更加完善,否则飞利浦也不会如此浪费去使用和SAA7350类比部分功能重复的TDA1547晶片。

1 Bit,MASH,△∑,∑DECO

写到这里,再把上述四个名词稍作说明。市场上的DAC晶片可分为1Bit和多Bit ,早期的1Bit DAC为达到多Bit相当程度的精确度,必须使用非常高频的Colck。若是用1Bit D/A以一个LSB表示16Bit的资料,Clock频率将高明达44.1KHzX(216-1)=2.8900935GHz,才与16Bit相当就需要近3GHz的时永频率。这样看来,似乎1Bit DAC没有什么前途。还好后来又陆续发展△∑调变方式,又演进到“多级杂讯量化抑制技术”MASH(Multistage Noise Shaping)使1Bit DAC可以比以前使用较低倍的Clock就能得到更高的精确度。在今天,大多数的1Bit解码单元都有应用到上述技术,所以不论是MASH、△∑、∑DECO,其实都是1Bit。Vimak DS-2000mkII是哪一种?有人能告诉我吗?

NPC SM5864AP

最后出场的是NPC(Nippon Precision Circuits LTD.)的CMOS LSI ∑DECO SM5864AP。这个LSI是用传统的Plastic DIP28脚封装,每个LSI提供两声道的PWM差动式输出,配合同公司的SM5840(20Bit,八倍超取样)数位滤波器同时使用。SM5864AP是1Bit DAC,它采用多次△∑的MASH方式,结构上大致和Philips的SAA7350差不多,在实际应用上较不同的是SAA7350在输出之前,晶片内已烧附数个OP。仅需加接电阻电容即可构成LPF(低通滤波器),无需再接其他的OP。而NPC的SM5864是直接输出PWM波形,需要再加接积分电路(将PWM转为连续讯号)和LPF,看来似乎较为麻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SM5864后PWM波形处理和LPF在设计及使用上却更有弹性。SM5864的重要规格如下,其中Fosc为主系统振荡频率(图十)

一口气介绍了五种D/A处理单元,真是蛮累人的!原本DAC就不是很容易了解的东西,尤其是对没有学过电子电机的人来说,即使用口述也得说上一整天,可能对方还是一头雾水。于是只好想出“看图说故事”的办法,以文章配合图解加以说明。但原本文提供的资讯能对读者进一步认识DAC有所助益,若本文有谬误之外还请各方先进不吝赐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