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浮光掠影话说“乐满地”(harmonia mundi)
回江月兄:
原来如此~ 我原帖中说的HERREWEGHE 版是指其第一次的“马太”录音,过于着重室内建制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一出大型宗教神剧应有的体魄和戏剧感染。独唱除了传教士和女高,其它人明显就较弱。
2001年的新版,我今日才听到(原先以为只是换个artwork的再版呢~

汗一个!这些年不象以前那么时刻关注古典唱片新版动向了)。HERREWEGHE这次的“马太”确实较上回大有改观(一开声便大不同),早先演出阵容更换后,宣叙调的演出质量大幅度提升,器乐部分和众赞歌规模经调整后气氛与张力也得到相当的保障,总之,前次诟病的缺陷全部纠正了,很好的本真主义版本之一。然而,我猜想这个2001年新版录音多少还是借鉴了加迪纳版的成功,HERREWEGHE为求自己特色,回避掉了属于加迪纳创意的(或说特征的)兼顾通俗性古乐演出手法(即兄之所言“直白”),仍旧着意在清新意趣的室内乐型构筑(因此兄所形容之“小教堂”的确是恰当的)。因此上,虔诚有余而戏剧性起落仍稍显平淡,这似乎很难两全,大多本真古乐爱好者潜意识中都向往清教徒式的淡泊情致。
但我始终认为,小教堂里的虔诚与淡雅无论对于这首受难曲本身,还是当年享用此曲的“忠于信仰的国母、强大的奥古斯特夫人、王后克里斯蒂娜.埃贝哈德内陛下”而言都是有欠得体的!
另外,一部超大型类神剧作品,一部Bach最大体格的讲故事的宗教作品,充分的戏剧起落是首先应该关注的,这也是克伦贝勒或索尔第版等以现代方式演绎作为经典传世的重要原因。也正因此,加迪纳的创意风格才显得如此可贵。
Gustav Leonhardt 1989年的古风演绎贵在体格恰当、构筑精致,演出的完成度太高了,一场真正“大教堂”举行的超越生死轮回的受难礼赞!10年前日本《唱片艺术》和《朝日新闻》社视听中心联合“宗教录音特选”是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