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体声贝钢奏选谁的? [复制链接]

21#

回复: 立体声贝钢奏选谁的?

TOP
22#

买贝钢奏推荐阿劳的两套和KEMPFF的两套.

其他人的比较适合当成教科书, 不适合常听.
上海王先生: 买片听片卖片 信用比TAOBAO还要可靠的自用片卖家
TOP
23#

必须是阿劳80年代,百听不厌,越听越有味
Backhaus
TOP
24#

kempff吧
TOP
25#

肯普夫,吉列尔斯,布伦德尔都不错,肯普夫可收全集。
另外米开朗基里在DG那个1,3钢奏版本也不错。
天使附体,魔鬼代言
TOP
26#

话说巴克豪斯的全集(?)只有日版吧, 上次看见一套日版DECCA的8CD,价太高啃不动,在想是不是应该有德版哇。。。
TOP
27#

回复 23# kbohm 的帖子

ARRAU 80 年代技术有点退化了吧.
请比较一下ARRAU 60 和 80版本, 各有什么特点 ?
上海王先生: 买片听片卖片 信用比TAOBAO还要可靠的自用片卖家
TOP
28#

回复 26# cappucino1 的帖子

50年代没有国际版,有意版和日版。60年代有新出的环保装。
TOP
29#

任何时候不可忽略Gulda、Badura-Skoda、女Fischer,另外还有尼姑。
TOP
30#

孟德纠斯的ERC版有人听过吗?极品中的极品啊!
TOP
31#

回复 27# wangweish 的帖子

60年代的没听全,只听过三张,感觉60年代的录音首先就要差一截,不过演绎倒是更茁壮。

80年代钢琴家状态极佳,不可用老年的巴克豪斯和肯普夫的状态来衡量,应该说钢琴家此时的技巧对于钢琴家所欲表现的内容不构成障碍(而巴克豪斯立体声版则明显呈现出技巧对表达的限制)。

虽然80年代的茁壮程度肯定不如60年代,但完全不是由于力不从心,而是钢琴家对作品领悟的变化,音乐的结构和内涵被无限放大,但又被钢琴牢牢地控制在双手之间,这种演绎已经超越了“表达”,而是一次展示。很多人喜欢用禅宗去类比阿劳,有一定道理,60年代“表达”的意味还很浓,但80年代就完全是一次对作品本然精神的展示,如同身处宇宙,环视星空,钢琴家已然隐于幕后。
Backhaus
TOP
32#

回复 31# kbohm 的帖子

可惜ARRAU的这两套现在都不容易弄到了.
上海王先生: 买片听片卖片 信用比TAOBAO还要可靠的自用片卖家
TOP
33#

波里尼啥时候录完全集
鲸灵宝藏古典唱片行http://shop102723928.taobao.com/
TOP
34#

老录音这套昨晚在普林斯顿见到,封面是阿劳手拄着面颊,十几美元,应该是合一张1.99美元。纽约那家店有一套密纹,好像三十多美元,品相很好。因为标价太贵,一直无人问津。

原帖由 wangweish 于 2011-1-30 21:26:00 发表
可惜ARRAU的这两套现在都不容易弄到了.
TOP
35#

阿劳80年代那套的14和29是60年代的录音,残念啊
TOP
36#

回复 34# qsyd 的帖子

您身在美国,  很幸运.
美国人用几块钱丢出来的十年, 二十年的老CD, 中国人正以" 收头版" 的心情 200 RMB 一张收得不亦乐呼...悲哀还是幸运?
上海王先生: 买片听片卖片 信用比TAOBAO还要可靠的自用片卖家
TOP
37#

回复 31# kbohm 的帖子

大师但凡录过两套同一作品的, 基本上都是中年"茁壮", 老年" 空灵"..
米尔斯坦的BACH 小无, EMI 和 DG 两套;
KEMPFF 的 贝钢奏全集, MONO 和 STEREO 两套;
FOURNIER 的 BACH 大无, 好象录了四次, 在DG 和 PHILIPS的现在都能找到;
对比最强烈的是MENUHIN, 重复录的作品多了去了... 越到后面越"空", "灵"...
上海王先生: 买片听片卖片 信用比TAOBAO还要可靠的自用片卖家
TOP
38#

如果二手CD的零售价是1.99美元,店家收购价应当是50美分。

原帖由 wangweish 于 2011-1-31 8:58:00 发表
您身在美国,  很幸运.
美国人用几块钱丢出来的十年, 二十年的老CD, 中国人正以" 收头版" 的心情 200 RMB 一张收得不亦乐呼...悲哀还是幸运?
TOP
39#

原帖由 wangweish 于 2011-1-31 8:58:00 发表
您身在美国,  很幸运.
美国人用几块钱丢出来的十年, 二十年的老CD, 中国人正以" 收头版" 的心情 200 RMB 一张收得不亦乐呼...悲哀还是幸运?


很正常,有需求就有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时候价格就会离谱;换句话说把在美国可以炒到几千美元的头版棒球卡头版漫画等拿到中国来卖,有多少人会感兴趣呢?市场不一样而已
TOP
40#

回复 37# wangweish 的帖子

差不多是这个感觉,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阿劳的“茁壮”不同一般意义的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演绎,很多大师的壮年期演绎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但这与茁壮不同,实际上这种如同巨树一般茂盛、甚至略带粗粝的感觉,无法在其他任何贝多芬演绎中找到,所以我特别用茁壮来形容阿劳,他的演绎就如同一株老橡树一样遒劲而强盛。

第二,演奏家到老年心境有变化是肯定的,但这种所谓的“空灵感”不可一概而论,实际上有些演奏家完全是因为技巧限制而不得不“空灵”,比如老年的巴克豪斯,包括你举的梅纽因,都属于不想“空灵”而被迫“空灵”,但另有一些是真正心态变化而变得空灵的,比如阿劳和肯普夫,而前一种空灵听起来是种折磨,后一种才是真正的享受。

至于能否在晚年达到由内而外的空灵,这得看演奏家本身的风格取向,例如阿劳本身以缓慢沉厚闻名,肯普夫以温暖如歌闻名,都不是激情万丈以快打快的类型,到晚年即使技术下降也可以维持并且深化原有的风格,但巴克豪斯就不一样了,他的演绎坚若磐石,铁杆虬枝,一旦速度和力度拿不上来,整体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前一类演奏家而言,技术下降不会对其艺术表达带来太大冲击,而对于后一类演奏家而言则比较悲剧,这是我的理解。所以阿劳八十年代的演绎肯定在技巧上不如六十年代,但这种技巧下降绝不会妨碍钢琴家的表达和听众的接受。
Backhaus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