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29798|回复: 819
19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mxtq 于 2007-12-25 16:27:00 发表
这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贴子.


谢谢!!希望对阅读者有帮助。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2#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24 23:50:00 发表
其共振频率f0由下式求得:

式中p为穿孔率, 即板孔面积总和与板的总面积之比; h为穿孔板后空腔的深度(米); l为穿孔板实际厚度(米);r为板孔半径(米);c为声速(米/秒)。



没有办法,共振频率f0的计算公式帖不上来,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把握穿孔板的自制,再对穿孔板作个定性分析。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3#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没有办法,共振频率f0的计算公式帖不上来,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把握穿孔板的自制,再对穿孔板作个定性分析。

1、在穿孔板后放置多孔材料增加声阻,吸收频率降低,会使结构的吸收频带加宽

2、穿孔板的厚度增大,吸收频率降低;(也不宜太大,10mm左右为宜,最厚不超过20mm。)

3、穿孔孔径增大,吸收频率降低;(也不宜太大,4~8mm为宜,最大不超过30mm。)

4、穿孔板后空腔的深度增大,吸收频率降低,吸收频带加宽;(使用多孔吸音材料时,也不宜太深,35cm~50cm为宜,最大不超过60cm。当不使用多孔吸音材料时,穿孔板后空腔的深度可加大,但最大也不宜超过350cm,除非特殊用途。)

5、穿孔率越大,共振频率越高。所以穿孔率0.5~5%更有利于吸收低频。

考虑了吸声效果和实用情况,一般采取:穿孔率0.5~5%,板厚1.5~10毫米,孔径4~30毫米,板后空腔深度(使用多孔吸音材料)10~35厘米。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25 22:03:4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4#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wju 于 2007-12-26 1:24:00 发表
不知天花板上打孔后,对音像的高度会有改进吗?我这里偏低啊.


大概有些改善,但是不会太明显。
因为,音像的高低度主要是由器材表现决定,与环境基本没有多大关系或者关系影响不大。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对比过不少不同的器材,音像的“高(低)度”定位方面,得到的结论都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非常好的建议!谢谢!!
居家装修一定有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夹板(胶合板)也有污染相对小的,高质量(高纯度)的胶合剂是减少污染的主要途径,价格肯定会贵些哦。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wju 于 2007-12-26 13:46:00 发表
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摆位、搞吸收、搞扩散、换前后机、换线,都试过很多了。但音像的高度始终偏低,我目前没有换过的只有唱机和音箱了,估计是其中一个造成的原因。


音像的“高(低)度”定位(通常情况或是箱子基本平衡时)与箱子特性的关系不太明显,与环境的处理或不处理也关系不大。但是,与信号源例如CD、LP、DVD等,以及功率放大器的影响就比较直接。这是我经过比较多的、而且是不同环境下的器材对比后得到的第一手最直接的“经验”和体会。

根据哈斯效应、德•波埃效应、劳氏效应、李开试验研究得到的结论也证明:立体声(定位)的再现还真的与环境和箱子的影响关系不大。而与信号源(例如CD、LP、DVD等)还原出来的信息量丰度;功率放大器放大过程信息量损失大小;包括线材传递信息的平衡性等,却是息息相关。

地板上有没有铺垫地毯?天花板有没有吸音处理?对音像的“高(低)度”定位都不重要(或者说影响十分的小)。如果信号源信息量丰度不足,或者功率放大器放大过程信息量损失太大,线材传递信息的平衡性太差(或不适合某个系统),音像的“高(低)度”定位就肯定漂浮不定,且声场缩小。通常体现为“下盘不稳”,没有高低声象层次,几乎所有的声音“定位”都在一个水平面上;声场的宽度、深度、高低定位等将明显收缩、或者“前冲”。这是器材的问题,是器材没能把细微的“定位信息”还原出来的缘故。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26 21:34:5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wxc123456 于 2007-12-26 19:04:00 发表
音像高度偏底的现象,与地面的反射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地面的反射偏多所造成,可试用地毯吸收的方法解决.另外,可问问松香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李开试验证明:两个声源的相位相反时,声像可以超出两个声源以外,甚至跳到听音者身后。
  李开试验还提示,只要适当控制两声源(左、右声道扬声器)的强度、相位,就可以获得一个范围广阔(角度、深度)的声像移动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李开试验证明:两个声源的相位相反时,声像可以超出两个声源以外,甚至跳到听音者身后。

  李开试验还提示,只要适当控制两声源(左、右声道扬声器)的强度、相位,就可以获得一个范围广阔(角度、深度)的声像移动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wju 于 2007-12-26 22:4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2-26 21:4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xc123456 于 2007-12-26 19:04:00 发表
音像高度偏底的现象,与地面的反射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地面的反射偏多所造成,可试用地毯......




环境“凸字形”的结构是比较复杂,不过唱片源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有些唱片录音就没有处理好定位的关系,什么系统上播放声象定位都是不自然的。许多朋友喜欢《粉墨是梦》,HIFI元素和音效是非常不错,但是声象定位方面我就不敢恭维了,二胡发声高度明显偏高,象是坐在高脚凳子上演奏,而且在播放某些曲目时几乎所有乐器的发声高度都没有高低错落,水平线一条…………。

个人认为,鉴别系统定位能力,还是用国际公认的名盘为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0#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原帖由 wxc123456 于 2007-12-26 19:04:00 发表
音像高度偏底的现象,与地面的反射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地面的反射偏多所造成,可试用地毯吸收的方法解决.另外,可问问松香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德•波埃效应是立体声系统定向的另一基础。
定论三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强度级差ΔL=0,但两只音箱的时间差Δt不为0,此时感觉声音向先到达的那只音箱方向移动。如果时间差Δt大于等于3ms时,感觉声音完全来自先到达的那只音箱方向。


而我们的箱子上中高频扬声器安装的位置,通常距离地面高度在1米左右;我们坐下后耳朵距离地面高度也在1~1.2米左右。这样,从地面反射回来的声音将比直达声延时了大约3ms。

根据德•波埃效应定论三,我们将完全感觉不到地面反射回来的声音存在。这也证明了地面反射声对声象高低定位没有明显影响,但是能降低声音的纯净度。通常提倡铺垫地毯以降低中高频(人耳敏感的频率段)的反射干扰,这样能获得相对更为纯净、干净的声音效果。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2-28 20:06:50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