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36052|回复: 819
291#

原帖由 zui 于 2009-7-28 16:11:00 发表
在请教下松香兄,穿孔率和吸收频率的公式,根据驻波频率计算离墙的尺寸

在电脑上做数学公式编辑是我的弱项,还请多多原谅理解。

穿孔率很好理解,即吸收器的吸收面上,穿孔面积与总面积的百分比,记得前面有说到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2#

原帖由 激光鼠 于 2009-7-28 19:49:00 发表
马大猷.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理论和设计[J].中国
科学,1975(1):38—50.
马大猷.微穿孔板声阻抗的直接准确测量[J].声学
学报,1983,8(5):257—261.
Dah You Maa.Microperforated—Panel Wideband Absorb—
ers[J].Noise Control Eng,1987,29(3):77—84.
北京声学学会.工程声

马大猷是太斗级的声学专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3#

原帖由 cktony 于 2009-7-28 17:40:00 发表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9-7-28 9:57:00 发表
cktony兄你的威信大大给它的位置太小了.


大大佬呀!这对不是我的

cktony兄的四套系统,四个听音室,大的大概有50平方米,做了穿孔板吸收处理,尺寸比例也不错;最小的也超过20平方米吧,是个“骨灰级”发烧友哦…………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4#

原帖由 重装骑兵 于 2009-7-28 16:48:00 发表
这个帖子不错,HIF168上现在需要这种理性的帖子

谢谢支持!!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5#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7-28 18:46:00 发表
画在图上,贴上来

O(∩_∩)O哈哈~!

什么都没有看到哦,是吸音纸箱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6#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7-30 1:29:00 发表
晚上跟富盛老大吹牛。说不稳固的东西用了后会少细节。我觉得有道理。所以我要衡量一下搞纸箱的利弊得失。

我上面的话的意思是让松老大你把穿孔和内容积的计算公式写纸上,拍照后贴上来展览。哈哈!


O(∩_∩)O哈哈~!还是算了!这样还不如移步专业论坛上去看来得稳妥,那里“快餐”“大餐”全有。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7#

原帖由 zui 于 2009-7-30 10:22: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7-30 8:3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7-30 1:29:00 发表


O(∩_∩)O哈哈~!还是算了!这样还不如移步专业论坛上去看来得稳妥

松香兄也是包揽众多大餐的老鸟了,老实说HIFI168离专业的距

老兄过奖了,如果有兴趣的话,《声学楼论坛》http://www.nju520.com/bbs/index.asp是一个很好的去处,那里《声学》、《电声学》,甚至《主观音质评价》等等内容都有;《电声人生论坛》http://www.china-papercone.com/bbs/index.asp也不错,多看看多学习总有好处。另外《应用声学》期刊也可以订阅http://www.cqvip.com/qk/95646X/index.shtml。现在网络发达,想学习有的是地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8#

原帖由 henry余 于 2009-7-30 14:00:00 发表
但想请教:提琴低把肥,是否一定跟房间的声学有关呢?我也在搞这个问题(连人声也在这个频率部分有问题)
是反射波?地毯?  还是音箱部分出问题。

可以做一个简单实验来加以区别:把两音箱靠近到1.2m~1.5m左右,人也距离两音箱大约1.2m~1.5m,这样的“近场”听音,听音位一定会处于混响半径之内,听到的声音是音箱的直达声为主的,有问题就应该是音响系统的问题,因为“近场听音”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幅度降低。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99#

引用:
原帖由 henry余 于 2009-7-30 14:00:00 发表
但想请教:提琴低把肥,是否一定跟房间的声学有关呢?我也在搞这个问题(连人声也在这个频率部分有问题)
是反射波?地毯?  还是音箱部分出问题。

可以做一个简单实验来加以区别:把两音箱靠近到1.2m~1.5m左右,人也距离两音箱大约1.2m~1.5m,这样的“近场”听音,听音位一定会处于混响半径之内,听到的声音是音箱的直达声为主的,有问题就应该是音响系统的问题,因为“近场听音”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幅度降低。

如果是环境问题,大多数情况是比较小的环境里产生了驻波引起(中低频驻波相对突出),要进行吸收处理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00#

【  3.如果房间的大小和尺寸已经确定,无法修改,那么就要尽量加大低频的阻尼和吸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恐怕是最现实的办法。吸收材料加多少为好?说得极端一点:永远不可能过份多.只怕不够,你想过份都不可能。
    我曾经作过一个试验:一个体积约100立方米的小房间,用扬声器在里面播放音乐信号,用假人头接收,人退到屋子外面用耳机听。同时还从声源直接接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是没有经过房间的,两种信号作A、B对比。我发现:随着吸音材料越加越多,听到的低频也越来越多。最初听不到的一些低频信号如鼓声之类。在吸音材料加多后也能听到了。而且吸音材料越多,AB两组信号就越一致,也就是说:通过房间的信号就越接近声源中原有的声音。
    为了测数据,我又把吸音材料全部去掉,搬进仪器,再把吸音材料重新一点点加上去。结果确实是这样:随着吸音材料的加多,房间的频率响应越来越平直。
    总之一定要有足够的吸收。有一种误解:当低音不足的时候,就以为低音混响时间不够,低音吸得太多了,实际上恰恰相反。

看看上面这段对话,就不用担心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