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849505152535455»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24305|回复: 819
511#

再次学习,再次思考
逗你玩儿
TOP
512#

“我曾在一间声学特性很差的房间里作过试验:用扫频仪发出连续变化的20—20000赫兹声频信号,再经功放和扬声器播放出来,发现其中某些频率的声音没有了。也就是说:本应连续的声音变成了断断续续的,象人在喘气。是功放的频响问题吗?不是。因为在整个播放过程中,功放的输出指示表纹丝不动,说明由功放送到扬声器系统的功率没有变化。是扬声系统的毛病吗?我们立即把喇叭拆下来送到消声室进行测量,结果也没问题。最终的结论是:在房间的频率响应曲线上有许多峰谷,在谷点处的频率就听不到了。对这间房子进行适当的声学处理后,问题就解决了。

   由此可见:如果房间的频率响应不好,即使你的器材频响再好,与房间的特性叠加后也会变成一条很坏的曲线。

    房间是音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当前最薄弱的一环。一根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其中强度最低的一环:如果其中一环一碰就断,那么其它环节作得再好也没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房间是当前音响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07-23 01:29:4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13#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7-23 0:35:00 发表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篇好文,转帖上来与大家分享。文章虽然是十几年前写的,但是现在看到感觉仍然非常实用,特别是正在装修改造听音室的朋友,更应该认真学习学习哦。希望大家喜欢。


另一个问题是:把中、高频的混响时间作得短一些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低频的混响时间则不可能作得很短。比方说:把中高频的混响时间做到0.1或0.15秒,而低频为0.5秒,声音就会觉得非常难听,非常闷。有人遇到这种情况就认为是中高频混响时间太短造成的,我总是告诉他:这不是中高频太短,而是因为低频太长了。如果把低频混晌时间也拉到0.1至0.15,甚至只要拉到0.2至0.3,马上就会觉得一点也不闷。我们可以想一想:在室外听声音的时候,那可是一点混响也没有的,可我们从来不会觉得闷,为什么屋子里面的中高频混响时间一短就会觉得闷?问题就是低频混响时问太长了。

    渝:怎样做才能缩短低频混响时间呢?

    查:仍然是吸收。尽管无法做得很短,但要想尽办法让它短,还要注意在整个频段上的线性平衡。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14#

耍HIFI的,小音量听直达声,房间的影响会不会相对减小?
逗你玩儿
TOP
515#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7-23 1:56:00 发表
耍HIFI的,小音量听直达声,房间的影响会不会相对减小?

如果已经做了一定的吸收处理,来回反射衰减的速度就快得多,也就是每一次反射衰减会比较大,来回反射的“次数”减少。

小音量时,当二次反射声被衰减到很小且人耳“不敏感”时,你能“敏感”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直达声了,这时候会错误认为是“环境的影响相对减小”了,而实际上是人耳“听阀”效应在起作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16#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房间是当前音响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很是赞同,顶松香味兄好贴!
玩音响,就是玩细节!
TOP
517#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7 12:17:00 发表
前面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听音环境的声学“不平衡性”应该如何处理,使这个“哈哈镜”尽量的平坦些。下面,我们用对比的方法来描述一下声音信息在还原(提取)、放大、传输各环节里损失的情况,和尽量减小这些损失的思维方向;
[size




松香味兄好,这个帖子我翻起来好吃力啊,实在是信息量太丰富了,有机会再把某些我有疑惑的内容与兄台讨论。


这个236楼的描述,我以为有问题,原文如下:“其实,相对最保真(HIFI)的现场位置,是指挥的位置上或录音师精心挑选的两(左右)声道主麦克风位置上,哪有相对最真实的乐队层次感,最丰富的细节和信息量,最平衡真实的声音,…………
而我们的位置上,乐队的层次感,许多的细节和信息量,音色的真实性等,或多或少已经有了改变或衰减,这就是有的朋友听了现场,再听同一现场录音时,认为录音甚至比现场更保真(HIFI)的重要原因。”


这是个错误,结合一下我与舒存兄对这个问题的交流心得,回帖如下:

指挥位置声音是最好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多人是从北京《爱乐》的一篇报道得到的信息,这个错误的信息,影响很大,成为相当一些人拒绝现场的理由。直达声和反射声在声能比例上存在一个平衡问题,直达声强则明晰但声音直白,反射声强则声音丰满并有空间感,但是不一定明晰。这里面有几个参数可以测试和控制的。指挥的位置对听众来说从来就不是好位置,太明晰了。但是对于指挥来说就是好位置,他可以把每个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听得最清楚。与此类似,很多音乐团体的排练场所,都不要求很高的混响时间,因为不够明晰。相反他们全球巡演时却希望能在一个相对混响时间长的厅里。

古典音乐不同于其他音乐,他是和声的艺术,不同声部交融所形成的音色丰富多彩。通俗说,二个人的二重唱形成的是三个泛音,三个人重唱形成的是N个泛音----由此带来音色的变化。这种和声会在某个距离上会形成一个新的声音,这就是和声的艺术,古典乐听的就是这种和声所产生的新的声音,这个声音必须在一定距离上才能得到。距离太近我们只能听到不同的声部而得不到不同声部所融合形成的美妙声音。

指挥家舒尔申、康德拉申等都谈过自己的体验。他们说自己在指挥台上,虽然不是要听到每个乐手的声音,但也不仅仅是每个声部首席的声音。以弦乐来说,小提琴第一声部整体上还需要能听到中间谱台的琴声,平衡他与首席、与其他乐手的关系。更多时候,弦乐各声部需要形成所谓的“群感”,也是鉴赏的追求。

交响乐的现场声音,要的效果是整体的交融,以及所产生的层次,要的是音乐织体的变化。弦乐要的是群感,以著名的“德国之声”为例,讲究的是弦乐包裹着铜管的声音。这些都是指挥台不容易感觉到的,也可以说,这种感觉最好的地方,是听众席位。所以我们能理解追求音响效果的斯托科夫斯基,他总是习惯到音乐厅听众席后面高一些的位置去聆听声音。有人说,他是坐在那个著名音乐厅的最高一层。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07-23 03:33:40
TOP
518#

交响乐的现场声音,要的效果是整体的交融,以及所产生的层次,要的是音乐织体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不错,而且所有这些都只能依靠音乐厅的反射、扩散、混响时间、一定距离,才能获得整体上的“最佳效果”。

在音乐厅里:

相对最保真(HIFI)的现场位置,是指挥的位置上或录音师精心挑选的两(左右)声道主麦克风位置上,哪有相对最真实的乐队层次感,最丰富的细节和信息量,最平衡真实的声音。

而“最佳效果”的位置,在听众席的某些区域,这些区域可以获得“音乐厅制造出来”的“最佳效果”。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录音师可以通过两(左右)声道主麦克风把最保真(HIFI)的现场、最真实的乐队层次感,最丰富的细节和信息量,最平衡真实的声音“记录”下来;还可以加入约干个副麦克风去“记录”音乐厅的反射、扩散、混响时间等等参数制造出来的整体上的“最佳效果”,并混入主麦克风录音声道中,获得“最保真(HIFI)”又不失现场氛围“最佳效果”的录音母盘(母带)。人耳就没有这样的“分身术”了。

这就是有的朋友听了现场,再听同一现场录音时,认为录音甚至比现场更保真(HIFI)的重要原因。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19#

上面两位DX的文章都仔细看过,另外再结合很多录音室的图片,我对录音的还原有些自己的看法。以后再吹。哈哈
逗你玩儿
TOP
520#

《主观音质评价教程》中第四节《录音系列教程》里有不少相关录音方面的知识,录音室图片往往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被“误导”更不划算。只可惜是【内部资料】,加上PDF文件168这里也不能兼容上传。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