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26426|回复: 819
8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简单地说,音乐厅为了充分利用声能,必须利用反射声能(特别是侧向反射声),使后排听众获得较大音量听清音乐旋律;同时还需利用并控制反射声(特别是早期侧向反射声)的延时量,获得置身于音乐之中的一种“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感觉,所以音乐厅对侧向反射声是利用而不是吸收。
音乐厅的“舞台演出部”,反射声的利用就更有讲究,这里不多说了,…………
如果音乐厅的规模面积比较大,早期反射声的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就产生了非常明确的混响声,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还会改变音色,影响音乐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利用扩散的原理、作用,将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大概在1~5KHz)适当地进行扩散,目的是降低延时大于50mS以上的混响“响度”,提高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保持原有音色。同时又没有消耗声能。达到即控制了混响,又保持了早期侧向反射声能利用的目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而我们普通的房间里,只要进行非常简单的吸收处理,例如墙上挂些帘布,地上铺些地毯,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包括1KHz以上的高频)就不会有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的情况。中频相对就比较难被吸收,也不容易被扩散(需要很大的扩散板才有作用),但是可以通过摆位和吸收并重的办法达到消除或降低影响的目的。低频就更难被吸收了,所以是听音室处理的重点难点,通常的吸收方法很难对低频产生作用,足够体积、足够面积的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是目前唯一对低频吸收处理的较好办法,而且同时能兼顾中频吸收。

而利用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面积较大,体积相对好控制。微孔吸音板掉顶对声音的反射并不强烈,低一些其实影响不大,但是却保证了掉顶上内部“吸音陷阱”的有效体积,达到吸收低频的目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4:44:0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外,两侧墙与听音位的后墙应吸收处理,以尽量减少中高频早期反射声影响,目的是获得尽量高的直达声比例,确保声象聚焦不受破坏。
吸收处理表面上看会占去一些空间,使小环境更小,其实他的作用恰恰是起到了增大空间的“效果”,声场会更宽更深,立体感更强。实验证明:吸音处理(吸音材料的应用)可等效于降低声速,等效于增大空间体积。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太正方形的环境,箱子器材后面我们正面的墙,主要是接受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当然也包括箱子直接传来的低频声)。这里,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扩散,这样的中频会相对比较饱满;也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再吸收,这样的声音会相对比较深远干净。因为经过吸收处理的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中高频能量已经明显降低,这里采取扩散还是吸收,对声象聚焦已经影响较小,可根据自己系统器材的音色、特点进行选择。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地面对声音的影响也很重要,不结实的地面对声音的破坏性很强,也不利于器材的避振。
建议使用结实地面(如瓷砖等),并以铺上些地毯进行调节,这样会非常灵活方便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器材避振方面也多了些保障。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6:07:29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6#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我们普通的房间里,只要进行非常简单的吸收处理,例如墙上挂些帘布,地上铺些地毯,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包括1KHz以上的高频)就不会有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的情况。
中频相对就比较难被吸收,也不容易被扩散(需要很大的扩散板才有作用),但是可以通过摆位和吸收并重的办法达到消除或降低影响的目的。低频就更难被吸收了,所以是听音室处理的重点难点,通常的吸收方法很难对低频产生作用,足够体积、足够面积的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是目前唯一对低频吸收处理的较好办法,而且同时能兼顾中频吸收。

而利用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面积较大,体积相对好控制。微孔吸音板掉顶对声音的反射并不强烈,低一些其实影响不大,但是却保证了掉顶上内部“吸音陷阱”的有效体积,达到吸收低频的目的。

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外,两侧墙与听音位的后墙应吸收处理,以尽量减少中高频早期反射声影响,目的是获得尽量高的直达声比例,确保声象聚焦不受破坏。
吸收处理表面上看会占去一些空间,使小环境更小,其实他的作用恰恰是起到了增大空间的“效果”,声场会更宽更深,立体感更强。实验证明:吸音处理(吸音材料的应用)可等效于降低声速,等效于增大空间体积。

太正方形的环境,箱子器材后面我们正面的墙,主要是接受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当然也包括箱子直接传来的低频声)。这里,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扩散,这样的中频会相对比较饱满;也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再吸收,这样的声音会相对比较深远干净。因为经过吸收处理的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中高频能量已经明显降低,这里采取扩散还是吸收,对声象聚焦已经影响较小,可根据自己系统器材的音色、特点进行选择。(对太正方形的环境,个人主张采取“再吸收”的方法,这样可获得相对更好的声场效果。)

地面对声音的影响也很重要,不结实的地面对声音的破坏性很强,也不利于器材的避振。
建议使用结实地面(如瓷砖等),并以铺上些地毯进行调节,这样会非常灵活方便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器材避振方面也多了些保障。

这样我们就可获得一个大体上平衡的、没有太明显驻波和反射干扰的、声象清晰、声场效果不错的听音环境了。具体的声音表现,就看你的玩机功夫和器材水平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7#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前面曾经提到,跑到箱子两侧外面的声象定位,哪也没有扬声器哦,这又怎么讲呢?

这里再介绍一个著名实验:————李开试验

  李开试验证明:两个声源的相位相反时,声像可以超出两个声源以外,甚至跳到听音者身后。

  李开试验还提示,只要适当控制两声源(左、右声道扬声器)的强度、相位,就可以获得一个范围广阔(角度、深度)的声像移动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所以,声场的宽度、深度、立体高低定位,在小环境里与反射或者扩散关系并不直接。认为某处加块扩散板,某处留个反射点就能影响声场的宽度、深度、立体高低定位的说法,正如著名音响家占士摩亚曾经说过:‘在音响学中,任何在表面看来很明显的事情,通常都是错误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加个木号角,相当于增加了扬声器的前腔体积,前腔效应的结果,是使频响变坏。

何为前腔效应?指扬声器或传声器一类电声器件中,振膜前面一般都有一小气室,由于声波在其中产生共振,而使频响变坏。---摘自《扬声器及其系统》P149

它的好处是利用共振提高了声能辐射量,等效于灵敏度提高。但是音色明显改变(破坏),音色真实度降低。

实际听感自己喜欢,也没什么不可。不搞产品开发研究,怎么玩的开心就怎么玩,只要是玩,重要的就是自己喜欢了。我常常就是这个态度。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9:32:1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记得深圳北佬兄是玩障板的,障板的高与宽一般就小不了。如果在障板上安装高音单元,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有显著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比较混浊,从而影响声象定位和声音清晰度。
加个木号角,频率指向性指标下降,正好可减小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压,两者比较,有可能相对更好些也不奇怪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9:55:1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