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介绍全部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复制链接]

查看: 84562|回复: 89
1#
次序为所附图片中从左到右.
第一排第一张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白头佬):  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他于60年代初期指挥录制的《狂想曲集》是他艺术风格的浓缩版。该辑共选录了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埃涅斯库的第一号《罗马尼亚狂想曲》、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等六段乐曲。
  该辑的录音晶莹剔透,同时又具良好的音场、庞大的气势和优秀的录音品质,完美地再現了音乐。而首首精美的乐曲,更使你充分领略到音乐美的冲击。斯托科夫斯基不愧是本世纪指挥家中的音响魔术师,他老人家的作品极尽音响效果之能事,加上LIVING STEREO的优秀录音,使本片中所有的乐器的音色,不论弦乐亦或铜管木管均极其鲜明。
      播放SACD层效果惊人,比JVC公司的XRCD24版本有过之无比及.
Musicians:
RCA Victor Symphony
Symphony of the Air
Leopold Stokowski, conductor

专辑曲目:
Franz Liszt (1811-1886)
1. Hungarian Rhapsody No. 2 in C-Sharp Minor
Georges Enesco (1881-1955)
2. Roumanian Rhapsody No. 1 in A, Op. 11
Bedrich Smetana (1824-1884)
3. Ma Vlast - The Moldau (Vltava)
4. The Bartered Bride - Overture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5. Tristan und Isolde - Prelude to Act III
6. Tannhauser - Overture and Venusberg Music
cd.jpg (, 下载次数:133)

jpg(2007/12/25 11:15:34 上传)

cd.jpg

最后编辑fengbin 最后编辑于 2007-12-25 14:55:35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RCA MAHLER SYMPHONY NO. 4 SACD
马勒C大调第4交响曲SACD(莱纳指挥)

  马勒的第4交响曲,C大调,作于1899-1901年,1902年11月29日在慕尼黑首演,马勒这部作品的音乐基础,是他的《少年的魔号》中的一首《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曲,它是为《少年的魔号》诗集中《天堂充满小提琴》一诗而作的。马勒曾对这部作品作过如下解释:在前面三个乐章终,笼罩着一个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移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天国的生活》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这部作品包括四个乐章:1.缓慢的,从容不迫地,由长笛和雪橇铃奏出清静般的鸟鸣开头,在庄严的主部发展结束后,又以鸟鸣引入一段尾声。2.舒缓地运动,这个乐章及谐谑曲、回旋曲与变奏曲的特色于一身,多少有些阴沉,马勒以“死神领奏此曲”来说明这种情调。3.充满深沉的宁静,瓦尔特又一次曾问过马勒,这个乐章的宁静意味着什么?马勒解说,这是他看到一座教堂后的墓葬后有感而作,那座坟墓上雕着亡人的石像,身上横卧着,“两臂交迭胸前,安详的长眠。”4.非常愉快舒适,马勒说,这个乐章的基调是“晴空万里一片蔚蓝。它有时也会阴暗下来,变得阴森森,甚至使人不寒而栗。这并不是天空本身变得晦暗了。相反,它仍是那么闪耀着,一片苍碧无垠,只是我们对它的反映有时突然带上了一种恐怖心情,就像在晴朗的日子,树林沐浴在阳光之中,而我们却往往会感到一阵无谓的恐惧那样。这个乐章是女高音和合唱团,共八节,二、四、七节之后都插入鸟鸣,构成了他作品中少有的透明、单纯与温暖。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Lisa Della Casa, soprano

Selections:
Gustav Mahler (1860-1911)
1.-4. Symphony No. 4 in G

Total Time: 53:39
Recorded in 1958
TOP
3#

回复: 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壮观!
TOP
4#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奥芬巴赫《快乐的巴黎人》(费德勒指挥)
由著名指挥家罗森塔尔(rosenthal)根据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四幕轻歌剧《巴黎人的生活》改编而成的独幕芭蕾舞剧《快乐的巴黎人》。虽然"大脚舞"这词有点俗气,不过从唱片的封面来看到是很形象的,难怪这么多的乐迷都记住了这张唱片,当然最能把乐迷的耳朵留下来的还是唱片精湛的录音和精良的制作。
  严格来说,虽然奥芬巴赫的作品比较通俗易懂,但学院派人士却认为其创作手法过于通俗而难登大雅之堂,或许正因此,奥芬巴赫只能委身于二线音乐家的行列。其实奥芬巴赫是一位相当高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九十部轻歌剧,以喜剧居多,风格晶莹可爱、含意讽刺,像《霍夫曼的故事》、《地狱中的奥菲斯》和《美丽的海伦》等作品仍然频繁上演于世界各大歌剧舞台,在乐迷的眼中奥芬巴赫的作品是既好听又通俗的。
  这盘cd是属于rca唱片公司最著的livingStereo系列中的十大名盘之一,于1954年录制,当时是以lp的模式出售,在1993年使用add方式制作成了cd。经典的lp加以数码技术改造后,唱片保持了lp丰润的质感与流畅的音乐原味,而在分析力、音色、空气感上又有明显的提高。
  《快乐的巴黎人》全剧由24个小段组成,包括有波尔卡、华尔兹、船歌、进行曲和康康舞曲等形式,全剧始终保持着澎湃的气势,在46分钟内一气呵成,绝无冷场。费德勒极其富有热情和控制力的指挥艺术使每一个音符都有闪耀着夺目的光泽,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丰富的弦乐色彩、打击乐厚重的能量感和管乐澎湃的气势,呈现了乐迷狂捉的效果。

专辑曲目:
Jacques Offenbach 奥芬巴赫(1819-1880)
Gaite Parisienne欢乐的巴黎人
Rossini罗西尼, Gioachino (1792-1868)
Respighi, Ottorino (1879-1936)
La Boutique Fantasque玩具精品店
TOP
5#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在沙皇海军中担任军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时已有丰富的游历。《天方夜谭》(直译《舍赫拉查德》)这部大型管弦乐组曲的灵感,即是来自于他心中对于东方神话般的印象。
  这部作品从舍赫拉查德王后对苏丹王讲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个故事来作四个乐章的标题,每个乐章中都有柔美的小提琴独奏来代表舍赫拉查德王后作主题的“叙述”。音响绚丽而精致,每一段曲子都引人入胜。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描绘的意象十分明确,低音弦乐的起伏展现出的是“甲板上勇敢的水手”,迎着定音鼓代表的“汹涌波涛”乘风破浪;第二乐章《卡兰达王子的故事》急驰的节奏、战争似的号鼓与如偃月刀闪现的铜钹,诉说着沙漠上的冒险故事;而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则略带温柔的阿拉伯曲风;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则象是一场狂乱的欢宴,夹带着紧迫的暗流,在尾声,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巨石而沉没,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但这只是个故事”,“舍赫拉查德王后”最终还是以“温柔的小提琴独奏”来安慰饶她一命的国王。
  对于这部作品,各大“唱片天书”几乎都一致认定RCA“LIVING STEREO”版的莱纳/芝加哥为首选版本。
莱纳(Fritz Reiner):一个管弦彩度的极致代名词。一个发烧友无人不知,爱乐者无人不晓的指挥。
  莱纳的个头不高,但顿位不小,他的指挥棒超长,但是指挥动作却微小,整个乐团在他的高度要求与锐利目光下,丝毫不敢马虎。本名FrigyesReiner的他,生于1888年12月19日,原籍匈牙利,1928年移籍美国。主要乐团经历,包括:1914-1921年率领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团,1922-1931年指挥辛辛纳提交响乐团,1953年起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从此樹立管弦乐表现的新里程,让拥有强大火力重炮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拥有精良严格的训练,造就了「莱纳之声」的传奇。莱纳的一生首演过多首重要作品,包括1944年首演舒曼「马戏团序曲」,1950年首演柯普兰「竖笛协奏曲」,1953年首演史特拉汶斯基「浪子的历程」,因此他与当代作曲家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透过唱片听「莱纳之声」格外感受到他管弦语法独到之处,莱纳让音乐重播立体化,唱片不再是索然无味、平淡无奇的罐头声音,而是充满血肉肌理、活力十足的听觉剧场。这样一位懂得将音乐生命力灌注于录音的指挥,尽管在1962年11月15日过世之后,音乐依然持续世一点也不沉默!
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Scheherazade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Song Of The Nightingale
TOP
6#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RCA 贝多芬&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海菲兹)
海菲兹的演奏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是经典.
RCA Living Stereo系列目前出了五张海菲兹的SACD.都是最为经典的版本,希望今后能出一些早期的演奏,最好像把大全集用SACD重出一遍.

Selections: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1.-3. Concerto in D, Op. 61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4.-6.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Total Time: 62:05
Recorded in 1955 and *1959
TOP
7#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达夫尼与克罗依/ 孟许指挥
查尔斯.孟许率波士顿交响乐团于1955年在RCA录音室录制“达夫尼与克罗依”全曲。达夫尼与克罗依/ 孟许指挥Ravel: Daphnis et Chloe Complete / ... 他特别擅长指挥 法国和德国作曲加大编制管弦乐和合唱曲。 此张唱片收录难得的「达夫尼与克罗依」全曲, 孟许的演出非常的流畅与生动。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Chorus and Alumni Chorus
Robert Shaw, director
Charles Munch, conductor

Selections:
Maurice Ravel (1875-1937)
1.-23. Daphnis et Chloe (Complete)
TOP
8#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法国指挥家皮埃尔·蒙都指挥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
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Pierre Monteux, conductor

Selections:
Pi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4. Symphony No. 6, Op.74 in B minor "Pathetique"
TOP
9#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第二排第一张:巴托克- 乐队协奏曲(莱纳指挥)
莱纳演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RCA 09026-61504-2),《留声机》杂志百大明盘之一。作为巴托克的关门弟子,莱纳对于巴托克的理解和演绎一直都是受到尊敬和好评的。这张录制于1955~1958年的录音是RCA Living Stero的经典录音之一。从莱纳一丝不苟的演绎中,可以感受到巴托克的灵魂,似乎乐符像溪水一样在我们面前流过。这个版本是历来是发烧者的必备。
全曲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 引子: 缓慢的开始部分运用了不可思议的乐器色彩,阴暗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与加弱音器的高音弦乐的颤音形式的对比,不禁使人想起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那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开端。 这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虽然带有舞蹈节奏,但仍是很阴郁的,它与第一主题一样,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情绪。 音乐以对位形式发展,不久变得明朗起来,明快的木管奏出略为欢快的旋律,仿佛摆脱了阴郁。 巴托克称这一部分的音乐为“高度技巧的处理”。

  第二部分 成双成对游戏:这个快活乐章是乐队色彩的变幻游戏。 一对大管的后面接着一对双簧管,然后是一对单簧管和几支长笛,最后是加上弱音器的小号。铜管轻声奏出的一段富有对比性的赞美诗式的音乐,引至开始部分素材的再现。竖琴大幅度的拨奏声与轻微的弦乐声相对照所产生的新鲜色彩效果,伴随着其他木管乐器一起出现。

  第三部分 悲歌:这就是被作者成为“悲哀的死亡之歌”的乐章。 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的主题,其开始部分与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相联系。接着出现了一个“基本动机的雾蒙蒙的织体”,长笛和单簧管的短小装饰乐句,同竖琴的滑奏和弦乐轻轻震动的颤音形成对照。

  第四部分 间奏: 在这一乐章中,民间歌曲旋律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但仍然给听众带来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

  第五部分 末乐章,终曲: 同全曲的第一部分一样,这部分是非常自由的奏鸣曲式。以火一样的无穷动音型开始,继而出现的是舞蹈般的节奏。 发展部则包含一个非常复杂的赋格式片断。全曲的结尾异常光辉,这在巴托克的其他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本曲为巴托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在他去世前两年完成的。1943年初,巴托克虚弱的身体突然恶化。 就在这时, 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请求他创作一个作品来纪念已故的库塞维斯基夫人。对于此事,他俩谈得推心置腹,并涉及到许多其他话题。经过这次谈话,巴托克的健康状况一下子有了好转,医生竟让他出院了。1943年八月,巴托克开始创作他的这部《乐队协奏曲》,十月份乐曲总谱即告完成。第二年12月1日,在库塞维斯基的指挥下, 《乐队协奏曲》由波士顿交响乐队首演于波士顿的交响厅,大获成功。库塞维斯基后来曾评价说:“本曲是最近二十五年来最出色的管弦乐曲! ” 我们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受委托创作这部作品,对巴托克所起的鼓舞作用,大大推迟了他的谢世。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音乐方面的吸引力, 而且还为技巧娴熟的交响乐队提供了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专辑曲目:
Bela Bartok (1881-1945)
1.-5. Concerto For Orchestra
6.-9. 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
10.-14. Hungarian Sketches*

Total Time: 76:07
Recorded in 1955 and *1958
TOP
10#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法国音乐大师卡米尔·圣-桑第三号交響曲

法国音乐大师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常被后人认为是反动保守分子。其实,他是当时最敏锐也最兼容并蓄的音乐家。他弹奏钢琴与管风琴的技巧无人能及,并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与神奇的视奏能力。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圣桑也懂得去欣赏其它音乐家。他对李斯特与瓦格纳的作品了然于胸,也十分熟悉巴洛克音乐。圣-桑的长寿在音乐史上算是相当少见,也因此他的音乐创作非常多元化,从歌剧、声乐曲、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以及独奏曲的领域都有他才华洋烟的创作。虽然在音乐史上他是个集大成者而非开拓者,但是他能融合新旧潮流的精粹、展现完美技巧与对声音的敏锐掌握等方面,一直都是忠于法国音乐的精神与传统。

  圣-桑对于天文、地理、植物、昆虫都有浓厚的兴趣之外,旅游也是他非常有兴趣的一部分。圣桑最喜爱到埃及与阿尔及利亚旅游,而南欧的伊比利半岛、北欧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俄国、北美洲与南美洲也有过圣-桑的足迹,而在当时交通不像现代这样方便,更突显出圣桑对于旅游的热爱。1921年冬天圣桑再次前往他非常喜爱的阿尔及利亚渡假避寒时,骤逝异乡,享年86岁。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Charles Munch, conductor
Berj Zamkochian, organ*

Selections: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1.-4.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78 "Organ"*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5.-7. La Mer
Jacques Ibert (1890-1962)
8.-10. Escales (Ports of Call)

Total Time: 73:04
Recorded in 1956 and 195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