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复制链接]

1#
    一提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马上就会使我联系到乐团的前身——“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以及统率这支拥有悠久历史的俄罗斯乐团长达50年的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之一的叶甫根尼-穆特拉文斯基。穆氏将这支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格的乐团带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1988年随着穆氏的去世,尤里-特米尔卡诺夫成为继任者,说实话,在后穆氏时代里就如乐团的名称从极具时代烙印的称谓——“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变成“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一样,这支百年乐团也在不断地退化,从乐迷的视线中消失,从各大唱片公司的封套上消失,给人以江河日下的感觉。但是几经周折来到上海的这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还是很让人期待的,尤其是第一场演出的曲目:《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波罗乃兹选曲+老柴第一钢协+老柴第六“悲怆”,简直就是一个老柴专场,再由一个纯正的俄罗斯乐团来演奏老柴的代表作怎能不让人趋之若鹜。
    
       但是一场听罢,如果要让我来对这第一场演出做出反馈的话,就音乐会本身而言,可以用体育比赛中的一句评论语来概括——“上下半场判若两队”;而就乐团整体水平来说,“江河日下,让人心寒”。

    音乐会的开场曲是《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波罗乃兹选曲,大概是因为在音乐会开始之前“不合时宜”地插入了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仪式,至少有20分钟的样子的缘故,让俄罗斯的演奏家们有些“手冷”了,也可能是因为上海已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本月出访东亚的第三站,此前两站分别是1134日在东京和111516日在台北,短时间内奔波于各个音乐厅让演奏家们难免会身心俱疲。整个波罗乃兹舞曲被乐团演奏得无精打采,给人以草草了事的感觉,尤其是乐团的铜管乐部的表现让我不敢恭维,我也是第一次领略到了尤里-特米尔卡诺夫的指挥风格,这是一位习惯于徒手指挥的指挥家,这很有可能和他是一位歌剧指挥出身有关,徒手指挥往往能给听者一种歌唱性与自由性,但在这个曲目中指挥的手势给人以呆板、甚至是机械的感觉——提不起劲!
    
       接下来的第一钢协,由乐团和钢琴家丹尼斯-马祖耶夫合奏,整个过程依然让我失望,乐团和指挥在全曲的演奏中依然缺乏专注度,无论是从速度还是力度都给人以“拖泥带水”的感觉。虽说乐团和马祖耶夫已是长期配合了,因为在来上海之前的几场音乐会只要是演老柴的钢协总是由马祖耶夫担当钢琴,但是乐队在演奏协奏曲时的通病在“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和马祖耶夫之间显现地“淋漓尽致”,那就是双方永远处在一个“对立”的状态,是一个钢琴家和一个乐团在“对抗”:比声音、比速度,都想着盖过对方。因此我们可以听到在第一乐章中马祖耶夫过于夸张地演奏的几个高音小节,我们不可否认丹尼斯-马祖耶夫的确是个钢琴天才,这从他加演的曲目中可知一二,无论是力度、技巧性的把握都是超一流的,但是他也许只是一个一流的钢琴独奏家,而不是个一流的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家,至少今晚他不是。“也许他就是新的霍洛维兹”这是《伦敦时报》给他的评价,可惜我今晚没能领略到。

   就这样在我略感失望的心情下音乐会的上半场结束了,这似乎也在不经意间让我对下半场的“悲怆”不再有过高的期望了。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上下半场判若两队”,下半场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尤里-特米尔卡诺夫的指挥下为我们奉献上了一场质量还算上成的老柴第六“悲怆”,特别是在第一乐章:具有节奏感的序奏动机—哀愁而柔和的第二主题—排山倒海势的搏斗—深沉而凝重的尾段整个乐团都表现地很好,长笛、单簧管的乐手也是恢复了状态。之后的三个乐章均没有超过第一乐章的水准,尽管我们可以感觉到指挥和整个乐团在努力地演绎更好,但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不知为什么在聆听现场演奏时,我耳边好像在同时回响着穆氏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在1960年的演绎版本,那个真叫人心潮澎湃啊,虽然铜管乐在第三乐章急速的快板时略显喧闹了,但是反观眼前这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铜管乐就像是游离在整个乐队之外,配合得很牵强没能展现出进行曲的悲壮之情。听老柴的第六“悲怆”也不下几十边了,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都在守候,守候那第四乐章开始部分两组小提琴的齐奏——那总哀伤、那总绝望每每会让我紧锁眉头直至全曲最后悲怆的极致——死亡。但是今晚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两组小提琴总不能整齐划一地演奏出这几个小节,总有快有慢相互之间不能完美地衔接上,真的很让我失望。
    
     但是比起上半场,无论从指挥和乐手的演绎状态来说还是从感情投入来说都有很大的改观,指挥尤里-特米尔卡诺夫在演奏完老柴第六“悲怆”后沉默了许久,并用手帕擦拭了一下也许是在擦汗抑或是眼泪,这个曲目的演绎让我稍许找到了那支来自俄罗斯的百年乐团昔日的影子。

   正因为有了穆特拉文斯基,也正是因为有了他曾经将“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带到过如此高的水准,而让我们对今天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有着无尽地期待,但是整个乐团演绎水平的“江河日下”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又何必强求呢?辉煌仅仅留在了半个世纪之前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2008111866539.jpg (, 下载次数:387)

jpg(2008/11/20 0:48:18 上传)

2008111866539.jpg

164613.jpg (, 下载次数:372)

jpg(2008/11/20 0:48:18 上传)

164613.jpg

最后编辑智灵 最后编辑于 2008-11-20 00:50:48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十九到二十世纪的俄国艺术、艺术家具有让人敬畏的才情,无论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哪怕是体育,都让人着迷。要是让我列一个“最崇拜人物20人”,恐怕会有一半是俄国人。

而现代俄罗斯艺术水准的退步则是全方位的,真心的希望这种趋势有反弹的一天。再来一个白银时代!
TOP
3#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不管如何,还是好文一篇。多谢分享!
TOP
4#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mra太牛了而已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5#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我觉得乐队和独奏乐器之间的对抗并不另我反感,因为我更愿意把CONCERTO理解为它的本意,即竞奏曲(当然也不能一直对抗,必然要有和谐的部分)只是那天的乐队让我感觉不到力量和光泽。和您有同样的感触就是铜管部怎么这么游离,那些圆号在吹奏的时候就好像不是在演绎同一支乐曲一样。弦乐的部分也就忍了,反正俄罗斯乐团向来粗砺,不好以精确来要求他们。唯一让我安慰的是至少听到了那种德奥乐团里很少有的情况,就是铜管部一起来可以轻易的把弦乐部的声音盖过去来引导整个气氛。这样肆意妄为的手法是粗旷的俄罗斯乐团才做的出来的。不过我实在没有在别的地方感觉到理想中真正的“俄罗斯暴力演绎法”,或者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并且不可能再重现了。好在MRAVINSKY执掌乐团50年,留给我们可以聆听的录音已经足够多了,并且他那一时代的俄国指挥也够多了,不必太过惋惜了。
最后编辑maninov 最后编辑于 2008-11-20 13:50:44
潜水是王道,王道未必是正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TOP
6#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第二场不错啊,下半场的柴四水准很高哦
TOP
7#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任何发烧碟、榜单碟、绝版名碟均不超过150元/张,详见俺滴淘宝店铺:http://shop36053466.taobao.com/(内附判断首版CD的详细标准)
绝版碟相册三天两头更新:http://photo.163.com/photo/shandongwenmang
手机:13585528901
QQ:1263980143
TOP
8#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看来本来应该买两场票的
潜水是王道,王道未必是正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TOP
9#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2场都去听了。
和楼主感受有所不同,第一场的柴6相当出色,其演绎诠释可算得上近年来听过的最感人的交响之一了。别的先不说,就提一点,有没有注意尤里和乐手们在柴6结束后是什么表情状态?他们的感情是很投入到“悲怆"中去的!可惜我们广大听众的“水平”尚停留在一结束就热烈的鼓掌叫好的阶段,很少体会到这是一支俄罗斯乐队在一位俄罗斯指挥率领下以一部俄罗斯的交响乐向俄罗斯的一位伟大作曲家的离世表达无尽的悲怆和哀思!我们的这种“热情”知道的是对成功演出的褒扬,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是在“庆祝”柴可夫斯基的逝世呢!
关于音色、大剧院等,容后再谈,待续……
TOP
10#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顶楼上的,继续阿
TOP
11#

回复:辉煌仅留在了昨日——记“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08上海之行第一场

相信要是杰吉耶夫领军定会是另一翻景象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