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维瓦尔第的歌剧唱片收藏及版本 [复制链接]

查看: 156929|回复: 366
11#

原帖由 davidejia 于 2009-4-14 4:40:00 发表
对于此种局面,维瓦尔第,你若在天有灵,该是多么伤怀????但别忘了,你的家乡在欧洲,与妄自尊大的东方睡狮无缘,既无缘分,也没有血缘关系。

依在下愚见,维某的歌剧价值平平,近年"复兴"颇有炒作之嫌,实不宜过于推崇,这样对许多历史地位更重要的同时代歌剧作曲家不公,长于维某者如Alessandro Scarlatti、Francesco Gasparini、Antonio Lotti等;少于维某者如Dominico Sarro、Niccolo Porpora、Leonardo Vinci、Leonardo Leo 、Francesco Feo、Johann Adolph Hasse、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等等。维某只是二流歌剧作曲家的事实从各种证据来看,都是很明显的,首先,传统上对他的歌剧并无好评;而当时他的歌剧大多也只能在大城市的二流剧院(一流剧院如威尼斯的San Giovanni Grisostomo,那不勒斯的Teatro San Bartolomeo,罗马的Teatro Argentina,米兰的Teatro Regio Ducal)或小城市的剧院里上演;第三,十八世纪人将Zeno与Metastasio等人的剧作奉为经典,同一个剧本在几十年中,往往会谱出数十个版本,内容大抵相当,只是个别词句稍微调整而已,这样就很容易作横向比较,作曲家与作曲家之间,亦可立判其高下。从Il Giustino(与Handel对比)、L'Olimpiade(与Pergolesi、Galuppi、Hasse等对比)、 Catone in Utica(与Vinci、Ferrandini对比)等一些剧目比较上,就足以看出无论戏剧表现力还是人物塑造等方面仿佛都比其他作曲家要逊色一些。以上三点,窃以为足可说明问题。
TOP
12#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4-14 9:08:00 发表
在中国发展美声唱法,没戏!以我等资深爱乐者的角度,我肯定听西方人唱的,中国人唱的总不是那么回事;当然,也有例外,我有次在抗震义演上听了一位高男高音(也是四川的),叫什么我忘了,还真是唱得不错——但你想想,在中国唱高男高音,你叫他怎么活呀?我只祝福他在国外过上了好生活!既然你今天免费摆摊,我就问个问题,维瓦尔第为什么就ORLADO这个主题写了两出剧啊?另,这两部戏与LULLY的ROLAND是否是一个

这个不如晚生来越俎代庖,Roland传奇从文献上看始于法国十一世纪的 La Chanson de Roland,大备于Matteo Maria Boiardo的Orlando Immarmorato及其续书Ludovico Ariosto的Orlando Furioso,后来续书的人气反倒远远盖过了正传,二书虽诗体,内容却相当庞杂,近乎我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情节是发散式而非集中式的,包含了无数的小故事,自然可以从中发挥出众多戏剧作品。与Lully合作的诗人Quinault在将传奇故事改编成戏剧时似乎高度忠实于原作,所以Roland只取了Orlando furioso的主线情节,此外的枝枝节节一概不取。而维某Orlando Furioso也是以主线为中心,但不太忠实于原来的故事,将Ruggiero的支线压缩了之后也糅合了进来,因此感觉颇为凌乱。至于Orlando finto pazzo并非主线故事,甚至可能是"外传"性质的东西,在下无力通读全书,故不能明也。总之,写成两部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像天朝三国水浒的故事,元以来也演绎出了无数戏曲作品。
TOP
13#

太常过誉,何以克当。
TOP
14#

原帖由 DelMonaco 于 2009-4-15 4:20:00 发表
这里不是还是不少巴洛克乐迷嘛,别的音乐论坛还绝无仅有呢.
博士不妨把巴洛克作品唱腔也多多介绍,无知者无罪且无畏嘛.
同样巴洛克作品,emma kirkby和vivica genaux就有颤音,rubato方面的不同,而simone kermes则又是......

十八世纪中晚期以前可能分歧更大,从某些迹象看,当时美声还未普及,大概只有意大利学派是美声唱法,其余各国恐怕都各有各的"民族唱法",卢梭对法国声乐的批评与对意大利声乐的推崇,便是一个旁证,所以可能并不存在"标准"的巴洛克唱腔。古代欧洲各地音乐风格之出入远大于今日,乐器的“定弦”,装饰音的加法,以及乐队的编制等等习惯上的问题应当都是因地域而异的,在交通不甚发达,信息交流不甚频繁的时代,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说“标准”的古典美声唱腔的话,那大约应是博士先生师承所出的意大利学派为准,Emma Kirkby与Vivica Genaux未免太"野狐禅",尤其是前者,典型的"民族"歌手,按美声的一般标准来看,基本功都未必到家,唱古典美声(如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东西实在勉为其难。Simone Kermes比前两位稍好些,但也有些"不良"的"癖好",对高音的追求有些过分,国外某民间高人形容她为screaming Kermes。但从很多迹象上看,十八世纪的古典美声原则上仿佛是“克制”的、“就低不就高”的,以此言之,片面追求高音便是一大误区了。
TOP
15#

原帖由 davidejia 于 2009-4-15 12:14:00 发表
刚才的文章是报答给Fontonte的,望指正。现在意大利才早上6点过,我睡一下,大伙儿先议着。

多承厚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