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大剧院音质特点的主观评价及其问题分析 [复制链接]

查看: 4512|回复: 27
1#
国家大剧院音质特点的主观评价。本文参考了Scfan大侠和舒存老师的观点,借此机会向两位表示感谢。

我这里主要谈谈音乐厅声学的

1 技术路线
2.主观听感

3.问题分析
4.未来的方向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11-12 21:29:53
分享 转发
TOP
2#

坐老师的沙发
http://weibo.com/1599753740

@jeff摄影与古典音乐
TOP
3#

回复 1# alma 的帖子

我先搬个马扎,希望大剧院领导过来听听以资改进,造福发烧友——跟国际接轨——我先提个简单易行的改进办法,二楼的座位每座先配一根安全带,坐好后扎紧,以免一不留神跌到一楼,造成安全事故及国际影响,有损国威。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1-12 21:31:0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声学设计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建筑面积2615平方米,观众席1966(含111站席)。内厅长宽高比为2.98 :1.86 :1。考虑为较为接近理想的音乐厅功能。音乐厅吊顶总面积1268平方米,音乐厅座位数1966(含站席111).设计混响时间空场为2.2秒。背景噪声满足NR20要求。营业厅造型选用了改良的鞋盒型。采用“岛”式设计,即乐队和演员在中间观众厅在周围的设计。如此多的座位和岛式设计在国内也较为少见。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采用室内GRC(玻璃纤维补强混凝土)扩散反射体、舞台与一层池座侧墙采用了MLS扩散反射墙面、巨大的帆形音乐反射罩、和观众座椅吸声控制等处理方法,将音质设计有效地融合到室内装饰中。对GRC材料的特性,音响测试等作了大量的论证,并确认其可行性。

音乐厅顶棚和墙面采用了平均厚度为2.4厘米的GRC板。GRC墙面的形式与吊顶有所不同,面积约1263平方米.顶棚上GRC装饰有着看似凌乱的沟槽,侧墙的GRC为起伏的表面,目的在于扩散反射声音。平面反射的声音类似与镜子,会导致局部声音强烈反射而音响音质。扩散反射类似与被磨毛的毛玻璃,声音反射更加均匀柔和。另外,厚重的GRC板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低频的混响时间,使低频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声部)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舞台侧墙上采用栅状间隔的MLS墙面,凹凸尺寸严格按照数论理论设计,被称为“数字声反射墙”,外观既现代又神秘,还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之间具有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的发挥表演水平。

观众厅顶部悬挂巨大的帆形声反射罩。一方面将声音向厅内四面八方反射,有效将弥补“岛”式舞台声学反射前后音质不一致的不足,另一方面降低顶棚声学反射高度,缩短了近次反射声与直达声之间的距离,获得了更好的声音亲切感。这个顶部的声反射罩可升降取得最好的声学效果。
                                                                                                《国家大剧院》设计卷,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TOP
5#

啊哟,jeff和shenming两位老师来捧场,谢谢谢谢。
TOP
6#

2. 主观听感

我在国家大剧院听了2场音乐会,内容相同都是卢塞恩阿巴多的马勒第四那场(24和25日),坐了三个不同的位置。第一场的莫扎特2首声乐,我坐在二层楼座一排正对舞台的位置。我的听感是这个位置的声音还不错,大概可以打个65分及格,主要是高频不错但是缺乏光泽,中低频虽然量感上略有不足但是还可以接受。后来转到第四排中间听的是马勒第四,感觉这个位置的声音有些问题,高频的延伸已经不是很好了,低频几乎完全消失。这个位置的声音大概是可以打上50分。

这场给我的感觉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声音不如东艺音乐厅,因为东艺的高频非常漂亮,小提琴声部的具有美妙的光泽感,小提琴声部有非常漂亮的泛音,而这在国家大剧院我没有听到。而东艺的低频也是不理想,但是要比大剧院好。我回上海以后,马上听了维也纳爱乐(27号)和悉尼交响乐团的演出,真的感觉国家大剧院声音是远远比不上东艺,维也纳那场我坐在A区16排,悉尼那场我坐在B区第四排,与舞台的距离大概与国家大剧院我当时坐的位置离舞台的差不多远,听完后我觉得卢塞恩的声音未必比悉尼的好多少。听完这2场我感觉东艺的声音真是太好了。

第二场我跟着舒存老师走,他早来的几天先听了几场已经坐了不少位置,他说这些位置的声音都不理想,估计二楼侧翼(正对着大提琴组)靠近舞台在反射罩之下区域的位置应该不错。所以25日那场我就和他挤在台阶上听的。开声以后我觉得这里的声音蛮不错,各个声部非常平衡具有温暖感,说明这里的位置三频是平衡的。当然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泛音略少,声部之间关系不明确(这可以通过视觉弥补一些),声场的轮廓以及女高音听的不清楚,所以这个位置适合于听交响乐,不太适合独奏和演唱。

总体上说,国家大剧院声音走向与东方艺术中心的声音走向一致,我从二层的三个位置听来,都是偏向清丽的现代风格,非常符合现代声学大厅吸声较强的倾向。附带说明,这2个声学场所的建筑设计和声学设计都是一个团队,所以这个结果并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国家大剧院声音不如东方艺术中心呢?
TOP
7#

回复 4# alma 的帖子

看了半天,都是别人说的,还是吹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11-12 21:34:00 发表
看了半天,都是别人说的,还是吹的


shenming兄比我快了1秒,上面就是我的听感。
TOP
9#

3. 问题分析

首先引用白瑞纳克的三张表格。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jpg (, 下载次数:3)

jpg(2009/11/12 21:39:10 上传)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jpg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2.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1/12 21:39:10 上传)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2.jpg

RT和EDT平均值的比较.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1/12 21:39:10 上传)

RT和EDT平均值的比较.jpg

TOP
10#

下表是我整理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几个音乐厅与东方艺术中心的Rt和EDT表格。

著名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RT和EDT表格2.jpg (, 下载次数:2)

jpg(2009/11/12 21:40:30 上传)

著名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RT和EDT表格2.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