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沈小岑:抒情时代的歌声之四 [复制链接]

1#







沈小岑,80年代由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的红歌手,好像今天的李烁等歌手。
这张碟,是我初中时听得最多的唱片之一,很多外国民歌,是从这张唱片上听熟悉的。沈小岑浓厚的女中音,在高音喇叭的播放之下,风味依旧浓郁。为数不多的异域风情,从破冰之始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来,让那个时代的那种记忆尤其可爱。早就发现这个唱片了,但是因为担心制作质量而迟迟不下手,价格也不便宜,50元,跟一张中价版差不多了,但是制作工艺还是很差的,除了cd本身制作还不错。为什么要套一个那么大的纸盒呢?还不如将成本放在一个精美的塑料盒上。
这张经过HDCD技术制作的唱片,似乎把那种感觉大大减弱了。或许,那种“浓郁”,是由劣质的器材产生的。扫过一遍,却找不回那种旧时的感觉。
分享 转发
TOP
2#

这张我好象才买20元,声音很薄,音质不好。
TOP
3#

这价格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总之,包装工艺是很差的,50元是不太值得,只不过为了找一点感觉。
TOP
4#

内页单薄,买过这个系列的费翔,李谷一 朱逢博,王洁实谢莉斯。都是这样的。有的地方资料不详。
只好找找感觉。
不清楚这几个歌手当时出的LP是啥包装?
TOP
5#

这系列的音质不差,就是价格似乎……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6#

俺上小学时,经常听广播里沈阿姨的清晨起床,然后踏着朝阳,屁颠儿屁颠儿地上学去
TOP
7#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11-13 16:19:00 发表
俺上小学时,经常听广播里沈阿姨的清晨起床,然后踏着朝阳,屁颠儿屁颠儿地上学去

穿开档裤吗?可凉快了。
TOP
8#

      一个令人想起来惋惜的歌手。
在G弦上……
TOP
9#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1-13 17:13:00 发表
      一个令人想起来惋惜的歌手。

何解?
TOP
10#

为何惋惜?对于她,知道的不多。

这张碟跟当年发行的磁带一样,是一个完整的专辑。好像连歌曲的排序都完全一样。
太平洋很多这样的东西,没有处理好拿出来。
TOP
11#

回二兄:

     是惋惜沈小岑、成方圆、苏小明没有一路走下去。有些生不逢时。那也许是一个高品味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只露了一下端倪。尚未成熟便隐沒了。
在G弦上……
TOP
12#

是居于这个原因啊。
好像是当年的“主流”不提倡,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那时候的事情,知道的不多。走出校门时候,已经90年代。
TOP
13#

沈小岑,最近在上海的选秀节目老是看到。
一身小麦皮肤,认不出来了。
TOP
14#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1-13 18:07:00 发表
是居于这个原因啊。
好像是当年的“主流”不提倡,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那时候的事情,知道的不多。走出校门时候,已经90年代。

不是“主流”不提倡,恰恰相反,80年代前半期,相类似的还有王结实、谢丽斯、朱明英他们频频出现在CCTV春节晚会和各省市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主流”那时封杀的是张行、张蔷这样的纯模仿港台的歌手。
不过当时年轻人更喜欢的是刘文正风飞飞高凌风这样的歌星和歌曲,是港台歌手歌曲进入大陆淘汰了他们。
TOP
15#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歌虽然很久没听了,但每当想起,歌声就会在脑海响起,令人心旷神怡!同样的印象深刻的还有苏小明的《军港之夜》。
我心中只有感恩,平凡而充满乐趣的人生。
TOP
16#

原帖由 小松 于 2009-11-13 21:54:00 发表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1-13 18:07:00 发表
是居于这个原因啊。
好像是当年的“主流”不提倡,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那时候的事情,知道的不多。走出校门时候,已经90年代。

不是“主流”不提倡,恰恰相反,80年代前半期,相类似的还有王结实、谢丽斯、朱明英他们频频出现在CCTV春节晚会和各省市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主流”


谢谢澄清。因为“主流”曾对李谷一的某歌曲有争议,包括苏小明出道之初也是争议很大的,因此我有此错觉。
TOP
17#

沈小岑的歌声真是熟悉啊,多年前的时光历历在目。
TOP
18#

李老师也是同龄人,难免也有相同的经验。

那时候还有白兰鸽也是高音喇叭里常见的曲子。
TOP
19#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1-13 22:54:00 发表
谢谢澄清。因为“主流”曾对李谷一的某歌曲有争议,包括苏小明出道之初也是争议很大的,因此我有此错觉。                                


这真是以讹传讹了。

苏小明自己留学法国,并嫁给法国人了,以后就没有再在歌坛发展。这是80年中的事情,等到她年近中年再回故土,也绝口不提曾经的辉煌,只在电视剧里出演群众而已。

沈小岑是90年初期,在盛大的告别演出之后,留学澳洲,她在悉尼并没有放弃歌艺,但是在海外并没有华人歌手发展的空间,她教了几个当地华人歌手,后来就嫁给一个英国人,跟他到了伦敦。沈不甘沉默,常常客串百老汇歌舞剧,歌声也从女中变得歌舞剧式的女高,但是她的高音显然支持不足。几年前她回国,就是现在这样的样子了。

朱明瑛的经历最坎坷,她在85年为了儿子到美国留学,类似沈小岑的经历中国歌手不可能在不了解国外经纪人控制一切的环境下用歌艺谋生,她一度要在餐馆打工谋生活。及至再回国,她的歌迷早以散去了。

以上三人的经历有个共同点:她们在巅峰之时自己放弃了自己的歌迷。其实在那个年代,有自己的歌迷并没有相应的经济利益,她们再有名也只能拿基本工资,歌手走穴都是后来的事了,和现在不一样。

成方圆的巅峰是在90年代初,结果她也跑纽约来了。在纽约时,她在观摩百老汇歌舞剧的同时,据说常常逛爵士巴,在她90年代末再回故土的时侯,她和她先生献演了中文版的歌舞剧《音乐之声》,其后的作品都是爵士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歌艺在纽约行之后转成了一个国人并不太了解甚至陌生的歌路,慢慢的就没有名声了。我一直觉的其实她的歌艺顶峰不是她出国前的90年代初,而是她的中文版《音乐之声》。至于她的爵士风,误入歧途了。她大概在格林威治村的酒吧呆久了,不知道其实就是在美国,爵士都不是主流,放弃流行而走爵士,是她事业走下坡路的开始。很可惜。
TOP
20#

这些资料很具体,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