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0# shinelb 的帖子
别再叫我专业人士了~
书法和国画我不大懂,但我猜其中的临摹更多的是针对基本功的训练吧?这个我觉得就好比学习乐器时,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必然离不开模仿,钢琴里面的手型,触建,弦乐里面的弓法,都是需要模仿的。但是到了音乐层面,比如乐句的处理,篇幅上的轻重缓急,是应该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一味模仿。
至于您说的门派问题,这个我很早以前也考虑过,但是也没有想得太明白。我现在的想法是过去古典音乐演出的市场比现在大很多,听的人多,所以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大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到了现在,古典音乐市场小,竞争激烈,绝大部分的演奏家需要通过比赛来扬名立万的。比赛时候没什么人敢太离经叛道的。Pletnev在采访里面也承认过,老柴比赛时候他尽量中庸地去诠释作品,很多个性化的处理都没发挥出来。所以可想而知,现在出名的都是这些不太敢“离经叛道”的比赛获胜者,演奏出来的东西就没那么“多姿多彩”了。
但是把这种状况看做是古典音乐的进步也未尝不可。我个人觉得当今古典音乐的演出变得更标准,更规范,更贴近作曲家的原意。我这里说的原意是更“客观”的原意。有时候我们主观上觉得XXX的对贝多芬的演绎很贴近贝多芬的灵魂,再加上乐友之间的耳濡目染,便对XXX的诠释深信不疑。但是最后看谱子时候发现他有些地方的诠释不是贝多芬乐谱上的标识。很多老录音里大师们门的演绎尽管精彩,但现在看来其实未必是作曲家的原意。他们很多所谓个性化的处理是因为大师们自己去修改原谱或者他们用的乐谱是各种被修改的“面目全非”的谱子版本。我看过一些早年的乐谱,版本是很乱的,充满了编译者自己添加的表情记号。所以我的另一种猜测就是以前的风气就是这样,不管是乐谱的编译者还是演奏者,都喜欢对作曲家的原谱进行修改,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我最近听了一些Moiseiwitsch的肖邦,在我看来算的上“离经叛道”的诠释。尽管精彩,但是他自己添加了很多音符,很多地方的处理也有悖于肖邦本人的标识。我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评价这样的演出。
当今音乐学者们对于作曲家的手稿以及其相关信息的发掘越来越深,一版一版的修改乐谱,让乐谱变得越来越准确,贴近作曲家的原意。其实与其说现在的演奏者更“单调”,不如说他们更“规范”。这个“规范”跟个性并不矛盾。个性在音乐学院中依然非常被重视在,老师也很鼓励在遵循谱面的基础上做个性的处理。只不过当今这种个性上的差别变得更细微,让我们更难听出来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