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
1. 神童i 唉,和莫扎特相比,别的任何“神童”真的都不算神童。想想吧,这家伙四岁时已经开始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咱们四岁时能完整地唱下一首歌吗?)另一个例子是: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得到一个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老爸和朋友正在花园里弹奏小提琴曲目时,小莫扎特上去把曲目一点不错地重复拉出来。莫爸爸当场倒……
2. 神童ii 为了更多地展现小莫扎特的神奇,老莫爸爸带着六岁的儿子开始巡演欧洲,整整逛了三年。所到之处观众统统承受了怀疑(看演出之前)——震惊(看演出过程中) ——再怀疑(看完后)的心路历程:史上哪有这样强的小孩?结果可怜的小莫扎特经历了充满怀疑精神的贵族们无数次变态反复测试。某一次走极端的测试要求小莫用一个手指弹奏,并且在键盘上蒙上一块布。(想想如果有人规定你上网时必须这样灌水??)……老莫爸爸也许并不觉得举行三年巡演是个很糟的决定,可是其后果是欧洲的贵族普遍认定莫扎特是非人类,这注定了莫扎特后半辈子被贵族们不当人看,而是当作马戏团的猴子玩弄、看稀奇的悲惨命运。
3. 婚姻大事其实莫爸爸千虑总还有一得的时候,他给莫扎特的金玉良言是: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前,不要结婚。莫扎特不愿去从事“正当”工作:当倍受约束的宫廷乐师—— 可能他想到上一辑里悲惨的海顿了——不过这不妨碍他最终在二十六岁时和康斯坦丝小姐结婚。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一切尽在老莫爸爸掌握之中:莫扎特的子女一天天多起来,全家的日子也就一天天烂下去。这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故事对于今天各位急于成家不立业的 sb 青年们来说,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4. 高产冠军我们说海顿享有“灌水王”的盛名,其实应该把海顿灌了一辈子70多年水的因素考虑进去。要是莫扎特能活这么一大把就好了,想想他只活了海顿岁数的一半不到啊。。即使在短短30多年里,莫扎特也以疯狂的速度写出了交响曲41首,加上歌剧、器乐重奏、钢琴小提琴双簧管竖琴长笛圆号各门协奏曲,总的曲目编号编到了600多号。而且不可否认,莫扎特作品的总体灌水质量超过海顿的作品,虽然各自的优秀作品很难分出高下。关于为什么能灌得出这么多精品,莫扎特解释说这全靠用功用功再用功。所以各位知道了吧,要想在 sb 里把军衔升上去,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灌水灌水再灌水……
5. 海顿和莫扎特的友情两个疯狂生产乐曲的机器碰上后,自然年龄不是距离(海顿大莫扎特24岁),英雄惜英雄啊;海顿甚至从这个儿子辈的小家伙那里学到了很多灌水的新技巧。话说海顿如上一辑所说,偶尔成功导演过一次胜利大逃亡之后,又过了20多年终于成功逃离公爵的魔爪(这么多年他怎么熬过来的?),准备到伦敦换口气。临分别了,小莫与老海执手相看泪眼,作无语凝噎状;终于小莫深情地说:“爸爸(很怪的称呼,是吧?不过各位终于可以送一口气了,海顿和莫扎特不是同志关系!同志之间没有这么叫的……),你老了,不适合再去闯世界。我怕咱俩再也见不了面了……”——现在的电影里每次出现类似对白,导演们都无疑例外让说话的人如愿以偿。——而在历史上的这一幕戏剧性场面编排上,上帝依然走了一个俗套的结果;不过上帝的妙笔生花在于:他让老态龙钟的海顿从伦敦安全地回来,而年轻的莫扎特这时已经死掉了。
(小故事1: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年)是海顿的学生。有一次他和老师打赌,说他能写一首曲子,老师准弹不了。海顿自然不相信。莫扎特用了不到5分钟,就匆匆地把乐谱稿子写完,送到海顿的面前。
“这是什么呀?”海顿弹奏了一会儿后惊呼起来,“我的两只手分别弹向钢琴的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突然出现在键盘的当中呢?这是任何人也弹不了的曲子。”
莫扎特微笑着在钢琴前坐下,当弹到那个音符的时候,他弯下身来,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
(小故事2:
一个小p孩对另一个小p孩说:哇,你好历害,钢琴弹的这么好,我就不行。对曰:是吗?钢琴很简单呀,写诗才难呢。回之:不会的,写诗很简单的。我教你啊。两个小p孩一个是莫扎特,另一个是歌德。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比莫扎特大7岁,估计上面说的是歌德14、5岁,莫扎特7、8岁时候的对话。歌德的神童生涯:8岁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0岁开始写作生涯,14岁写剧本。歌德和莫扎特还有以下两点联系:
1。两人都叫 wolfgang。
2。莫扎特最有名的交响曲——写成于1788年的第40号交响曲,情绪上受歌德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很深,“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对日将衰亡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现象的种种反应”,既有伤感不满,又有真挚抒情。各位可以配着"40号"来读小说"维特"。)
讲到莫扎特的敌人和莫扎特的死亡就不得不涉及到第5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莫扎特(amadeus)》。影片讲述了天才莫扎特,他的同行萨列里,以及萨列里对天才的抓狂程度的嫉妒和迫害。这部大奖影片里有些叙述相当真实,颠覆掉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老婆开始的“贴金运动”;而有的部分则显然是导演为了使剧情跌宕起伏而杜撰的。 ok,推荐各位看上述影片,不过在这之前浏览一下本人写的“莫扎特<下>”,对比一下历史和艺术加工的异同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6.萨列里。这个意大利人是皇帝的宫廷音乐指导,莫扎特的最大敌人。看来庞涓一看到孙膑出道就想搞臭他的丑陋心态不只中国一家独有;面对史上罕见的天才莫扎特,作为皇帝的大宠臣的萨列里使用了他的一切影响来把莫扎特压下去。甚至当莫扎特被推荐做伊利莎白公主的音乐教师时,萨列里也设法把这位置给了别人。啊,可怜的莫扎特啊!整整六年在萨列里的阴影下他没找到一份固定工作。
7.天才不完美之处。也许各位准备愤怒地谴责意大利人了,——不过我很想为他辩护两句。。毕竟萨列里并没有一手遮天的本事。之所以莫扎特找工作处处碰壁,也得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吧。我痛恨诋毁伟人,不过在史实上,莫扎特确实是个不知天高地厚、出言不逊、举止粗俗的狂妄家伙,并且有些癫狂和神经质。显然,在“这个刻板、险恶、趋同的世界中”,莫扎特不论是在“压抑灵性的宫廷音乐秩序”还是“压抑人性的宫廷人际关系”中都格格不入。而且在惯于以貌取人的我看来,我觉得深深遗憾的是,莫扎特确实长得算不上帅哥,此外长相上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完美之处……——呵呵,这个我留到贝多芬一节再集中说起吧。
8.安魂曲。终于说到举世闻名的未完成安魂曲了!也许各位提到莫扎特时,最熟悉的也就是下面这段故事了:在莫扎特死前不久的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位“脸色阴沉、身穿黑衣、头罩面具”的不速之客来到莫扎特家,为一个无名的主顾来向莫扎特定制一首《安魂曲》。莫扎特显然是一个和我一样迷信宿命的人,他被这个神秘的委托所镇住,并且完全受到了《安魂曲》创作使命的支配。不祥之兆啊不祥之兆!——莫扎特绞尽脑汁地构思《安魂曲》,写到最后越来越感到这是给自己写的送丧曲。他的预感很灵,,几个星期后,莫扎特在熬夜创作《安魂曲》中暴亡。(各位一定不要疯狂熬夜,否则也会死得很惨的!)
9.???莫扎特的死真是迷雾团团啊……第一个问题:莫扎特是谁害死的?第二个问题:那个黑衣人是谁?第三个问题:黑衣人索要的《安魂曲》本来是给谁做的?史上一直有好几个说法,而影片《莫扎特》里把这些帐全记到了萨列里身上,说是萨列里利用心理暗示诱导莫扎特心向死亡,再逼迫他大量熬夜导致心力衰竭而亡。我在一堆史料中筛出的看法:问题一,萨列里嫉妒归嫉妒,毒手方面还是没下的;问题二和三,黑衣人是某某伯爵的管家,那个音乐水平不咋的、而为人又很虚伪的伯爵大人刚死了老婆,于是想到了叫管家去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好冒充是自己的作品准备在妻子的葬礼上演唱。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可是伯爵大人,你怎么能让扮相如此恶毒的管家跑去吓本来就神经衰弱、营养不良的莫扎特呢?!可恶!可恶!
10.尸骨无存。 莫扎特就这样莫名其妙死掉了,更惨的是正如schumann版主所说,“其遗骨至今未寻”。这个惨剧具体解释起来是这样的:莫扎特死后,葬于一个没有墓碑的穷人公墓。这一公墓每几十年就要彻底翻挖一次,所以……
11. 与世长存的音乐 ……最后给各位一点亮色吧,毕竟还有值得宽慰的地方:莫扎特的音乐不死——这个在电影《莫扎特》中也借萨列里之口说了。反正直到现在,可能因为莫氏音乐明朗清纯吧,常被用于胎教,或者用于测试印第安人或者非洲土著对各种音乐的接受程度。——申明:我决不会用这种损招来变相证明印第安人黑人等等智商白痴程度等同于婴儿。现在德国人对莫氏音乐的最新应用是放给下蛋的老母鸡听,据说这样可以让蛋增重。汗~~
12.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另一点宽慰:莫扎特的早逝牢牢巩固了他“天才”的名分,毕竟人的后半生一不小心就会把前半生的辉煌抹平了,所以在事业巅峰适得其所地死掉最英明。唉,想想我中学时代的偶像张德培,,如果在他网球排名还在全世界第二时就死掉这多好啊……总之,要想炼成天才,少年时代是神童这个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崭露头角后及早死掉,切记切记!——莫扎特、普希金、拜伦、雪莱、凡高都是各位的榜样。
(关于莫扎特死亡的花边八卦新闻:
死因
虽然种种生理心理上的毛病加速了大师的物化,但最后直接要他命的应该是肾衰竭——大师死得很惨,从1791年11月20日他最后一次卧床不起到12月5日去世的这半个月时间里,他一直在发高烧、呕吐,并且身体因为紫斑和疼痛而不**形……大脑里还充斥着自己被下毒的幻觉。
最后干了什么
12月5日零点55分与世长辞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尝试用手在床上发出《安魂曲》的鼓声……
葬礼
参加他那简单而寒碜的葬礼的寥寥数人中,没有他的爱妻康丝坦采,却有那位萨列里——当时萨列里抱着何种心态前往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不应埋怨康丝坦采无情:当时的女人是不参加葬礼仪式的。
消失
葬于一个每隔十年清理一次的贫民墓园自然是大师遗体消失的重要原因,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人知道他葬于何处(也许运尸工曾经还记得)。原因非常非常的郁闷:葬礼当天下起了雨,所以没有人随棺木至墓园入殓,没有人在场观礼并为它的坟墓放上十字架——自然也就没人知道他葬于何处了。
“我失去了让我和整个欧洲都永远无法忘怀的莫扎特”。
历史早已证明,当28岁的康丝坦采·韦伯说出这句话时还是不够富于预见性——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早已被整个世界永远铭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