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PHILIPS最后的献礼4561322 莫扎特:钢奏全集10CD/ 海布勒(台湾版)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50e14764df35a28f48dfb29b234e3ead.jhtml4543522 莫扎特:钢协全集10CD/ 海布勒(台湾版)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db1-c828fc85fa3c23ac85993cbe10f705d5.htm见到一篇博文,转摘:《海布勒与莫扎特》
海顿的钢琴协奏曲已经初具规模,
而莫扎特可以说是真正的钢琴协奏曲创立者。
莫扎特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
将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
他对于钢琴协奏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
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
奥地利钢琴家海布勒是我最喜欢的莫扎特专家之一。
(安妮.菲舍尔是另一位)
海布勒可以说是为演奏莫扎特而生的。
不论是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海布勒之所以那么成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良好的天赋和从小所受的音乐熏陶有关。
她11岁就能在萨尔斯堡开演奏会,
这是她天才的表现。
她年轻时获过很多奖项。
另一方面,
和她的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有关。
她是在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的,
萨尔斯堡长期欣赏莫扎特的风气犹如惠风和畅般陶冶过海布勒。
因此海布勒深得演绎莫扎特的精髓:
莫扎特的作品其实很多是他的灵感使然,
并不是精雕细刻的,她直接来自莫扎特的即兴发挥。
海布勒追求一种平和、单纯、优美而又有韵味的艺术效果。
在作品处理上,
她的作品的层次感好,音色具有很细腻多彩的变化。
而且触键非常轻巧,琴声虽然不是太洪亮,
但与乐队配合得非常好,而和她合作的乐队一般弦乐非常优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海布勒的莫扎特是比较保守的,对作品处理得小心谨慎。
但她的作品听起来轻松怡人。
一般情况下,女性演奏家都具有很细腻、敏感的艺术感觉。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却是最正宗的莫扎特风格…….
她的演奏继承的是极其经典、正统的维也纳学派。
40岁左右时海布勒开始在莫扎特音乐学院任教。
演奏家简介:
海布勒,1929年出生于维也维,由母亲,同为钢琴家的夏落蒂·范·海布勒启蒙学习钢琴,11岁在萨尔兹堡登台演出,引起轰动,后来赴日内瓦、巴黎与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师从马加洛夫、玛格丽特·隆与舒尔茨,1951年与1952年连续在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1954年得到慕尼黑广播钢琴大赛第一名,1957年获得哈丽雅特·科恩·贝多芬奖章。与此同时,海布勒展开了在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与澳洲等地的巡回演出。她特别长于诠释莫扎特、舒伯特与巴赫、海顿、舒曼和肖邦的作品。独奏之外,海布勒也演奏室内乐作品,小提琴家谢霖、格鲁米欧是最常和她合作的伙伴。录音方面,海布勒以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以及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得到全世界乐迷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以及对古典作品的杰出感受力,使她非常适合演奏维也纳大师们的作品。
海布勒先是在维也纳音乐院接受音乐教育,后来又赴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就读,1969年开始在莫扎特音乐院院任教。她的演奏继承的是极其典型、正统的维也纳学派。犹如哲学家那样,兼具微观与远见。
海布勒对钢琴艺术的奉献,和为录音媒体服务的精神,足以用“忠诚”两字来形容。在作品的弹奏方面,她仅仅把自己放在乐谱“解读者”的地位,竭尽所能的将自我的个性完全的隐藏起来。这种坦率的固执己见,或者说“保守主义”的态度,使得她的演奏听起来严谨慎重,但又不乏明晰优雅的轻松气质。在触键时,海布勒总是以爱护及养育的心情来对待每一个音符,她对于“清澈”的定义,不只在表达时尽量弹出最透明的音色,还包括完全“歌唱”出音乐自身的情感。海布勒对于莫扎特作品的独一无二的诠释——对她来说,热情洋溢的诠释不是恒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乐谱上有明确实际的指示。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去“侵害”作品本身的一丝一毫。她演奏的任何一个乐句或乐章,都像是在“操控木偶”,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优雅与脆弱。她也知道所有音乐的生命,都悬挂在手上的这条“丝线”上,过份的曲解与夸张,只会让音乐受到束缚,会与莫扎特的“天籁本质”相抵触。因此,这些钢琴协奏曲中,任何戏剧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似乎都来自作品本身的需求,而且都像是经过海布勒小心谨慎的评估后,再演奏出来的;优美的外表背后是小心谨慎。很显然,海布勒非常信任听众,知道他们会发现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