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F兄有理有据,我对泰勒曼的声乐虽未听闻,已心中有数了。
对于我等普通爱好者而言,求的是乐趣,谁高谁低,哪个伟大,本无需费心,顶多是胡吹时增加点虚荣和满足感罢了,每个人在音乐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时间可能说明一切,也可能什么也说明不了。
以个人的趣味而言,是最想找寻这样的音乐:它无须宣泄刺激神经,却能碰触到内心最深层,令人顿觉暖流在心底拥动;它无须将任何理念强加于人,无论你是悲,是喜,它都能以同样的怀抱接纳你,时刻给人以深深的慰籍和支撑;感人肺腑是我的音乐第一要义,这种音乐能激发你去真心热爱,至于好听和音乐表现力,那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巴赫的音乐无疑最符合这个需求,而且它似乎永远听不透,既深厚又引人遐想,越听越觉得奥妙无穷。泰勒曼的音乐我也很喜欢,很好听,令人神清气爽,但如果宴席音乐、水上音乐、巴黎四重奏、三重奏鸣曲就是其器乐曲的代表作的话,那这些音乐只能到达耳朵的层次,无法更深入了,我曾比之为甜点,相信这不单是我个人的感觉。但愿这只是我视野所限。
还有声乐方面,我相信以宗教题材而论,“虔信”是首要的打动人心的要素,万老说的“根植于信仰的热情与深情,显然比诗人情怀的展现与文人情趣的寄托要高出一个档次”,我以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且不论“档次”的说法是否合适),出身文人群或乡巴佬,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况且巴赫的“音乐表现力”是毋容置疑的了。泰勒曼又如何?我拭耳以待,相信又是一个令人神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