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家现场和录音室都有较大不同,连贝姆这种含蓄的知识分子在现场也相当狂热
不过对待现场录音、尤其是非商业性质的广播录音还是应该理智一些。阿劳就比较反对现场录音,因为他认为录音很难捕捉到现场的真实气氛,有时候现场听起来不错的演奏,做成录音却很难听,反之亦然,所以他老人家一直比较抗拒现场录音。当然,现在阿劳的广播录音也逐渐增多,也许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这些现场记录比录音室文献更激动人心,但恐怕和钢琴家本人想法正好相反也未可知。。。
所以说听音乐当真是很个性化的行为,聆听同一场演出,你的感觉同其他听众的感觉、甚至同指挥家、演奏家本人的感觉都可能南辕北辙(这种例子很多,阿格里奇同阿巴多合作的贝多芬第三钢协,在爱乐者中是很受欢迎的版本,但钢琴家却并不看好,因为当时钢琴家身体不适,状态不佳,自己都觉得是稀里糊涂走完的;米尔斯坦的告别演奏会同样被认为是神品,但大师当时几乎不想演这一场,因为手指受了点儿伤。。。)
所以很难说哪种感觉才是“正确”的,其实就卡拉扬本人的音响美学和艺术理念而言,恐怕他老人家反而更认同那些他自己参与了全程制作的录音室作品(从排练到演出到录音剪辑到后期制作,都是大师的心血),而非现在发掘出来的、被我们认为是“神品”的现场录音。。
有时候我自己都在想,如果现在这些大师还在世,听到这些后人发掘出来的现场记录,到底会对此有多大程度的认可呢?但我们这些听个热闹的爱乐者仍然乐此不疲地收藏这些现场记录,就个人而言,如果遇到一份音效不错的广播录音,也是一桩喜事,虽然这些对于指挥家本人而言,恐怕真是不屑一顾也未可知。。就像我们虽然对切力的录音顶礼膜拜,但切力本人听到这些录音,估计会掩面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