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推荐,趁着家人看那个什么晚会的时候,在网上看了一个音乐讲座。做报告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副院长,对像是中央学校的学员,估计都是处座以上的。他报告的目的是普及音乐知识,但是我津津有味地听了整整两个多小时,还真是琢磨出不少别的东西来。
周教授以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开头,先讲音乐怎么叫懂,这也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想的问题。我听了这么十好几年音乐,虽然也明白了不是仅仅把音乐听成一幅画、或者一首诗才能叫懂,但是在听的时候,还是总想搞清楚作者的意图,想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一种境界。也许这就是死较汁吧。
听完了这一段,我自己琢磨琢磨,也许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曲目可以同一种具体的情景、人物、情节联系起来的,比如Respighi的罗马的喷泉、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等等。这种乐曲并不多见。
2.曲目有强烈的指向性,可以引导听众进入一种情绪、一种意境、一种感觉。相当多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可以归为这一类。有的十分明显,比如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或者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里面都有着那种挥之不去的压抑与阴霾。而听过Dvorak的小提琴小奏鸣曲之后,又会感到一种从心底里漾出来的喜悦。我觉得这些乐曲之中的感情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应该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还有一些曲子的意图性没这么强,但人的听感也大致会差不多。像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听了这么多年,也想不起作者想说什么,但只觉得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轻松,没有一处不活泼。这是非常悦耳而使人身心愉快的曲子。
3.还有一些曲子,是完全抽象的,作者的意图是复杂的,他也不想明白地告诉听众。这些曲子往往弦律性不强,但是其中好的作品则是很耐听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还有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听这些作品,至少我是完全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时的音乐,已经很大程度上丢弃了旋律性,或者是我们所习惯的那种旋律性,而转化成为一种哲性的玄思。听这种曲子,最好的情景是在深夜,把灯光关掉,把音量开小,然后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听。不用管是不是能听懂,只是让音符在面前流淌,然后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想。
周教授在讲座时,把听觉的训练同味觉做了比喻,他说,人对听觉享受的要求是一步步发展的,就像小孩子喝饮料一样。他最小的时候先喝白糖水,最简单的,但是觉得很好,再大一点,就要喝娃哈哈,这时候给他喝可乐他还嫌辣。但是等他长大之后,他就要喝更刺激、更复杂、更丰富的白酒、红酒了。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也是我常和别人讲的。在音乐领域,流行音乐就好像可口可乐,旋律流畅、曲调简单、郞郞上口,但是不经听。一首常回家看看,初一听觉得很新鲜,听几次就有了审美疲劳,听得再多就觉得烦了。
其实不仅是流行音乐,旋律性过强的音乐都容易听腻。十年前,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我最喜爱的曲子,有空就听。现在终于有点腻了。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下决心至少五年以内不再听她,好保留一点当初美好的感觉。
周教授讲座最后的部分是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我认为是整个讲座之中最精彩的部分,真是推荐所有人都听一听,不管你是否是音乐感兴趣。他举了各种例子,说明在目前的中国,人人只注意取得幸福的能力,却完全漠视享受幸福的能力。一个孩子,在家长的重重压力之下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房子、车子、票子、老婆孩子都搞到了之后,却不知道做什么了。他没有兴趣、没有爱好、没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多余的精力和金钱没处花,有的人就只好找那些容易发泄的刺激,去穷嫖滥赌。这真是一言中的,道出了中国病的一个重要节症。
他还从这发挥到由于缺乏美的感性,造成的国内目前种种环境问题。对这我真是深有同感。我多次出差去德国,那里各种永远是平净整洁。在居民区住户的窗台上,总是摆满了各种花草。去年我在德国总部出差,那时总部正有一处大的工程建设。一次我用楼里的卫生间,这时有两个建筑工人进来洗手。他们都穿着满是灰尘的工作服,手上、鞋子上都是泥巴。但是,在洗完手后,这两个人都抽出纸巾,小心地把台面和水盆擦干净。这真是使我感慨万千。如果是在国内,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是不大的。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这就是我们现在同发达国内差距最大的地方。艺术教育也许不能全部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一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总之,这是非常好的艺术讲座,推荐大家都看一下。特别是最后的半个小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wODY0MD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