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24bit/96khz, 192khz音源的一些疑问 [复制链接]

21#

原帖由 3L-AUDIO 于 2010-6-19 14:16:00 发表
我回避问题?
先要澄清,我没义务回答问题。
再者,你混淆了可听频率可听频率信号完整性两个概念。


OK。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不过在我看来  22k的方波 和22k正弦的听感应该是一样的   那么多的谐波没意义

可否有相关的paper或者实验证明可听频率信号完整性 对听感有影响?
TOP
22#

自己对比听一下,听得出来就对你有意义,听不出来就对你没意义,你可以安心的去听CD了。
音乐与生活

TOP
23#

当年有句老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帖由 hanson681 于 2010-6-19 14:44:00 发表
原帖由 3L-AUDIO 于 2010-6-19 14:16:00 发表
我回避问题?
先要澄清,我没义务回答问题。
再者,你混淆了可听频率可听频率信号完整性两个概念。


OK。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不过在我看来  22k的方波 和22k正弦的听感应该是一样的  
TOP
24#

......
最后编辑3L-AUDIO 最后编辑于 2010-06-21 22:28:57
藕乃草根

TOP
25#

原帖由 hanson681 于 2010-6-19 1:42:00 发表
传统的cd采用的是16bit/44.1khz的音源格式,而增加的bit深度可以提高信噪比,增加的采样率可以提高带宽。
而事实上人耳可以听闻的频段22khz足矣,
那奎斯特告诉我们44khz的采样足够了。
人耳可以区分的信噪比也就是80~90 dB,
而16bit可以达到96dB,完全可以达到要求。
我不太明白这些24bit/96khz, 192khz音源对于终端听众到底有什么优势,我希望能


--奈奎斯特准则是数学模型相关的,而音乐回放品质是心理模型相关,比如还可包括掩蔽效应,预加重处理等等;还有生理因素,比如人类的鼓膜听小骨结构,处理高频类似于(常用的频域分解),而低频和超低频端却倾向于时域分析。
心理模型不能完全由量化模型(比如简单的频域分解)来解释,而个体的差异(比如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可以轻易分辨22khz以上的基频)更是让统计学层面的音质评价变得意义不大:一句话,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好的。
补充一句就是,对于小部头的乐器录音(比如室内乐规模以下的,主要是单乐器),CD的信息量(对绝大多数人)似乎足够了(90年代以后的录音可以证明这一点),而对于大型录音(交响乐,歌剧,合唱)多声道更多信息的音源才够(有点像高清3D视频和普通DVD的区别,只不过人类对于音质的记忆水平远远低于视觉敏感度)
TOP
26#

回复 24# 3L-AUDIO 的帖子

呵呵 既然是讨论 就提些有意义的东西  而不是摆出 "没有讨论必要,上帝帮助你" 一类的架子,That really makes no sense.

传统理论上讲,如果把人耳当做22k低通滤波器的话,22k的方波 和22k正弦的听感应该是差不多的,从数学推理上可以推出。当然,人耳不仅仅是简单的低通模型,可能对听不到的高频会有感知(我对人耳模型并不熟悉,希望得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那就会有差别。

如果可以提供可听频率信号完整性对听感的影响的相关文章那最好,否则下午我尝试下用48k,96k的听感对比,看看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TOP
27#

回复 25# 挠挠 的帖子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解释  低频和超低频端却倾向于时域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对人耳模型和声音心里学几乎没有研究 如果可以的话 能否提供些人耳对高频信号感知的相关文献 万分感谢!

而对于大型录音(交响乐,歌剧,合唱)多声道更多信息的音源才够, 我觉得这也是SACD和HDAD的优势所在,非常赞同!
TOP
28#

呵呵,用现代物理学是解释不了人耳对声音的反应的。人耳是世界上最高级最敏感的麦克风都比不了的。
最后编辑CZY168 最后编辑于 2010-06-21 14:54:07
TOP
29#

学习了。信息量确实带来提升
TOP
30#

原帖由 hanson681 于 2010-6-21 11:43:00 发表
呵呵 既然是讨论 就提些有意义的东西  而不是摆出 "没有讨论必要,上帝帮助你" 一类的架子,That really makes no sense.

传统理论上讲,如果把人耳当做22k低通滤波器的话,22k的方波 和22k正弦的听感应该是差不多的,从数学推理上可以推出。当然,人耳不仅仅是简单的低通模型,可能对听不到的高频会有感知(我对人耳模型并不熟悉,希望得到这方面的研究

我不该掺和,抱歉。
我已编辑所有内容,再次抱歉。
最后编辑3L-AUDIO 最后编辑于 2010-06-22 01:06:32
藕乃草根

TOP
31#

全频信息量递增会带来很大的提升。楼主只强调了极高频和极低频,是没有意义的。光一个中频信息量的增加就可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TOP
32#

回复 31# 药学生 的帖子

哦? 这个说话我不太理解啊 44khz采样已经可以完美重现中频信号  96khz也不会给中频带来更多的信息  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请指教
TOP
33#

回复 32# hanson681 的帖子

44khz采样已经可以完美重现中频信号?这有何根据?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只能做到无限接近,始终是有损失。
TOP
34#

昨天下午做了些测试  为了仅仅体现过采样率对声音的影响  系统如下: 电脑+ 创新0404 USB声卡+DT880耳机
音源是从国内某测试网站下载的一段《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泛音充足) 为44k采样与96k采样的两个版本 均为24bit量化

选取公司4个人做了AB盲测  方法是令其先熟悉乐曲 然后让其在5分钟之内选出听感较好的一个版本 (不知道此方法是否科学 ^_^)

结果如下:
有两个人觉得96k采样的声音更好 (其中一个觉得差别很明显),分别使用了“更清澈”,“更饱满”词汇
一个人觉得完全听不出区别
一个人觉得越听越糊涂 最后认为44k采样的版本更好

后来我和公司另一位同事又仔细听了下 觉得96khz采样的版本会有微小的优势 (如在声音的爆发力 饱和性)当然 使用的系统差也可能是优势不明显的一个原因 (例如可选用频段更宽的音箱)  

综上,我觉得过采样确实可以带来音质上的提升 呵呵 人耳朵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 我相信SACD DHCD会有更大的音质提升 (包括更好的介质,后期的noise shaping等技术)
TOP
35#

回复 33# 药学生 的帖子

是一个叫做乃奎斯特的人告诉我们的  兄台可能不是学信号处理出身吧  

至于你说到的模数转换带来的误差  是量化的范畴了  和采样率无关
TOP
36#

人活着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最终都是死路一条,但不知道何时死如何的死法.如果都知道了,还活着干嘛?哈哈!
TOP
37#

向参与测试的一Team人及辅助工具致敬。
Fox 見 Rabbit~^_^ 鼓励兔子多生孩子^_^
TOP
38#

原帖由 hanson681 于 2010-6-22 21:11:00 发表
昨天下午做了些测试  为了仅仅体现过采样率对声音的影响  系统如下: 电脑+ 创新0404 USB声卡+DT880耳机
音源是从国内某测试网站下载的一段《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泛音充足) 为44k采样与96k采样的两个版本 均为24bit量化
对实验感兴趣,但是有个疑问:
0404 usb直推 dt880,没有耳放,这个会不会是一个瓶颈,能发挥出dt880吗?
TOP
39#

回复 38# xilux 的帖子

我对这个声卡不了解  感觉上推不大起来  没办法公司就这么一个声卡  呵呵
TOP
40#

1、高频的延伸虽然人耳不能听到,但会确实会对人的听感产生影响,这个没有争议,全球的权威媒体都承认,无论是美国立体声和TAS还是日本立体声都明确的表达这个观点,而且都承认,同档次顶级的播放器中,SACD和DVDA机绝对超越CD机。
2、高规格的数据不仅延伸,在可听范围的数据也更多,密度更高,更接近模拟
3、CD和现在的高规格在本质上是没区别的,都是数码信号,只是后者数据量更大而且读取方式和CD不同而已,而且这种数据量多比不是无意义的,因为CD的规格(16/44.1)是当时技术的妥协,现在仍然存在也大部分是因为商业原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