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喇叭音箱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1#
把早期看书后的学习笔记通过电脑整理了一下,一些有关立体声定位的资料,供参考。大约抄来有15年左右了,笔记潦草,不敢误导,不保证正确。
回声:
当直接从声源来的声音和从反射面上反射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1/18秒以上时,这两个声音分别被听到,这种现象称作回声。反射声和直射声的路径差大于一定距离才能听到回声,这一概念在空气中约为19米左右,在水中约为80米左右。
若直达声和反射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1/18秒以下,则听不到回声,在这种情况下,反射声的作用是使声音的强度增加。在闭室中,声波发出后将发生多次反射,因此在房间内说话总比露天说话响一些。
在单声源情况下双耳效应:
耳壳效应
声压级差——低频存在绕射效应,高频存在遮蔽效应
音色差——高次谐波
时间差——全频段。对低频端而言相位差小,对高频段造成“混乱相位差”信息
相位差——低频
在较远距离,相位差为低频定向依据,声压差为高频声的定向依据,时间差对判断瞬态声的方向贡献较大。
在距离很近时,定位机理为低频声和高频声均主要靠声压差定位。
12~4K范围为“混乱信息差”范围,耳头部遮蔽效应刚发生,因为相位差和声压差都无法提供充分的方向信息。
2:突发声和瞬态声的定向作用,取决于声音最初传来的瞬间,对于连续到达的声音,虽然到达双耳也存在时间差,但同时到达某一只耳朵的后面的声音掩蔽着前面的声音,以致时间差定向效果不明显。
3:人耳对复合声方向的辨别能力高于对纯音方向的辨别力,时因为音色差帮助复合声提供了更多的方向信息。
4:对于背后的声音,因耳壳超前,对后面来的声音有明显的遮蔽效应,特别是高频声。故可以借助耳壳附加的距离差时间差角度差和音色差辨别。
在双声源情况下的双耳效应:
除前述单声源的一些因素外,还有以下两个效应:
哈斯效应:两个声源,其中一个延时为5~38毫秒以内时,两个声源合并成一个。人只能感到前导的声源,好像声音完全由那里来,对滞后的声源感到好象并不存在;但如在30~50毫秒时,则开始感觉到滞后声源的存在,但声音仍由前导声源确定;当大于50毫秒,滞后声源将成为清晰的声音,两者方向分别由它们自己确定。
德波效应:距离差和延时差均为零时,则感到声源来自中轴线的方向。如果距离差加大,则声象向差声音大的声源方向移动,若距离差>=15分贝,则感到声音完全来自较响的声源;如果距离差等于0,改变延时差,则感到声象向先导的声源移动,当延时差大于3毫秒,声象好象顽强来自先导的声源。
总结:距离差与延时差可以起同样的作用,换算关系:5dB的距离差相当于1毫秒的延时差。
分享 转发
TOP
2#

声压计算:
喇叭声压级估算公式:So=20logPr + 20logR – 10logWe
Pr为试听声压级(分贝)
R为试听距离
We为放大器输出功率
功率比计算公式:Gp=10lg(P1/Po)
图示:0.775V加到一颗对地600欧姆电阻,功率1MW
基准功率(零电平,绝对电平)说明:600欧姆阻抗负载产生1MW的功率,根据我国通信线路所采用的架空明线特性阻抗为600欧姆,而其设备终端和测试仪表输入输出阻抗也度设计成600欧姆;而以任意点测量的基准电平比较的基准电平值称为绝对电平。符合人的听觉器官对信号电量的辨别规律。
电压电流声压级增益计算 20log U I P...(省略)
声压级平方反比规律:
离扬声器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降低6dB。设某扬声器输出功率为1W,在标准距离1米处的灵敏度为98dB,当听者的位置距离扬声器中心分别为L1和Lo试,其所产生的声压级差为dBS=20lg(L1/Lo)
在2米处的声压级dBS为:dBs=98-20lg(2/1)=98-6=92dB
声压级叠加定律:
在同一点接收两个扬声器信号时,其声压级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首先必须将他们换算为功率相加后再计算。
如上例中dBS=10lg(P1+P2)=10lg(2P1)=98+3=103dB
例1:
95Db/W/M喇叭输入功率300W
dBS=95+10lg(300/1)=95+25=120dB
正面8米处dBS=120-20lg(8/1)-=120-18=102dB
两只同型号正面8米处叠加:dBS=10lg(P1+P2)=105dB
例2:
0.5W,Rl=160欧姆,则Uo=2.8V,输入113Db/W/M的喇叭:
1米处:dBS=113+10lg(0.5/1)=113-3=110dB
10W,Rl=80欧姆,则Uo=8.9V,输入100Db/W/M的喇叭:
1米处:dBS=100+10lg(10/1)=100+10=110dB
声压级:待测声压有效值P与参考声压Pref的比取对数乘20
SPL=20lg(P/Pref)dB
Pref一般为2*10负5次方帕,为正常年青人对1KHZ纯音可闻阀
TOP
3#

Q值的物理意义:
数值正好等于Fo处声压与Fo以上平坦区的声压之比
已知喇叭Q值为Qo,谐振频率为Fo,假设装箱后调整音箱品质因素为0.7,试求此时音箱的谐振频率Fx
Fx=0.7/Qo * Fo
公式表明当测得音箱谐振频率为Fx时,该音箱品质因数为理想Q0.7
箱体的作用:
1.
防止声短路
2.
克服谐振点上的音盆振幅失真,因为Fo处阻尼弱,引起振幅超调,恢复时间增长
喇叭对应适合的箱体:
德国专家klinger:
Fo/Qt<40HZ 适合迷宫
Fo/Qt=40~80HZ适于密闭
Fo/Qt=80~120HZ适于倒相
Fo/Qt>120HZ适于指数式号筒
TOP
4#

中频谷由折环引起,橡胶环解决较好
指数型盆高频频响曲线平坦下降,直线型高频频响曲线翘起严重
电动力F=BLI BL磁通密度*音圈导线的长度 I流过音圈的电流
f0以上振膜的振幅与频率的平方成反比
大音圈、短音圈对减少失真提高延伸有利,但会加大重量降低效率
降低音圈质量的做法有骨架打孔、铝音圈,铝音圈线粗是铜线直径的1.2~1.28倍,有利于承受功率
但铝音圈焊接困难,采取铜包铝
阻抗计算:
扬声器阻抗Zt=Ze(音圈阻抗)+Zem(由机械系统反映到电系统的动生阻抗)
Ze=Rv(音圈直流电阻)+jwLv(lv为音圈电感)
Zem=A平方/(Zo-Zm Zo为声辐射阻抗(N s/m) Zm为振动系统的力阻抗(N s/m A为力系数
要求振幅大,磁隙要大,对散热和工艺可靠性有利,但磁通密度下降
一般口径越大磁隙越大,经验上磁隙加大灵敏度会降低但重放声较为干净
非线性有定心支片、折环、电流、磁路的非线性
不同材料定心支片对频响曲线的影响微乎其微
振膜谐振频率对扬声器谐振频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定心支片作用甚小
铝镍钴磁体是高剩磁、低矫顽力的磁性材料,相对导磁力在3以上,所以磁体常做成长柱体或长棒体,尽量减少退磁作用。对铝镍钴磁体构成的此路必须整体饱和充磁,才能发挥永磁体的作用。铝镍钴磁体矫顽力低,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严禁任何铁器接触磁体以免磁体局部退磁。温度系数小,脆而硬。
铁氧磁体剩磁磁通密度较低,故适合设计成扁平形状。退磁曲线近世直线。缺点是剩磁较低。温度系数
较大。
钕铁硼磁体一个问题是容易生锈。一般选用内磁式此路,虽然磁能体积甚高,但磁隙中磁通密度并不容易达到高值。矫顽力高,适宜制成薄片。易碎、生锈、充磁要专用设备,退磁困难。
低碳钢(最常用的是45号钢)导磁板,有人称导磁上板为华司是不规范的称呼。对应导磁板柱(T)。导磁板柱的中间为散热孔。电路和磁路还是有相当的不同,比如电路中电流式循规蹈矩的,否则就是事故,但磁路约束力就小得多,磁力线四处散逸。
磁滞回线是位于磁路中音圈产生过流的原因,从而减少失真的第一条就是使导磁体宝和,只有再导磁体饱和区,磁场强度H变化引起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才小,这告诉我们,再扬声器充磁时,要尽量充到饱和。磁隙宽度要适当,因为空气的磁阻相当大。磁通的泄漏相当严重,要使得此路中导磁体饱和需要相当大的磁化力,相当大磁体。
国标频响要求:
50hz~12.5Khz范围内,不均匀度+4dB~-4dB,超过该范围+4dB~-8dB
水平指向性:
在偏离参考轴20度到30度的范围内,250hz~8Khz范围内偏差在+4dB~-4dB
垂直指向性:
在偏离参考轴5度到10度的范围内,250hz~8Khz范围内偏差在+4dB~-4dB



一些关联不大的以及图片就不贴了,网上相关资料应该也很多。笔记谨供参考。还有就是相位方面的早期资料细究得很少,要求低不强调的缘故,但相位应是近年和以后都热门的课题。

TOP
5#

很好值得学习,又上了一堂好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