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老范 于 2011-1-24 21:41:00 发表 什么叫用自己的资源给西方人生产消费品,商品流通就是卖国了?你要倒退回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 全世界哪个国家不出口?美国还向中国出口呢?难道这是美奸捣的鬼? 美元中国人自己怎么用?你难道要把中国的人民币改成美元? 美金贬值就等于是白条了?那人民币也贬值,你钱包里的都是白条? 你的理想有人说过了,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奴隶社会就已经不是这样了,老子在春秋时节尚不能倒退回去,你可以试试。 |
民族虚无主义者,我看你倒是倒是太激昂了,美元的问题,你我都是浅见,还是看看有点水平的人怎么说的。
美元霸权和信用评级垄断支撑美国霸权
白钦先 黄鑫
摘 要:本文在阐述美元霸权的形成与演变及其掠夺世界财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描述了美国信用评级的高度政治性、封闭性、扩张性、垄断性等特征,揭示其通过信用评级国际话语权垄断而掌控全球资本市场、威胁其他国家金融安全与主权这一事实。
著名国际战略学家亨廷顿在其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向美国**提出了国家必须优先掌控的14个战略性领域,他将控制全球硬通货、控制全球银行体系和控制全球资本市场列为其中之第一、第二和第四位,而只将“军事控制”列为倒数第二。这不仅是美国学者的理论论证与对策建议,而事实上也是美国**的做法。二战后美国一直将这三大金融控制列为其国家战略中的超级目标。在三大金融战略目标中,除了透过主导世界银行、IMF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金融理论、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等的主导权与游戏规则制定权以控制全球银行体系以外,又以美元霸权控制了全球硬通货,并以三大评级机构为媒介,通过信用评级的话语垄断与霸权控制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定价权。本文仅从美元霸权和资本市场定价权垄断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美元霸权的形成与美国国家信用的无限扩张
美元霸权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战略格局变化的产物,更是美国深思熟虑、精心策划、自觉构造的结果。
1.美元霸权始于二战后全球战略格局的历史性改变
二战前英国是世界最强国、英镑是世界主导货币,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格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就已分析与预期这场战争将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失败和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并研究准备战后构筑以美国为中心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果不出所料,战争的最终结局是“三败一片伤,美国相对强”。战争中,号称拥有260万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仅三周就被德军击溃:英国耗尽了全部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也仅剩15吨,而且还以租借的方式购买了美国价值40亿美元的武器。最终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英镑也不再是世界主导储备货币,国际金融中心由伦敦转到纽约。
从1944年开始,美国从国际政治、金融和贸易三方面巧妙出击,居高临下地构筑以自己为中心的战后世界新秩序。美国这三大战略举措在政治上建立了当时它可以主导操控的“联合国”,金融上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和IMF,贸易上就是GATT的建立。首当其冲的是布雷顿森林会议构筑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这是美元霸权之始。
2.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疯狂地做大美元,以此实现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疯狂地做大美元,疯狂地扩张美国国家信用,最大限度地绑架世界各国,以极端的消费主义文化为手段,以推行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过度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过度的虚拟经济与虚拟金融为武器,做大美元。
谓予不信,请看事实:(1)截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元的发行量已达23万亿之巨,且2/3在美国国外。(2)美国金融业迅速扩张为美国第一产业,它所创造的GDP占其总量的21%左右,这在全球绝无仅有,而号称美国第一产业的制造业却退居第二,仅占美国GDP的14%。由此可见,美国国家信用扩张之烈,美国金融业泡沫化之深,美国经济结构虚拟化、空壳化程度之盛。有数据显示,美国企业60%的利润集中在金融部门。(3)各国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中的美元储备从l万亿美元增加到2万亿美元,用了整整10年.而从2万亿美元扩张到6、7万亿美元,仅用了五、六年,美国借债度日的程度已相当之高,其国债已超过14万亿美元。美国做大美元的速度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已达到疯狂的程度。伴随着疯狂的信用扩张.紧随而来的便是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性经济衰退。(4)从个人消费与储蓄的方面侧观也可见一斑,90年代美国人收入100美元,消费80美元,储蓄10美元,还贷10美元:进入21世纪是收入100美元,消费90美元,还贷12美元,储蓄变为负数,以借新债度日。
3.美国危机全世界买单靠的是“美元霸权”与“倒逼机制”
2007年4月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性经济衰退在世界蔓延三、四年之久。但在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经济衰退,美国都不是最严重的,反倒是欧洲.特别是西欧和亚洲的日韩等国更为严重深入,持续时间更久、不稳定性更大,至今希腊、冰岛等国仍主权债务危机缠身。
这场危机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本质,只是结果而非原因。这场危机实际是:(1)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国家道德危机及全球性信用与信心危机;(2)美国极端的消费主义文化危机;(3)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危机;(4)过度虚拟、过度衍生、过度创新的金融资源危机;(5)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文价值观认同危机;(6)全球性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国际金融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危机;(7)人类现存的某种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持续发展危机。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反危机反衰退政策,美国尽管有七千亿美元的拯救计划,但同许多欧洲国家例如法德英等国和日韩等许多亚洲国家以及中国相比,救助资金占各该国GDP的比重,美国是最低的,别国反而比美国高二至三倍。
表面看来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但实际上在“根源的背后有更加深刻的根源”。首先,人们看到危机中美元汇率不软反而趋硬,一些人误以为是世人对美国前景看好,是极富信心的表现,实则不然。试想,在一个美国超级霸权全面控制与影响的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中,货币、储备、贸易结构、地区分布、支付与结算货币,投资渠道、工具与手段,决策结构与制度运行,所有这一切都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形成较牢固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是改不了也变不了的。更何况欧亚许多国家及欧元与日元等面临的困难比美国更甚,这实际上是美国美元霸权机制长期绑架世界的表现,并非是什么美国神通广大法力无比之故。其次是“倒逼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在重大风险问题的决策上,投资者乃至于国家,不能感情用事,只能理智行动。试想,危机严重时刻,如果将手中各种形式的美元资产都抛出去,美元将大跌,你也将一贫如洗,更何况你一时也抛不出去,被逼无奈你只能“挺着”,否则损失会更大。这也是一种机制,同样由不得我也由不得你,客观上也就挺了美元。危机中中国持有的美元债券仍在增加,就是这个道理。由此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某种政治权利或权威,可能顷刻瓦解,但某种经济金融社会体制与机制的改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可毕其功于一役。一句话,倒逼机制实际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