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拧干乐坛演出的“水分” [复制链接]

1#
拧干乐坛演出的“水分”
唐若甫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20日   24 版)
  “维也纳”、“施特劳斯”,您是否曾经被这些名字所迷惑?读到“中国民乐首次亮相萨尔茨堡艺术节”这类报道,您是否会怀疑其真实性?国内乐坛和演出市场“注水”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各类草台班子,大众需要提高警惕,培养自己的甄别能力,莫要被媒体和演出商的过度包装所迷惑。
  
  每逢年底,各类莫名其妙的外来乐团来华演出是国内乐坛和演出市场“水分”最多的地方。那些打着维也纳、施特劳斯等冠冕堂皇旗号的草台班子,在名不副实的包装下,均以“世界一流”的姿态和票价出现。此类打着擦边球的过度包装,没有行政条文或法规的约束,又由于艺术水准的模糊和众说纷纭,无疑是对听众的挑战,对市场的考验。
  于是我在2008年年初发起了一项针对外来团体音乐会的民间预报活动,称为“厘米演出前瞻”。当然,媒体和乐迷对草台班子的质疑自2004年起此起彼伏,也有相当有分量和实证的文章刊出,但将这种质疑“系统化”和“规律化”,还是第一次。这一目前由6位中国大陆及台湾的独立乐评人组成的机构,旨在给未来两个月内境外团体或艺术家参与的古典音乐会定制一个“晴雨表”,以直观的形式,再以乐迷的身份,告诉更多的乐迷,哪些音乐会更值得聆听。这个有意思的活动对国内演出市场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对精彩的音乐会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将过度包装的音乐会和演出团体“打回原形”。“前瞻”得到大量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甚至影响了一些音乐会的票房。比如在2009年年底,经由主流纸媒援引,一场过度包装的音乐会在上海失去了一位大客户的包场。而这场音乐会的主办方也自此退出音乐会市场,转向芭蕾。这证明,民间的力量可以发出响亮声音,注水的“牛肉”可以缩水现出原形。
  这种演出预报形式后来被冠以“打假”的名号,其实有些不妥。外来团体能到国内演出,最后登台,肯定是手续完备,真有其名,不能称“假”。我本人以及“前瞻”更为重视的,其实是演出的宣传和包装是否与演出内容名实相符,以及乐团名字是否会引起误会。但其中往往要历经千辛万苦,因为求证一句谎话远比说出一句谎话困难得多。而在宣传中,往往是谎话连篇。
  比如屡次来华的维也纳管弦乐团,国内宣传它成立于1978年。为求证这点,我在访问奥地利期间,查到该团在内政部的注册证公示信息:成立日期为2009年8月。自此看来,该团2005和2009年年初在国内的两次演出,均是没有注册的“假团”。在另一则例子中,我经过反复查证,证明一位叫汉斯·彼特·曼瑟的指挥家履历中3处与事实不符。2009年,曼瑟再次来中国演出,这3处均作了处理。此外,像2008年出现在市场的“柏林国家交响乐团”,2009年的“维也纳交响乐团”、“莫斯科国立交响乐团”以及2010年的“汉堡交响乐团”和“柏林交响乐团”等,都采用了“障眼法”。这些例子一方面暴露出外来团体审批手续上的漏洞,另一方面我也深感将注水对象“打回原形”的不易。
  我对去芜存菁的偏好和执着并不仅限于外来乐团,也有走出去的乐团。比如大量媒体报道由中国音乐学院组织的“中国青年爱乐乐团2010年7月27日晚在享誉世界的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上亮相”,并附以“中国乐团首次亮相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高调论调。笔者查证萨尔茨堡音乐节相关信息,动用与音乐节媒体组的官方关系,得出“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没有在具有90年历史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萨尔茨堡音乐节至今没有邀请任何大陆乐团演出,乐团的演出日期正好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的结论,推翻了这一好大喜功的消息。这不仅是为萨尔茨堡音乐节正名,也是对国内乐团达到国际公认水准提出了苛刻要求。
  其实“前瞻”并不是求证,而是通过这些求证的经过和结果,唤醒大众对草台班子的警惕心理,提升大众辨别草台班子的能力,倒不是鼓励大众不购票。一位台湾友人告诉我,如今大陆的演出市场“注水牛肉”横行,恰恰与20年前的宝岛如出一辙。如果说市场具有自净和自律功能,只是国内演出行业这一功能尚未显现,一切都取决于民众的判断力。“前瞻”所作的,也仅仅是预报和求证。我也希望能有更多通晓其他演出形式的能人义士加入到“前瞻”中来,拧干包括境外来团的音乐会和芭蕾在内的表演艺术形式中掺杂的“水分”,不仅是为民众弃伪留真,去芜存菁,也是对国内团体优秀演出负起一份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2#

国内乐团李鬼出没,多少与市场的不成熟有关。
一般听众,一定怀疑国内乐团,一定相信外来和尚,这就是李鬼生存的土壤。
李逵出场费太高,李鬼则好办,大家看着给,哪怕给个旅差费都行。主办方请不起李逵,但是事情还要折腾,只好请李鬼出场。
想以李鬼的票价,看李逵的演出,观众就只好上当了。
TOP
3#

其实这些李鬼乐队来华也有个好处,普及古典乐。只是,对于发烧友来说,实在有点……。
当然,打假还是应该的,这也是炒作的妙法之一。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4#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21 16:51:00 发表
其实这些李鬼乐队来华也有个好处,普及古典乐。只是,对于发烧友来说,实在有点……。
当然,打假还是应该的,这也是炒作的妙法之一。

欢迎购买假药。普及生理卫生。
TOP
5#

这个,不一回事吧。看看中国的广告,有几个不是水份一堆的,中央台天天播,谁敢把他怎么样了。
虽然仅是二流乐团,但人家演奏的基本还是一流的作品,仅管是用二流的水平演奏的,但也没有收一流的钱啊。另,得承认一点,国外二流乐队,也不比国内一流乐团的水准差吧。
说实话,偶在这个破地方,连三流乐队都不来!要是来了,水份一点也成。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6#

嗯,楼主这个山寨"Grammophone"主编"也能混到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人家为什么不能来大陆演出?
最后编辑8424 最后编辑于 2011-01-22 13:48:06
TOP
7#

庙非小,妖风忒大;
池不浅,王八更多。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8#

原帖由 8424 于 2011-1-22 13:46:00 发表
嗯,楼主这个山寨"Grammophone"主编"也能混到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人家为什么不能来大陆演出?

有说不让么?理解力问题吧
TOP
9#

很多去听得人都不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 无非就是别人孝敬的票子或者是单位发的票子,我就遇见过一大堆大妈们在那里嗑瓜子,吃零食,从此以后远离东艺的新年音乐会,呵呵,所以 这些水分给这些人听也不算糟蹋
TOP
10#

谁引来的,板子就打在谁身上呗。这还需要去国外查,就国内就搞定。
都是商业行为,何必太较真呢。
这次领袖访美,人家郎朗同学还在总统面前演奏《我的祖国》(《上甘岭》)呢,人总统还感谢来着。大家都可以学学奥巴马的态度哈哈。
最后编辑桂猪 最后编辑于 2011-01-23 16:14:06
TOP
11#

原帖由 古典黑胶38度 于 2011-1-23 15:35:00 发表
很多去听得人都不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 无非就是别人孝敬的票子或者是单位发的票子,我就遇见过一大堆大妈们在那里嗑瓜子,吃零食,从此以后远离东艺的新年音乐会,呵呵,所以 这些水分给这些人听也不算糟蹋

很多人去听音乐会 不用花自己的钱 花自己钱的很多人听不上
TOP
12#

东艺已经是重灾区了
TOP
13#

其实我并不太反对这些水团在中国出现,原因如下:
1,这些水团水平未必水,曾经见过厘米演出前瞻把巴里沃兹沃茨指挥的英国皇家芭蕾舞乐团说成“缺乏兴趣”,这很不负责任,的确有很多艺术家名气不大,但颇有实力。
2,即使这些团真是水,但他们演奏施特劳斯未必水,对普及古典乐还是有帮助的;
3,这些团能够为演出商较好的创收,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去做一些牛团,但这些项目很容易亏损,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拆东墙补西墙不失为好方法,总好过啥都没有,这是某些演出商的做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