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Yter Flexum擴散板 [复制链接]

1#

2010/10/25發表,已被閱讀 5,920 


文‧林治宇 圖‧郭振榮

多數音響迷恐怕最不容易體會,一個好的空間對音響聲音表現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這裡說的「好的空間」,指的是喇叭經過適當的擺位,良好的長寬高空間比例,均衡的吸音與擴散狀況,受到控制的殘響與駐波…等。好的空間對器材聲音表現的影響,往往不僅是立即而明顯的,而且能夠幫助器材發揮其真正實力,但為何多數音響迷不易體會?因為空間整治茲事體大。

環境空間限制多

更換、升級器材或線材容易,但空間卻是固定的,除非重新裝潢或隔間,不然就只能因應空間狀況來擺設或調整器材。況且,多數音響迷的聆聽空間多半也是家人的起居室,如果想要搬動調整空間裡的家具擺設,或是增設幫助吸音或擴散的調音工具,所影響的勢必牽涉到家人的生活動線與視覺感受。我也曾經參觀過有經過用心調整的專屬聆聽室,聲音的確優,但當中吸音棉、擴散板、布幔…什麼想得出想不出的東西到處掛著、貼著、吊著,這時候屋主自己都會先說:「不好意思,有點凌亂」,通常這樣的狀況不是屋主獨居,不然就是家人有另外的起居空間,因為除了「發燒」的音響迷自己,恐怕少有家人能忍受。

整治空間限制重重,相較之下更換器材就單純的多,而且還可享受一陣子的器材升級「蜜月期」,感受可是直接而踏實許多。那麼,有沒有直接、簡單、有效,又兼具美觀的空間調整道具呢?當我在巴洛克見識到Yter Flexum擴散板的效果之後,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個問題:「有,而且效果還真不錯喔!」。


師法自然的聲音反射

從外型來看,Yter Flexum與我們常見的擴散板時實在是差很大。一般的擴散板大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當中運用深淺不一的長條或塊狀物體,造成不規則的平面,藉此營造自然的反射效果,而這些高低不同的差異是經由計算而來,而不是隨意創造。

Yter Flexum則是一塊弧形木板,高度192公分,寬度66公分,只有一種尺寸。它大致上可分成三層結構,第一層分左右2片,高度與寬度都比第二層小。第二層是最大的一片,但中間挖出6個長方形的孔,透過孔可以看到後方銀灰色的第三層,第三層的面積最小,寬度約與孔一致。另外,第一、二層都有多條由上至下的細縫,這些縫的寬度非常小,彼此的間距也完全相同。Yter Flexum使用的材質是多層薄板加壓成形的密集板,第一、二層保留原木紋路與色澤,第三層則塗成銀灰色,且第三層並無任何縫隙。

這樣的結構與設計從何而來?據Yter Flexum原廠網站表示,其靈感來自義大利威尼斯地區名為Arcadia的劇院,劇院裡頭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調音工具,但音響效果卻相當好,原因居然是劇院裡精緻的藝術木雕,造成了自然的聲響效果與均衡的頻率響應。


三種等級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理論並不陌生,事實上,如果你家裡的空間比例不算太差,四周牆面與牆角都有擺設、家具或書櫃,我相信得到好聲的機會很高。但往往事與願違,我們空間中常常是充滿駐波或不恰當的反射,造成聲音混淆。Yter Flexum的作用便是擺放在房間中的重點位置,運用其特殊的層板結構造成聲波陷阱與反射作用,將聲波「重新分配」,然後反彈回來的聲音就會變得均衡而自然。

Yter Flexum的空間解決方案有「入門款」、「進階款」與「完整款」三種等級之分。入門款是擺2座在喇叭後方的兩側牆角,進階款是入門款加2座放在聆聽位置後方的兩側牆角,而完整款則是再擺2座在喇叭前方兩側第一反射點的位置。從2座、4座至6座,用的Yter Flexum越多,空間聲響改善的效果也越好。

造型靈感來自義大利威尼斯地區名為Arcadia的劇院

廣告



改善幅度明顯

為了要讓我徹底瞭解Yter Flexum的效果如何,這次巴洛克朱先生可說是大費周章,他先把聆聽室中的6座Yter Flexum通通搬走,然後試聽,接著再搬回來,同樣的曲子再聽一次,藉以比較它對空間的改善效果。

空間透過Yter Flexum修正前後的改善幅度相當明顯,大致可以歸納出幾個方向。首先是後方聲音的感覺,當撤掉Yter Flexum時,音場幾乎完全集中在前方,聲音很單純地就是從前方傳來,但6座Yter Flexum就定位後,就會有融在聲音裡的感受,聲音也變充實了。原來,Yter Flexum具有很強的反彈效果,放在後面的可以把前面來的聲波加以反彈,產生類似包圍的感覺,不過,巴洛克朱先生表示,如果前方沒有擺Yter Flexum,只放後面所產生的包圍效果並不會明顯,因為此時沒有足夠的聲波從前方傳來,自然也不容易再從後方彈回去。


音場重塑魔術師

另一個很棒的優點是,Yter Flexum會增加微動態的起伏。音樂中總有高低起伏的變化,Yter Flexum會讓弱音量時的強弱變化與動態起伏更清楚,變化的階調更豐富,也就是說,不用調高音量,就可以聽到比以前更好的動態表現。此外,撤掉Yter Flexum時,音場顯得紊亂,較無沈穩的規模感,聽感上有點讓人心浮氣躁的感覺,擺回來之後,讓音場的層次、深度更好了,定位變得更清楚,樂手、聲部間的關係變得更明確,就連毛燥感都降低了,聽起來就是變得有秩序了。

朱先生說,其實Yter Flexum的擺放位置並無一定,上述的6座擺法只是一般通則,使用者可以依空間狀況自行調整,像巴洛克就沒在喇叭兩側放,而改放到後牆。非常有趣的是,改變Yter Flexum的角度都會讓音場有明顯變化,例如他曾把後牆的2座由平放轉為略微向內toe-in,結果音場很微妙地變深了,這也就是說,Yter Flexum其實是活的,改變位置、角度,就有不同結果,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調整。

至於是不是放越多座,聲音越好呢?朱先生表示,如果空間真的很大,反射狀況很糟,多放一定會有更好的效果,不過在大多數的環境下,2座Yter Flexum已經產生明顯效果,4座更完整,6座已經非常足夠。依我的想法,這麼漂亮的東西,多放幾個我也是願意啊!

器材規格

形式:擴散板
材質:多層木質
尺寸:192×66 cm (高×寬)
重量:34 kg
建議售價:92,000元/座
未命名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2:35 上传)

未命名6.JPG

未命名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2:35 上传)

未命名5.JPG

未命名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2:35 上传)

未命名2.JPG

未命名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2:35 上传)

未命名1.JPG

未命名.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2:35 上传)

未命名.JPG

最后编辑leslie 最后编辑于 2011-04-01 10:52:35
分享 转发
TOP
2#

2010/11/25發表,已被閱讀 7,489分類:喇叭


文‧郭漢丞

在喇叭設計的領域當中,Franco Serblin是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年逾七十,一輩子幾乎都在設計喇叭,而他所設計的許多喇叭至今仍然為音響迷所津津樂道。當我第一次真實看到Ktema時,心裡面只想著:「Franco真的實踐了音響藝術品這個理念!」精緻的尺寸與獨特的外觀設計,每一處都有著細膩的質感,Ktema用獨特的設計美感告訴我們,喇叭就該長得這麼漂亮精緻,而Ktema的聲音更實踐了美麗與真實的交會。我要說,這輩子聆聽Ktema可能就這麼一次機會,的確也是難以忘懷的美妙經驗。

只有這麼一次機會聽到Ktema?

為何說這輩子大概就只有這麼一次機會聽到Ktema?Franco Serblin花了許多年時間琢磨出Ktema,但卻只做了50對,其中還有一對留在盲歌手波伽利(Andrea Bocelli)家中,因為Franco在設計Ktema的過程中,委請波伽利幫忙試聽並提出意見,波伽利非常喜歡Franco的新作品,幫忙試聽過後自己也留了一對,但Franco並不是把作客波伽利家裡那對Ktema留下來,而是請波伽利簽名,然後另外送了一對全新的Ktema過去,而那對有波伽利簽名的Ktema,自然成為Franco最好的收藏品。少了這兩對,本來就已經超級限量生產50對的Ktema,現在只剩下48對可以讓世人收藏,這簡直比超級跑車的數量還要少。可是Franco雖然只做出數量極少的Ktema,卻沒有賣超級跑車的價錢,它的售價比起很多量產的Hi End喇叭還要便宜,這般數量極度稀少的珍品,站在收藏的角度來看,不必再讀這篇聆聽報告,馬上就該去買一對回來,如此稀有的手工喇叭未來理當有增值的想像空間。也因為Ktema的數量那麼地稀少,我才覺得這次來巴洛克聆聽Ktema,恐怕是一輩子唯一的機會了。

當然,從過去玩音響的經驗來看,喇叭能增值的機會很小,但如果單單考究過去Franco Serblin所設計的Sonus Faber喇叭,就算沒有增值,二手品大約也和當年的價格相當,等於聽一、二十年都沒有花錢,像是Extrema、Electa Amator,現在都是二手市場上極為搶手的喇叭,價格絕對不比當年低,而那些產品本來都是Sonus Faber旗下的暢銷品,量產型的喇叭都能保值了,Franco這次做出僅有48對在外流通的Ktema,肯定很快就有增值的可能性。


顛覆了傳統的喇叭設計觀念

Ktema的體型不大,作為一款全新問世的旗艦喇叭,Ktema的實際尺寸比起我從照片中看到的想像還要小一些,身高110.5公分的Ktema少了些威猛煞氣,卻多了些輕鬆優雅。從喇叭設計的觀點來看,Ktema的造型相當特殊,它有著細瘦的前障版,但喇叭背板則面積大得多,與時下流行的水滴造型相比較,Ktema好像是把水滴造型反過來設計的,這一點顛覆了傳統的喇叭設計觀念。傳統上為了讓單體背波的影響降到最低,都盡量讓喇叭前寬後窄,消除單體背波的能量,但Ktema不僅前窄後寬,低音單體竟然還擺在背後,這樣的設計實在耐人尋味。


喇叭設計的活傳奇

Franco Serblin確實是一位喇叭設計的活傳奇,而Ktema則可說是他引導喇叭設計思維的全新創作。還記得1983年初問世的Snell喇叭?2.1的設計在他的手上變成了蹺蹺板,漂亮的木作工藝讓人怎麼看都覺得漂亮,此後的Extrema、Electa Amator與Minima可算是Franco設計喇叭早期的完整作品系列。此後他將小提琴工藝進一步與喇叭設計結合,推出Stradivari三部曲,至今依然是Sonus Faber旗下最受矚目的產品。2006年Franco退休,參與Yter公司推出線材與擴散板,但他依然沒有忘情喇叭設計,而Ktema的出現可說是Franco再一次的創新,把喇叭設計推向另一個嶄新的境界。



表現出真實音樂廳的聆聽感受

在代理商提供的手繪稿當中,我們大致可以理解Ktema特殊單體配置設計的原因。Franco希望喇叭可以表現出真實音樂廳的聆聽感受,而在音樂廳當中,交響樂團的配置並不是「排排站」,而是弦樂在前、銅管在後,打擊樂更是在最後一排,因此Ktema的中高音單體一如傳統,一樣擺放在喇叭前方,但低音單體則在喇叭背後,外增加一塊反射板,把低音從兩側向外擴散。這樣的設計想法講起來很合理,就是模仿音樂廳的聲響與配置,但實際上卻很困難,大部分喇叭會讓高、中、低音單體排成一列,就是為了讓各頻段的聲響達到一致的時間相位,當我們把低音單體擺在喇叭後方的時候,如何讓低頻與中高頻達到一致的時間相位,就成了新的難題。


嶄新的喇叭藝術呈現

我相信Franco在為Ktema選擇特殊的背波擴散低音設計時,早已胸有成竹,這類設計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喇叭當中,低頻可以很自然地擴散,表現出開闊的音場與輕鬆的量感延伸,但遇上快速激烈的音樂場面時,往往會有速度比較慢的問題。Franco理當瞭解設計本身的限制,也想好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箇中技術細節我手上資料不夠多,無法詳細為讀者們介紹,但背後藏著2只特別訂做的9吋低音單體,加上兩側板上面特殊的弧形開口,處處都是Ktema設計的玄機,單講技術名詞或許顯得生硬,我們不妨把這些細部的處理看做是Franco Serblin數十年經驗的累積,融合為嶄新的喇叭藝術呈現。

在巴洛克試聽Ktema

在巴洛克試聽Ktema,搭配選擇全套Electrocompaniet,包括EMC 1UP CD唱盤、EC 4.8前級、AW400單聲道後級,以大功率驅動Ktema。從原廠數據92dB的效率來看,Ktema應當不是太難推的喇叭,搭配400瓦的AW400可說是綽綽有餘,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音質音色的表現,而不需要擔心功率夠不夠的問題。簡單地用Ayre測試片檢查一下頻率響應與聲音相位,我就開始正式試聽了,畢竟Ktema在巴洛克這裡已經唱了一陣子,而我又只有這麼一個下午的時間可以和Ktema相處,自然要把時間盡可能擺在音樂上面。


廣告


音樂會現場的真實感

熟悉Franco過去作品的朋友,大多為其甜美高貴的中高頻表現所迷醉,Ktema也不例外。譬如女高音弗萊明演唱的「The Beautiful Voice」,播放第四軌德弗札克的「媽媽教我的歌」,弦樂與木管帶出工整而輕柔的旋律,接著是弗萊明輕柔甜美的歌聲,Ktema展現出均衡而真實的樂器質感,而且帶著獨特的高貴感,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聲音光澤,音樂中帶有明亮舒適的光采,舞台空間感開闊而深遠,室內樂團與女高音的合奏有著聲響上的親暱感,樂團的位置略在後方,弗萊明的歌聲則凝聚而浮凸,嗓音厚實而有密度,有著非常漂亮的均衡感,可以感受到女高音咬字清晰的些許唇齒音,同時把演唱時的胸腔共鳴表現得很好,這些豐富的音樂細節,配合著開闊的舞台音場,Ktema不僅有音樂會現場的真實感,同時把很難表現的音樂美感一起帶了出來。我幾乎忘了我是來工作的,是來試聽Ktema的,一路就讓CD播放了下去,連聽好幾首歌。

展現深刻的音樂表情

室內樂的表現這麼迷人,我在拿出Carol Rosenberger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us 57「熱情」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但Delos這張錄音精彩地把貝森朵夫鋼琴的龐大動態收錄下來,成為音響迷非常好的試金石。

在Ktema上面,Rosenberger的演奏更顯深刻,「熱情」的開始很輕,彷彿一連串的問句,卻找不到真正的答句,隨之而來的強奏似乎有了回答,卻又不是全然工整的句子,就在輕與重之間,「熱情」的音樂展現出深刻的份量,Ktema表現鋼琴的輕,帶著適當的黏滯感,因為演奏者要輕輕地彈,所以琴槌不是一下子快速敲打下去的,而是稍慢一點,而Ktema表現鋼琴的重更是精彩,不僅有用力敲擊下去的爽朗乾脆,延音踏板的變化也沒有放過,呈現出演奏時生動的音樂表情。這張Rosenberger是我非常熟悉的唱片,在Ktema上面播放卻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鋼琴的表現依然剛勁雄渾,但並不是猛爆的走向,豐富的音樂細節與獨特的殘響延伸,卻讓人聽到更深刻的音樂表情,這樣的音樂表現很真實,卻更難得地把音樂的情緒用很美的方式呈現出來。

真實與美感之間取得高度的平衡

我又選了一張貝多芬,那是歐陽伶宜與廖皎含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作品全集」,這是一張很精彩的雙CD錄音,一開始的F大調「魔笛」主題變奏曲是很容易討人喜愛的作品,旋律取材自莫札特,很難得地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展現輕盈的性格,大提琴與鋼琴對稱而均衡地把主題演奏出來,那是捕鳥人歡樂吟唱的旋律,接著就是輕快雀躍的變奏。在Ktema身上,大提琴的共鳴帶著些許的濃郁感,但卻不會過於厚重,聲音的密度與份量都很好,與鋼琴愉快地相互應答。在聆聽弗萊明的「The Beautiful Voice」時,我提到Ktema表現音場舞台的深度與寬度非常好,但在聆聽「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作品全集」時,那舞台空間感就小了一些,這一點表現出Ktema再現音樂的功力了,歐陽伶宜與廖皎含錄音的亞門古典音樂錄音室,並不是很大的錄音間,Ktema很巧妙地錄音的空間感表現出來,也把音樂的親暱感表現得很好,在真實與美感之間取得高度的平衡。

寬大深遠的音場

除了弗萊明、歐陽伶宜與廖皎含,我還聽了布拉姆斯的鋼琴三重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馬勒第六號交響曲……,Ktema擁有很高的唱片鑑別力,錄音的取向是寬鬆濃郁,或是沈穩厚重,或是開闊寬廣,Ktema都很能把箇中旨趣輕鬆地表現。

但最讓我之迷醉的唱片,要算是伊凡費雪指揮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演出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這首交響曲有著龐大厚重的展開,一路用很沈很重的份量向前邁進,我本來只想試一下Ktema能不能撐開一連串龐大的氣勢,沒想到結果卻讓人驚喜,我第一次聽到這麼寬大深遠的音場,樂團Tutti一連16個小節緊張的旋律,伴隨著重重的定音鼓,在Ktema的音場表現中,音樂本身雖然帶著重量與緊張感,但寬闊深遠的舞台卻拉開的壯闊的氣勢,彷彿是坐在音樂廳最前面幾排,音樂的聲浪一波又一波很有份量地襲面而來,但自然的聲響不帶壓力,而是讓人聽得興奮暢快。

我沒把第一樂章聽完,因為我沒時間把整首交響曲都在Ktema身上好好享受,直接切換到第四樂章,等待那令人興奮的銅管,那段音樂曾經出現在布拉姆斯寫給克拉拉的信,一段五線譜的音符下面寫著:「從高山到深谷,我獻上最深的祝福。」在一段厚重翻騰的導奏之後,法國號吹出了這段旋律,由高而低彷彿聖詠一般,接著是長笛演奏同樣的旋律,Ktema深邃寬闊的音場,把「從高山到深谷」的祝福描寫得淋漓盡致,布拉姆斯擅長應用銅管的厚實呈現音樂的份量,在Ktema一樣用足夠的聲音密度予以回應,即使用很大的音量聆聽,那音樂還是帶著應有的輕鬆感。我真的忘了自己是來試聽Ktema的,奢侈地把第四樂章一路聽下去,完全不想理會音響評論這件事,這第四樂章有多長?16分56秒,而我就這麼一直聽下去,直到樂曲結束,深深地吐了口氣,心想,這真是精彩的布拉姆斯啊!

融合真實與美感的高度均衡

關於Ktema,我很難用單純音響的描述來形容,如果要說Ktema哪一項音響特性比較突出,我認為在音場深度、寬度與高度的描繪上,Ktema獨具巧妙。但其他的音響特性呢?我不覺得我可以把Ktema的聲音表現拆開來描述,Ktema的聲音個性有很高的整體性,那是一種融合真實與美感的高度均衡,而且可以很清楚地鑑別錄音的內涵。從聲音的藝術表現來看,Ktema無疑地邁入了藝術的境界,在表現音樂真實與美感這兩個看似衝突的觀念中,Ktema擁有自己的詮釋方式,而且是非常具有權威性的詮釋。在聆聽Ktema的過程中,我有更多時間在享受音樂,我想這也是Franco想要帶給聆聽者的感受吧!

Ktema器材規格

頻率響應:26Hz~33kHz
平均阻抗:4歐姆
效率:92dB/W/m
擴大機最小功率:每聲道20瓦
尺寸:42.5×46×111cm
重量:110kg
參考售價:1,880,000元
未命名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5:06 上传)

未命名2.JPG

未命名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5:06 上传)

未命名1.JPG

未命名.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1 10:55:06 上传)

未命名.JPG

最后编辑leslie 最后编辑于 2011-04-01 10:55:0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