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家谈音乐之二:雅各布谈蒙特威尔第 [复制链接]

1#
前几天清水兄回帖,说到《留声机》中那些访谈经常火花四射,俺深有同感,人家那都是有感而发,肯定能说到点子上,不似我等都是瞎听瞎侃(会乐器和识谱的朋友除外、谈自己感受的也除外);向来俺就只爱看两类文章,超有个性的和音乐家谈感想的(比如布伦德尔谈音乐,又加此人超有学问)。这张巴赫本为腿式维奥尔写的三首奏鸣曲听来汩汩有声、意境自出,听完意犹未尽,遂翻看说明书,却有钢琴伴奏休丽特谈巴赫的小段子,遂译来与同好共享,也请有此爱好的朋友有此类“存货”者拿来共享,不亦乐乎?!——另, 我毫无保留地推荐此碟,大好!
调整大小 P100058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22 9:48:17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585.JPG

调整大小 P100058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22 9:48:17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586.JPG

调整大小 P1000587.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1/4/22 9:48:17 上传)

调整大小 P1000587.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1-04-23 09:38:26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4/22 17:13:4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

休丽特说巴赫
当我2006年第一次开始学习这三首腿式维奥尔奏鸣曲时,它们对我显出某种启示意义。在经历了巴赫全部键盘乐器的巡回演出后,我从中发现了某些“新”巴赫的东西。我在准备这些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学到了真正有用的东西。给独奏维奥尔(在此碟中是大提琴)伴奏的键盘乐器实际上在两者的对话中被当作一个真正的搭裆与合作者(partner)。在第一首和第二首奏鸣曲中,它实际上充当了两个合作的角色:右手与大提琴并行不悖地承当独奏角色,而左手承当传统的通奏低音角色(且尚有它自己不可取代的表情记号/且在演奏中不断偶露峥嵘)。这种情形也同样发生在第三首G小调奏鸣曲里,但这首非但不像是一首三重奏鸣曲的改编曲,却像是一首协奏曲式样的乐曲,其中键盘乐器不但是第二独奏乐器,同时还表现得颇像乐队。它那狂喜的第二乐章是简单的二重唱,那其中的人声交织缠绕在一个异常温柔的时刻。

在学习这些乐曲的过程中,它们经常使我想起平均率曲集第三卷中的BWV802-805。其中某些对位技法指示出他的后期风格,这特别地表现在第一和第三首奏鸣曲中。所以当我读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说这些作品不是作于柯腾而是莱比锡时期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惊奇。其他相似性也袭上我的心头。我首先意识到的是,G大调慢板提醒我注意第一个二重唱,虽然它明显是一个慢段子。——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1-04-22 17:42:21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

难得神明兄也喜欢上现代乐器的巴赫,我只听过古尔德伴奏的这三首,也是现代大提琴,也很喜欢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4#

休丽特谈巴赫(续完)

D大调奏鸣曲中的行板乐章是首美妙的西西里舞曲,就像BWV1053的E大调键盘协奏曲一样。这首奏鸣曲最后一个乐章第84小节开始处华采风格的乐段与D小调键盘协奏曲(BWV1052)中的相似乐段并不太相同,但其风采却不相伯仲。G小调奏鸣曲的开始处在风格与速度上与G小调键盘协奏曲(BWV1058)几无二致,其与第五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最后乐章第19小节以后的相似性非常明显。让人颇感困惑的是第一首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它好像一个唱咏叹调的人声丢失了,而我们只好用乐器伴奏来补充。考虑到巴赫对键盘协奏曲中的几个慢乐章做过这样的处理(在其康塔塔中经过再处理额外加上独唱人声部分),它也许就真是这样的情形。这从听觉效果上让人感到怪怪的,并有些纠结。这三首奏鸣曲属于巴赫登峰造级阶段的作品,能将它们列入我的演奏曲目是我极大的快乐。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

雅各布斯谈蒙特威尔第《乌利塞还乡》

雅各布斯谈《乌利塞还乡》的出演

上演《乌利塞还乡》是这么一项工程,你需要不断作出决定、作很多决定,而这些决定只能靠你的一些先入之见(而没有其他任何参考)。这些先入之见首要的是这部作品的精神气质,当然还有音乐学者的一些“武断”之见。一个大问题是——音乐学者可以弃这些问题于不顾,但是演出者却不得不给出自己的答案——关乎这部歌剧本身的结构,它的配器,最后一个但却不仅只于此的,人声力度(forces)及风格。

结构——脚本还是总谱
《乌利塞还乡》的脚本从未被印刷出版过,但却有几个手抄本,还有总谱,也是手抄本,都保存在维也纳。它有次出现在利奥波德一世的音乐图书馆里,并且可能用于1640年代在维也纳的一次重演(它的首次演出是在1640-41的威尼斯,重演是在同年的布隆纳)。根据Robert Haas和 Wolfgang Osthoff的脚注,我们将不同版本的脚本(只有些微不同)与总谱进行了对照阅读。首先我们发现原始脚本分成五幕,但是音乐手稿只在开始处配合这脚本:看起来像是抄谱者正在抄写时又接到指令改变乐谱的编号,那意向看来是要将其按三幕来进行。
然后我们发现大量唱词和场景的音乐手稿丢失了。有些删削看来是被某个出色的戏剧家砍掉的,其目的是要加强某些场景的戏剧效果。我们可以设想,蒙特威尔第本人,在与其朋友Badoaro紧密合作排练此剧在1640年的首演过程中,作出了这些删节。也许就是从这一天起,也可能是这出戏于威尼斯首演的三年后,三幕版的音乐总谱得以确立,而歌剧脚本却以五幕版留存下来。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1-04-23 09:36:31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