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数码线材的一些对比测试-古河、艺康斯、相位传真、欧亚德、威宝... [复制链接]

查看: 17898|回复: 58
1#
     Hi-Fi 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发烧友都注意到线材在音响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尚令人怀疑的问题,部分人也认为线材所造成的差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过于依赖系统而不能对不同线材之不同音响作出判断,但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线材已经成为整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刚刚看到一篇台湾人的评论文章提到这样一句话: 音響玩家一定聽過一句名言
:「音響系統的表現不會比系統中最差的環節要好。」这句话的意思,耐人寻味。意思就是:一套音响,声音的表现看哪里?就是它最差的那个环节,即这套系统最好的表现受限于它最差的“瓶颈”而无法超越这个“瓶颈”。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估计这也是众多HIFI玩家,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主要原因了。


随着CAS(PCHIFI)的发展,除了同轴数码线之外,USB、1394这类除了资料采集或储存之外承担数字接口进行音频传输的线材,也逐步走进发烧友的视线,但很多人更多的是充满疑问:


USB接个移动硬盘,不就是传输数据吗?1394不就是家里的摄像机用来采集录像资料的吗?即使是用来传输音频信号,不就是一串“0101”吗?只要连接正常,不出现“误码”没有理由会影响音质?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那么,下面我们就实际对比测试下,这些“数据”线在CAS(PCHIF)系统里,到底能翻出什么“花样”出来?是否是真的不可或缺?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1-05-03 00:23:58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4/29 21:32:5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测试器材:
音源 PC DELL T7400 工作站(WINDOWS 7 64bit系统)
解码:Hegel HD2+HD10 (HD2是USB解码器,带USB转同轴功能,后端接同厂的解码器HD10,一套小西装)
功放:力宝声2010S2
音箱:PMC TB 2i
线材:Audionote RCA信号线,AQ TAPY 8喇叭线,西电电源线等
这套设备使用近8个月,对于前端设备、电源以及线材的敏感超过预期,可以说,比较适合进行线材的对比测试。

TOP
3#

小玩意介绍:Hegel 2011年新品解码器HD2和Hegel HD 10,经试听这套小西装,素质很不错。
     HD2,从外观上,秉承了Hegel实用、简洁的风格,方方正正,小巧玲珑,正面除了家族LOGO、蓝色LED显示灯和型号名称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极小的占用空间,让人爱不释手。后面板,一个USB2.0输入接口,一个S/PDIF同轴输出接口,两个RCA模拟输出接口,同样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一方面使用唯一一个USB输入源明确定位HD2是专为PC音源服务,另一方面支持24/192khzUSB转COAXIAL(同轴)数字输出,则为用户驳接更高级DAC后端,进行升级留下了极大空间。这两点充分体现了“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1-04-26 11:21:48
TOP
4#

测试方式:
    1、对比USB线(CANNON 打印机随机方口USB线 vs 古河 GT2 发烧USB线):HD2HD10之间用ECOSSE数码同轴线连接不动,更换USB线,做对比。(注:这样的对比,只是进行普通USB线与发烧线的差异性对比,USB比同轴更容易让人疑惑,到底能改善什么?)

    2、对比同轴线(MONSTER-魔声 interlink、ECOSSE-艺康斯Executive 、相位传真“奇迹”数码同轴线):HD2PC之间用古河GT2 USB线连接不动,更换同轴线做对比。(注:这样的对比,一方面进行USB和数码同轴哪个环节影响更大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进行线材横向差异性测试)

    3、更换音源对比同轴线:音源更换为海美迪HD300A高清播放机,PCM源码输出。更换同轴线进行对比。(注:这个对比,主要想离开PC和播放软件环境,进行DSP直输播放测试。由于这台高清机使用多声道解码芯片,线路设计和内部软件重点放在多声道,因此,源码输出两声道声音几乎是纯粹的干、硬的数码味,想看看更换线材后到底改善幅度到底有多大?)
最后编辑kkman2002 最后编辑于 2011-04-26 10:02:19
TOP
5#

测试软件:

1、播放软件:WaveLab 6。之所以选择这个软件。一方面这个软件特点线条较好,偏解析,声底比较干净,比FOOBAR更容易区别细微的差距;另一个方面,软件支持CUE,分轨波形,ASIO 自动适配采样率,切换驱动比较方便,对于线材试听,减少中间停顿时间,便于听感之间的比较,比音质更好的SAW在操作上要快捷很多。

  通过ASIO 虚拟驱动设置面板,我们也能看到HD2的TE7022L USB芯片支持播放和录制的I/O信息:2X8-96khz 24bit,意思就是2通道,支持采样率8-96Khz,24bit精度。关于USB芯片或声卡支持的采样率,在win7系统中也可以在声音属性中看到。

TOP
6#

测试曲目:

1
)童丽的《梦江南》第1轨“月亮湾”:选择童丽,一方面童丽这张专辑,配器使用了很多古筝、琵琶、二胡、竹笛等乐器,有大量高频波形,便于对比差异;另一方面,通过WaveLab 6,观看波形,我们可以看到这张专辑的录音和后期混缩,是有问题的。很多音轨,都出现左右声道失衡,甚至某一时段,出现某一个声道电平“静止”的现象,这明显是后期人为的操作。因此,听感上,会形成一个“左右声道分离度增大”的虚假音场,这个虚假音场的存在,由于线材等影响,能表现出一定差异。

2
)《爵士女伶》第1轨“Jane Monheit- over the rainbow,飞跃彩虹“:选择这首曲子,完全是个意外。因为进行波形对比和录音师后期处理的比较,来验证童丽那张专辑左右声道失衡的问题。但听了之后,觉得也很适合进行线材的对比。一方面音轨中的萨克斯、小号、钢琴、低音贝斯等爵士专属乐器,对于对比鲜活度、定位、层次等方面很有参考;另一方面,不仅音场和氛围上的表现和童丽那张专辑有着'天壤之别’,而且除了这些音响性之外,动人的旋律、丰富的情感、浓郁的氛围以及歌者独特的演唱风格,再加上很多音乐之外的感受,让我对这张专辑尤其这首混合了爵士和现代流行乐元素的经典歌曲重新进行了审视。

3)数码母带录音24bit/48Khz--何日君再来 徐雯
   这是声场唱片出版的高清HDA《十亿掌声》中的一首,录音采用的是24bit/96khz采样,然后进行降频处理压片。这段音轨是直接从录音棚COPY出来的原始文档,只是用SAW进行了前后片头编辑,可以说原汁原味的数码母带。选择这段音轨,主要是进行USB线传输和播放高码率音频文件的对比。

TOP
7#

USB对比测试

    外观:古河GT2,线长1.2M。包装很时尚,纸盒之外还有一层塑料盒子,盒子上印刷的线基分层示意图,印象深刻。USB线拿在手里,感觉很柔软没有想象中那么硬朗,蓝色的尼龙网线,配合金色插口,很耐看。材料构成偷下懒引用下台湾人的描述:藏在GT2藍色尼龍隔離網底下的材料,導體是Furutech自家獨門。α處理OCC鍍銀銅線,線徑為28AWG,絕緣隔離則應用了PEPVC與鋁箔屏蔽,這鋁箔屏蔽還加了兩層。看的出,材料、制作工艺、屏蔽效果都有独家秘笈,这是发烧线材必备的素质和宣传卖点。
   插上PCHD2USB接口,的确,接触的紧密性上比那条打印机线要好很多。

TOP
8#

   听感:整体上,两条线都没有明显的毛刺,听感顺滑,比较耐听和舒适,这应该是后端解码的功劳了。但从CANNONUSB线(以下简称C线)切换到GT2,还是能听到明显的变化(所谓一耳朵的变化),GT2的音量觉得大声了些,人声更通透些,乐器的泛音更多,整体在原有顺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点水份。从随机线到发烧线的数倍差价,两条线肯定有差别,但差别如此明显有点出乎意料。觉得原来煲60小时后再对比的计划没多少必要了。
   为了少插拔线材,聆听曲目按先听C线一首,然后切换到GT2听同一首,接着听第2首,然后再切换到C线对比,如此交替,听完。

    童丽的“月亮湾”开头有几乎1分钟的乐器SOLO,主要以古筝、竹笛、琵琶为主,GT2感觉乐器的泛音更多些,声音多了不少细节,余韵婉转,增添了些许色彩和灵动,而人声则增加少许肉感,童丽沙哑的嗓音特点更加明显,吐气齿音更加柔和,刻意的带颤音的唱腔没有那么硬了,整体人声觉得比较实,口型更自然;伴奏起来后,人声背后的电子低频更清晰些,宽松发散的感觉更舒服一些;但觉得音场反而不如C线好,整体厚度上不如C线来的丰满,仔细听下去,觉得乐器分离度很大,两个箱子来回“独”奏,很不自然。对于这个疑问,后来经过WAVELAB分析,觉得这跟录音有关。越差的录音,越不自然的配器,如果系统传真度越好,重播能力越强,则听感只能更加恶劣;而C线较低的解析,则弱化了这些虚假的“声场”和不自然,反而觉得听的“正常”些。这种不自然,在很多口水歌专辑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我总结了16个字:人声娇媚,配器别扭,音场古怪,听感缺憾。我现在觉得,如果用这些口水歌来调较音响,会是个美丽的“悲剧”,得不偿失。

    Jane Monheit
的“over the rainbow”(飞越彩虹),是两条线差别表现最大的一首曲目。开场33秒的清唱,GT2表现的人声更有质感,Jane起伏延伸的嗓音更抓人一些;钢琴起来后,与C线相比,仿佛拉开了一层薄薄的幕纱,并且舞台的灯光也明亮了许多:伴奏乐器的声音明显明亮很多,那种给乐器包围的感觉,宽阔而丰满的音场和自然的契合度不仅跟童丽的那首月亮湾有“天壤之别”,萨克斯、小号等金属乐器增加的光泽度清晰而又柔和(小号那段独奏SOLO尤为明显),即明亮而又没有压力的舒适听感,让氛围和情感更加真切而浓郁,整体鲜活感也增色不少。以前听过很多次这张《爵士女伶》,但从来没有觉得如此好听和如此感动。当听到jane唱到“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skies are blueAnd the dreams that you dare to dream really do come true。。。在彩虹之上的某个地方,天空是如此蔚蓝,如果你有梦想那么就一定会实现”,不由想起《英国达人》里的小康妮,脑海回想纯净如天籁般的童音重复着同一首歌,同一段歌词,我觉得我能理解阿曼达忍不住融化的眼神和闪烁着怜惜和母爱的点点泪花,听这首歌,不能不感动。甚至,我暂时中断了试听,而去搜索了这首歌的不同版本去对比和聆听,我发现,当一首歌真正感动你之后,即使再差的音质,同样也能找到感动:http://www.56.com/u98/v_MzcwNjA1ODM.html(小康妮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0NzUxMjI0.htmljane 版,2004年电影《明日世界》的片尾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9_ma6Hdta4/(纯真使团-the Innocence Mission 版)


     回来听24bit/48khz"何日君再来"(徐雯)这段音轨.开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现场录音特效,显示一个优雅的穿高跟鞋的女士,开门走出胡同,胡同里充满北京那种胡同文化的氛围:吆喝声、下棋、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听人声我觉得说得是广东话....接着的吉他和萨克斯空气感十足,人声厚实、圆润,较好的平衡感,让聆听即使音量放到11点以后,也毫无压力感,声音出来完全没有了数码味。记得初次听到这首曲子,有点小小震撼,让我找到了在广州听瑰宝落地的感觉。两条线没有我预料中的差距拉大,反而缩小了,整体GT2C线的差别就是力度和更加明亮、光泽和延伸更好的中高频以及更大的动态,更深的音场。听这首DEOM,我想起一句话:一万的系统发出10万的声音。CASPCHIFI)听这类HDA才是超越CD的最大依仗。
    这首试听曲目,我上传到115,需要尝鲜的朋友,可以下载试听下:

http://u.115.com/file/t2cf2516da
TOP
9#

USB测试小结:USB发烧线由于更好的接头紧密性、更好的材质、更稳定的传输特质和更科学的屏蔽手段,相比随机USB线的确在解析、细节、动态等方面有可听到的改善,对人声、乐器和音乐的表现上则会带有自己的特点,当听了20多个小时,习惯了发烧USB线的声音后,更换到随机线,这种改善和改变会觉得更加的明显。我还发现,如果相距不到1,近场聆听(主机移到功放旁,不得不在这个距离继续使用电脑来记录听感),会发现比皇帝位更多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是翻天覆地的差距,只是一种锦上添花或者画龙点睛的感觉,渐渐融入之后,聆听也会不知不觉成为轻松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也发现,如果你更加深入的去理解音乐,那么进行比较聆听的时候,会更加的投入,会发现更多的细节变化,我想,在计划进行器材调整或者更多的测评比较之前,我应该去找学习更多欣赏音乐的途径和知识,或许,这些东西对于聆听比钻研那些枯燥的理论更加有趣,更有意义。
TOP
10#

数码同轴线对比试听

    由于魔声同轴与艺康斯差距太大,没有可比性。周四,从相位传真兄那里弄来一条““奇迹””数码同轴线试听,煲练了2日后,进行数码同轴线的对比测试。

测试器材不变, USB线用GT2不动,只是更换同轴线来试听对比。
测试软件:wavelab,采用ASIO驱动。
测试曲目:童丽《梦江南》-月亮湾、尘缘;《爵士女伶》-飞跃彩虹;《帕格尼尼 FOR TWO》第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