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来谈谈这套二十周年的”缺点”了。这里所谓的缺点在我和一部分朋友的标准里可能算是,在一部分朋友的标准下可能反而是特色也说不定。这让我想起了05年时在168上搞的那次上海,西安两地的线材pk活动,就一副紫荆花信号线,在场的烧友的褒贬是一半一半,搞音乐的几位朋友是贬多于褒,而几位音乐爱好者(纯发烧友)却是褒奖有佳,这也反映出了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审美取向特质。孰优孰劣呢?回答是:不分优劣,追求方向不同而已。呵呵题外话了,下面正式开谈!
说到这套音源的“缺点”,或者说我听过的新德克器材共同的“缺点”(我曾是A600用家,也听过6950)。恰恰就是楼上一位朋友所提到的他所满意的地方——密度感。密度的定义大家都很清楚:单位体积下物质的质量。而声音的密度感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听感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感觉呢?我认为声音的密度是一种信息量得高度浓缩,就好像一杯非常浓的橙汁,我们引用时在味觉和触觉上都能有明显的感受,好像能感受到一定多数量的橙肉离子,以及一定程度的浓稠感。这种口感触觉和勾兑出来的,仅仅味觉相似的的橙味饮料的触觉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度感好的声音首先实体感就会很强,声音构架就会显得很稳健。同时由于单位面积下的信息量的浓缩,使得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的质感都会明显增强。同时音乐的纹理感和起伏变化也能更好的表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刻画起来入木三分。就我了解很多朋友对密度感的理解与我不甚相同,包括一些音响设计者往往一提到密度感随之而来的伴随语就是“硬”,“紧”,“实”,继而“谈密色变”。我认为这是对声音密度感得一种曲解。我们听到“硬”,“紧”,“实”的声音时会发现其细节和泛音是非常少的。这种声音根本不是高密度的声音。那么高密度的声音就一定是好声音吗?也不一定。高密度的声音如果较声水平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压迫感。起码不一定会是非常耐听的声音,一部分国产高端器材和某些进口品牌进口器材其声音做到了“致密”而并非“绵密”。但密度感不好的声音绝对不会成为好声音,因为“基音”信息量的不足会使得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泛音体系变成了无根之木,继而出现空洞,音乐的纹理刻画能力和表现力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