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为什么要玩黑胶?》---与黑胶相关的交流话题 [复制链接]

21#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8-23 11:26:00 发表
CD唱片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超采样升频处理的结果,与原始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美化”声音的嫌疑……

这要分开两方面来理解。
数字记录的方式是0和1,模拟是连续的。
打个比方,要用阶梯来还原一个正弦波信号,那阶梯最多,就越接近模拟的正弦波,
这就是数/模转换的原理,在这里比特流和超采样频率的精度和频率越高,还原出来的信号就越完美。
而对于一个已经由阶梯组成的正弦波信号来说,再高的精度和频率,也无法改变他的本身。
TOP
22#

对于一个有理性的人来说,仅仅是喜欢二字太肤浅了。
既然唱片上标有stereo,我就以身历其境为标准,其他的神马都是浮云。
喜欢黑胶,就是因为他比CD更身历其境。
TOP
23#

非也。
看过视频的朋友都知道,海飞兹运弓的位置非常靠近琴码(这是他独有的),琴弦在那个位置的张力非常高,要想拉出同样的响度,运弓的力量需要大很多,但琴声却是明亮而极具穿透力。
就运弓的技术来说,力量大了相对就不灵活了,所以只有海飞兹才具备这样的技术。
海飞兹的录音有许多是模拟录音的精品,明亮感和穿透力都能轻易地记录下来,头版LP也具备了相应的属性。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19:46:09
TOP
24#

估计是说海飞兹拉琴时那冷若冰霜的表情吧。
他的琴声特别明亮(因为运弓的位置),可能也被人说冷吧.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1:25:12
TOP
25#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8-24 19:18:00 发表

不过有一种论调听起来特别的可疑,即——

一谈到海大爷时,仿佛这个CD上“冷”和LP上的“暖”就格外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强悍威力?事实上,貌似别的任何小提琴家的音色在不同介质载体上都没有得出过类似海大爷这般程度的“冷/暖”差异,何解?莫非惟独海大爷是为LP而生的吗?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8-24 21:01:00 发表
似是而非的解释。
您将马上面临另一个巨大的尴尬——
事实上,国际上对海飞茨的所谓“冷”的评价恰恰是来自LP时代,而非CD时代。只不过国内对这些文化信息开始普遍了解的时期刚好赶上了CD时代而已。

我从未说过海飞兹的“暖”,只是顺着你对于LP与CD的疑问来表明观点。
没想到你是在布陷阱,呵呵。
TOP
26#

明亮感集中在中高频的部分,穿透力其实是指高频的泛音,属于超高部分。
你如果用过磁带,就知道最容易丢失的是什么信息。
TOP
27#

原帖由 19720801 于 2011-8-25 14:53:00 发表
虚心请教,没人搭理,是看不上初烧,还是。。。。;也许大部分烧友就是听个“响声”。

海飞兹的唱片听得很少,未比较过。
倒是葛鲁米欧同时期录音的两张小品就比较过。
坦白地说,要分清同一曲目、不同的小提琴大师的演绎已经是不容易了,再要分清同一个大师用不同的琴来演绎,就更难了。
现在的小提琴家能有一把名琴已经不得了了,而昔日那些大师手上可能会有5、6把之多。
单从音响系统的声音上去判断,估计是不太靠谱。
这要根据各位大师的特点,再从左手的指法、右手运弓的配合,以及速度、柔弦、力度.....去判断,或许有些眉目。
TOP
28#

能否听出来,除了音响系统的声音之外,还需要其他的知识吧。
我就见过用卡带机就能分辨出来的音乐教授。
我举个例子,如果是陌生人给你打电话,我看没有3、5次,你不会认得他的声音,
你当然可以抱怨电话的声音太差,所以无法分辨。
但如果是认识的人给你打电话,我看就算电话更差,你也照样分的出来。
TOP
29#

单声道的?钢琴是谁?
TOP
30#

呵呵,单声道,。
总算领教了。
TOP
31#

单声道的DD,对器材没多大的要求,拿个森记的580,就可以把唱片上的信息听出来了。
TOP
32#

听单声道足够了,我现在还拿他来听mp3!

我不知道你说的那个版本的钢琴是否Emanuel Bay。
网上的资料不全,我只找到2、5、10,虽然是MP3,感到2、5的琴声非常内敛,琴腔的共鸣声较丰富,如果不看封面,打死也猜不出是海大爷。(猜错了别怪我,那都是580和MP3的错)
TOP
33#

单声道的东西就别再难为我了,拜托。
TOP
34#

坦白说,要分辨同一个人拉两把不同的琴声并不算难,
如果能够盲听到录音的地点(音乐厅)才算牛,
除了要有相应丰富的阅历,这要看你的音响器材能否还原出足够的录音信息。
TOP
35#

老实说,这些细节在耳机里更表露无遗,而且动态更凌厉。
可是在耳机里却无法再现宽阔、深邃的音场。
TOP
36#

原帖由 19720801 于 2011-8-25 19:14:00 发表
对了,耳机最大不足就是“音场”二字,对耳膜有影响,发烧友听力是宝贵的。

所以那些雕虫小技就不要再考了,
要考就要高难度。
一套音响系统能还原录音信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能够分辨出不同录音的地点(音乐厅),
不同的录音师对于录音现场的理解、捕捉,
在这方面,LP比CD拥有更大的优势。
同时你常挂在嘴边的、3W元的音响系统也不可能领略到上诉的录音特点。
TOP
37#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6 20:57:00 发表
什么叫:音场、乐器定位、三维立体感,这张图就完全可以反映出来了。

图有YY的成份。
大多数交响乐录音时,麦克风就吊在指挥位置附近,为什么却退到10排以后去聆听?
TOP
3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6 21:23:00 发表

都是老话一句:“睇菜食饭“;收益多小,付出就多小。

对于老大你来说:一分钱一分货是没错,但很多人却是一分钱半分货哦。
许多黑胶唱片都是二手的,品相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老大可以动用人脉关系,去JS那里抱一堆唱片回去试听,ok才付钱。
你问问8先生有没有这样的待遇?
TOP
39#

有时简简单单才是真正的享受,无休止的追求,能力有限啊。
TOP
40#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6 23:39:00 发表
您的音响系统不用开机,只要看看您的软件去到什么水平,在正常的情况下已经知道您的系统去到什么品位了

靠,虽然从未谋面,但咱是同类型的人,握个手。
我喜欢看软件,是想看看能否在唱片上找到共同的语言。
依书购碟的,事实上还会看出蛛丝马迹的,
因为有许多精品,都要靠音响系统去发掘。
写书的人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好唱片都听过,
像刘汉盛《唱片圣经》都出现许多:遍寻无着,报到从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