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刘汉盛采访王盘作者蔡鸿仁内容
回過頭來說王盤。幾年做下來,雖然我同時進行許多事情,但是大家看到的第一個產品好像就是王盤。在這裡我們來談一個錯誤的觀念。許多人誤以為將CD唱盤分成CD轉盤與數位類比轉換器之後,因為數位訊號傳遞的關係,時基誤差會增加。其實當時的問題出在Yamaha那顆數位接收晶片3623。這顆接收晶片自己必須要有一個Clock,這樣就產生與CD轉盤的Clock不合的問題。後來Crystal推出8412數位接收晶片之後,這顆8412的Clock從轉盤傳過來的數位訊號中去解出來,所以就同步了。
至於目前有些機器配備有「I2S」傳輸,那也不是新東西,而是很早就有了,那是飛利浦研究出來的傳輸介面。其實它不是傳輸介面。以飛利浦機器來講,那是在轉盤裡解出數位Data,一條叫Work Clock,一條叫Left、Right Data,一條叫Master Clock。這不是傳輸介面,而是傳輸協定。在這些Data傳過來後,飛利浦又用一顆IC把這個「I2S 」Data轉換為S/PDIF,這樣又把分開的四條變成一條。這個「I2S」不能傳遠,否則到最後Clock會扭曲變形。其實這是一種內部的傳輸,例如我們從DSP傳到DAC,由於距離很近,就用「I2S」來走。
如果有CD轉盤與數位類比轉換器之間用「I2S」來傳,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即使它在CD轉盤這頭沒有編成S/PDIF,傳到數位類比轉換器裡面時,還是要以一個編碼IC將四條訊號編成S/PDIF,然後再傳給數位接收晶片8412。而8412最終還是要將它解成四條訊號傳給數位類比轉換晶片。所以這樣設計的人「以為」在轉盤那頭不編,省掉一個程序,這樣會比較好。其實這個東西不能傳遠,如果傳太遠,線的損失有多大不知道,這個東西頂多只能傳50公分以內。
由於像「I2S」這類的傳輸方式不是通用的,所以飛利浦與SONY才會共同發展出S/PDIF,讓大家都能互通。我常常很氣的是,音響界裡,許多人往往為了某些目的而去編一套故事出來,我就看不過去,這也是我備受爭議的原因。其實我都是從最基礎開始真正去研究過之後才會那樣說。
當初這個王盤讓我最得意的地方就是使用飛利浦CDM-4機械拾取系統,此外,就是把Clock獨立出來,而且全套只有一個Clock。這個Clock做得很準。還有避震也與眾不同。當時我說用懸浮避震與皮帶帶動是錯的,因為CD不是定轉速的東西,它的轉速隨時都在變化,你用皮帶來帶動是反應不過來的。我也堅持訊號拾取要非常敏感。
總之我把許多觀念都用在裡面,不過其中最大膽的就是採用CDM-4,還訂了一大堆。全世界都沒有了,我還有。在當時,大家都認為新的拾取系統比較好,我也曾把CDM-9、12等買回來研究。最後我確定CDM-4是飛利浦有史以來最好的拾取系統,是他們的顛峰之作。
到底CDM-4是好在那裡?我們都知道拾取系統的懸臂要非常靈敏,而CDM-4的懸臂是磁浮的,它非常靈敏,完全沒有摩擦。我不喜歡鋁,我認為鋁會有高頻的震盪出來,所以我用的是尼龍加碳纖的塑膠材料,我寧可用那種,它比較有阻尼。還有就是CDM-4的控制體系很完整,在這之後的就開始簡化了。
為什麼後來不再生產CDM-4呢?為什麼後來會採用跟日本一樣的直臂拾取?其實這都是為了降低成本。最早飛利浦就是做出弧形懸臂與直臂二種系統,它把直臂的技術放給日本,而留下最好的弧形懸臂。後來CD-ROM需求大增之後,飛利浦發現糟糕了,用CDM-4做CD-ROM成本降不下來,而日本卻拼命的推出低成本拾取系統。為了與日本競爭,他只好回頭做低成本的直臂系統。其實,飛利浦是因為看上CD-ROM龐大的市場而去生產拾取系統的。講難聽一點,Audio的市場太小了,他們根本看不在眼裡,所以完全不考慮Audio的市場。他們要的是輕薄、體積小、可以用過即丟的東西,後來的拾取系統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到今天為止,CDM-4都還是經典之作。從M-1開始到M-3其實都是有問題的產品。飛利浦一直改,改到CDM-4才成功。我有許多飛利浦的朋友,他們都告訴我CDM-4已經是完美的產品了,而且不會再有更好的。全世界的CDM-4都在我這裡,我有一萬七千多個,我慢慢做,做到我老死。
在我的觀念裡,我的機器真的是經典,可以用一輩子。像我的王盤還是繼續在生產,而且維修也繼續做。有人說我的王盤回修率很高,那是惡意中傷的。你去看二手市場王盤多不多?不多吧!台灣至少有一千五百台,如果回修率很高我早就垮了。你看我的店裡有到處堆著王盤嗎?沒有吧!王盤真的是非常穩定的產品,只要你有問題,我可以幫你解決。王盤我保證五年,有誰CD轉盤保證五年的?
CD12會不會比CDM-4好?我認為不會,因為它裡頭用了太多差補的地方,動不動就補,這是因應CD-ROM的問題來做的,而不是因應重播音樂來做的。CD-ROM需要大量的糾正,而音樂需要的是精準的拾取。CDM-4可以讀3.2mm的Gap誤差,不會跑掉。而CDM12只能容許1.2,再多就跑掉了。在此我要說目前日本的直臂發展比飛利浦好,因為它用得比較早。
現在說到數位類比轉換器。那時候很多人都在談數位濾波、多少倍取樣、演算方式等等,我說那些都是假的。你看現在電腦做出來的Q Sound、3D多有空間感,而當時Theta就利用Motorola DSP 56001來做演算(Algorithm),製造出龐大的空間感,我說那個都是用算的,是假的。Theta裡面用的DA轉換晶片本身就已經有數位濾波,為什麼還要加DSP?現在電腦裡的Sound Card不是也有Enhance 3D嗎?就是那種東西。他們只是知道得早一點,把它用在數位類比轉換器上。這種3D的Algorithm我在唸書時就已經很多了,它有很多種,不能申請專利。
DSP能不能拿來做數位濾波?那要看你用的DSP強不強。一般的DSP是沒辦法的,而有些能力超強的DSP可以做到八倍超取樣的Real Time。你可以看,如果機內使用的DA轉換晶片是沒有包含數位濾波功能的,那麼這個DSP就是用來做數位濾波用的。要數位濾波,最好還是用硬體方式來做,用軟體去計算是比較困難的。你看SONY的R-10與D-10,它做到192KHz八倍Real Time,就要用八個DSP,那真是經典之作,那才是真正用DSP做的數位濾波。其實56001是非常Low End的DSP,它拿來做電話、做Modem用的,有些人在炒DSP我就覺得好笑。
我的數位類比轉換器所下的功夫有幾個。第一是轉完「I2S」之後,將Data再處理一次,讓它們排列好。第二就是我採用Delta Sigma系統,我認為這種作法可以較低的成本提供Hi-End的聲音。我做產品有我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做大家買得起的器材,所以當時我就用Crystal 4328與8412,那是1996年的事。當時全世界都沒有人用,我第一個用。當時還在流行多位元與HDCD,現在已經很多人用Delta Sigma了。Vimak裡面也是用4328,它不是64倍超取樣,這是Crystal裡面的朋友告訴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