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因为各种阴暗的心理,无耻的角力,《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这两部超级大片,最终成功地挤在一天内上映。对于我,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意味着我要在14点走进电影院,16点结束后回报社火速写完第一部电影的稿件,然后于18点再赶往另一家影院,21点再火速赶回报社,在当天截稿时间之前写完另一部电影的稿件,而且还要在两部影片之间找到共同点——我真心希望这不是电影艺术,而是一场行为艺术,如果那样的话,我好歹也算是为艺术牺牲了一把。如果你翻开昨天的晚报,你会发现那篇比较客观和客气的影评,但是客气和客观用完之后,剩下的只有刻薄,今天我留给这两部电影的,只有刻薄。
徐克和张艺谋,是华语影坛两位成名多年的大腕,他们拍的任何电影都是重量级作品。《金陵十三钗》上映之前,张伟平宣布该片投资是6亿人民币,创国内电影纪录,票房目标是10亿人民币,它也是张艺谋突破自我执导的第一部战争片;《龙门飞甲》则是国内第一部3D武侠电影,也是李连杰继《黄飞鸿》后再次和徐克合作的电影……这两部电影在宣传上都表明了导演颠覆以往的决心,但实际观看下来,它们几乎没有颠覆任何东西,它们依然是对这两位导演甚至是很多别的导演的重复,它们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一种退步!
《龙门飞甲》:特效很3D,剧情很2B
就好比我们谈印度宝莱坞的电影就不能不谈歌舞一样,我们要讨论《龙门飞甲》就必须要夸奖它的特效,如果不说特效,那么这部电影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那么有关这部电影的影片其实就很简单了,只要三句话就可以画上句号:《龙门飞甲》的特效,真是好,真是好来真是好。
如果你只想看我们夸这部电影,那么你可以结束本版的阅读了。如果你要继续讨论,那就只能陪我骂了。
为了票房,挥刀自宫
《龙门飞甲》虽然号称是《新龙门客栈》的续集,但因为版权片中无法使用周淮安和金镶玉等人名,所以只能用赵怀安等名字来代替。这让人很佩服徐克的坚持——坚持一定要给这部电影安上一个续集名头的精神,或许这样能给影片带来更多的关注和票房吧。影片的开始和《新龙门客栈》一样,是小刀会的音乐,就连开场旁白都如出一辙:明朝××年间,宦官专权……
在《新龙门客栈》里,开场展示东厂各种杀人利器的场面,看似和全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却起到了展现东厂残暴的作用。《龙门飞甲》一开始给的船厂的特写,除了炫技之外,很难和整个剧情看出有什么联系,其实这个镜头就已经注定了全片的基调:追求视觉效果,抛弃电影的精神内核。
《龙门飞甲》带给我们的最大噩耗就是,原来当年张曼玉在那个偏僻的地方盖了个客栈,是为了看住那片沙漠下面的白上国宝藏!这个崭新的解释对于《新龙门客栈》是毁灭性的,它将一个根植于中国传统侠义精神里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好莱坞式的寻宝探险。今天的徐克,不但朝着晚节不保的路上狂奔,还要把年轻时候的自己挖出来挫骨扬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为了票房挥刀自宫的精神!
大片大片,光大不行
《新龙门客栈》的全部焦点,就是客栈,这种设置接近于好莱坞经典叙事体系中的“靶场”模式,就是人们被困在某个封闭空间中,然后一个个死去。但《新龙门客栈》里的客栈又区别于西方的“靶场”,人们在这里不是完全绝望,而是可以喝酒吃肉,笑里藏刀,甚至洞房花烛。至于出关的密道,影片只是一带而过,客栈外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也不用去知道,人物关系也相当清楚:周淮安、金镶玉和东厂。当年的徐克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打造那间客栈和它里面的客人上了。而在《龙门飞甲》里面,我们看到了一间宏伟的造船厂,密道,我们看到了客栈外还有驿站,我们看到了黑沙暴,还有沙漠下面宏伟的古城。至于人物关系,我们在影片的一开始看到了船厂的线索,赵怀安的线索,周迅的线索,桂纶镁的线索,陈坤的线索,李宇春的线索,甚至皇宫里还有一个不知道是起什么作用的万贵妃……场景太多,人物线索太多,使得原本应该花在主要人物身上的笔墨被稀释了,但次要人物又都只能一笔带过,形同虚设。所有的角色吃大锅饭,但结果谁也没吃饱。
我真心觉得,所谓的大片,真不是人物多,场景多,特效多就能让人叹服的。
有立体感,没存在感
《新龙门客栈》里偷驾帖,《龙门飞甲》里偷官服;前者的黑店卖人肉包子,后者也卖;前者的甄子丹折断宝剑化为暗器,后者里的陈坤也东施效颦;前者的周淮安用子母剑,后者的赵怀安也用一样的兵器;李宇春在影片后半部分的造型,和《新龙门客栈》里负伤后的林青霞如出一辙,但问题是林青霞是负伤了才会那样打扮,李宇春何德何能也来如法炮制?我承认李宇春长的很有个性,但一定要用她来向林青霞致敬实在是有些东施效颦的意思,这是对林青霞的不尊重,更是对李宇春的不负责任。徐克的审美真的退步如斯了么?徐克的原创力真的衰弱到通过不断向20年前的自己致敬才能勉强讲好一个故事的地步了么?问题是《龙门飞甲》已经没有了《新龙门客栈》的舞台感,它也随之没有了任何感觉。舞台感虽然有些做作,但好歹也是一种感,现在的《龙门飞甲》几乎连存在感都没了,似乎就只有点立体感了。
有技无术,有武无侠
中国武侠片在技术上的精髓是什么?是剪辑,凌厉的剪辑。《新龙门客栈》第17分钟,林青霞饰演的莫言从山下飞身跃起,从空中俯冲攻击甄子丹饰演的曹少钦的时候,快速而流畅的剪辑,代表着香港武侠片的巅峰水准。这种剪辑的功力,使得并非专业动作演员的林青霞和梁家辉们也可以拍出经典的动作戏。随后林青霞在客栈里吃饭,众匪进逼,林青霞抽出将众匪头巾削掉的那柄剑,是电脑做的特效。我其后将这个镜头看了无数次,始终没看出来这把剑是用电脑做出来的。但全片用电脑做出来的特效镜头,也就仅此一个,精雕细琢的特效和高水准的剪辑,这些才成就了《新龙门客栈》的经典地位。
《龙门飞甲》,其实武并没有那么好,年纪比甄子丹还大的李连杰挑大梁,明显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而且全片的动作戏过于依赖特技,虽然天上地下乱飞,但没有质感,特技做得足够夸张,剪辑的水准退步了很多,当年的香港剪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今天《龙门飞甲》中的镜头推移以及剪辑,却充斥着好莱坞的镜头语言,偶有一两个镜头能依稀看出徐克的风格,虽然影片中还是徐克惯用的大漠黄沙,但已无法让人荡气回肠。
至于侠,《龙门飞甲》里不复有“你们也和这沙漠一样,无情无义”“为这个无名无姓的年头干一杯”等经典的台词,让人记得最清晰的,却是李宇春反复说的那句“只谈买卖,不谈感情”。这句话也很适合《新龙门客栈》里的张曼玉,但20年前的徐克把这句话作为张曼玉觉醒前的铺垫,20年后的徐克,却只是拿它来搞笑。或许在老年徐克眼中,侠这种东西,就只是个玩笑了吧。
《金陵十三钗》:名字很相远 剧情很相似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北京,出席在东四一家饭店举行的《金陵十三钗》(后简称《十三钗》)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曹可凡做主持,张艺谋和张伟平都在,到场的媒体记者很多,虽然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贝尔的名字,扮演玉墨的倪妮也不为人所知,但所有人兴致都很高昂,张艺谋在会上即兴宣布曹可凡将在片中扮演一个角色,让曹可凡非常兴奋。一部目标票房10亿的电影就此诞生。一年之后,我在昆明观看了《金陵十三钗》的首映,看到了那些在一年前还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再一次看到了张艺谋的野心,但我也再一次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老朋友。你以为《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新电影吗?错了,其实它也是重拍。
《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满城尽带黄金甲》、《南京!南京!》、《红高粱》,甚至还包括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把这些名字放在一起,它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字:《金陵十三钗》。
《南京!南京!》和《红高粱》
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已经有不少了,远一点的有《屠城血证》,近一点的有《南京!南京!》,至于国外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更是汗牛充犊,如何在已经有如此之多的大屠杀电影中拍出新意,是摆在张艺谋面前的一道难题。电影刚开始,佟大为率领十几个人的教导队和日军展开巷战,让人想起《南京!南京!》里拼凑起一支军队的刘烨。陆川的镜头是没有感情的,客观地记录下巷战乃至最后被杀的全过程,直到最后刘烨带头喊“中国不会亡!”,所有的情绪才找到猛烈喷发的缺口。而《十三钗》里,张艺谋的镜头是抒情的,他首先利用了女学生掉落在路上的一只鞋子作为抒情的道具,然后在教导队官兵朝日军坦克冲锋的时候,那冗长的慢镜头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多年前的《红高粱》。张艺谋甚至在爆炸场面中加入很多颜色鲜艳的纸……一部战争片应不应该这样处理,或许见仁见智,但它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张艺谋的战争片。
《钢琴师》
《钢琴师》和《辛德勒的名单》都是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反映大屠杀的优秀电影,而《十三钗》的目标直指奥斯卡,将它们放在一起做对比,是非常公平的事情。影片中渡部笃郎饰演的日军军官,在教堂中的风琴上自弹自唱了一首日本民谣《归乡》,直接让人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教堂的女子唱诗班因为会唱歌,暂时免于被日军骚扰的情节,更是让人想到《钢琴家》里因为会弹钢琴,而受到纳粹军官保护的那个钢琴家。《钢琴家》里弹的是肖邦,渡部笃郎弹的是日本民谣,而金陵十三钗们弹的则是《秦淮景》。《钢琴家》里音乐是一条主要线索,而在《十三钗》里面,音乐也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女学生们因为会唱歌而免于被日军侮辱,豆蔻因为想去拿她的琵琶弦而死在日军手上,会唱歌的女学生最终还是被送去为日军庆功,十三钗们决定替女学生前往,在最后时刻唱了一曲《秦淮景》……看到这里,本片的名字似乎用另一本小说的名字来命名更为合适:哈金的《南京安魂曲》。
《辛德勒的名单》
商人辛德勒和假神父都很符合好莱坞经典叙事中的男主角形象:一开始自私懦弱好色,然后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羽化为英雄。但贝尔的转变缺乏足够的铺垫,一开始展现他自私的镜头倒是足够多,但他从自私到无畏的过程,实在是太过突然,交代得非常不充分。相反,辛德勒的转变非常清晰,独臂老人、**史丹等人为他的转变做了漫长而充分的铺垫,相信很多人都深刻记得全片中唯一的一个彩色镜头,那个运尸车上的红衣女孩。和辛德勒一样,我们目睹了那个女孩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我们也目睹了似乎所有犹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于是乎,我们也目睹了影史上最伟大的人性转变:辛德勒从一个好色的、唯利是图的商人,变成了二战中最伟大的拯救者之一。
张艺谋明显没有斯皮尔伯格那样的耐心,他似乎更急于表现残酷的战争和豆蔻被残忍杀害的过程,更急于抵达最后玉墨和贝尔的床戏,以及十三钗们代替女学生赴死的高潮。这使得贝尔这个角色无法与辛德勒相比,更使得这部投资6亿的大片问鼎奥斯卡的希望渺茫。
《满城尽带黄金甲》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十三钗们集体换衣服的镜头,第一时间让影院里的观众喊出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个熟悉的名字。的确,13名体态丰腴的妓女为了变成女学生,集体束胸换衣服的镜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宫女们束胸穿衣服的画面何其相似!当然,这一次张艺谋通过这个镜头展现了十三钗们的美丽,更加渲染了将这美丽交给日本兵去摧残的悲剧性,这个设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多少让我们怀疑,今后张艺谋的电影中,让女人们当众裹胸会不会成为他的另一个LOGO?
《避难》
事实证明,张艺谋这个十三钗的故事,来源很可能是另一部1988年拍摄的电影《避难》。这部电影的剧情是,1938年春,我国南方某小城被日军攻陷,美国主教霍尔登所在的教堂成为避难所,名妓杨柳风、胡翠华和戏子小彩月跑来避难,把教堂搞得一团糟,随后又有中国伤兵来避难。日本兵杀了伤兵,又企图对少女施暴,被霍尔登阻止。负责营救的另一名美国人没有来,紧要关头,杨柳风三人挺身而出,上了日军汽车。杨柳风拉响炸弹,三个妓女和日军同归于尽……除了人名不同,妓女的人数不同,这个故事和《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几乎完全一样!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而据说《避难》的编剧是严歌苓的前夫李克威,这其中的关系似乎也并非我们这些外人能够说得明白的。那么,张艺谋知道这部名为《避难》的电影吗?如果他知道的话,那么《金陵十三钗》就真的成为一部名正言顺的翻拍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