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兄说得好,音乐会的听感要沉一沉。他还有一句名言,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贝多芬是需要点勇气的。一天之内连听纽约爱乐与费城交响,这绝对是一场奇迹。现在离拉特尔从卡内基音乐厅鞠躬下台已经整整两周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没有勇气谈谈这两场梦幻般的音乐会。
最美妙的时刻是一开始,纽约爱乐总监Alan Gilbert手一挥,柏辽兹的海盗序曲( Le Corsaire Overture)响彻了林肯中心的Avery Fisher音乐厅。那种美妙的弦乐,终生难忘。丝绸般顺滑,这是一种形容弦乐之美的陈辞滥调,但是我还是想不出什么其它的词汇来形容那种感觉。乐声不是一丝,也不是一面,而是一块3D的整体,温暖地弥漫在整个大厅之内,轻轻地抚摸听者的每一根汗毛,带动每一处血脉,让人整个地溶到音乐里去。我突然明白Q兄为什么还在用他那个老SONY唱机。如果能经常听到这种水平的现场,任何百万级别的器材有意义吗?就算有人有本事在家里搞个几十对音箱,让每一只音箱对应一种乐器,他又去哪里找这么大一个音乐厅,再找这么多人坐在里面当吸音材料呢?
Q兄心细,帮我订到了最好的座位,N排106号,就是14排中间,整个音乐厅的皇帝位。这个位置的好处,在演奏最后一曲,德彪西的“大海”时,充分得以显现。Gilbert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景。这种音画,对纽约爱乐来说,真是驾轻就熟,一会儿是波光磷磷的水面,一会儿又是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慢板时,听乐队丝丝入扣地把画卷展开,每一件乐器都交代得那么清晰,一下子又猛然进入高潮,弦乐、管乐和打击乐一起合奏,那期间的快捷转换,真是在什么音响上也没听到过。
这场音乐会是一头一尾最吸引人,第二首是纽约爱乐委托Marc Neikrug专门创作的乐队协奏曲,我赶上了世界首演。之前作曲家还走上台来,讲解了一下曲目的创作意图。我听了一下,觉得除了音效比较吸引人之外,没什么特别之处。曲目最后我还打了一个小盹--前天晚上和Q兄谈音乐一直谈到快两点,实在是困了。
下半场由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开场,担任独奏的是美女Lisa Batiashvili。节目单上写着第三,Q兄说收到电子邮件,曲目改成第五。我现场也没到底演得那个。莫扎特的那些协奏曲,我听起来都差不多。这首曲子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听了那么多次格鲁米欧,再听这个小女孩,很难被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