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ESTMINSTER(西敏寺)室内乐全集听感 [复制链接]

查看: 26073|回复: 72
21#

说到TERTIS,就顺便说说他与波西米亚四重奏的一段趣事:1906年波西米亚四重奏在伦敦AEOLIAN大厅演出,中提琴OSKAR NEDBAL拐走了第一小提琴KARL HOFFMANN的老婆,没办法只能找人顶,于是TERTIS顶上去了。他成了波西米亚四重奏的中提琴。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2#

好人做到底,波西米亚四重奏,1918年起称“捷克四重奏”,1906年时第一小提琴KARL HOFFMANN,第二小提琴JOSEF SUK,中提琴OSKAR NEDBAL,大提琴最老资格的HANUS WIHAN。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3#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通过对比着听,阿玛迪斯被比下去了。为什么呢?
我用TELDEC的阿尔班伯格和GD的阿玛迪斯同曲目对比听,然后用这套里面的维也纳音乐厅四重奏来跟阿玛迪斯对比,再用巴利里四重奏和阿玛迪斯对比,本来这套里面就有一张上面有阿玛迪斯的K516和维亚纳音乐厅的K614,也正好拿来对比听,结果阿玛迪斯完败出局。阿玛迪斯的演奏太过直率,过于匆忙,从第一小提琴到整个组合都是这个毛病,而且复杂乐段混乱,解脱不出来。反应到听觉上就是不好听,我听过的这几个里面最不好听的。所以出局。拿有阿玛迪斯组和维也纳音乐厅组的那张对比更说明问题,阿玛迪斯的听完,维也纳音乐厅组一开始,就好像突然间雨过天晴一样。
接下来说说这套中的巴利里四重奏,有K80,K155,K156,K157,K158,K159,K160,K168,K169,K170,K171,K172,K173,K387,K421,K465,K499,K575,K589和维也纳音乐厅四重奏的K465,K421。巴利里的琴音有些娇媚,但是他的运弓在快速乐段变化巧妙,在ANDANTE乐章旋律线条拉得很长,所以整个效果听起来很悠扬,非常好听。而维也纳音乐厅组还是保持了清脆利落的风格,但有很浓的情感表达。阿尔班伯格的莫扎特很好,这首先要归功于第一小提琴GUNTER PICHLER,他的琴拉的很轻盈,整个效果就比较好听。还有TALICH组的K458,第一小提琴PETR MESSIEREUR拉的轻盈,但是阴柔的美,所以TALICH的听起来就是阴柔的美。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是类似于小提琴协奏曲,所以第一小提琴的水平直接决定演奏水平的高低。
最后编辑科托 最后编辑于 2012-11-10 19:48:53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4#

接下来顺便说说莫扎特的钢琴四重奏,当然不是这套东西里的。
K493 霍尔绍夫斯基+梅纽因+沃尔费什+卡萨尔斯  老霍很轻盈,梅纽因很克制
     卡佩尔+格鲁米欧+托马斯+托特里耶   卡佩尔很雄浑,格鲁米欧是亮点
     科曾+鲁伊斯曼+克罗伊特+施耐德  科曾有老师施纳贝尔长长的旋律线
K478 阿劳+鲁伊斯曼+克罗伊特+施耐德  阿劳早期弹的很爽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5#

今天说说莫扎特的五重奏,然后莫扎特结束,下周进入贝多芬。
这套里面巴利里的有K406,K174,WILHEM HUBNER为第二小提琴,K46,K515,K593他却做第二中提琴。听起来也是很好听,非常喜欢巴利里在ANDANTE,ADAGIO乐章里长长的旋律线。感觉应该休息一下了,但还在继续,而且前一段刚结束,后一段已经接上去了。他的手受伤不知道跟他这个习惯有没有关系?请哪位专业大神解答一下。
DUTTON有GRILLER的K516,第3,4,5乐章(维格组的4,5乐章合并为一个乐章)是莫扎特的内心喃喃自语,GRILLER很克制,维格的很强烈,维格的小提琴拉的从容不迫(维格录音里第二中提琴是沃尔费什)。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近似于小协,第1,4乐章还有维瓦尔第的小协的影子,而巴利里四重奏听上去这两乐章有点洋洋自得,很有巴洛克音乐的神韵。
DUTTON这张唱片上还有K407圆号五重奏,由GRILLER+GILBERT+BRAIN+BURTON+HAMPTON,可爱的演奏。这个录音原属于DECCA,因技术原因一直没出。
至于EMI的K452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季雪金和爱乐管乐团)很悠扬,很好听。
现在说说K581单簧管五重奏,我听过维格组+冈萨雷斯,还有就是这套里面的维也纳音乐厅+乌拉哈(或者叫乌拉赫),听了前一个觉得还可以,但听过后一个,前面的一个就是打酱油的。乌拉哈的吹奏简直是让人灵魂出窍的魔音。而且配合就不用说了。看来普拉德斯也不都是大师的盛宴,也有滥竽充数的。
在同一张上面的是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OP.115,在第一和三乐章维也纳音乐厅组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对复杂乐段的剖析脉络分明。第二乐章隐忍的表达了勃拉姆斯悲催的内心,而最后乐章则是在挣扎。这个作品就是一首交响乐,是勃拉姆斯的“悲怆”。
清理CD时发现一张DG大荷花的阿玛迪斯勃拉姆斯OP.67弦乐四重奏OP.96德沃夏克“美国”,本来想扔了,后来说扔前再听一次,听了听竟然还可以,德沃夏克的演奏的充满生气。还是留下算了。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6#

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形式起源于1794到95年李奇洛夫斯基王子维也纳住处的SCHUPPANZIGH乐队,1808年后来的拉祖莫夫斯基王子又叫这个SCHUPPANZIGH组成了新乐队,名字是拉祖莫夫斯基乐队,直到1830年SCHUPPANZIGH去世。
1849年老乔治(约阿希姆和奥尔的老师)的儿子约瑟夫建立了维也纳的HELLMESBERGER四重奏,1887年他儿子小约瑟夫顶替了他的位子直到1907年去世。这个四重奏从不巡演。
1869年约阿希姆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并四处巡演,直到1907年去世,他的成员都是德国人。
1885年罗马尼亚小提琴家KNEISEL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四重奏,一直到1917年。
一战前跟KNEISEL齐名的有1902年由法意音乐家成立于纽约的FLONZALEY四重奏和比利时的PRO ARTE四重奏。前一个1928年解散,后一个1912年由ONNOU建立,1940年解散。
1883年维也纳成立的罗塞四重奏,1946年罗塞去世解散。
1893年卡佩创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四重奏于巴黎,1928年解散。
1897年出生的CALVET组成的四重奏20年代没有录音留下来,30年代第一次重新组团录有贝多芬OP131,第二次换人40年代录的舒伯特是失败的。
1917到1926年,中欧诞生了五个很强的四重奏,匈牙利有三个:HAUSER建立的布达佩斯四重奏(1936年起变成没有匈牙利人的团体),LENER建立的LENER四重奏,1929年去美国,直到1952年解散。第三个请教哪位大神补充?
德国的是1919年成立的布什四重奏,1952年解散。
奥地利的是跟勋伯格他们混在一起的科利施四重奏,也主要演奏勋伯格,伯格和韦伯恩的作品,1922年成立,39年解散。
苏联也有1919年成立的格拉祖洛夫四重奏,1923年成立的贝多芬四重奏和1924年成立的科米斯塔四重奏。
二战结束后,战后新成立以意大利四重奏、阿玛迪斯为代表的新四重奏,老一辈或去世或退隐,淡出历史舞台。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7#

顺便说说新老布达佩斯四重奏,在HAUSER时代,他很节省的使用颤音,自由运用滑音,演奏从容,不紧不慢。而ROISMAN则更快,更直接,而且喜欢使用连续的颤音。如果你听过SONY的布达佩斯,觉得满意的话,那么听过早期的才发觉丢失了好些东西:灵敏、魅力和生命力。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8#

这套里面就有,等我后面慢慢说。有耐心就行。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9#

我觉得能在唱片堆里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去伪存真,也对得住那些唱片公司和那些远去的大师了。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0#

音乐会现场只能听,没办法去分析比较,唱片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唱片公司真是功德无量。虽然唱片上的东西并不能真正代表音乐家的真实水平,但是从一个可靠的载体来进行比较还是比听音乐会的比较来的更有说服力,而且现在不还有很多现场录音吗?
我其实想过:如果有音乐会能让不同的音乐家现场演绎相同的曲目,恐怕很多音乐家不敢吧?因为比输的可能就会失去饭碗,压力大的很多人不敢上。
还是唱片好,比输了音乐家还是可以继续谋生。但对于我们喜欢音乐的人来说就是好事情,你可以有所选择。放弃自己的权利,你真的失去太多。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