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夜听sofronitsky的1949传奇肖邦录音 [复制链接]

1#
深夜想找点不那么吵人又有感染力的东西来听听,旁边的一摞sofronitsky的vista vera 出的片子映入眼帘。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之前听了他在斯克里亚宾博物馆“被盗录”的录音后对在vista vera出版的录音质量非常怀疑,但听了这张1949年的录音可以立刻把这种观点击碎。在我非常一般的箱子里,透明的肖邦琴音传了出来,娓娓道来,没有多少历史的沉闷。


sofronitsky演奏的肖邦一首夜曲和前奏曲有着自己的标签,如同他的斯克里亚宾,是情绪牵引着音符的演绎。在这里不必去追求细节地去探讨他的每一个触键力度,音色。若强行拆分他的演绎的每个音符,就只看到了他的所诠释特有的敏锐,确失去了他有别于他人流畅的叙述感。也许正如一些论坛中的朋友,他的肖邦是易碎的,但如果听者正在寻找这样一种情境,那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契合。


打开只有3页的歌本,里面简单介绍了sofronitsky的生平:1942年的列宁格勒,他和许多艺术家一样忍受着纳粹铁蹄下的饥寒交迫,他记录道:"音乐厅里在零下3度,仅靠带着无指手套进行演奏,但是听众是怎样聆听,我就是怎样在演奏。" 这一年三月,他的父亲在饥饿中死去。


1949年,他在莫斯科学院的great hall完成了这次演奏会。1948年他的孪生妹妹死于肠癌(转移至肝癌),1961年sofronitsky也死于同样的疾病,他不知道这个诊断结果,并希望恢复。尽管身体承受着病痛,但他拒绝使用麻醉剂。在死之前,他还梦想着将前往巴黎——他30年代曾取得成功的地方。也许艺术家在1949年的这场演奏会在他人生历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告别了42年的战乱,却又送走了自己的孪生妹妹,自己正值48岁的身体、艺术、精神都已经丰富沉淀,在一个临近寒冬的时分,这使得他的演奏从他标志性的喷涌出的的斯克里亚宾风格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静谧四散,却哀而不伤。


希望哪天又能拾起这种情境把cd2听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