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乐无感 [复制链接]

查看: 9235|回复: 20
1#
昨天晚上冒着雾靎,没带口罩到大剧院听了科隆爱乐的音乐会,来的人不少,可以说座无虚席也不为过,上座率总在95%以上。先说下半场是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诗山”交响曲——这曲子前几年在保利剧院听拉特棒下的柏林爱乐演过,也没什么大印象。这次听了几次想离席——这在我听音乐会时很少见的。单说理查这位“大师”---在后古典后浪漫的时代里能有什么作为?这曲子听起来就是一大堆音响的集合体,我们不知道他要告诉我们什么?而且,有什么想说的要这样长篇大论、没完没了的呢?我几次以为那曲子该结束了,可它就是还没完——又呜呜嘎嘎地继续下去——听着真是不知道怎么呆着好。音量倒是足够大,多亏没买太靠前的票。

理查这样作曲家的年代,他作的曲子只能在大的音乐厅里演奏,其要取得的音响效果必须足够“刺激”——那效果在当时可能听着足够HIGH,可是拿到后现代的当下听起来可能就没多大意思了。他的音乐可能有一种纯声音的效果,但如果我们把一百头叫驴聚在一起鸣叫说不定效果会更好。这位大师的音乐在我听来殊无意义——所以我也就一点也HIGH不起来。他成为不了经典作家,那些常听常新的经典作家,要不赋予音乐以某种意义,要不赋予它某种形式——如果两者都没有,只是一堆声音的话,不会有什么太长久的生命力——这就是一切现代音乐的宿命。我还听过这位大师的两场歌剧,都是在德国:一场是《阿拉贝拉》,另一场是《莎乐美》,前一场整场演出笑声不断,我想那是只有德国人才能听出来的幽默,我们外人听来真感觉不到那可笑之外在哪——那是一部非常德国化的歌剧;后一场纯以题材取胜,在我也全听不出它的精彩之处。据说,卡拉酱大师在指挥这部"名曲”前,曾开着他那直升机在阿尔卑斯山头来来回回地穿行了好几回,不知酱大师的指挥比昨天这个是否更加有“料”,更不知昨天的指挥开飞机了没有?又或者坐别人的飞机穿行着看过几回对指挥是否有帮助?又或者酱大师只是为自己开飞机找个借口?

上半场是啥呀?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萨宾娜-梅耶独奏——我觉得节奏上快了点。昨天观众很HIGH,乐队加指挥也很HIGH,加演了三曲。我算是一个旁观者。

剧院的广播说今年是理查大师的寿诞150周年,今儿这是纪念他演出的第一回,以后还要有数十场云云。我可是听够了,以后没有雾靎也不会去了——我真听够了——送的票也不去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4-02-24 17:36:17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4/2/28 16:03:3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

回复 1# shenming 的帖子

我到觉得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不错。
TOP
3#

LZ喜欢古乐的旨趣,小弟很赞赏。不过LZ脑子里面对浪漫派尤其是晚期浪漫派的东西,似乎有些成见,呵呵。
理查施特劳斯,也算是那种音乐天才了,在旋律的创作、织体的编制、配器的色泽等等方面都很有才华。
另外,其交响作品中的德国唯心主义精神也有所体现,作为音乐史和文化史文献,并非毫无欣赏和玩味之处。
TOP
4#

支持shenming兄,巴罗克之后的音乐我是基本上听不下去了。
ATC 40 | ATC CA2 | Musical Fidelity 550K | Esoteric DV-60 | Bryston BDA-1/BDP-1
TOP
5#

相对来说阿尔卑斯山脉是理查比较直白的作品,我也不喜欢这部作品;但它存在的理由也许就是状物和丰满的配器,而理查又是以标题交响诗闻名,所以这部作品不一定能够代表理查的音乐,但是能够代表理查的一部分观念。

如果这场音乐会上半场改成理查的单簧管协奏曲而不是莫扎特的,下半场改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不是阿尔卑斯山脉那就相当经典了!
阿帕拉契亚的春天

QQ乐友群:299281242  --  “岁月留声-爱乐人专栏”
淘宝店:http://roseknight-gao.taobao.com
TOP
6#

原帖由 stratus 于 2014-2-25 2:28:00 发表
支持shenming兄,巴罗克之后的音乐我是基本上听不下去了。

兄台喜欢巴赫,认为巴赫的音乐纯净和平和。
其实巴赫也有情感非常强烈的作品,象悲天悯人的《马太受难曲》以及很多管风琴作品。
听这些作品,有时会联想到马勒,马勒在情感上也是非常丰富和热烈的。
音乐作品与情感有关,与人性有关,
一个音乐家的作品不会是单一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查大师可真够罗嗦的,这曲子直演了50多分钟,好像不演这么长时间就对不起听众的票钱似的。关于“山”的曲子,倒是俄罗斯人实在,比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也就10分钟的事。理大师这曲子要是10分钟完事的话,估计也会很精彩——难道作曲的稿费是按小节计算的么?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

握手,知音。

理查-施特劳斯的全部曲目我只能欣赏一个,《变形》。只有这个曲目,才倾注了真情实感。剩下的阿尔卑斯山、如是说、唐吉坷德、英雄生涯,在我看来,都是高智商音乐游戏。

理查是个古怪的大师,作曲也好,指挥更甚,总是一副不可名状的疏离感。似乎他创造的声音和他本人、和他的时代没有任何关系。投炉铸剑这回事儿,理查是从来不干的,他更像是个计件收费的手工艺人(虽然手艺确实了得)。
TOP
9#

理查、安东等都是很乏味的德国佬,他们应该去研究玄学或版画什么的,不适合于搞音乐。
TOP
10#

原帖由 mgw 于 2014-2-25 21:17:00 发表
理查、安东等都是很乏味的德国佬,他们应该去研究玄学或版画什么的,不适合于搞音乐。


以前米尔斯坦说过,只有你拉得像我这么好的时候才会理解海菲兹的伟大

或许我们不能理解理查他们也是这个原因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