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还原唱片信息而生的唱头-----再说蜂鸟! [复制链接]

查看: 382904|回复: 418
21#

讲到唱臂的制造,其实说简单也行复杂也行,简单的用一根筷子绑上唱头接上线,另一端再找样东西固定或悬挂在唱盘上,这照样能开声,而复杂的就像最近颇为红火的泰勒斯臂,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自动修正循迹角度。
不过我对机械绝对是门外汉,如果从制作方面去评论一根唱臂未免对不起那些设计、制作唱臂的大师了。


TOP
22#

对于像我这样的玩家来说,唱臂如何制作,结构如何等等都不是我关注的重点,重点只是声音。而好声音的标准我认为有两个,一是有充分的信息量、有鲜活感,二是要够沉稳,这样的要求对于唱臂来说,就是要在有足够灵活的前提下,还要有足够稳定的结构,这样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事实上要找一根只是沉稳的唱臂或灵敏的唱臂并不难,像SME、Rega和绝大多数80年代间的日本唱臂,都可以符合沉稳这个标准,而Wilson Benesch和早期的Graham唱臂,都是纯正的单点结构而且没用阻尼,声音之鲜活几乎都是没有对手的。
TOP
23#

回复 61# recorders 的帖子

不好意思,前段时间事太多,最近稍闲,是该继续了。
讲开唱臂这个话题似乎太大了,但如果缩窄至适合小鸟的这个范围内就变得很细,因为能同时符合灵活与结构稳固的唱臂实在是太少了,以我目前所见,Graham B44、Triplaner、Reed可以算是基本合格,而AMG Viella则是我目前用过的唱臂里面与小鸟头搭配得最好的一支了。
TOP
24#

没玩过小鸟唱头的烧友可能比较难理解为什么唱臂要既灵活又稳固,事实上我也很难从理论上去解释。
最近看台湾《音响论坛》第305期里面,有一篇介绍Vertere Reference唱臂的文章,我觉得或者对理解会有点帮助。
这支世界上最贵的唱臂设计师Touraj认为理想的唱臂应该是“动态系统”,在音乐重播领域内,唱臂质量应该要逼近无限大,这样不管唱针如何运动,唱臂都能不动如山,才能将唱针从唱片沟槽里拾取的所有震动全部透过唱头线圈转换为感应电流。另一方面,当唱针在遭逢音乐频域以下的极低频(也就是唱针循轨失控的大幅度摆动)时,理想的唱臂质量又应该要逼近于零,在这种状况下,唱针一动,唱臂就跟着移动,唱针拾取的极低频震动完全没有机会让唱头线圈感应到,失真也就不会转换为声音信号。
TOP
25#




这支Vertere Reference唱臂要价$35000,请注意不是人民币哦,英文好的同学不妨看看他家的网站:http://www.vertereacoustics.com/products/reference-tonearm
TOP
26#

为了搭配蜂鸟,玩了N多唱臂之后,虽说找到了良配,但也明白到为什么范登豪博士推荐用SME V的原因了。因为蜂鸟唱头灵敏非常,如果搭配同样也是很灵敏的唱臂,效果好是好,但也有几个坏处,一是安装调教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二是对唱片的要求非常高;第三是对后端器材的要求也非常高。
以上几点第1点精确的安装调教倒也罢了,但第2、3点牵涉极广,特别是唱片的问题,绝不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就能解决的,因此用SME V这种反应比较迟钝的唱臂来搭配蜂鸟,虽说是妥协但肯定算是比较保险的做法,而且也可以基本解决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了,作为商家的范登豪博士,其苦心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TOP
27#

回复 68# AE芍药 的帖子

没错,Touraj就是原来乐圣厂的设计师,现在已经另立炉灶了,他在乐圣厂时代设计的代表作是Artemiz唱臂,最具特色的就是运用了独有的“智慧配重系统”,但基本的结构还是传统的结构。而这款Vertere Reference唱臂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设计了。

最后编辑我爱LP 最后编辑于 2014-08-21 22:21:25
TOP
28#

之前说到唱片的问题,想起很久以前一位前辈的告诫,他说:不管什么样的器材,归根结底都是为软件服务;而且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套器材可以完全满足所有烧友,也不会有任何一套器材可以播好所有软件。还说播放好的录音要用好的器材、播放差的录音就千万别用太好的器材。
以前对烧器材还不感冒,所以还不怎么明白前辈的告诫,近几年特别是上了蜂鸟唱头之后,渐渐明白到这是真的。
TOP
29#

20年前刚开始买黑胶唱片的时候,国内的咨询还比较匮乏,唱片的来源更是少得可怜,那时只要是看到熟悉的曲目、演奏家又或是大公司的唱片便下手了。过了几年才知道原来有什么三星带花榜、TAS榜,于是便又向着榜单进发。那时候很多老玩家、甚至卖唱片的都说千万别买数码录音的黑胶唱片(其实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同这个说法),声音又干又薄,没味道。再翻开以录音为标准的TAS榜单,60-70年代录音的唱片占了绝大多数,鲜少有80年代之后的录音。那时候很多的数码录音唱片可真是便宜啊,大白菜般跟许多再版平价盘摆一块还乏人问津。我记得当年买那张现在网上竞标差不多300美金的穆洛娃小提琴独奏作品的唱片只花了80元,克莱默、阿格丽姬、麦斯基的《动物狂欢节》只花了60元,后来档主还有多一张我还买了送给朋友。
可惜!这样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TOP
30#

话说回来,蜂鸟发掘唱片的细节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微动态,我仍清楚记得它在我的系统第一次开声时震撼!老卡的新年音乐会,一张听了好多次的唱片竟然变得陌生、竟然凭空多出许多细节!
但如前所述,蜂鸟是那位能感受到20层软垫下面一颗豆子的娇贵公主,一些之前听上去很安静的唱片也多出了一点底噪。
虽说凡事总有两面,有其利必有其弊,但在丰富的细节面前,这点底噪的弊病实在是微不足道。特别是配上一根好唱臂之后的蜂鸟,除了更好地将唱片里的细节发掘出来还能将唱片里的动态几乎毫无保留的释放,也因此让我重新认识到许多唱片录音的好坏,特别是后期数码录音唱片的厉害之处。在蜂鸟唱头的播放下,什么又干又薄见鬼去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