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zt】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目录700多张 [复制链接]

查看: 69871|回复: 51
21#

84
Brahms:Sextet for Strings,Ttio for horn、violin and piano
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第二号弦乐六重奏
Myron Bloom\Michael Tree\Rudolph Serkin  
Pina Carmirelli\Toth\Naegele\Caroline Levine\Arice\Reichenberger
布洛姆圆号 / 特莱小提琴 / 塞金钢琴  
SONY  SMK46249




在这张唱片中,法国号三重奏录于1960年的马尔波洛音乐节,他们表现得光彩夺目,例如说第一乐章满布温馨浪漫的情怀,慢板乐章则富于精致的色彩。三人的演奏均非常出色。弦乐六重奏则录于1967年,演奏直接地反映了布拉姆斯最抒情性的弦乐作品风格。这是值得聆听的最高水准的室内乐唱片。  

这首室内乐的本质是悼念,圆心是给予老勃以精神和理解上都远远胜过单纯母爱的溘然去世的母亲,所有的旋律应该围绕着悲剧的提示来交待曲目的主旨,直至让人们闪现泪花,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寄托。但是,整个过程却并不简约地抑制和沉重,相反,生命和快感的意义,我以为在整个音乐的灵魂之中,兑现了一种被称作澄清意识的那份贯穿。  

第一乐章第一声的小提琴和接踵而至的圆号被钢琴的声息拉开不明朗的序幕,即使不了解这首三重奏的背景,一听也就可以感知它的不灿烂的调性。一首悲歌的开头,由小提琴首先呈报了15秒的氛围,主角的圆号在重复相同的韵律的时刻,小提琴就裸露了附属的地位。第一主题尤其由圆号表达出的悲凉的幽美,值得反复无数次地品析玩味。
  
第二主题出场的次序依然拱手让位给了小提琴,虽然小提琴的音色具备了不可压制的高扬,圆号的程度并不显著,并且不如钢琴的敲击让人加深印记,但当圆号吹奏两次第二主题的时候,其他两件乐器的气势都相形见绌地服软了,其实他们也许并不晓得在低频上不会拥有圆号那低沉的天生,也知道在悼念母亲的时候,老勃使用他自小就十分喜爱的圆号的用意,不然他们不会被老勃用来安排充当与圆号一决雌雄的砝码。老勃创作技法的高超在第一乐章暴露无遗,他仅用三件乐器,而且还有一件很少被其他作曲家用来谱曲的圆号,就把室内乐的精髓提升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层次,两个主题并没有立即解释中心的命题,他们的角逐让听者不知所措,如果不是题目的圆号,还以为就是普通的三重奏呢,在明晰的愿望下展开丰硕的思想,自然而然就会遁入第二乐章,再去细细品味,这首乐曲到底娓娓道来了一些什么。  
  
第二乐章伊始就快速地调侃,还是让人们与主题发生不知所云的间隔。小提琴和钢琴在谐谑的制造上都是高手,圆号的笨拙并不是适合,但它也跃跃欲试地意欲敞阔它的内心,实际上这种努力的成效并不突出。老勃为何在一首悼念母亲的乐曲里张扬一种欢快的气息,这就是高人与低能的最为本质的不同,反复听过十几次之后,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老勃首先赞美的是生存和活着的价值,你从三件乐器的纷扬里,已经可以感受老勃的开朗和明快了。  
  
第三乐章才与母亲有关,这种倒置的手法运用得妥贴自如。钢琴的起始本身就抑郁了一种情感,在伟大的母亲与世长辞的时刻,所有的乐思都是缓慢的柔板,而第三乐章又出奇地低婉,那里并没有丝毫的哀怨和悲天悯人,乐句一开始的用意就十分确实。圆号的迂回,是回报给母亲的挽歌,因为经常聆听儿子的吹奏,此时的圆号是对静卧的慰灵而呈献的黑幔,需要抚慰的音色实现报答的感恩,所以,与老勃同时在这个乐章里伫立,不需要过多的伤感。  
  
第四乐章才是勃拉姆斯真实的精神!你不可能马上从丧母的悲戚中解脱得如此畅快淋漓,而就是一位被很多人评论为朦胧、凄凉、深婉和苦涩的内向人,却立即抛却了生命中最本能的情感,前瞻了人类现实的意义,这种果敢的明朗并不是外向的人也时时刻刻都可以具备的。倾听第四乐章,就会深刻地感悟勃拉姆斯的个性,他不是单纯地啜泣与哽咽,也不是刻意地抑郁与感伤,而是对于乐观的另外一种迥异于惯例的体认模式,只不过这种模式,我们自己做不来或者做不到罢了。
TOP
22#

85
布拉姆斯:合唱曲集
耶拿(Jena)指挥北德广播合唱团  
DG2741 018(6LP)




  
这六张一套的无伴奏合唱曲,展现出布拉姆斯亲切、热情的创作力,例如说作品109、110双合唱经文曲紧密及平易近人的气氛,作品17的4首歌曲令人陶醉的乐段等都相当不俗。北德广播合唱团表现得优美、灿烂,配上极具空气感的录音,是一套值得推荐的合唱曲唱片。

86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Rodney Gilfry, Charlotte Margiono
吉尔弗里、玛尔乔诺演唱
John Eliot Gardiner/Orchestre Re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
加德纳指挥革命浪漫管弦乐团与蒙泰威尔第合唱团
Philips 432 140-2






这个革命性诠释“德意志安魂曲”录于他们在伊丽莎白皇后厅表演后不久,其最大特色在于乐团以古乐器及按照当时维也纳样式演奏,因此速度虽较一般版本快,但并不因此而僵硬呆板,反倒是显得更坚韧、有力与富戏剧性,此外,两位独唱及合唱团亦表现出色。这是全然革新的演唱(奏),值得聆听。

87
Brahms:Four Serious Songs
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
Hans Hotter/Gerald Moore
赫特/男低音,摩尔/钢琴
EMI CDH 7 63198-2  




  
赫特辉煌的演唱、摩尔精彩的伴奏,拥有LP的人都知道这是雄辩动人的版本,无论技巧和艺术才华都是别人无法超越的。CD转制出色。

88
Benjamin Britten: Overture "Canadian Carnival" / Violin Concerto, Op. 15 / Mont Juic Suite of Catalan Dances, Op. 9
布里顿:小提琴协奏曲、“加拿大狂欢节”序曲、加泰隆舞蹈组曲
罗兰妮-麦卡斯兰(Lorraine McAslan)小提琴
Steuart Bedford/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斯图亚特-贝德福德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Colins 1123-2




罗兰妮-麦卡斯兰在这张唱片中展露了极其优异的小提琴技巧,她那深具艺术性的洞察力异常敏锐,赋予了这首小提琴曲精致的想象空间及强烈的情感。整首曲子中那魔火般的诙谐曲,甚至较布里顿与Mark Lubotsky合作的版本更引人注目,而贝德福德亦做出第一流的伴奏。

89
布里顿:哭泣、第四交响曲  
Iona Brown/Orchestra: Norwegian Chamber Orchestra  
布朗指挥挪威室内乐团
Virgin VC5 45121-2





当1981年布朗从圣马丁室内管弦乐团的指挥艺术指导上去职,来到挪威室内乐团马上和Virgin公司签下合约录下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录音,这张布里顿管弦乐作品集仍保持布朗一贯大动作、大幅度的演出风格。而挪威室内乐团虽远在北国,但团中的弦乐好手,都展现杰出的技艺,耀示他们是第一流的乐团。

90
布里顿:安魂交响曲、4首海之间奏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EMI ASD 3154(LP)




  
在这张唱片中,“安魂交响曲”普列文表现得比原作者(CBS,已绝版)更热情,虽然稍嫌不够敏锐,却精彩非凡。4首海之间奏中第二间奏曲充满跃动的节奏,较布里顿的更有感染力,听了令人热血沸腾。最后,这也是美国TAS杂志榜上的发烧片,音效一流。要求音效及音乐兼顾者,这是绝佳选择。

91
布里顿:(1)加拿大狂欢节,(2)苏格兰民谣,(3)少年阿波罗  
福克卡兹诺夫斯基等人演唱
拉图指挥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  
EMI CDS 7 54270 2



  
本张唱片所收曲目均为布里顿早期几乎快被遗忘的作品。其中最特别的是4首法国歌曲,为布里顿于14岁少年时期所写作,灵感来自法国诗人雨果,乐曲结构成熟,内涵情感深邃。拉图和Jill Gomez的演出,无疑为布里顿的作品留下最美的注脚。

92
布里顿:“法兰克-布瑞吉”主题变奏曲  
卡拉扬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EMI SXLP 60002





这张唱片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声音非常鲜明、生动,音质优美丰润、醇厚的特色不论在极强或极弱乐段都显得很精致。卡拉扬不愧为指挥大师,热烈中真情流露,丝毫不矫柔造作。很难想象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其效果竟不输新的录音。搭配的沃恩-威廉斯“泰里斯幻想曲”同样杰出。

93
Britten: War Requiem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  
Galina Vishnevskaya, Sir Peter Pears,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Simon Preston  
韦西妮芙斯卡雅,皮尔斯,菲舍尔-迪斯考演唱
Benjamin Britten/Bach Choir, Highgate School Choir
布里顿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梅洛斯重奏团及巴赫合唱团等  
Decca 414 383-2(2CD)  




1962年,英国重建被战火焚毁的考文垂大教堂.布里顿接受委托,为新教堂的落成典礼而作《战争安魂曲》.首演一举成功.它可称得上是20世纪最宏伟壮阔的音乐巨作了.独唱,重唱,管风琴,室内乐重奏团,两个混声合唱团,一个童声合唱团和一个大编制的管弦乐团,这种种加到一起,你想想会是怎样的声势?

演唱的歌词分别取自英国诗人欧文(1893—1918)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篇和传统的拉丁文弥撒词,前者用于室内乐重奏团伴奏的三位歌手的独唱,后者用于合唱队.这种融古今于一炉的努力,也是其他许多20世纪作曲家所追求的.梅西昂,彭德雷茨基,凯奇等等,不都是在这么做吗 至于布里顿,当然就更善于这么做了,反正他是几乎什么音乐都写,从最通俗的电影配乐到最没有群众性的独奏室内乐……

人们曾经拿布里顿的乐思敏捷与莫扎特相比.又经常拿他的幸运与门德尔松相比.的确,在唱片的立体声时代,这位精力旺盛的高产作曲家,居然还亲自指挥演录了他本人的大多数作品,为后世留下了这批不可替代的珍贵录音.布里顿是幸运的,我们也很幸运.

94
Benjamin Britten: 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
布里顿:宝塔王子
Knussen / London Sinfonietta  
奥利弗 克努森指挥伦敦小交响乐团
Virgin VCD 7 91103-2(2)





布里顿多彩的配器法在克努森手中被壮丽丰富地掌握住,Oliver Knussen承认他从小喜欢布里顿亲自演奏的版本(充满戏剧性及说服力),不过为了要在两张LP中录完全曲,布里顿不得已删除了部分乐段,而克努森则照本全录,可说是真正的全曲。录音上乘。

95
布里顿:歌剧“保尔-本杨”  
Lawless、Dressen、Comeaux等人演唱,菲力浦 布鲁指挥
Plymouth Music Series乐团及合唱团  
Virgin VCD 7 90710-2  





“保尔-本杨”虽然为布里顿所写,却是道地的美式歌剧。Virgin这套是世界首次录音,演唱者并非国际红星,却都很投入。尤其因为都是美国人,故能轻易掌握住对白及歌唱的腔调特色,与美国惯用语的feeling(尤其在切分节奏时)。此片录音干净、鲜活,配合上菲力浦 布鲁生龙活虎的指挥,使得更具价值。

96
Britten: Peter Grimes  
布里顿:彼得-格里姆斯  
James Pease/Geraint Evans  
皮尔斯,沃特森等人演唱  
Britten/Covent Garden Royal Opera House Orchestra
布里顿指挥柯文特花园歌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Decca 414 577-2(3CD)




勤奋,高产的布里顿写过十多部歌剧,而且其中的《卢克莱修受辱记》,《阿尔贝 埃林》,《旋螺丝》,《仲夏夜之梦》和《命终威尼斯》这几部,还都相当成功.当然,布里顿最出色的歌剧还是这部他自撰脚本的《彼得 格里姆斯》,它被认为是自珀塞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以来的两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在英国舞台上出现的第一部真正的歌剧杰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主人公格里姆斯是个普通渔民,但脾气古怪,独往独来,令所在小镇的街坊们对他日渐反感,表现出深深的敌意.剧中的他不断受到种种诬告的骚扰,又因他的雇工失踪,街坊们怀疑是被他杀害.格里姆斯意气消沉,不容于世,终于驾船出海自沉.
  
音乐深刻地融于戏剧,成全了整体的氛围和情绪.四首"大海间奏曲"非常著名,常作为音乐会演奏的乐曲.  
  
在这套录音极佳,且由作曲家本人指挥演绎的唱片里,饰演格里姆斯的男高音皮尔斯十分引人注目.他不仅是该剧1945年首演时的主角,而且事实上布里顿写格里姆斯这个人物的时候,心中每每出现的就是皮尔斯的歌声.由于皮尔斯与布里顿之间长期的亲密友谊,以及他终生致力于推介布里顿音乐的不懈努力,使他成为演唱布里顿作品的第一男高音,是早有公论了.

97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 2; Scottish Fantasy  
布鲁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
Lopez-Cobos/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帕尔曼小提琴,罗佩兹 科布斯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  
EMI ASD 3310(LP)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帕尔曼一开始即以完美技巧表现出令人兴奋、热情的第一乐章;在他的巧手下,主题都让人难忘,结尾部分亦处理得非常精巧、细腻。其余部分虽然平淡了些,同样令人感动。《苏格兰幻想曲》帕尔曼以抒情的方式展现出潇洒、雄辩的一面。

98
Bruch: Concerto NO.1/Scottish Fantasy
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  
林昭亮Cho-Liang Lin小提琴
Leonard Slatkin/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斯拉特金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CBS MK 42315




  
自首演者约阿希姆以来的小提琴家,没有谁不拉这首曲子.它的首乐章是自由的幻想曲形式,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忧郁曲调.在不间断地进入到慢乐章后,它变得愈发伤感.小提琴在乐队的背景上独自沉吟,既像是对人诉说着它的忧伤,又仿佛自慰地抚摸着自己,奏出整首曲子中最迷人的一段.末乐章有小提琴的华彩炫技,大量的双音和四音和弦显得热烈,奔放,于昂首阔步的自信中带出一股少年的倔强,极多青春气息.  
  
小提琴和乐队的《苏格兰幻想曲》则是布鲁赫的另一首代表作.甚至有的评论家还认为它比布鲁赫的协奏曲更称得上佳作.引子之后四个乐章各以一首苏格兰民歌作为素材,第一首是思乡的《老罗宾 莫里斯》,谐谑曲用了《嘿,一身灰尘的磨坊主》,一看这歌名就知道幽默,而伤感的慢乐章也很恰当地用了《我为失去乔尼而忧伤》,最后的《胜利的苏格兰人》,自然提供了末乐章通常需要的凯旋般的壮丽.这些曲调全都清新,动听,而且让布鲁赫加工得神采奕奕,富有表情,因此在作者将此曲题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大师萨拉萨特之后,它便一直受到萨拉萨特的珍爱,并由于他的一再演奏而广为人知.  

99
Bruckner: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427 611-2(2CD)





紧随着《第七交响曲》的巨大成功,布鲁克纳满怀信心地开始写作他的下一部音乐巨著《第八交响曲》。不仅篇幅最长,架势最大,乐队的配置也有相应的扩充,加添了若干管乐器和竖琴、三角铁之类。当然它的抱负也足够大了,很有些悲叹人类命运的意思。末乐章曾被布鲁克纳自己称作“世界末日启示的景象”,于是这首交响曲的别名就叫“启示”。
  
由开头几小节的模糊、阴郁渐而推出一片灿烂的首乐章,被认为是和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英雄业绩相关的。谐谑曲安排在慢乐章之前,有点别出心裁。一个憨厚且倔犟的德国农民的形象,在民间风格的幽默的调侃中活灵活现。每回听这段,我总觉得布鲁克纳有意无意地也是在调侃着他自己。接下去的慢乐章很长,将近26 分钟,在沉思默想的间隙中时时飘逸出丝丝缕缕的温柔之情,使得这个乐章成为布鲁克纳最具深度和诗意的篇章之一。最后,前面所有乐章的主题都在末乐章的结尾处汇拢来,同时奏出,响彻四方......  

这套唱片的演录都无可挑剔,是卡拉扬晚年最可自慰的一大杰作,或许也算是他指挥德奥系交响曲的无数唱片中最好的一种了。此外,同是维也纳爱乐演奏的朱利尼版(DG 415 124-2,或DG445529-2),也很出色。
TOP
23#

100
Bruckner:Symphony No. 9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Bruno Walter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CBS MYK 44825  



  
像前两首“第七”和“第八”一样,《第九交响曲》原本也是抱负很大,篇幅可能会是很长的作品。当时已经在病中挣扎的布鲁克纳告诉他的医生,他打算把《第九交响曲》献给上帝,希望借此能得到上帝的保佑而完成它。尽管布鲁克纳实际上一生都在为上帝作曲,这位上帝却并没有特别关照他多少,终究还是没等写出末乐章,布鲁克纳便去世了。因此他的最后这首三乐章的交响曲,便以“未完成”而得名。  

布鲁克纳本人当然希望它是“完成”的,有个第四乐章的,而且据说他在自知将不久于世的情况下曾作出交代,如不能写完,可将他的《感恩赞》拿来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用。虽然如此,后世的演奏通常都只用他写成的三个乐章,因为它们已经很丰富很充实了,演奏时间也已经是足足一小时了。
  
瓦尔特这个1960 年的著名演奏,以无比诚挚的热忱,深刻探讨了布鲁克纳的最后世界中那些萦怀他一生的重大问题:生与死,上帝与人,英雄与悲剧......整个演奏自然、舒展,尤其著名的第三乐章“柔板”,让我们感觉到是和布鲁克纳同呼吸的。细腻、透彻的诠释,丰润、辉煌的乐队音色,以及现场感十足的漂亮录音,这一切加在一起,为布鲁克纳的伟大交响音乐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01
Bruckner: Masses Nos 1-3
布鲁克纳:三首弥撒曲(全集)  
Edith Mathis, Marga Schiml, Wieslaw Ochman, Karl Ridderbusch
玛蒂丝、斯达德、海夫里格等人演唱
Eugen Jochum/ Bavarian Radio Chorus,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约胡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DG 447 409-2(2CD)  



  
虽然布鲁克纳早年(1852 年)就曾写过一首《庄严弥撒》,但通常音乐史家仍然只把他后来在60 年代写的三首弥撒曲算作他在这个体裁上的全部成绩。若以某些乐评家的意见来看,在全部音乐史上的包括巴赫《b 小调弥撒曲》和贝多芬《庄严弥撒曲》在内的所谓“七大弥撒曲”里,布鲁克纳就占了三首!  
  
这三首弥撒曲都是小调的(d 小调、e 小调和f 小调),前两首各是六乐章,即在常规的五乐章外又加了一章《降福经》,夹在第四乐章《圣哉经》和最后的《羔羊颂》之间。更不寻常的是,第二首弥撒曲不带独唱,乐队中也不设弦乐,完全是由八部合唱和管乐队来演出。  
  
当然第三首是最杰出的,也让布鲁克纳本人最觉得意,甚至一向批评布鲁克纳的乐评家汉斯利克,这回也承认《f 小调弥撒曲》的伟大。它的成功不仅直接鼓励布鲁克纳写出他的《第二交响曲》来,还让交响曲在多处地方引用了它的材料,譬如慢乐章的尾声就是来自它的《降福经》。更具戏剧性的是,当布鲁克纳把这首交响曲拿给维也纳爱乐,起先遭到指挥的拒绝,说它毫无意义的时候,乐队中一位长笛手插嘴说,能够写出《f 小调弥撒曲》的人是不会写毫无意义的东西的。而居然,听了这番话,指挥改变了态度,由此成全了《第二交响曲》的顺利上演。

102
Nikolaus Bruhns:Three Preludes、Nun komm,der heiland Heiland
布吕恩斯:第一至三号前奏曲、《请来,万邦的救主》变奏曲
韦恩(Gillian Wein)管风琴
Argo ZK 65



布吕恩斯在短促的生命中只写了5首管风琴曲,他那独特个性和奇异原创力使得幻想式的赋格曲段变得华丽。这些特色在本片的4首曲子中可看到。韦恩具有丰富的音乐韵律感,且能将想象力和乐曲的要素调配得恰倒好处,她最迷人的不单是她活力和技巧,而是那完美的细部配合。录音方面属水准之作。

103
Brumel: Missa "Et ecce terrae motus"  
安东尼-布吕梅尔:弥撒曲“Et ecce terrae motus”、继叙咏“Dies irae Dies illa”
Paul van Nevel指挥Huelgas Ensemble  
Sony SK 46348



  
在这张唱片中,12声部弥撒曲“Et ecce terrae motus”是依据Roland de Lassus于1570年在慕尼黑演出时的手抄谱而成,而“Dies irae Dies illa”则是最早的复音继叙咏。本片是此两曲的首度录音,Huelgas Ensemble在 Paul van Nevel的领导下诠释得热情、雄辩及生动,充满生命力。

104
BUSONI:2 STUDIES FOR DOKTOR FAUST
Daniell Revenaugh/Royal Phiharmonic Orchestra  
布索尼:萨拉邦舞曲和送葬行列(选自歌剧“浮士德”)  
丹尼尔·雷文诺指挥皇家爱乐
EMI CDM 7 69840-2



  
“萨拉邦舞曲”和“送葬行列”是布索尼以他最后一出歌剧《浮士德》里的素材所写成的管弦乐曲,充满浓厚的神秘感和寂静、难以忘怀的深度感,这两首演奏时间约20分钟的乐曲,丹尼尔·雷文诺和皇家爱乐表现得相当精彩,重新数位化的音质亦不差,值得尝试。

105
William Byrd: My Ladye Nevells Booke
威廉-伯德:内维尔-贵妇人曲集
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古大键琴、大键琴、室内管风琴
L'oiseau-Lyre 430 484-2




这套威廉-伯德的唱片收录的都是由温莎地区的约翰-波文(John Baldwin)所编辑而成,且被认为是16世纪欧洲最佳的键盘乐曲集。在这里,霍格伍德分别弹奏一部古大键琴、两部大键琴以及一部室内管风琴,精湛的技巧展现了无比丰富的感情,是甚具活力的演奏。

106
William Byrd:Masses for Voices
威廉伯德:三声部、四声部弥撒曲  
威尔科克斯指挥国王学院合唱团
Argo 433 675-2  




  
伯德这两首曲子是国王学院合唱团录于1960年的唱片,较之早3年的“五声部弥撒曲”显得更有张力,对于音量及强弱对比控制得很好,完全掌握着乐曲的精髓和情感。录音相当完全,干净、充沛,定位感很好,喜欢宗教音乐者不可错过。

107
Manuel Cardoso:Reqiem  
弗雷-曼努埃尔-卡多索:安魂曲
Phillips/the Tallis Scholars  
彼得-菲利普斯指挥泰利斯学者合唱团  
Gimell CDGIM 021





卡多索这位葡萄牙作曲家的“安魂曲”,就作曲风格而言(如果不考量作曲年代),不能算是巴洛克时代的乐曲。这是一首纯帕勒斯提那式的作品,以一种震撼与原始的力量打开乐曲的序幕,这首安魂曲的线条干净利落,音响纯净,一如其它当时作品,其主题大部分出现在最高声部。如果撇开时代性,就音乐本身系统,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泰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声名早在乐迷圈中传颂;同样的,这张CD他们又写下一个历史性的灿耀声音。

108
Canteloube:Chants d'Auvergne
康特卢贝:奥弗涅歌曲集  
卡纳娃(Kiri Te Kanawa)演唱  
Jeffrey Tate/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Instrumental Ensemble  
泰特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Decca 410 004-2



  
  
关于康特卢贝,词典上总共只有五六行小字。就算是孤陋寡闻吧,说真的,除了这几辑《奥弗涅歌曲集》,我就不知道康特卢贝还有别的什么作品传世。
  
可这些乐队伴奏的歌曲却是出人意外地精彩!原来我等自以为领略了音乐风光已经八九不离十的人,也还有遗憾多多。
  
奥弗涅是法国南部山区,康特卢贝1879 年就出生在这里的阿尔代什。听他的这些歌曲,哪怕不懂词儿,你也完全可以想象那个奥弗涅山区,风光多么迷人,气息多么爽朗,视野多么广阔!譬如第一辑的第二首《拜雷罗》,“牧羊人,那边横过一条小河......”,女高音含情脉脉地用一个接近摇篮曲的缓慢曲调,唱出极为宽广的韵律,情和景都在这里边了。第三辑的第一首《纺纱女》,说的是“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如何对付牧羊的小伙子的调情,既风骚又调皮,曲调简单,却相当迷人。第二首《驼背》则充满了一种村姑式的幽默感......其实我也不必一一列举,事实上全部的《奥弗涅歌曲》都很动听。  

全部《奥弗涅歌曲》共分五辑,总共26 首。你现在看到的这张唱片是前三辑的13 首。卡纳娃版后两辑在另一张CD 上,编号是Decca 411 730-1。1995 年Decca 又出了廉价版的双张套片,编号是 444 995-2,曲目完全一样。

109
Joseph Canteloube:Songs of the Auvergne
康特卢贝:a阿维农之歌  
基尔戈梅丝(Jill Gomez)女高音  
Vernon Handley/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V.汉德利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
EMI DIG.CE EMX 9500




几乎和上一张CD的曲目相同,但却是中价位版本,相当划算!充满乡村及民谣气息,Gomez散发出自然的光彩和浓厚感情的音色,听来颇令人感动。Handley则以炽热、率直的伴奏,再加上鲜明、丰润的录音,使得这张CD能和卡纳娃版本相竞争。

110
Francesco Cavalli: La Calisto (Opern-Gesamtaufnahme)  
卡瓦利:歌剧“卡利斯托”(R.莱帕德重新编写)  
楚芭丝(Cotrubas)、贝克、Bowman等演唱
雷蒙-李帕德(Leppard)指挥伦敦爱乐  
Decca 436 216-2  





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卡瓦利(1602-1676)一生之中写过四十出歌剧,对于意大利歌剧中歌曲的发展(相对于吟诵部)有极重要的影响,李帕德的改编与指挥充满愉快的气氛,尤其贝克饰演的戴安娜女神光芒四射,而其他角色表现得亦很好,另外录音效果不错,值得欣赏。

111
Cestirontea  
P.A.切斯蒂:歌剧“奥隆泰阿”全曲  
卡德罗、普勒纳尔、雅各布斯指挥Giacinta器乐团  
Harmonia Mundi HM/40  1100/02  





“奥隆泰阿”是继蒙泰威尔第和卡瓦利二人的歌剧作品后,最受欢迎的威尼斯歌剧,本剧带有卡瓦利的色彩。演唱者皆为一时之选,如Helga Muller---Molinari、David James或是Jacobs本人均是唱作俱佳,戏剧性十足,时而诙谐幽默,非常的吸引人,且富娱乐效果。

112
Charpentier :Christmas Noels
夏庞蒂埃:圣歌集
克里斯蒂(Christie)指挥繁盛艺术管弦乐团  
Harmonia Mundi HM 5124/40




马克-安托万.夏庞蒂埃(Marc-Antoine Charpentier,1634-1704)是早期巴洛克法国作曲家,曾在罗马师从贾科莫.卡里西米。他写作了许许多多有关宗教庆典的音乐。"Les Antiennes de L'Arent-Nos pourles instruments"是一首在圣诞节四个礼拜,即所谓的将临期演唱的曲子。"Canticum in Nativitatem Domini"则带有明显的经文诗和神剧的气氛,可看出其师对他的影响。

113
夏庞蒂埃:歌剧“美狄亚”(全曲)  
费尔德曼、拉贡、梅隆等人演唱  
克里斯蒂指挥繁盛艺术管弦乐团与合唱团
Harmonia Mundi HMC 901139/41  





此张唱片曾赢得1985年《留声机》杂志的“早期音乐”和“国际乐评”两项大奖,因为它忠实地把早期巴洛克歌剧的特质与精神成功地呈现出来。这个歌剧是夏庞蒂埃唯一的一出悲剧,但藉此张杰出唱片,让我们再一次深刻地了解这位快被遗忘的作曲家。克里斯蒂的指挥活力十足,繁盛艺术管弦乐团演奏明亮度很够。

114
Chabrier - Briséïs
夏布里埃:歌剧“布里兹伊斯”
Ossonce·Chorus of Scottish Opera · BBC Scottish SO  
Ossonce指挥BBC苏格兰交响乐团
Hyperion CDA66803  




  
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歌剧,一开场就以深刻且具有魅力的海员合唱,唱出一幅雄伟的画面。不过这出歌剧一直到夏布里埃去世前并未完全杀青,而当年也靠理查,施特劳斯的指挥才在歌剧界获得一定的地位。本录音是1994年爱丁堡音乐节的实况录音,歌唱阵容坚强,Ossonce对乐团的控制也十分得当,录音效果活生、极具动感。

115
Chabrier:L'Etoile
夏布里埃:星星(全曲)  
Alliot-Lugaz、Bacquier、Raphanel、Le Roux等人演唱  
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指挥里昂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  
EMI Dig. CDS 7 47889-2(2)





这是部介于《卡门》和吉尔伯-苏利文的作品之间的轻歌剧,带有奥芬巴赫的轻松诙谐风格。融合这些因素,使得夏布里埃这个作品突显在一般的轻歌剧之上。担任演唱的几位,虽不是大名鼎鼎,但皆有一流的水准。加德纳的指挥,更平添此剧不少的光彩。

116
Chausson : Poeme de L'amour, De la mer   
肖松:爱之诗、海之诗  
珍娜贝克女中音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EMI ASD 3455  




珍娜贝克擅于掌握法国音乐,因此在这里她温暖、令人感动的音色深刻地表达肖松乐曲的精神。而普列文和管弦乐团之间的搭配,更是光彩无比,唱片录音效果澄澈,属高品质。

117
Chanson:Perpetuelle,op 37
肖松:“永恒的歌”作品三十七号
贝克(Janet Baker)女中音  
梅洛斯(Melos Ensemble)合奏团
Decca 425 948-2



“永恒的歌”是对已去世恋人的爱情告白之歌,法国作曲家肖松根据查尔斯-克罗斯诗篇所谱写之作,于此,贝克的演唱充满无法抵抗的魔力。这原是1967年琴鸟的录音,音效仍属一流。
TOP
24#

118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钢琴
Paul Kletzki/Philharmonia Orchestra  
克雷茨基指挥爱乐乐团  
EMI CDM 7 69004-2    




  
谁也不记得这张唱片确切的录音年代,只知波里尼在赢得1959年的华沙钢琴大赛后不久,便开始了他的唱片录音生涯。时间虽然久远,但唱片仍保留了当时波里尼鲜明的演奏。而波里尼对肖邦细腻的感情与不俗的技巧,尤其是在弹性速度上无懈可击的处理,使得乐评家不敢多言。

119
肖邦:F小调“幻想曲”、“夜曲”等
基辛(Evgeny Kissin)钢琴  
RCA 09026 60445-2  




基辛的肖邦名曲选是他在1993年,于21岁弱冠年纪在卡内基音乐厅所留下的骇人录音。从F小调幻想曲中,仍表现他那种不激情的正统演奏法。在明快与堂皇的表现中将一般人演奏肖邦作品容易有的过度情绪完全排除。以美好的平衡与光芒,将乐曲内容浮雕的呈现无遗。如果硬要找缺点的话,那就是在这个品质极佳的录音表现中,仍有低音过厚的状况。但整体来说是个极具说服力的CD。

120
Frederic Chopin: The Nocturnes
肖邦:十九首夜曲(全集)  
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钢琴
RCA 5613-2—RC(2CD)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情致丰繁,万般迷人的。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诗一般梦幻中的,就是他的这些《夜曲》。听这套唱片上的第一首(降b 小调,Op.9-1),你就必定让它迷住:一种柔软的草叶般的摇曳,惹你爱怜不已。第二首降E 大调的,绝对是钢琴文献中的名曲了,你肯定有很多机会听到过它。在肖邦绚丽多彩的各种钢琴作品中,《夜曲》大多是宁静、温馨的,风和月柔,和“夜”的氛围一致。但也节奏多变,富有弹性和张力,有点像即兴曲,也有点像幻想曲。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那些幽静的夜晚,年轻而多情的肖邦坐在钢琴前,仰望夜空,用心去读天空这部大书,读着那上边的每一颗星星。当然,让肖邦真正读到的并非星星怎样如何,却是他自己投射在夜空中的种种心灵的景象,那些如歌的缠绵,那些无言的惆怅......

这两张一套的CD 上囊括了肖邦的全部21 首《夜曲》。前19 首是有作品编号的,后两首曾一度被遗漏了。鲁宾斯坦的这个版本不仅是肖邦《夜曲》最完美的演绎,而且是他弹肖邦的 11 张唱片(RCA 60822- 2)中演奏和录音平衡下来最好的两张。几乎是每个句子都出性情,每颗琴音都妥贴、漂亮。听过鲁宾斯坦这番演绎,我想象不出肖邦《夜曲》还能有别的弹法。

121
Chopin: 4 Ballades  
肖邦:叙事曲第一到第四号  
佩拉希亚(Perahia)  
Sony SK 64399  




  
佩拉希亚因手伤在1992-1993年曾从乐坛消失了一阵子,但复出后使出浑身解数的劲来进行录音,让大家知道他的功力未退。这是一张肖邦名曲的集锦,但主要以叙事曲为主。他的演奏洋溢着热情与奔放、音乐动态起伏的幅度很大,流露出独特的说服力,可说是个性强烈无比的名演。

122
Chopin: Valses, etc.    
肖邦:十四首圆舞曲
利帕第(Lipatti)钢琴  
EMI CDH 7 69802 2





除了热衷于“小形式”,肖邦还明显地偏爱舞曲,诸如马祖卡、波罗乃兹、圆舞曲等等。它们不仅对于听众有着曲调和节奏上的鲜活、迷人之处,而且有利于鼓舞肖邦自己的情绪。生活在那个流行“世纪病”的、和他的性情格格不入的颓废的时代,他的生活,他的孤傲而寂寞的创作想象,需要这样的鼓舞来激活。即便其中仍不免流露忧郁和哀伤,也由于它们的清香迷人而让他的灵魂得到滋养。  

不过肖邦的圆舞曲是不能用在社交场合跳舞的。它们非常抒情化,倒更像是让人们用心灵而非手脚去舞蹈。如同吟诗一般,带弹性变化的三拍子的节奏可以看作是诗的韵律。  
  
肖邦一共写了17 首《圆舞曲》。除了编号外的3 首,其它14 首有编号的,都在这张历史性纪念版的唱片上了。  

1950 年,本世纪最有才华的钢琴家之一的利帕第,因患白血病,年仅43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幸好就在那一年的早些时候,他演录了肖邦的这14 首《圆舞曲》,为后世留下一个绝唱,无比珍贵。40 多年过去了,人们至今耿耿难忘。虽然是单音录音,却因后无来者,至今未被超越,况且CD 音效不错,使得此片成为爱乐者们的珍贵收藏。

123
Fryderyk Chopines Sylphides  
肖邦:仙女们
Leo Delibes:Coppelia - Suite  
德利布:葛佩莉亚组曲
Jacques Offenbach:Gaite Parisienne
奥芬巴赫:巴黎人的欢乐选曲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429 163-3  




  
这是卡拉扬最诱人的一张廉价版CD。诱人之处实在太多。首先,整张唱片上全是优美动听的芭蕾音乐。德利布的《葛佩莉亚》是芭蕾经典,这里的组曲选了舞剧中的三首曲子,即“前奏曲和马祖卡”、“场景和圆舞曲”和“恰尔达什舞曲”,都好听极了;同样也算得上芭蕾经典的奥芬巴赫的《巴黎人的欢乐》,音乐原出自他的轻歌剧《巴黎人的生活》,后来由法国指挥家罗森塔尔改编成舞剧。卡拉扬这回演奏的选曲本总共是17 段,其中的“波尔卡”、“康康舞曲”和“船歌”等等,以其迷人程度而论,几乎要算通俗音乐了;至于肖邦,我们知道他几乎没有纯粹的管弦乐曲,这大概让许多人感到遗憾,于是有了这套罗伊·道格拉斯根据他的钢琴曲改编和配器的《仙女们》。肖邦的原曲就已经很美了,改编成乐队演奏的芭蕾音乐,则另有一番华丽的光彩,特别是八段曲子的后三段,“前奏曲”和两首“圆舞曲”,更是艳而不俗,令人百听不厌。第二条诱人之处是这张唱片上所有的演奏都精彩、热烈、香艳迷人。当然这应该是意料中事,卡拉扬最拿手的就是演绎戏剧作品。第三条是此CD 音效极佳。第四条是廉价版的划算。第五条是时间长达71 分钟......

124
Clementi: Keyboard Sonatas  
克莱门蒂:四首奏鸣曲
霍洛维茨(Horowitz)钢琴  
RCA 7753-2-RG



  
这位克莱门蒂生卒于1752 至1832 年,不是另一个本世纪出生的,搞过许多电子音乐的同姓意大利作曲家。
  
老克莱门蒂是个钢琴奇才(甚至还是一位钢琴制造商),曾经多次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还结识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莫扎特对他印象不佳,认为此人不过是个弹羽管键琴有两下子的匠人。但这不太公正,莫扎特似乎对所有来自意大利的音乐同行都不抱好感。而且他的话也说得过早了,比他长寿的克莱门蒂后来发展出一种全然不同于羽管键琴,而真正是钢琴气质的个人风格,铿锵、大气、可圈可点,对后世的钢琴家和钢琴音乐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听过这张唱片上的四首奏鸣曲,我相信有见识的爱乐朋友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它们丝毫不比莫扎特本人或者莫扎特那个时代的所有同类作品来得逊色。特别是唱片上的第一首,被作曲家称作“近似于协奏曲的奏鸣曲”(Op.33-3),还有第四首升f 小调的(Op.26-2),它们的快乐章的壮丽色彩,节奏的冲力,宽广的表情幅度,以及慢乐章里优美抒情的歌唱性,这些都是我们在贝多芬和舒伯特以前的钢琴作品中很少听到的。

何况这还是霍洛维茨最漂亮的独奏唱片之一。

125
Clemens Non Papa: Missa Pastores quidnam vidistis
隆-帕帕-克莱芒:弥撒、经文歌等  
Peter Phillips/Tallis Scholars  
彼得-菲利普斯指挥泰里斯学者合唱团
Gimell Dig. CDGIM 013





又是一张罕见的录音。克莱芒是文艺复兴Flemish学派的后期代表,也是Dufay,Ockeghem和Josquin一路承传下来的人,而借这张唱片,可对克莱芒有一概括性的了解和认识。彼得-菲利普斯对乐曲的掌握力,使听者有特殊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录音地点的英格兰诺福克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使得整张唱片音响效果非常的明亮清晰。

126
Copland:Appalachian Spring/Rodeo/Billy The Kid/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
柯普兰:阿帕拉契亚之春、牧区竞技、比利小子组曲
伯恩斯坦(Bernstein)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CBS MK 42265




  
柯普兰是20 世纪最具魅力的美国作曲家之一。除了少数几首“国际性语言”的实验作品,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气质、美国风格的。然而,与我们惯常听到的许多美国乐曲不同,柯普兰并不一味地喧嚣吵闹,作那种过分的滑稽状。柯普兰的“美国腔”并不油滑,而是相当注重音乐本该具有的美意,并且是言简意赅的。这张唱片上的三首芭蕾组曲便是柯普兰音乐个性的最佳写照,也是他的最有代表性并且深受世人喜爱的作品。

尤其是《阿帕拉契亚之春》,生气勃勃,充满抒情美,不仅是柯普兰最富美感的作品,也称得上是全部美国音乐中最令人感动的一件杰作。舞剧的故事发生在19 世纪初,美国宾夕法尼亚的阿帕拉契亚山区。春天里,一座新农舍盖成了,而一对拓荒的男女也即将结为夫妇。老人们提醒他俩,世道艰难,命运莫测。最后,客人都离去,剩下这对新人,默默地守着他们的新家......  

这种抒情美即使在牛仔气的《牧区竞技》里也不缺少。《比利小子》是有点顽皮的,还有非常火爆的音响,第五段里面的鼓声大有山崩地裂之势。总之,无论听音乐还是听音响,这都是一张好唱片。伯恩斯坦是柯普兰的密友,也是柯普兰作品最热心的传播者。他指挥的这个演奏,甚至比柯普兰本人指挥的还好。

127
柯普兰:第三交响乐  
Aaron Copland/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柯普兰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Sony SK 3 k 46559  



  
柯普兰和伦敦交响乐团曾在立体声早期为Everest唱片公司录制过此曲(Everest 3018),但是这个版本却更具宽度与深度。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亮丽无比,尤其是木管部分。而柯普兰本人对自己乐曲品的独门诠释是其它版本所缺乏的。终乐章与众人信号角的相串联堪称一绝!

128
Bernhard Henrik Crusell:Clarinet Concertos NO.2
克勒瑟尔:第二号单簧管协奏曲  
爱玛约翰森(Emma Johnson)单簧管  
Charles Groves/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格罗夫斯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ASV Dig. CDDCA 559  




  
克勒瑟尔,芬兰人,一生大部分在斯德哥尔摩写作,本身亦是名杰出的单簧管音乐家。爱玛约翰森选择了克勒瑟尔这首第二号协奏曲,使得她赢得了BBC1984年的新人奖,也跻身巨星之林。而这张唱片虽是录音室中的作品,却鲜活地保留了现场的气氛,非常难得,而与乐团搭配平衡感很够。

129
FRANCOIS COUPERIN:Pieces de clavecin
弗朗索瓦-库普兰:7首前奏曲(选自“大键琴弹奏的艺术”)  
L'Arlequire;Les Baricades mistieuseu等  
斯基普-桑佩(Skip Sempe)大键琴
HM/BMG RD 77219




斯基普-桑佩以真正的洞察力及敏锐鉴别力灌录了近年来最优秀的库普兰音乐唱片,其中富于表情的自由奔放弹奏与如诗般的生命力,确实能说服那些迄今仍未屈服于18世纪法国键盘音乐者的欣赏。杰出的演奏与录音,是开始聆听库普兰音乐的理想唱片。

130
William Cornysh: Stabat Mater
科尼什:Adieu, Adieu, My Heartes Lust /Adieu, Courage/Ah, Robin 等9首声乐曲
Peter Phillips /The Tallis Scholars  
彼得菲利浦斯指挥泰里斯学者合唱团 .
Gimell Dig. CDGIM014  




  
这9首作品是从艾顿合唱集选出来的,对不熟悉15世纪的爱乐者来说,这张CD堪称代表。包括一些弥撒曲在内,科尼什的作品已有许多佚失了。而他的作品和声丰富,富有生命力且庄严,不象其它同期音乐。合唱团适切地表现了这些珍贵的音乐,对不认识此时代音乐的人来说,这将是今年最好的发现。

131
Debussy: Orchestral Music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全集
Bernard Haitink/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海廷克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Philips 438 742-2(2CD)  





德彪西所处的时代,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最最重大的转折时期。再没有另一次转折比这回更透彻了。这回是要重新确立音乐的精神,而不仅仅是结构、调性、和声这类技术性的改进。在这之前的后期浪漫主义,已经让瓦格纳的异教加色情的心理分析引向了中世纪的阴暗古堡。如何从这虚妄而暧昧的伪浪漫主义泥淖中挣脱出来,将音乐重新引向清新、健康的大自然情怀?  
  
1894 年问世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的独创性无与伦比,人们在这之前还从来不曾被音乐如此诱惑,将身心如此沉浸于阳光下的慵懒的惬意之中。以往我们由蒙特威尔第的“牧歌”体验到人在旷野中的孤独的自由,也曾在莫扎特的费加罗身上觉察到心灵间的漫游,可这回,整个身心,里里外外都坦荡下来。希腊的牧神潘,在午后的阳光下昏昏欲睡,天真而幸福。说真的,在德彪西的多半作品中,我们总是可以得到这种懒洋洋的快感。  

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不多,总共还不到10 首,都在这个合集里了。除了《英雄摇篮曲》由拜侬指挥之外,其余的八首,《意象》、《游戏》、《苏格兰进行曲》、《牧神午后》、《夜曲》、《大海》、《乐队和首席单簧管的狂想曲》和《宗教舞曲与世俗舞曲》,都是海廷克指挥的名演奏。

132
Claude Debussy:La Mer/Iberia/Noct./Apres-Midi  
德彪西:“印象”、伊贝利亚、大海
Arturo Toscanini/NBC Symphony Orchestra
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  
RCA Victoria AT111





托斯卡尼尼共有三个《大海》的版本传世,这个1950年版是三者中最富戏剧表演者,印象派的气氛发挥得淋漓尽致。《伊贝利亚》的节奏整齐有力,生命力盎然。这张唱片是稀世珍品,藉此可窥一代指挥大师的风采。
TOP
25#

133
德彪西:伊贝利亚(选自“印象”)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RCA GD 60179  




  
虽然市面上有一些出色的《伊贝利亚》唱片,但从没有象这个版本描绘得如此精炼。莱纳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发挥了它完美无暇的演奏技巧,并营造出魔幻的法国音乐气氛。这是立体声早期的录音,但音效较现在毫不逊色(指原版LP),尤其搭配的拉威尔作品更是TAS榜上名片(“莱纳之音”一部分)。

134
Debussy: La Mer/Jeux/Prelude A L'Apres
德彪西:嬉戏、大海、牧神午后  
鲍多(Serge Baudo)指挥伦敦爱乐
EMI CDM 7 62012 2




  
鲍多(Serge Baudo)这个德彪西唱片的录音,可能是截止目前最优秀的CD唱片录音之一,一点也不逊于Philips的海廷克和同为EMI的普列文的录音作品。而演奏方面,鲍多亦有他独特的风格。《牧神午后》烘托得充满诗意,而“嬉戏”则表达出一种天真无邪的慧黠。

135
Claude Debussy:Nocturnes/Martyre S. Seb.
德彪西:夜曲、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
Daniel Barenboim/Orchestre de Paris
巴伦伯伊姆指挥巴黎管弦乐团和合唱团  
DG 435 069-2




  
这是巴伦伯伊姆最好的录音之一,而且唱片公司非常大方地把这些曲目合在一张CD里,虽然他非常仔细地控制乐曲的速度,但是却充满了热情。在“殉难”中,他成功地奏出清脆透明的特质并给这首曲子带来生命,这是自从康泰利后就不会出现的处理方式,可惜若他不是那么想与康泰利相似,定更能让音乐自己流出来。不过整体的结果已是非常具说服力的。

136
Debussy/Ravel:String Quartets
德彪西/拉威尔:弦乐四重奏  
Quartetto Italiano
意大利四重奏组
Philips 420 894-2  




  
德彪西和拉威尔都只写了一首弦乐四重奏,却都是他俩各自的重要室内乐力作。尤其是德彪西的一首,承上启下,不仅引出他本人音乐个性的发展和转进,对后世四重奏创作也影响深远。此曲用g 小调写成,表面看来仍是传统的四乐章形式,但骨子里,抱负和手段是整个地不同了。它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感官层面上有点儿懒洋洋的,和声的风格介乎清亮和缥缈之间。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对照。在一个精准而富有生气的演奏中,这一切都会熠熠生辉。意大利四重奏组的这个演录,正是在这变化多端的表情中刻划着每一个细节的。德彪西的音乐要求人们对它精雕细琢,不然你会漏掉许多东西。

拉威尔的这首《F 大调弦乐四重奏》,听起来更容易理解,感觉也要流畅些。这里面也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妆扮得光影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除了意大利四重奏组的这个著名版本之外,梅洛斯组和拉斯勒组曲目完全相同的两个在DG 的演录(419750-2 和 435 589-2),也是好版本。

137
德彪四:g小调弦乐四重奏
梅洛斯弦乐四重奏
DG 419 750-2  




虽然意大利弦乐四重奏的演奏为德彪西此曲立了完美的曲范,但梅洛斯弦乐四重奏以后浪之姿,不仅演奏技巧不输前人,更重要的是,该张唱片的录音效果出奇的优秀,使得它成为与前者相抗衡的实力对手。

138
德彪西(Claude Debussy):小提琴奏鸣曲  
弗兰克(César Franck):小提琴奏鸣曲
拉威尔(Maurice Ravel):引子与快板
郑京和(Kyung-Wha Chung)小提琴/鲁普(Radu Lupu)钢琴
艾利斯(Osian Ellis)竖琴/梅洛斯重奏团(Melos Ensemble)  
Decca 421 154-2





法国室内乐品位之高有口皆碑。尤其德彪西以来的近现代作品,在德奥系室内乐传统之外另辟天地,表现的意境之隽永,音乐语言之别致,和声色彩之绚丽、柔和,唤起人们审美体验之惬意、微妙,这些都是我们以往在德奥系作品中鲜有见闻的。它们常被看成是很有文化教养的音乐,难怪20 世纪的大演奏家们,一旦摆脱了青春期的凶狠、激烈,心智成熟,技艺上也是炉火纯青了,便都不免搞起法国室内乐来。譬如德彪西和弗兰克这两人各自都只有一首的小提琴奏鸣曲,蒂博拉过,埃尔曼拉过,海菲兹拉过,西盖蒂拉过,梅纽因拉过......

郑京和如今也算大师了,不满30 岁就成功地演绎了这两首很内秀的曲子,后来又拉贝尔格的协奏曲,这些都是她步入大师行列的重要标志。
  
唱片上另有一首德彪西的《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和拉威尔的七重奏,即竖琴、长笛、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的《引子与快板》。这也是拉威尔最好的室内乐作品之一。乐器的组合如此新颖别致,曲趣精妙,音响的呼应如光伴影,如雾凝水。

139
Debussy:Préludes  
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全集)  
吉泽金(Walter Gieseking)钢琴  
EMI CDH 7 610042





各是12 首的两集《前奏曲》,分别作于1910 年和1913 年,可以看作德彪西钢琴音乐的集大成,进而也是20 世纪音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是千姿百态,曲趣撩人,灵性十足的。或有感于一幅画(如《德尔斐斯的舞女》),或是从某个古老传说得来灵感(如《被淹没的大教堂》),甚或索性是发自作者那充满诗性的奇想(如《西风遍吹》、《月照楼台》)。总之,《前奏曲》代表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直至和声技巧的一切成就,经常是被当做研究德彪西的一个范例,甚至是一部教科书的。  
  
24 首曲子各有小标题,第一集依次是:(l)德尔斐斯的舞女、(2)面纱(又译“帆”)、(3)平原上的风、(4)夜空中飘荡的声音和香气、(5)阿纳卡普里山、(6)雪中足迹、(7)西风遍吹、(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9)中断的小夜曲、(10)被淹没的大教堂、(11)小精灵舞、(12)游吟诗人;第二集的12 首是:(1)雾、(2)枯叶、(3)维诺门、(4)仙女们是极灵巧的舞蹈者、(5)欧石南、(6)拉万纳将军——古怪的人、(7)月照楼台、(8)欧丁、(9)致匹克威克先生、(10)盖罐、(11)轮番出现的三度、(12)焰火。  
  
已故钢琴大师吉泽金(或译季雪金,1895—1956)是公认的德彪西权威,尤其是这两集《前奏曲》的演奏,40 年独领风骚。后辈中唯有齐默曼作出有力的挑战(DG 435 773-2,2CD)。

140
Debussy: 12 Etudes  
德彪西:12首练习曲第一集、第二集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钢琴
Philips Dig. 422 412-2  





这套飞利浦的录音不仅仅是目前唱片目录上德彪西的钢琴练习曲最好的录音,也是内田光子本人最好的录音,更是钢琴独奏录音的少见佳作!如果您因为内田光子是日裔而低估了这张CD的实力,那您就错了!

141
Debussy:Images、2Arabesques
德彪西:意象集(两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  
科奇什(Zoltán Kocsis )钢琴
Philips 422 404-2  




本来,在爱乐人士心目中,唯有季雪金才是德彪西钢琴音乐的最有分量的诠释者。可惜季雪金留下的唱片全是单音录音,有的甚至还录得太早。你或许并不在乎听单音片,不过我还是觉得,德彪西的音乐,应该是特别讲究音响质量的。触键的清凌,和声的微妙,层次,间隔,比例,等等,那本来就是德彪西本人孜孜以求,一点儿不肯马虎的。  

好在如今有了科奇什、齐默曼之辈,弹得灵气十足,技巧绝不在季雪金之下。科奇什的这张唱片尤其好。  

两组《意象集》总共是六首短曲。第一组的三首,小标题依次是“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和“运动”;第二组的三首是“叶丛钟声”、“古刹月落”和“金鱼”。从这些小标题上或许就可想而知,德彪西钢琴音乐意境的指向。没有很大的企图,也不装腔作势。都是一首首小诗,一幅幅的小画儿,很灵性,让我们的想象,和水,和光,和梦,和影,和种种感官层面上的懒洋洋的惬意相联系。  
  
两首《阿拉伯风格曲》也是德彪西的钢琴佳作,热烈动听,装饰性的节奏型颇具独特效果。所谓“阿拉伯风格”,指的就是装饰的华丽,而非曲调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意思。此外,这张唱片上还有《快乐岛》、《海顿颂》、《英雄摇篮曲》等六首小曲,也都是德彪西钢琴曲的演奏热门,都让科奇什弹得幻想连连,分外迷人。

142
Debussy: Complete Piano Music, Vol.2
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贝加马斯卡组曲、白与黑
哈斯(及李)Werner Haas/Noël Lee钢琴  
Philips 438 721- 2(2CD)  




这是1993 年Philips 以简装双张再版维尔纳·哈斯弹德彪西全集的第二辑,包括了哈斯与李(Noel Lee)合作演奏的德彪西全部五首双钢琴或四手钢琴曲,《白与黑》、《林达拉哈》、《小组曲》、《六篇古代墓志铭》和《苏格兰进行曲》。  

其余作品都是哈斯独自弹奏,其中许多单首小曲是我们不常听到,一般唱片上也很少见的,如《舞蹈》、《浪漫圆舞曲》、《降D 大调夜曲》、《斯拉夫叙事曲》、《假面舞会》、《波希米亚舞曲》等等,都各有风采,情趣百态。当然,哈斯独奏曲目里,最重要的还是《练习曲》和《贝加马斯卡组曲》这两种。

《练习曲》总共12 首,也像《意象集》和《前奏曲》那样分作两卷。第一首起头是最简单的,后边的技巧难度却令人生畏。当然它们还都是风情万种,相当迷人的。

德彪西钢琴曲中最脸炙人口的一首要算《月光》了,而它便是出自这套《贝加马斯卡组曲》,是其中的第三首。在这里,大地宁静,蒙上一层朦胧的月光,而我们又听到了德彪西那种懒洋洋的牧神情调,那种让人内心很坦荡,四肢很放松的惬意......  

哈斯是吉泽金的学生,弹德彪西没得说的。

143
Debussy: Pelléas et Mélisande  
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Richard Stilwell, Frederica von Stade, José Van Dam, Ruggero Raimondi  
斯蒂尔维尔、斯泰德等人演唱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 Deutsche Oper Chorus,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及德意志歌剧院合唱团
EMI CDS 7 49350 2(3CD)  




  
德彪西仅有的这部歌剧,在许多方面令人想起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脚本几乎完全依照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同名话剧,述说一个不可避免要成为悲剧的爱情故事:已经嫁了戈洛的梅丽桑德,爱上了小叔子佩利亚斯,就像伊索尔德深深地爱着丈夫的侄子特里斯坦。她俩都是爱上更为年轻的那个。只是年长的那另一个占有道德和法律的有利地位,个人意志也更为成熟,因而在这场不可避免的爱情争斗中显然更有实力。结果是两个年轻男人都死于非命,而两个女人也都绝望地弃世。  
  
但她俩的死法很不同。这也是德彪西与瓦格纳在美学上的深刻分歧所在。在浪漫主义的瓦格纳那里,伊索尔德的绝望是通过她最后一段歌唱来表现的,从心灰意冷到声嘶力竭,悲剧的效果既显赫又激烈。但同是这绝望的命运,德彪西却让梅丽桑德在分娩中平静地死去,浑然不觉,充满了神秘。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很体现印象派理想的带点神秘的轻描淡写,梅丽桑德的悲伤更令人感动,其效果更意味深长。  
  
此剧音乐以精致著称。人声清晰透明,半音阶的管弦乐有一种神秘、迂回、波动如水的细腻的美感。凭这音乐就能想象出梅丽桑德这个角色的形象和举止,该是多么窈窕妩媚,优雅迷人!

144
Delibes: Sylvia/Coppelia
德利布:芭蕾舞剧“葛倍莉娅”全曲
Jean-Baptiste Mari/Opera Paris
马里指挥巴黎歌剧院管弦乐团
EMI CES 7 67208 2(2CD)



  
不管就任何方面而言,要欣赏德利布的音乐,这张唱片绝对是你唯一的选择,因为它充分地表现了德利布音乐的所有特性。优雅、情感丰富的管弦乐制造出完美的戏剧感,光的音乐,仿佛见到了舞台上正在上演的戏。景与景,幕与幕及弦乐的联结有很不错的效果。芭蕾音乐的唱片录音中,亦以此为翘楚。

145
Sigismondo d' India: Mannerist Madrigals  
西吉斯蒙多德•英迪:牧歌  
Nigel Rogers/Chiaroscuro, London Baroque  
尼尔-罗杰斯演唱
Virgin Veritas VER5 61165-2





d' India这位文艺复兴后期的作曲家,风格与蒙泰威尔第很接近。从一开始的“禁止希望与虚荣”,罗杰斯的诠释自由,基础低音非常严谨。这里的牧歌为世俗之作,到尽人世间的爱恨悲愁;d' India的牧歌充满了戏剧性感人致深,决非一般人所想象的宗教牧歌。简单的伴奏、真实的空间感、绝佳的堂音,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牧歌?

146
Dohnányi:Ruralia Hungarica - Variations on a nursery song - Serenade
多纳尼:乡村狂想曲、儿歌变奏曲、C大调小夜曲  
Lehel/Hungarian State Orchestra  
莱哈尔指挥布达佩斯交响乐团  
Lstv Lantos/Kovacs/Bsony/Botvay演奏
Hungaroton HRC 121



  
在这张唱片里,莱哈尔与布达佩斯交响乐团成功地传达出多纳尼的狂热与诗意,而Lantos在“儿歌变奏曲”中则表现得极具灿烂的特色。富表情及创意的C大调小夜曲更增加了此版本的魅力,演奏熟练而自然,录音平衡。

147
Henri Dutilleux: Symphonies Nos. 1 & 2
亨利-迪蒂耶:第一、二交响曲  
Yan Pascal Tortelier/BBC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托特利埃指挥BBC爱乐管弦乐团
Chandos CHAN 9194  



  
托特利埃领导的BBC爱乐管弦乐团的录音中,Chandos完全将迪蒂耶(Dutilleux)出神入化的音色展现出来,巨大活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是本片最大的特色。将这是现代作曲家亨利:迪蒂耶的两首交响曲,幻想式的情感起伏与戏剧性表演得令人振奋。托特利埃的处理较为浪漫,是偏向抒情式的法国风,也许对迪蒂耶的作曲原音来说,稍嫌明亮些,但是如歌的爽朗表情,是何等绮丽、充满魅力。此张CD自如的表现,绝对是充满感动力的好演奏。

148
Beecham Conducts Delius  
戴留斯:管弦乐作品集
比彻姆(Thomas Beecham)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EMI CDS 7 47509 8(2CD)  




  
这个合集里收录了英国现代作曲家戴留斯(1862-1934)的12 首乐队作品,其中《遥远的山那边》、《布里格集市》、《春天里第一声杜鹃》、《河上的夏夜》、《伊尔梅林》前奏曲以及男中音、女低音、合唱和乐队的《日落之歌》等等,都是戴留斯比较著名的作品。

在他那个时代,戴留斯是保守的,不合潮流的,却也是颇有灵气,极富个性的。与大多数现代作品不同,戴留斯的音乐执着地崇尚自然,不仅广泛表现了在各种自然境况下人的内心情感和生存态度,并且曲调的基础也是自然音的,真切而磊落大方的。作品在结构上并不刻意于严谨,而更接近浪漫派的随想风格。虽有浓密的意境,效果却常常是水彩画一般的透明。这些都使得戴留斯作品听起来相当亲切、自然,有时也相当粗犷。《布里格集市》或许要算20 世纪音乐中最富诗情和美意的了。  

当然,戴留斯音乐的成功和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已故大指挥家比彻姆爵士(1879-1961)。比彻姆不仅热心提倡戴留斯音乐,并且对其作品有着比别的指挥家更多更深的亲切理解,这已经是音乐史家们的一致意见了。听戴留斯而不听比彻姆的诠释是不可思议的。

149
Delius:The Song of the High Hills  
戴留斯:高丘之歌、鸟的故事、让春天回来......等  
Felicity Lott/Sarah Walker/Ambroaisn Singers
罗特、沃尔克女高音,安布罗夏辛格合唱团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Eric Fenby  
芬比指挥皇家爱乐
Unicorn Records Dig.DKPCD 9029  




这里收集的曲目均是戴留斯几乎被遗忘的歌曲。芬比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对戴留斯的音乐研究颇深,而对于歌曲的诠释,使得他与长于戴留斯管弦作品的比彻姆分庭抗礼。戴留斯以北国白雪皑皑盖山丘的景象,创作出一首首动人的歌曲,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那股微沁的凉意!
TOP
26#

150
The Delius Collection Vol. 1
戴留斯:选集第一集
Unicorn UKCD 2071  



  
Unicorn公司收集戴留斯的管弦乐曲,发行了四套录音。第一套录音主要以两首狂想舞曲为主。戴留斯的音乐比较没有既定形式,总是艳美而带些异国风味和我们想象的英国作曲家较不一样,他所谱的旋律总是优美动人,但是需要聆听者一段时间消化,从这套录音就可以了解什么是不褪色的音乐。

151
DOHNANYI:Variations on a Nursery Song
多纳尼:儿歌变奏曲  
欧提丝(Cristina Ortiz )钢琴
KOIZUMI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NPO)  
EMI ASD 3197  




多纳尼这首作品处处可见机智与情感,且颇具技巧。从通俗的开头直到巧思的终曲,天真无邪的钢琴弹奏不时带点诙谐幽默,使得整张唱片趣味盎然。欧提丝与日本指挥KOIZUMI的搭配天衣无缝。

152
Gaetano Donizetti:Linda Chamounix
多尼采蒂:歌剧“村女林达”中咏叹调
苏莎兰(Sutherland)女高音
桑蒂(Santi)指挥巴黎音乐院管弦乐团
Decca Jub JB 97





苏莎兰清新纯净的嗓音为这个版本的“村女林达”留下了最完美的注脚,尤其在“发疯”一幕中的表现(全幕均有收录),甚至连她自己其它的录音都难以超越,把花腔女高音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近乎无暇,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这张唱片的录音是声乐唱片中的代表。

153
Dufay:Se la Face ay Pale  
迪费:面色苍白弥撒曲
蒙罗(David Munrow)指挥伦敦古乐团
EMI CSD 3751  




  
蒙罗和伦敦古乐团再现了不少被遗忘许久的音乐诗篇。而EMI的这个录音,无疑是对纪尧姆-迪费音乐的一个巡礼。演奏乐手(包括詹姆斯-鲍曼)都是一时之选,特殊时期的乐器,平添乐曲的古意。这是一张值得一听再听的唱片。

154
Dukas : L'apprenti sorcier  
保尔•杜卡斯:魔法师的门徒,神仙等
戴维•津曼(David Zinman)指挥鹿特丹爱乐管弦乐团  
Philips 9500 533  



  
虽然有众多的其它版本,津曼和鹿特丹爱乐的演奏,毫不保留地把保尔•杜卡斯丰富的音乐表现出来,亦如魔法师般!这也就是津曼的魔力所在,他擅于发现管弦乐法中的音色变化,又充分地掌握了保尔•杜卡斯神奇莫测的主题精神,甚至比昂塞尔梅50年代的录音还要精彩。

155
DUPARC:SONG WITH ORCHESTRA  
杜巴克:歌曲集-罗沙蒙城堡、逝去的日子等  
珍娜贝克女中音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EMI ASD 3455  




此张亦收录肖松的“爱之诗”、“海之诗”(请参阅前面肖松部分)。杜巴克是少数喜以管弦乐来伴奏歌曲的作曲家,就某些方面而言,管弦乐的确使歌曲有意想不到的深度与张力,听者可明显在唱片中“Phidyl”一曲中看出。贝克的演出小心翼翼,内涵深刻丰富,普列文的搭配很是默契。

156
Dvorak: Cellokonzert H-Moll/Tschaikowsky: Rokoko-Variationen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大提琴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G 447 413-2




  
大提琴协奏曲的曲目实在不多,使得德沃夏克这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被一录再录。本片是卡拉扬与罗斯特罗波维奇两位大师的录音名演,在1969年完成,1987年就有CD 发行。事实上并不能说是合作无间,而是有点形成对抗的局面;然而,无论是卡拉扬刻意展现宏大的张力,或罗斯特罗波维奇表现名人技艺的面貌,都使本录音列入珍藏级的行列。

157
Dutilleux: Symphonie, No. 1
迪蒂耶:第一交响曲  
Serge Baudo/Lyon National Orchestra
博多指挥里昂国家管弦乐团
Harmonia Mundi Dig.HMC 905159




  
虽然是现代乐的作品,亨利-迪蒂耶的第一交响曲已是第四次录音了,但以此版本为最佳。作品写于50年代,可明显看出巴托克、梅西昂对他的影响。里昂国家管弦乐团在此的表现令人激赏,而博多更是迪蒂耶的专家,这些因素均造就了此张唱片的传世性。

158
德沃夏克:十六首斯拉夫舞曲(全集)  
塞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
SONY SBK 48161





这张充满活力、集高贵典雅于一身的录音终于重见天日了!在录音师梅赫塔(Mehta)和赫尔斯(Herls)的整理下,我们终于能听见原先根本不能辩识的乐团可爱的技巧。例如第六号开始有着清晰而纤细的声音,整首乐曲更是令人愉悦不已。总是浮现着细致的音调与诗歌般的轻盈,却又不失其精确性。整张录音历时两年才完成,再度证明这张早期录音的成功!

159
Dvorak:Slavonic Dances  
德沃夏克:十六首斯拉夫舞曲(全集)  
Christoph von Dohnányi/Cleveland Orchestra
多赫南伊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Decca 430 171-2





两套《斯拉夫舞曲》(Op.46 和 Op.72),总共 16 首,原是德沃夏克为双钢琴而作,后来他本人又亲自配器,改写成乐队曲。这些短小而旋律丰富 的舞曲非常好听,每一首都引人入胜。其间大量运用捷克及各斯拉夫民族的 民间音乐曲调,节奏柔韧多变,旋律极富表情。由沉郁至奔放,或由狂欢而惆怅,眨眼即来,却毫不生硬,总是那么婉转、流畅,让听者联想起布拉姆 斯的《匈牙利舞曲》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不过,比起那种更多些 搔首弄姿的吉卜赛情调来,德沃夏克这些舞曲中的斯拉夫气息要更为质朴一 些,或者也可以说是更多些庄稼汉的豪爽、粗犷,于情于景更为真率,自然也就更能让我们多得些亲切感。

这张唱片的指挥小多赫南伊,是那位写《童谣变奏曲》的匈牙利作曲家 多赫南伊的儿子。此人显然很醉心德沃夏克的音乐,在 80 年代就灌录了德沃 夏克的几乎所有的管弦乐作品。当然这也是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一向的传统 了,无论在乔治·塞尔执棒的时代还是在年轻的小多赫南伊的麾下,这个乐 团都似乎对演奏德沃夏克特别来劲,轻车熟路,而且往往有格外多的兴奋。 这张《斯拉夫舞曲》足以代表他们演奏德沃夏克的录音成就。

同一乐团原先在塞尔指挥下的同一曲目的演录(Sony SBK48161),你有兴趣也不妨找来听听。

160
Dvorák: The Symphonies  
德沃夏克:九首交响曲(全集)  
Istvan Kertesz/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克尔提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ecca 430 046-2(6CD)




  
天才的匈牙利指挥家伊斯特万·克尔提斯是德沃夏克、巴托克和柯达伊 等人作品最佳诠释者之一的权威性地位,而身后,他留下的种种成就卓著的 优秀唱片,更是受到乐迷们长久的眷恋。在这些成就中,最突出的当然就是 这套 1963-1966 年间录音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唱片了,它一向都是乐迷们 心目中的首选全集版本。
  
其实,库贝利克在 DG,小多赫南伊在 Decca,也都灌录过德沃夏克的全 部交响曲,也都相当端庄,水平整齐。甚至我还很中意在捷克厂牌 Supraphon 的一套纽曼指挥捷克爱乐的全集 LP。那些演奏极为兴奋,放肆,居然还让长 号吹出一点“破”声,好不狂放!让人觉得他们是在演奏一位同辈朋友的作 品,好像纽曼乃至乐队的每一位乐手都自以为和德沃夏克是哥儿们似的。可 惜这套捷克厂牌的 LP 不易搜寻,而我又很怀疑它有过再版的 CD,因为在这个 70 年代的版本之后,纽曼和捷克爱乐 1984 年又再度灌录了一个数码录音的新版,这回是 CD 的了。但无论演奏还是录音,在我听来,新版都大不如LP 旧版。 当然,德沃夏克交响曲是否该像纽曼那样演奏,我也不是十分吃得准。
  
为保险起见,克尔提斯的这套,仍应看作首选。

161
Dvorak: Symphony No5; Water Goblin Op107
德沃夏克:第五交响曲、水怪
Neeme Järvi/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贾维指挥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  
Chandos Dig CHAN 8552  




  
德沃夏克第五交响曲的标题是“田园”,但不常被提起。贾维和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以一种流畅自然的心情开始,予人十分清新的印象,慢板乐章恬适抒情而不伤感,整张唱片均在平和舒适的气氛之下进行。“水怪”则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带有瓦格纳的色彩,鲜明的管弦乐处理犹如一首交响诗。

162
Antonín Dvorák :Symphony no.5、Othello、Overture  
德沃夏克:第五交响曲、“奥赛罗序曲”、“诙谐随想曲”
Mariss Jansons/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扬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  
EMI CDC 7 49995-2




扬松斯和奥斯陆爱乐把这首交响曲诠释得灿烂、愉快而富深情,和贾维的Chandos版具有同样的说服力。不过,这张演奏得似乎比贾维更精炼。录音方面,EMI的录音师完全克服了场地的音响问题,使音效更理想。其它两首管弦乐曲亦十分出色。

163
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  
帕伊塔(Paita)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Lodia,LO-CD 782  




帕伊塔(Paita)和他自己的爱乐管弦乐团以令人期待的心情揭开前奏,然后又引领入振奋的高潮,最后再导入轻松缓和的终章。帕伊塔的录音作品都非常的出色,即使最激烈的乐章也一直予人温暖清新的感觉。

164
Dvorak Symphony 8 + Legends Nos 4 6 7  
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传奇曲4、6、7
Sir John Barbirolli/Halle Orchestra
巴比罗利指挥哈雷管弦乐团
EMI CDM 7 64193 2  




这张唱片充满生命力和一股向前的冲力。这种自发性的兴奋是在录音室非常少见的,而且整体的演出流露出自然悦人的乐声。只是在第三乐章弦乐进入三重奏主题时,震音和连音在这可爱的旋律下太明显了些。不过这是对此完美录音的小小的苛求。另外两首作品也非常振奋人心!录音技术也是一流的,这是1958年由Mercuty工作群在自由贸易大楼录制的,音效栩栩如生!

165
Dvorák: Piano Quartets
德沃夏克:钢琴四重奏第一及第二号
Richard Lester [cello], Domus, Susan Tomes, Timothy Boulton, Krysia Osostowicz  
多穆斯(Domus)钢琴四重奏  
Hyperion CDA 66287



  
德沃夏克这两首钢琴四重奏虽然在〈美国〉和〈Dumky〉光芒下稍显失色,但仍属至情至性的创作.本片中,第一号的演奏略缺灵感,但表现出合宜的室内乐本质,亲切、自然及卓越中展露出生命力与感染力,第二号是成熟精炼的作品,多穆斯在慢板乐章展现出极致魅力。录音鲜明、温暖。

166
Dvorak: Requiem  
德沃夏克:安魂曲  
卡雷尔-安切尔(Karel Ancerl)指挥捷克爱乐
DG 437 377-2  




德沃夏克的〈安魂曲〉完成于1890年,在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和威尔第的〈安魂曲〉面前,似乎有点无法出头,但1959年由安切尔在DG的这个录音可说是重新将本曲做历史性的定位。光看歌唱家的阵容就十分吓人,全是一时之选,加上安切尔强而有力的指挥,今后本曲大概很难得有如此好的录音出现了。

167
George Dyson: Violin Concerto; Children's Suite
乔治·戴森:小提琴协奏曲、儿童组曲
莫尔德科维奇(Lydia Mordkovitch)/小提琴
Richard Hickox/The City of London Sinfonia
希科克斯指挥伦敦小交响乐团
CHANDOS CHAN 9369  





戴森(Dyson)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在1941年完成这首充满活力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约40分钟左右的浪漫作品,使他勉强不会被世人遗忘,小提琴家莫尔德科维奇的线条较细、结构安定,技巧上颇为稳重;加上他丰富的感情,可说是难得的精致完美诠释。指挥希科克斯(Richard Hickox)具有一种别人模仿不来的方正气质,他带的乐团伴奏中规中矩,声部相当平衡。

168
George Dyson: Concerto Leggiero for piano and strings
乔治·戴森:为钢琴与弦乐而作
帕金(Eric Parkin)钢琴
Richard Hickox/The City of London Sinfonia
希科克斯指挥伦敦小交响乐团
CHANDOS CHAN 9076



  
在这CD之前,我们一直认为戴森主要是为声乐作曲,但这里高雅轻盈的音乐改变了我们的印象!这些是作者晚期的作品,不但展现他强烈的创作欲,也显示其深受布里顿的影响。钢琴演奏非常清新而中肯;弦乐则充满戏剧性而声音饱满;钢琴的平衡更令人激赏。值得大力推荐!

169
Sir Edward Elgar: Violin Concerto in B minor, Op. 61
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肯尼迪(Nigel Kennedy)小提琴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Vernon Handley
汉德利指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  
EMI CDC 747210-2



  
此张唱片曾获得1985年《留声机》大奖。肯尼迪是英国杰出的小提琴家,在汉德利的引领下,共同创造出此一令人侧目的唱片。慢板乐章的沉静,与耀眼的第一乐章和终乐章,对比非常强烈,但整首乐曲的步调平稳踏实。

170
ELGAR: VIOLIN CONCERTO, OPUS 61
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小提琴
DANIEL BARENBOIM/THE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巴伦博伊姆指挥伦敦爱乐
CBS 76528




祖克曼自承这首曲子是对他技巧的挑战,但事实证明他的成绩斐然,使得这首乐曲有了新时代的清新面貌,综合了海非兹的自信和年轻梅纽茵的温暖,加上祖克曼独特的个人风格。录音饱满厚实,是埃尔加迷望穿秋水的精彩作品。

171
Elgar:Cello Concerto; Sea Pictures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Jacqueline Du Pré, Janet Baker
杜普蕾大提琴/蓓克次女高音  
巴比罗利(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EMI CDC 7 47329 2  


  
杜普雷曾经让一代大提琴乐迷迷得神魂颠倒。在这张可能是她录音最好的唱片里,她的琴声美得令人难以置信!音色竟然如此稠韧,恍若袅袅炊烟, 成片地随风飘摆而久久不散。在埃尔加的这首优雅迷人的四乐章协奏曲里, 大提琴固有的缠绵,飘荡在乐队背景之上,始终带点幽灵般的飘忽、闪烁,美美地叙说着自己。中速的首乐章主题非常抒情,其民谣般的吟唱令人想起 那感觉甜丝丝嫩生生的《绿袖》的曲调。第二乐章以其倔强性格激励了我们 之后,接下来又是慢乐章的沉思般的短暂间隙,最后由激昂、开阔的末乐章 把我们带向了登高远望的境地,而这里面的偶尔沉静下来的大提琴则仿佛是微风习习,拂面而过......
  
这张唱片上另有埃尔加的《海景》,是一首次女高音与乐队的声乐套曲。 五个乐章都不太长,小标题依次是:(l)大海的睡眠歌、(2)在海港里、(3)海上的安息日的早晨、(4)生长珊瑚的地方、(5)游泳者。地道的英 国风味,温文尔雅,多情而又含蓄,让蓓克唱来更是显出万般亲切、自在。 先前我们已经欣赏过也是由蓓克和巴比罗利合作的柏辽兹的套曲《夏夜》。 这个《海景》的演录和《夏夜》一样好。蓓克的歌声总是亲切迷人,而巴比 罗利的名字也总是和精致、完美联系在一起。

172
Edward Elgar:Enigma Variations, Elegy for String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悲歌  
Sir John Barbirolli/Hallé Orchestra
巴比罗利指挥哈莱管弦乐团  
EMI CDM 7 63955 2



这张中价版的CD 一面世就十分抢手,几乎立即就被《企鹅唱片指南》评鉴为三颗星带花。它上面也有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巴比罗利和另一位大提琴家那瓦拉合作在50 年代末灌录的,论演奏完全可以和后来他和杜普蕾的版本竞争一番,只可惜是单音录音。  

而这张CD 上的其它几首曲子不仅是立体声的,而且录得相当精彩,其中尤以管弦乐队的《谜语变奏曲》演录极佳,备受乐评界青睐。  

《谜语变奏曲》肯定能算埃尔加最出色的管弦乐名曲了。它由“谜语”主题和14 段变奏组成,每段变奏都用某个人的名字或爱称的缩写字母作为小标题,这些人包括埃尔加本人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形形色色的朋友。在这首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气韵生动、情趣多多的作品中,埃尔加充分显示了他无比高超的管弦乐手段,一笔笔刻划都极为精湛,简练而传神。我敢说管弦乐语言从来不曾这样完美过。听这样的音乐,听巴比罗利的这个演录,你应该不会无动于衷。  
  
哈莱乐团如今不太活跃,然而它在巴比罗利执棒期间(1943—1968),曾经是英国诸乐团中弦乐音色最洁净秀美的一个,有过那样一个辉煌的往昔。

173
Sir Edward Elgar:Cockaigne Overture, Op. 40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For Strings, Op. 47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Allegro piacevole
        Enigma Variations, Op. 36: Introduction (Enigma Theme)
埃尔加:安乐乡序曲、谜语变奏曲、为弦乐的序奏与快板
Sir Andrew Davis/BBC Symphony Orchestra
安德鲁戴维斯指挥BBC交响乐团  
Teldec 9031 73279-2  




戴维斯收录了埃尔加最受欢迎的作品,并借由BBC交响乐团注入了新的精神。在“安乐乡”最开头,有着很少见的轻盈与明亮,在每个对比的乐段都有强烈的风格;在“谜语变奏曲”的对比中也有同样的表现。在“安乐乡”和“谜语变奏曲”的终乐段加入管风琴的伴奏感觉很好,很高兴在巴比罗利后有如此好的继承人。在各方面这都是好唱片!
TOP
27#

174
Elgar:  Cockaigne overture、Falstaff  
埃尔加:安乐乡序曲、法斯塔夫
汉德利(Vernon Handley)指挥伦敦爱乐
EMI CFP 40313  




  
“法斯塔夫”是埃尔加最困难的管弦乐曲之一,但汉德利谨遵埃尔加乐曲的指示,指挥出瑰丽无比的演奏,乐段间的衔接处理颇见功底。伦敦爱乐的演奏也颇富表现力,强烈的节奏很有生气。录音亦在水准以上。

175
埃尔加:引子与快板、弦乐小夜曲  
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和阿莱格里四重奏团  
EMI CDC7 47537 2




巴比罗利热情的音乐语言,和伦敦交响乐团精致的弦乐演奏,成就了埃尔加这两首杰作,而录音针对弦乐部分,有令人激赏的表现,是一张绝不可错过的超高水准唱片!

176
Elgar:Symphony No. 1、 Cockaigne Overture
埃尔加:第一交响曲、安乐乡序曲  
Sir Georg Solti/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索尔第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London 421 387-2  


  
在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为浪漫主义理想苦苦挣扎的最后几位大作曲家中,有一位就是英国人埃尔加(1857-1934)。  

这种矢志不渝的浪漫派态度很容易被看作是落伍、保守,并认为他缺乏创意。然而事实上埃尔加的音乐语言是难以归类,极为个人化的,所以才有“埃尔加式”的美称。这语言,这个性,部分地是由于他那英国式的高尚的固执,部分地,也体现在他制造音响色彩的魔术师般的高超手法上。很少有几位作曲家能够有他那样的驾驭管弦乐的能力。  

《第一交响曲》是很辉煌的,听起来有点赞美诗的味道,波澜壮阔,虽然首乐章的开头充满沉思和忧伤的气氛。引子的曲调是哀婉动人的。在后面的发展中,色彩逐渐地壮丽、饱满,越来越显得精神抖擞,跃跃活力,充沛得满篇横溢,简直是要在每一个乐句上都冲动一番。  

音乐会序曲《安乐乡》(又名《在伦敦》)要算埃尔加最流行的作品了。在瓦格纳式的(譬如《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丰富、绵厚的乐队织体里,埃尔加竟毫无顾忌地让它淌泄出那么多精美而天真的旋律之流!许多英国人当年曾颇为这首曲子的问世而感到自豪,那种种表情激动的惊讶和欢呼,即使今天看来也不觉得可笑。

177
埃尔加:第一交响曲
詹姆斯贾德(James Judd)指挥哈雷管弦乐团
Pickwick PCD 2019  




贾德在指挥埃尔加第一交响曲前,花了极大的功夫去读谱,由这张录音来听贾德似有所领略。在面对许多复杂的速度变化时,他依然能以良好的结构性,井然有序地一一呈现出来,而不会流于滥情或手忙脚乱的场面。哈雷管弦乐团的弦乐原本就相当出名,尤其在弱音的表现格外出众。埃尔加的这首交响曲极具音响性,发烧的味道本片处处可闻。

178
埃尔加:第二交响曲  
汉德利指挥伦敦爱乐
CFP CD-CFP9023  




汉德利成功地传达出埃尔加音乐独特流畅的线条感,和高潮热烈的处理,他的诠释不逊于先贤德里安博尔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因此使得这个版本突显在其他之上。音色温暖,而终乐章的管风琴则予人鲜明的印象。

179
Elgar: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Serenade for Strings
埃尔加:引子与快板、弦乐小夜曲
Vaughan Williams: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The lark ascending
沃恩·威廉斯:绿袖幻想曲、云雀飞翔、塔利斯主题幻想曲  
Christopher Warren-Green/London Chamber Orchestra
沃伦—格林指挥伦敦室内乐团  
Virgin VC 7 90819-2  



这可能要算迄今为止Virgin 唱片最可爱的一张了。  

埃尔加的这两首供弦乐队演奏的小型作品,如今已是音乐会名曲,像他的《谜语变奏曲》一样受欢迎,演出频繁,唱片录音也多得数不清。除了沃伦—格林的这张,另一个最佳版本的荣誉当属巴比罗利(EMI CDC7 47537 2 )。两张唱片的曲目基本相同,只是巴比罗利那张在埃尔加名下多了《悲歌》和《叹息》,却少了沃恩·威廉斯的《云雀飞翔》。

说到沃恩·威廉斯,这里的三首曲子无疑比他的交响曲更出名,也更好听。采用英国民歌写成的《绿袖幻想曲》,其旋律肯定是家喻户晓了;小提琴和乐队的《云雀飞翔》也富有英国民歌风味。小提琴代表那只“云雀”,以一连串的颤音穿梭于乐队,构思精巧,音乐相当抒情;《塔利斯主题幻想曲》是沃恩·威廉斯此类作品的佼佼者,其主题来自16 世纪英国作曲家托马斯·塔利斯的一首赞美诗,用三组弦乐队演奏。此曲独特而富有温馨、肃穆的古典魅力,是真正确立英国音乐风格的杰作之一。  
  
在这张唱片里,年轻的沃伦—格林既担任指挥,也是乐队的首席。《云雀飞翔》里他的小提琴非常迷人。

180
埃尔加:海景  
贝克女中音
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EMI CDC 7 47329-2  



  
这是一张充满温馨情感的唱片。和杜普蕾一样,贝克是少数能在唱片上创造出现场演奏生命力的音乐家。她的嗓音温暖,使人有安全感,而音乐与歌词的相辅相成,更是令人喜爱的主要原因。巴比罗利的功劳亦不可没!

181
Elgar: The Dream of Gerontius  
埃尔加:杰隆修斯之梦
Gedda, Watts, Lloyd, Baker
瓦茨、盖达等人演唱,约翰奥尔迪斯合唱团  
博尔特(Boult)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  
EMI CDS 7 47208-8(2)  




这不是一个通俗的剧码,博尔特在此所做的录音,实现了埃尔加迷自立体声时代以来的长久愿望。盖达所饰的杰隆修斯有了新的诠释角度,而饰演天使的瓦茨声音甜美,与之搭配非常完美,两人的对唱是全剧最迷人的地方。

182
Sir Edward Elgar :Scenes from the Saga of King Olaf, Op. 30
埃尔加:奥勒佛国王的传奇  
Brian Rayner Cook (Baritone), Philip Langridge (Tenor), Teresa Cahill (Soprano) 等人演唱
Vernon Handley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ondon Philharmonic Chorus
汉德利指挥伦敦爱乐
EMI Dig.CDS7 47659-8(2)



  
埃尔加这个作品录于1987年,是他作品中最迟被灌录为唱片的曲目。而汉德利这位当今的埃尔加权威,此举更是立下了一个里程碑。汉德利认为此曲是埃尔加旷世巨作“谜语变奏曲”之前最好的一个作品。除了三位主角精彩的演唱外,伦敦爱乐合唱团的表现亦非常的夺目!

183
Elgar: Saga of King Olaf/The Black Knight/Spanish Serenade/The Snow
埃尔加:“黑武士”清唱剧等  
Teresa Cahill, Philip Langridge, Brian Rayner Cook等人演唱  
Sir Charles Groves/Liverpool Philharmonic Choir,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格罗夫斯指挥皇家利物普爱乐/合唱团  
Vernon Handley/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horus  
汉德利指挥伦敦爱乐/合唱团
EMI 7243 5 65104 2 5  



  
《黑武士》是埃尔加第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创作于结婚后的一年内,他的妻子爱丽丝对本曲的创作贡献良多。这出合唱剧是典型的英式爱国歌曲,充满了欢愉、自信和胜利的乐耀。但若谈心中深处的探讨及黑暗面的描述,埃尔加的功力显然不足。指挥格罗夫斯确实把握住明快清朗的演奏,表情苍劲、活力充沛,实在精彩。录音的优异性更给人爽朗的感受,使你在聆听后回味无穷。

184
Maurice Emmanuel:Sonatine for piano No 1, Op 4 ("Bourguignonne")  
莫利斯-埃马纽埃尔:布尔吉隆小奏鸣曲
彼得-雅各布斯(Peter Jacobs)钢琴  
Continuum CCD 1048  



  
这张CD 非常值得推荐!理由有三:第一、它介绍了一位有天份的无名法国音乐家,他在法国音乐学院时是德彪西的学生;第二、这张演奏充分表现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会让你忘记了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第三、它是用类比母带录制,在精心地转成CD,音乐栩栩如生!第一首曲子是怀念故乡布尔吉隆所作;“田园奏鸣曲”中,有模仿鸟鸣,并运用贝多芬“田园”第二乐章的主题为结束。后面的乐作是非常印象派的,有德彪西的影子。雅各布斯营造了很好的音乐气氛,也充满了生命力。不可错过!

185
De Falla: The Three-Cornered Hat, El Amor Brujo  
法雅:三角帽、魔法师之恋  
Huguette Tourangeau, Colette Boky  
波姬、陶兰葛奥演唱  
Charles Dutoit/Montréal Symphony Orchestra, 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ontréal
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Decca 410 008-2  



二幕舞剧《三角帽》是法雅最富魅力的作品。剧情取自阿拉贡的同名小 说——那也是西班牙的文学名著,说的是一个关于男女偷情的极为幽默的故 事。音乐也是幽默而泼辣的,并且在这种嬉戏和调侃的进行中,很容易形成 火爆、奔放的舞蹈场面。在打情骂俏和种种恶作剧中,法雅把西班牙民间音 乐中的安达卢西亚风光和奇异的乐队效果调和得如此之好,配器生动而丰 满,甚至低音管在这里也派上了大用场,仿佛在扮唱年轻风骚的磨坊主之妻 的女高音之外,还有一个用低音管来代表的男低音的声部,就是那位来向女 主人求爱的戴三角帽的老年官吏——既老当益壮又老不正经。《三角帽》的 几段主题音乐已经成为西班牙音乐的象征了。

成为这种象征的,还有《魔法师之恋》。这是法雅另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独幕舞剧。
  
这张囊括了法雅两部芭蕾全曲的唱片最让迪图瓦风光了,演奏无比精彩、热烈,始终洋溢着放荡不羁的西班牙式的卖弄风情,而录音也是 3D 片中数得着的几张极品之一,乐队、人声、拍手或跺脚,一切都栩栩如生。只要 一听《三角帽》开头那阵急促而颇有煽动性的鼓号声,你就没法不喜欢它了。

186
Gabriel Fauré: The Complete Music for Piano  
福雷:钢琴作品全集  
凯瑟琳-斯托特(Kathryn Stott)钢琴
Hyperion CDA 66911/4



这套四张一套的《福雷钢琴作品全集》是福雷去世150周年的纪念CD,非常具有纪念价值。福雷钢琴作品受肖邦的影响极大,他把每一个纤细的感触发挥在每个音符中。但他的作品之创作铺陈,乐曲进行复杂程度和键盘上涵盖面之广,都足以让一些人却步。钢琴家斯托特表现出福雷作品的歌唱性,散发出一种浪漫的诗意,当然斯托特不落俗套的诠释以及无懈可击的技巧,更是让人百听不厌。

187
Faure: Violin Sonatas Op. 13 & Op. 108/Frank
福雷: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ARTHUR GRUMIAUX/PAUL CROSSLEY  
葛鲁米欧小提琴/克罗斯利钢琴
Philips 426 384-2  



  
福雷的室内乐作品是非常精致的,给人的印象是好像它们的每一个音符 都经过了再三的斟酌和推敲,没有什么地方是漫不经心,或者打打马虎眼儿 可以对付过去的。两首动听而完美的小提琴奏鸣曲很好地代表了福雷这种学 院派的室内乐风格,尤其是 e 小调的第二首,更为含蓄、凝练,功力深厚。而 A 大调的前一首则更多些浪漫情怀,有春天里柳枝婀娜般的优美。福雷音 乐很少有大风大浪的气象。也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好的交响乐作曲家。然而以 室内乐的比较恬静、平和的形式去处理那些细腻而复杂的情绪变化,令乐思 婉转而伸张,福雷还是很有一手的。这一点,你一旦拿它比较过德沃夏克或 者柴柯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就很容易显示出来了。

本世纪小提琴名家中的葛鲁米欧也是个学院派。有些人把学院派理解为保守、呆板是片面的,我眼里“学院派”倒常常是个褒意的词哩,它意味着 精深、典雅,而且动必有方。福雷明白他自己写下的每一个音符,而我还相 信,葛鲁米欧也明白他拉出的每一个音符。如此这般,小提琴的音色自然就 漂亮起来了,而不需刻意的炫技。

188
Fauré: Violin And Piano Works  
福雷:第一、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皮埃尔·阿莫雅尔(Pierre Amoyal)小提琴
罗热(Pascal Rogé)钢琴
Decca 436 866-2




小提琴家Pierre Amoyal和钢琴家Pascal Rogé在这张福雷的“小提琴奏鸣曲”里的表现十分的索尔蒂潇洒而具有现代感,他们和传统拉丁式的柔美与梦幻相去甚远。Amoyal的音色是艳丽无比,充满现代情韵,Rogé的钢琴合作无间,不但充满了浪漫的思绪,亦将福雷作品中的深邃内涵表露无遗。土国您还未曾听过福雷音乐的可爱之处,不妨就从这张CD开始!

189
Fauré: La Chanson d'Eve and other songs  
福雷歌曲集
贝克/次女高音\帕森斯/钢琴  
Hyperion CDA 66320



在这张唱片里,贝克呈现了极具魔力的诠释,总共收录了28首福雷长期创作生涯的代表作,早期片子所附的资料小册子虽然有些错误,但是无伤大雅,她那炽热、魔幻的唱腔及宣布退休的金嗓,以及帕森斯令人赞叹的感情掌握,仍使本片具高度收藏价值。

190
罗伯特·费法克斯(Robert Fayrfax): Missa O quam glorifica; Ave Dei Patris filia
Andrew Carwood指挥Cardinall's Musick  
ASV CDGAU 142



  
记得音乐史课本上所记载,谁是都铎(Tudor)时代音乐之父?费法克斯(Fayrfax),可能这个名字连音乐系研究所的学生都不知道,拜今日录音工业发达之赐,我们终于有机会正视这位音乐家之作曲功力,我们从这音乐中可了解本来很简单的教会音乐,后来如何逐渐变成复杂,式样繁多的音乐。这张录音研究价值是大于其它音乐价值。

191
John Field: Piano Concertos, Nos. 2 & 3  
费尔德: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  
奥康纳(John O'Conor)钢琴  
Charles Mackerras/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
马克拉斯爵士指挥苏格兰室内乐团
Telarc CD 80370



  
约翰奥康纳曾和新爱尔兰室内乐团录过费尔德这两首钢琴协奏曲,然而他在Telarc这个版本的成就,无论在演奏或录音方面皆有大幅的改善,温暖、平衡的声音使音乐充满着韵味。奥康纳的古典式浪漫相当浓厚,触键十分自由自在,将音乐处理幅度处理得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号协奏曲的慢板,优秀的录音将音乐的强弱控制非常清楚地呈现,音质清晰透明,这是一张非常有个性的录音。

192
Ferranti:Guitar Music
费朗蒂:奥赛罗罗曼史幻想变奏、韦伯最后的沉思夜曲等
西蒙温贝尔格(Wynberg)吉他  
Chandos CHAN 8512




这是一张值得献给普天下吉他爱好者的唱片。 费朗蒂,是19世纪一位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兼诗人,而他在吉他音乐的创作上,散发着天才的光芒。而今,西蒙温贝尔格精湛的吉他技巧,发扬光大了费朗蒂的音乐作品。吉他的声音录得非常的真实。

193
Flotow: Martha
弗洛托:歌剧“玛尔塔”全曲  
Lucia Popp, Doris Soffel, Siegfried Jerusalem, Karl Ridderbusch
波普、索费尔等人演唱  
Heinz Wallberg/Bavarian Radio Chorus, Munich Radio Orchestra  
温贝尔格指挥巴伐利亚管弦乐团和合唱团  
Eurodisc 74321 32231 2



  
弗洛托(Flotow)的“玛尔塔”是一出非常迷人的歌剧,但却常被忽略,不似吉伯特和苏利文的作品那么的受人瞩目。其实“玛尔塔”的情节引人入胜,不时穿插的诙谐透露出作曲者的机智。而人们对此歌剧最大的记忆,便是剧中那首动人的“夏日最后的玫瑰”。

194
John Foulds: Quarttetto Intimo, Aquarelles, Etc / Endellion Qt  
约翰福尔兹:第九、十弦乐四重奏、水彩画
Endellion String Quartet  
Endellion弦乐四重奏
Pearl  SHECD 9564  




约翰福尔兹(John Foulds)美国人,早期从事严肃音乐的创作,但后来却以轻音乐著名。1930年,他远走印度,但仍然持续他自青年时期的四重奏创作。本唱片的曲目即为他当时的饿作品。这张唱片是担任演奏的Endellion弦乐四重奏第一张唱片,成绩斐然,使得他们成为一个颇令人期待的乐团。
TOP
28#

195
让-弗朗塞(Jean Francaix): L'Horloge De Flore/Satie: Gymnopédie No.1,3/ibert: Symphonie Concertante
de Lancie双簧管
André Previ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RCA GD 87989  



  
L'Horloge De Flore是组曲的形式,共分七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非常柔和而精简。这是为纪念林奈(Linnaeus)而写,非常迷人的音乐!de Lancie令人愉快的演出,和乐团完美的配合,再配上好的录音,使这张唱片成为唱片迷必备的好唱片。另外,“裸体歌舞”(Gymnopédies)是德彪西改的管弦乐版,它可说是表现不凡的返场之曲。

196
Cesar Franck :Symphonic Variations, for piano & orchestra (also arr. for 2 pianos)
弗兰克:交响变奏曲
柯曾(Clifford Curzon)钢琴
Sir Adrian Boult/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博尔特指挥伦敦爱乐  
Decca 433 628-2  




柯曾的这张录音在60年代是音响测试片,在40多年后的今天这仍是最好的版本。整张录音清新自然,诗般的旋律洋溢其中。尤其是他乐句间的换气非常清晰显明,转录成CD后完全保留原貌。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亦是无法拒绝的好诠释版本。

197
Franck:D'Indy
弗兰克:d 小调交响曲  
Pierre Monteux/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蒙特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RCA 86805-2-RG




弗兰克(1822-1890)是比利时人,但因为定居巴黎,通常被当作法国作曲家。由于长期从事教堂音乐,担任管风琴师(这个经历与布鲁克纳有些 相像),他的作品气势宏伟,富有浪漫的神秘色彩。也几乎就像布鲁克纳那 样宽厚忍让,与世无争,既拙于表现自己,又不善笼络舆论,弗兰克生前未 能得到与他的成就相称的名望。首演于他逝世前不久,竟也是一场惨败。当然,如今它已是交响曲家族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曲目之一,成为演奏和录音的热门。

这首交响曲的三个乐章都不短,总起来有将近 40 分钟。首乐章引子的 主题很出名,是曾让贝多芬、李斯特和瓦格纳都深感兴趣的那种疑问乐句。 它意味深长,引出后来一系列答复的尝试,然后逐渐变得精神抖擞,热烈而 肯定。忽然这一切都在表现出渴望的对比乐段中得到安抚了。那气息宽广, 犹如辽阔的海岸,像海浪绵绵,又像海鸟翱翔,旋律温柔、亲切,无比醉人。

全面而论,蒙特这张唱片好过我原先很推崇的富特文格勒版(London 417 287-2),那也是个幅度相当宽广,演绎激动人心的名演奏。可惜终究是单音片。
  
唱片上另有丹第的《法国山歌交响曲》和柏辽兹的《比阿特里斯和本尼迪克》序曲,均由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录。

198
Franck: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郑京和小提琴,拉杜卢普钢琴  
Decca 421 154-2




郑京和与卢普搭配堪称一绝,演奏自然流畅,线条明快,把听者带入他们合作愉快的音乐世界里。录音品质如同演奏般的生活化,不矫柔造作,音色明亮,整体感十足。

199
Franck, Ravel: String Quartets  
弗兰克:D大调四重奏  
Fitzwilliam Quartet 弦乐四重奏  
Decca 425 424-2  



  
弗兰克的四重奏气势颇大,他总在如此基本的编制中注入不单纯的管弦乐法,也就因此使得弗兰克的室内乐作品有着最深奥的内容。而Fitzwilliam弦乐四重奏力克技巧上的挑战,终至有成。这是80年代最重要的一张室内乐唱片。
TOP
29#

200
Galuppi Baldassare:Motets  
巴尔达萨雷-加卢皮:牧歌集  
Il Seminario musicale演唱
Virgin VC 5 45030-2  



  
加卢皮,又是一个只有出现在音乐史课本中的名字活生地出现在Virgin公司Veritas系列。加卢皮是18世纪维也纳当地音乐家,也是教堂的音乐指导,因为他曾在圣彼得堡待过一阵子,所以音乐中有一点不自觉的淡淡俄罗斯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音乐曾是交响曲大师海顿的最爱,这个牧歌集的录音是一种古典与乡土糅合的式样,Il Seminario musicale除了活生的戏剧性外,将乡村朴素无华的气氛,赋予一种嘲讽的趣味。

201
Gershwin:Rhapsody in Blue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格什温(George Gershwin)钢琴
Michael Tilson Thomas/Buffa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ew York Philharmonic
托马斯指挥哥伦比亚爵士乐团、纽约爱乐乐团
CBS MK 42240  



  
格什温的充满美国式朝气的旋律总是能够一下子就打动听众。美国式的抒情,美国式的洒脱,美国式的异想天开,这些都是格什温音乐带给我们的最富有特征的精神素质。这张唱片上的两首格什温代表作,无疑也是美国音 乐的代表作,十二分地流行了。若论音乐的潇洒,我可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 曲子能比《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更做得神采飞扬了。  
  
《蓝色狂想曲》是唱片演录的热门。托马斯的这个版本非常特别:这里面弹钢琴的竟然是作曲家本人!  
  
我们知道,格什温最初就是一个很出色的钢琴家。1925 年他亲自演奏了《蓝色狂想曲》的钢琴版,并且留下一个相当不错,足够清晰的录音。因而到了 70 年代,托马斯另辟蹊径,指挥乐队为这个钢琴版录音配上了管弦乐, 配得丝纹不差,很能以“假”乱真。听起来,它比我们通常听到的历时 15 分钟以上的《蓝色狂想曲》演奏得快些,只有 13 分钟。你或许不太习惯这速 度,而我也不敢肯定它更符合格什温本意,毕竟当他独奏钢琴时是并不需要 给乐队发挥留出时间余地的。不过,我倒敢说,比起速度正常,而且也是极 为精彩的伯恩斯坦的名演奏(CBS MK 42264),托马斯的这张爵士味更足, 乐队的配合显得更洒脱些。

202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An American In Paris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Leonard Bernstain/New York Philharmonic,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伯恩斯坦钢琴兼指挥纽约爱乐及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CBS MKY 42611




格什温这两首乐曲版本多得不可胜数。伯恩斯坦以一个美国人之身,道地的诠释这些作品,究竟不同于其它版本,而他对美国爵士音乐的推展自有其权威。“蓝色狂想曲”中,伯恩斯坦亲自钢琴弹奏,从中一窥其钢琴才华应是本唱片的最大特色。

203
Gershwin: Porgy and Bess  
格什温:波吉与贝丝  
Willard White, Leona Mitchell, McHenry Boatwright, Florence Quivar  
怀特、米歇尔等人演唱
Lorin Maazel/Cleveland Orchestra Children's Chorus, Cleveland Orchestra Chorus
与捷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及合唱团
Decca 414 559-2(3CD)  





1935 年首演后不久便让年轻的格什温名扬天下的,就是这部人称“美国 的《卡门》”,描写黑人青年爱情挫折的三幕歌剧。作曲家的弟弟艾拉·格 什温撰写脚本,歌词非常出色。而且,剧中角色都是黑人,也首开歌剧史的 先例。
  
故事讲的是美国某城镇黑人区的一条街,在那里黑人聚赌、打架是常有 的事。但这天傍晚的打架出了人命,事情便闹大了,肇事者克隆畏罪潜逃, 撇下了他的情妇贝丝,与赢了钱的波吉一处躲避,渐而相爱,令苦难的人生 开始有了些甜蜜。但天有不测风云,贝丝又被克隆劫走,造成心灵上的巨大 伤害。波吉后来杀死了克隆,为此坐牢多年。出狱后的波吉,不知贝丝流落 何方,一味地等待、等待而近乎无望......

美国式的音乐,热闹而动听。开场不久便有一曲带点慵懒和忧郁的美妙情歌《夏日时光》——它如今已经是美国流行歌曲中的一首经典了。
  
然后是赌博,打架,叫喊,口哨声,警笛呼啸,坛坛罐罐被砸烂......当然还有歌唱爱情,有人们的激动、陶醉和痛苦,有大量的爵士乐、蓝调、黑人灵歌等等。在美国长大,而且惯常是指挥美国乐团的马捷尔,借助这个咄 咄逼人的精彩录音,把剧中一切都搞得很真切,很生活化,也很出舞台效果。

204
Gershwin: Porgy and Bess
格什温:“波吉与贝斯”
White · Haymon · Blackwell · Baker 等人演出  
拉图(Sir Simon Rattle)指挥伦敦爱乐(LPO)  
EMI CDS 749568-2




  
这张EMI的数位录音《波吉与贝斯》,拉图和伦敦爱乐充分捕住格什温丰富的节奏,及爵士乐的自由本质。他和乐团极为大胆,运用相当随意的弹性速度,因而造成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合唱团出色,而主角亦演唱出第一流水准,录音维持EMI一贯高水准,恐怕是Decca版外最佳选择。

205
Orlando Gibbons: Church Music  
O.吉本斯:教堂赞美诗和圣歌集
伍尔斯坦(David Wulstan)指挥Clerkes of Oxenford合唱团  
Calliope Records 9611



  
O.吉本斯,17世纪英国管风琴家,也写作了为数很多的宗教歌曲。而这张唱片最为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录音效果,早期音乐的平凡与单调却因杰出的录音而显得栩栩如生,有很不错的平衡感与共鸣。

206
Giuliani: Guitar Concertios Nos. 1 & 3  
朱利亚尼:第一吉他协奏曲、第三吉他协奏曲  
罗梅罗(Pepe Romero)吉他
Neville Marriner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
Philips 420 780-2
  



一个很不出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通音乐辞典上都很难找到他的名字, 却正经有两首好听的曲子呢!我不懂,为什么在听到这张唱片之前,竟从来 没有人对我提起过朱利亚尼(1781—1829)这个人和他的这两首吉他协奏曲?  
  
这里面有热情,有意境,有生命气息,有地中海的明媚和西西里岛的乡 村风味,而且也有流畅而优美动听的旋律,有独奏吉他的精彩表现,也有吉 他和乐队之间充满戏剧性的嬉戏、逗趣。在 A 大调的前一首里,首乐章引子 部分的乐队导奏,勇武而欢悦,让人想起莫扎特和罗西尼的那些英姿勃发的 歌剧序曲。华彩段里,吉他有多姿多彩的风光,弹出那仿佛光斑闪烁、琳琳琅琅的一片悦耳之声。  
  
事实上,当年的朱利亚尼就是弹吉他的高手,这方面的名气倒是比他作曲大得多。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看成是我在赞美当今的吉他高手罗梅罗,因为他在这张唱片里弹得实在精彩,几乎要让我觉得这两首曲子是为他作的。唱片的录 音也鲜活无比,不仅让吉他清凌至极,也让圣马丁乐团一向迷人的弦乐音色 格外滋润,犹如绿叶扶衬着五彩缤纷的鲜花。

207
Alexander Glazunov:Violinkonzerte
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
海飞兹(Jascha Heifetz)小提琴
巴比罗利(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爱乐  
EMI mono CDH 7 64030-2  



  
这是海飞兹1934年的录音,作曲家当时尚在世。海飞兹的表现比他后来在芝加哥的录音还要出色!音色温暖而呼吸自然,可惜声音听起来有些灰暗,而且在华彩乐段一开始时,曾有琴声太近的压迫感。但不可思议的是,录音非常清楚而且音色甜美,这张CD是本曲目的首选!

208
Gluck: Iphigénie en Tauride  
格鲁克: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Thomas Allen [baritone], Diana Montague, Sophie Boulin, Colette Alliot-Lugaz, Danielle Borst, et al.  
蒙塔古、阿伦等人演唱
John Eliot Gardiner/Lyon Opera Orchestra  
加迪纳指挥里昂歌剧院乐团及蒙特威尔第合唱团  
Philips 416 148-2(2CD)




1799 年首演的四幕歌剧《伊菲姬尼在陶里德》,是格鲁克 5 年前另一出 歌剧《伊菲姬尼在奥里德》的姊妹篇,同样是取材于古代希腊神话,接着上 回的《奥里德》,继续讲述希腊军队统帅阿伽门农之女伊菲姬尼,流落他乡 陶里德后的遭遇。其胞兄奥瑞斯特在杀死母亲后,也辗转漂泊至异乡陶里德, 因在神庙中盗取圣像被捕,眼看有杀身之祸。身为神庙祭司长的伊菲姬尼, 终究是让手足之情占了上风,设计谋救走奥瑞斯特,双双返回故乡希腊。总 之,这是个人间亲情和道德义务的古老冲突,剧情曲折而悲壮,音乐充满人 情味,而且极富戏剧表现力。
  
尤其是在利用管弦乐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这方面,格鲁克的《陶里德》创下了一个不朽的先例:当奥瑞斯特杀母之后来到陶里德,在被问及此事时, 隐瞒真情而又故作镇静,这时候却从乐池里响起一阵不自然的、焦躁不安的 管弦乐,戳穿了奥瑞斯特的假相。格鲁克对此的解释,后来成了歌剧史上的 一句名言:“奥瑞斯特是个说谎者,但管弦乐队不说谎。”  
  
加迪纳的这个演出本,歌唱、乐队乃至录音,样样堪称完美无瑕。蒙塔古的次女高音既敦厚又温馨明亮,把伊菲姬尼的朦胧而复杂的情感恰如其分 地表现出来。

209
Goldmark:Rustic Wedding symphony
戈尔德马克:乡间婚礼交响曲  
Previn/Pittsburgh Symphony
普列文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  
EMI ASD 3891  





“乡间婚礼”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萨巴女王》并称为戈尔德马克的3首伟大乐曲,一向享有不坠的盛名。布拉姆斯曾力赞过“乡间婚礼”交响曲的成就。乐曲以一组简单的变奏揭开序幕。普列文明快的节奏,交待出天真明朗的心情。

210
Gounod:Faust  
古诺:浮士德  
Hadley, Gasdia, Ramey, Mentzer, Agache, Fassbaender  
哈德列、加斯迪亚、拉梅、门采尔、阿加什、法斯班德尔等人演唱  
卡洛-里齐(Cario Rizzi)指挥威尔士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WNO)和合唱团  
Teldec 4509 90872-2




  
卡洛-里齐指挥的《浮士德》是十分具有革命性的。充分表现出歌德剧中的人性面,这点恐怕以前所有《浮士德》录音皆难望其项背。当然这张CD有一组极强的卡司,加上活生感性的录音,使它在历史上能占有一席地位。里齐的歌剧语法亦十分巧妙,无比的纯粹及高贵,是极为自然、流利的演奏,没有丝毫的勉强。气氛的制作上也很巧妙,能打动聆听者浓厚关怀之情。在整个音乐的设计与演出上,无人能出其右。

211
Enrique Granados:SPANISH GUITAR RECITAL  
格拉纳多斯:西班牙之歌、格拉纳达等  
布里姆(JULIAN BREAM)吉他
RCA 74321 17903-2  




在企鹅三星带花的吉他领域里,吉他大师朱利安-布里姆独占熬头。这张格拉纳多斯的西班牙音乐有布里姆独特的热情,尤其是第五号西班牙舞曲更是光芒四射,大师风范令人赞叹。在这张新版里,除了阿尔贝尼斯的选集之外,还加收录的罗德里戈的西班牙音乐,同样也荣登三星带花;一张中价CD双带花,实在划算!


注:图片是再版CD

212
Enrique Granados:Music of Spain
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Cuentos para la juventud、Tonadillas al estilo antiguo等
布里姆(JULIAN BREAM)吉他
RCA  09026 61608-2  




这是一张少见杰出的吉他录音。布里姆尽情的挥洒令人刮目相看,请特别注意,在西班牙舞曲中,布里姆吉他的极弱音的技艺高超,而此时除了乐器声外就是留白,造成一种很奇怪的空间感,这是整张唱片最具魅力的地方。

213
Granados: Goyescas No1-6; Valses poéticos H147  
格拉纳多斯:浪漫场景、戈雅之画(全曲)、根据西班牙流行歌曲改编的6首钢琴曲
拉罗查(Alicia de Larrocha)钢琴  
Decca Dig./Analogue 433 920-2  





在《戈雅之画》中,拉罗查运用一种特殊的内省和温柔来诠释。整张唱片无论是诠释上,或录音上都给人已经无法超越的印象!在前奏曲中,拉罗查自然的和声让我们好似置身吉他的音乐天地里,又象是处于晚风习习的西班牙黄昏中,好听!

214
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歌
Schola Hungarica演唱
多希索伊(Laszl Dobszay)与杨卡-森德赖伊(Janka Szendrei)指挥  
Haemonia Mundi HMA 190 3031  




  
这张CD是在布达佩斯的一座教堂录制,庄严的歌声悄悄地扬起,汇进美丽的音流;渐渐的,美丽的和声充满了整个教堂。在突然间,你似收到了由中世纪传来的宗教讯息,而沉醉在一片朦胧之中,但冥想的美感确完全征服了你。透过了声乐,走过一趟丰富的心灵之旅,思绪得到了净化。格里高利圣歌是一种传统的单声经文颂,回荡在教堂里的遥远清新的和声,给你无垠的和谐和温柔。

215
Grieg: Piano Concerto; Lyric Pieces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罗南-奥阿纳(Ronan O'hora)钢琴
James Judd/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詹姆斯-贾德指挥皇家爱乐
Thing TRPO 24  





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无论对钢琴家或指挥、乐团而言都是一大挑战,他将钢琴上八十八个黑白键完全用上,彻底地发挥钢琴的器乐特性及功能,奥阿纳的演奏,气质高贵,在旋律的歌唱上,加上了淡淡的北国冷冽。管弦乐的控制在贾德的手下十分的沉着,优美的结构与音型令人回味无穷。  

216
Grieg: Peer-Gynt-Suiten 1 & 2; Aus Holbergs Zeit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二组曲、霍尔贝格时代、十字军西古尔组曲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419 474-2




在把斯堪的那维亚民族音乐和他个人的抒情气质所作的融汇中,格里格是既成功地代表了某种说法的北欧风格,也充分展示了他本人音乐上的内 秀。尽管德彪西曾对他有过辛辣的讥讽,说他甜得让人发腻。但显而易见, 一百年来,听众并未对他感到腻味。《培尔·金特组曲》至今仍是最受爱乐 者喜爱的音乐会曲目之一。  

《培尔·金特》本是易卜生写的话剧,格里格 1874 年应邀为此剧配乐。 我们今天惯常听到的《培尔·金特》,则是格里格后来从戏剧配乐中编出的 两套交响组曲。它们各是四首曲子,尤以第一套的四首,“晨曲”、“亚瑟 之死”、“安尼特拉之舞”、“在山神殿”和第二套的末曲“索尔维格之歌”, 最为动听。  
  
格里格还为比昂森的历史剧《十字军西古尔》作过配乐,并从中选出三 首曲子编成一套组曲。第三首“效忠进行曲”神气十足,相当著名。

五乐章的《霍尔贝格时代》是作曲家为纪念那位丹麦作家诞辰两百周年 而作,最初以钢琴组曲的形式问世,而今通常用弦乐队演奏。此曲仿效 18 世纪风格,有古色古香之美。
  
卡拉扬的这张唱片无可争议地好,演绎抒情而精神抖擞。录音虽不是多么轰轰烈烈,但却十分清朗宜人。

217
Grieg:Piano Sonata · Lyric Pieces, Opp. 43 and 54  
格里格:钢琴作品集
Leif Ove Andsnes钢琴
Virgin VC7 59300 2




就因为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 格里格自然写出了一些了不起的钢琴作品。但很奇怪的,在近年来他的钢琴作品却少有人注意,除了挪威钢琴家Knardal曾在BIS录下格里格钢琴全集外,其他钢琴家,尤其新生代的钢琴家却少有接触。但是Andsnes却要将这件事实改观,他以富有想象力韵律和轻巧的触键,重新将格里格年轻时的作品向大家介绍。这是一个柔美的演奏,飘散着独特的哀愁气氛。

218
Grieg: Lyric Pieces
格里格:抒情小品集  
吉利尔斯(Emil Gilels)钢琴
DG 419 749-2  




一般人都知道格里格写了《培尔·金特组曲》,很好听,却不知道,格 里格还写过许多钢琴小品,也都美丽动人。每一首都像一粒珍珠似的晶莹可 爱,简直可以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相媲美。其实,这一点也没啥好惊讶 的,毕竟格里格的才情本来就是小品化的,小巧型的。亲切活泼的小品和短句,本来就是格里格音乐中的精华,人们之所以喜爱他的根本所在。  

譬如这张唱片上的第七首曲子《挪威舞曲》,才短短的一分半钟,就把 这种舞曲的北欧情调的精要都显现出来了,听来令人耳目一新。也是一分半 钟的《小溪》(第十首),旋律如溪流般潺潺而行,模仿得维妙维肖。第十 二首《向着家乡》,表达一种喜悦的还乡之情,居然是铿铿锵锵,如此这般 的兴高采烈!而到了抒情的第十六首《在摇篮》里,这种思乡怀旧之情,又 被吟唱得那样平和、宁静......总之,这里选出的 20 首小品是各有风光,旖旎 多姿。

吉利尔斯弹贝多芬很出名,触键有力,刚毅果断,是那样的凌厉、豪爽,常有暴风骤雨般的雄浑之势。哪曾想到,在这张唱片里,竟也把格里格的这 些大都带点淡淡愁绪的小曲儿,弹得楚楚动人。看来是大师伎俩不可轻估哩。

此片电平较低,播放时可以稍稍开大些音量。

219
Grieg: Peer Gynt (Complete Incidental Music)
格里格:“皮尔金特”全曲  
Asbjorn Hansli, Vessa Hanssen, Toril Carlsen, Knut Buen等人演唱
Per Dreie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德雷耶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和奥斯陆爱乐合唱团  
Unicorn CD 300 3/4



  
一般所听的《皮尔金特》音乐都只是组曲而已,在此您可尽窥全貌,一次听个够!德雷耶(Dreier)对格里格独特的诠释更影响了他的后继者贾德。主唱、合唱和管弦乐团间的平衡度造就了这个杰出的唱片。重要的还有它清新脱俗的录音,令人耳目一新。

220
Harty:Piano Concerto / With the Wild Geese  
哈提:(1)b小调钢琴协奏曲(2)爱尔兰幻想曲、野鹅行
Binns钢琴  
Bryden Thomson指挥Ulster Orchestra
Chandos Dig. ABRD 1084




哈提这首钢琴协奏曲明显带有浓厚的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但清新的旋律却是属于哈提个人的特质。“爱尔兰幻想曲”和“野鹅行”均有明显的爱尔兰音乐风,非常的吸引人。尤其前者乐器中加入的长笛和竖琴,齐奏出美丽的旋律,有如交响诗般。
TOP
30#

221
George Frideric Handel: Concerti Grossi Op. 6  
亨德尔:大协奏曲,作品六
Yuli Turovsky/ I Musici de Montréal  
尤里-图罗夫斯基指挥加拿大蒙特利尔室内乐团
Chandos CHAN 9004/5/6  



  
指挥图罗夫斯基这次以现代乐器的巴洛克乐团向亨德尔的这首名曲挑战?不错,加拿大蒙特利尔室内乐团“I Musici de Montréal”这个乐团的色彩调成透明、晶亮,精致的演奏,使各声部如同一人所奏,加上乐团所特有的自发性,使得整个音乐散发着一股活力。这张CD出现之后,你几乎可把马里纳,李希特摆在一边,将它列为首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