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画龙何时能点睛?———关于数码流文件重播效果的忧思 [复制链接]

查看: 55137|回复: 172
11#

原帖由 lglgyn 于 2015/11/5 18:42:00 发表
同意0823兄的观点,数播的技术上越是进步,就会越向模拟靠拢,就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神韵。相信这个点晴之笔在未来几年内就会到来!

我觉得数字播放不用向模拟靠拢, 因为模拟本来就不是先进的东西,不值得靠拢.
数字播放和模拟,就好比 单反相机里面的 全幅和半幅,  全幅相机当然可以装 DX的镜头,出DX的效果, 但DX相机不管装什么镜头,都出不了全幅的效果.
TOP
12#

原帖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1/6 8:36:00 发表
1.拿主观的东西进行pk,没有结果和必要,这是认可的。但是音响的目的是听音乐,揭示音乐的艺术魅力,这里面有主观的东西,但不完全是。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乐手的水平有高低一样。
2.lp也许是目前最好声音,即便将来不是了,但模拟原理的结果一定是最好声音。换句话,最牛B的声音只能出自模拟原理,而不可能出自数码原理。就如同最牛B的图片依然出自胶片。

3.说数字可以调整成模拟,或者数

就您的第1、4点,是关于音响设备设计和艺术性问题。
我觉得设备设计的原则应该就是忠实地还原,其他加的渲染都是不应该的,包括对声音的美化,所以设备的设计是纯技术性的,不应该有艺术性考虑(外观设计等除外)。所谓艺术感染力,应该来自于作品和演奏者的艺术,而不是来自于设备。就好象摄影比赛不允许做PS一样,应该忠实还原,才是HIFI本质(HIFI就是高保真的缩写)。当然,目前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数据也许还不够先进,不能完全反映人的听感。
您说的第2、3点,说模拟的声音是最好的。我还是不能认同。
胶片本身也不是模拟的(或者说连续的),它也是由很多个感光银盐颗粒组成的。ISO100的颗粒小一点,曝光慢但颗粒数量多,分辨率高,显得细腻;ISO400的颗粒比较大一点,颗粒数量少一点,分辨率会差点,但曝光快。
现在有人还在用胶片,我认为一是喷大画面需要很高的象素,而同样高象素的胶片远比CCD感光器件便宜。数字单反也有中画幅啥的,很贵了。另一方面可能是喜欢胶片那种味道,但我认为数码后期也是可以模仿那种味道的。
TOP
13#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5/11/6 13:16:00 发表
家电论坛里的那个图片对比,我认为是偷换概念。那张图片,除了脸面的色吧斑不同以外,眼睫毛等部位都是清晰的。所以人们不喜欢它的原因是色斑,和清晰似乎无关。下面这两张才是和清晰度有关。

呵呵  是我的错,没有把概念说清楚。我自己纠正一下。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四个概念:
[1] 对焦正确:你这两个照片可以说是清晰度问题,但更准确说是对焦问题。一个对上焦了,一个没有对上焦(跑焦了);
[2] 分辨率:指有多少象素。这里两个象素应该一样的,普兰老师那两个应该也是一样的。
[3] 清晰度:和对焦准确、分辨率、锐化,都有关系,对焦准确、分辨率高、锐化强,则清晰度高。
[4] 锐化: 普兰老师那两个照片,应该是对于脸上鹊斑部分,做了局部处理,比如说降低锐化程度,适度羽化等。就是通常说的磨皮。  (在PHOTOSHOP里,羽化就是使你选定范围的图边缘达到朦胧的效果。锐化我觉得和羽化是反义词,就是使边缘更清晰的意思。 )
回到主题来,就是太清晰的东西不一定招人喜欢,普兰老师那两张照片,我猜是通过对局部做降低锐化程度并适度羽化处理,然后就形成细腻光洁的皮肤。这本质上降低了清晰度的。
TOP
14#

原帖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1/6 17:18:00 发表
对于器材的设计思想,肯定是忠实还原软件记录的内容。可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器材----无论贵贱,那声音没有音乐性更不用说艺术性了,即便是音响性多突出,可是就是没法听,能说明是忠实还原了吗?如果那演唱者,那演奏者真是你的系统播出的声音,有谁会白扔钱为之出唱片呢?
太清晰还能比真实更清晰吗?赝品怎么也不可能超过原作----图片的拍摄于声音的还原最终是做减法,永远是在失真,只是多少而已。环节越多失真越多。但

[1] 你说的音乐性和艺术性,我不知道是指什么?按我通常的理解,那都是主观的东西。监听的音响设备就是要忠实还原的。如果说钢琴声很美,我宁愿说他是泛音很丰富;如果说大乐队齐奏很美,我宁愿说是动态很大。这才是客观的描述。否则你说的音乐性很好,艺术性很好,我总觉得是你的主观性,那我没办法讨论下去的。因为各人的主观性是没办法统一的,只能由各人喜好。
设备的设计中,不能用艺术的手段。在绘画里面,毕加索可以把人画成方型的,大家说很艺术。在音响里面,你能接受吗?
[2] 太清晰还能比真实更清晰吗?
可以的。你所谓的真实应该是指人眼通常距离看到的效果吧?比如那个照片,人眼通常距离可能看不到鹊斑,但是用长焦镜头或者微距镜头,可以拍的比你通常看到的更清晰。所以你反而觉得不真实了。
这个道理换到音响里面来,也一样的。也许我们听乐队演奏时候只能听到一部分的声音,但设备可以录得更多的信息,然后重播出来,你反而觉得不真实了。结果是,你觉得LP那种缺少了高频和超高频的,动态不足的,反而是更真实的。
但是,撇开人眼、人耳的局限,到底那个是最接近客观真实呢?结论是显然的。第一个照片更真实,数字高码率文件更真实(在不另外加激励等处理的情况下)。
最后编辑shaohua0823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17:48:58
TOP
15#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5/11/6 20:05:00 发表
我的理解也有点偏差。再发一下。这两张的原始象素相差一倍,(模拟)打印在大小一样的像纸上的效果,已经看出有些马赛克了。

如果象素差一倍的话,那就是分辨率不够的问题了,所以导致模糊.
一般打印的话,要求有300PPI,就是每英寸上打印300个点,  至少也要150PPI. 才会清楚.
最后编辑shaohua0823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20:27:17
TOP
16#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5/11/6 22:35:00 发表
一扯到与主观评价有关的讨论,往往会纠缠不清。但声音系统这东西必需和主观评价有瓜葛。但我们得分清主次才好办,很显然,技术是为主观评价服务的。

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是声音系统不可缺少的两条腿。如果主观评价不能满

关于主观和客观问题,我也在深入思考.我提几点看看,是否有助于讨论的深入。
涉及三个概念:客观事实、价值观、评价/喜欢。
客观事实:比如说测量数据,大家是会认可的。有些不能用数据表示的,但大家通过主观可以判断的(注意是判断,不是评价),比如说数字播放比较使用方便等,这也属于客观事实,大家都公认的。
价值观:就是认为什么是好的。比如说,我认为A和B,如果A既可以当A,也可以处理后当B来用;而B只能当B来用,不能当A,那我认为A比较高级。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各人可能不同,也可以讨论。
评价:就是根据事实,按照价值观,进行判断。就好象法庭上,先确认事实,然后寻找法律依据(价值观),进行宣判。对于评价结果(或者说喜好结果),大家相互之间应给予尊重。
回到主观和客观问题上,我们前面提到的主观,实际混淆了 主观判断和主观评价两种行为。
主观判断,我认为应该属于客观性范畴,因为判断的对象是客观的,而且和价值观没有关系。判断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那应该寻找原因。比如说:这个汽车比那个快。
而主观评价(就是包含了价值观因素以后),那才是我说的主观性。我认为,鉴于各人价值观的不同,而我们又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那么各人作出不同的喜好选择,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所以没什么好讨论的。比如说:我喜欢这部汽车。
分清楚这两个区别,也许对后面的讨论有帮助,可以避免歧义。
开心果兄上文中提到:“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是声音系统不可缺少的两条腿。”
我也赞同。应该说主观评价体现了评价者的价值观关,对于音响厂家决定产品方向,投用户所好,很有必要。
最后编辑shaohua0823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23:52:05
TOP
17#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1/7 0:09:00 发表
测量数据•••••••来源于"约定"条件下才是客观
主观评价•••••••因人而异了

发烧友从不缺主观判定,缺乏的是客观数据!

哈哈 您后面加的这句话,我严重同意。
现在论坛上各种争论,如果可以按照  确认事实(客观数据)--明示自己的价值观---表明自己的评价。那就不会经常鸡同鸭讲了,,,这样才能使讨论深入,才会有看头。。。
TOP
18#

批评讨论我很赞成的。只是建议在批评的时候,最好能具体一点,才便于找出问题原因,大家也可以学点东西。
http://www.jd-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32662&page=9#pid157678406
这几天家电论坛那边 对这个话题讨论挺深入了,建议大家过去看看。
有几个挺专业的人士 介绍了很多干货,我受益很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