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画龙何时能点睛?———关于数码流文件重播效果的忧思 [复制链接]

查看: 54989|回复: 172
11#

“图像和视频的终端设备基本都是数字化的无须进行数模转换”。这个说法似乎只对了一半。显示屏(不是显示器)和音箱、耳机一样,也是由模拟信号驱动的。所以图像和视频的数字信号在给显示屏之前都要进行数模转换的。区别于在显示器内部还是在外还部转换。
TOP
12#

原帖由 qd007 于 2015/11/2 22:12:00 发表
在解码之前的数字读取、传输等处理环节上,还存在问题,没有把数码流整理好。
USB界面,就是优化了一下数码流,但也没有整理利索。
我的数播,挂上光驱播CD碟的声音更好,播放硬盘、U盘里面的文件就逊一筹了。
确实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无解。
前面我说过了,抓轨、刻录再抓轨、CD机数字录音所得的文件是一样的。说明在这些环节里,数字信号的全过程是没问题的。如果在数播的同时进行数字录音,再和原文件对比,是否能了解更多的情况。
最后编辑开心果 最后编辑于 2015-11-03 12:59:24
TOP
13#

烧友不敢当了。当初只是为了测试刻录碟、母碟、CD机读碟能力,进行一翻比较,才知道这些。不过仅表示我用的这些普通器材能完成数字音频文件存储、传输和回放的任务。
CD机里有个重要的环节是缓冲器。从CD机的转盘上读出的数据抖晃率是比较高的,直接解码猜想肯定无法入耳。但经过缓冲器之后,CD机输出信号抖晃率使现有仪器测试不出。事实上CD机转盘的转速由缓冲器参与控制的,以保证缓冲器内的数据有一定的数量。保证音乐信号连续不断。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里的CD音响,汽车在什么颠簸,音乐都不会中断。
所以我在猜想,电脑播放的音乐不什么好,是不是因为少了缓冲器呢?我们知道电脑是按程序运行的,每步程序有长有短(数据也有长短吧),这样输出的数据快慢就不稳定,相当于有抖晃。所以就不好听了。另外不同的播放软件,声音也不一样。是否也是因为程序不同,输出的数据不稳定性也不一样,所以声音就不同。
TOP
14#

回复 106# shaohua0823 的帖子

谢谢提供的链接。都很有水平。

我仅从狭义见解来思考楼主的问题。从3台不同的普通电脑和一台古老的CD机上所得的数据看,什么干扰都不能影响信号的读取和传输。所以干扰论似乎不成立。但什么因素影响重放的效果呢。用不同的播放软件重放同一个文件,效果不同,原因是什么。
TOP
15#

回复 108# shaohua0823 的帖子

第一点没什么异议。
第二点,说明一下,比较手段绝对可靠,专门测试过的,这点不用怀疑。前面我提到过,前后播放时电源质量是否有变化。第三点,以前有人说,抓轨是多次读碟,所以数据准确,CD机是一次性的,不一定了。还有的说刻录碟,不好,数据不完整。但我的试验,并不是这样,但仅限于我用的普通设备。别人的就不好说了。
TOP
16#

回复 110# shaohua0823 的帖子

比较文件用的软件是Adobe Audition 3.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用过此软件(或其它类似软件)的应该不难理解。这里就不做进一步的论述了。
关于播放时的不同是无意发现的。在某烧友家里测试CD机的读碟精度时,给他做盲听,用的是深海的800耳机,当播放原版碟抓规文件和刻录碟抓轨文件时,他说声音不一样。我觉的似乎不可能,但自己听下来,真是有区别,虽然差别不是非常的明显。
这个现象我也想不通。因为电脑和一些数播设备没有数字光纤输出,所以也无法取得播放时的数据是否正确。
TOP
17#

回复 117# shaohua0823 的帖子

HASH 函数不了解。我用的是土办法,一两句很难说清楚的,不过它的精度是一流的。这么说吧,CD碟里,4分钟左右一首曲子,有10216500个采样,每个采样有65536个可能的值。这么庞大的数据里,假如刻录碟里第5678947个采样的值比正常值多了1(或少1),其它都正常。那么我的方法能知道。
TOP
18#

家电论坛里的那个图片对比,我认为是偷换概念。那张图片,除了脸面的色吧斑不同以外,眼睫毛等部位都是清晰的。所以人们不喜欢它的原因是色斑,和清晰似乎无关。下面这两张才是和清晰度有关。





最后编辑开心果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13:19:41
TOP
19#

我的理解也有点偏差。再发一下。这两张的原始象素相差一倍,(模拟)打印在大小一样的像纸上的效果,已经看出有些马赛克了。



TOP
20#

一扯到与主观评价有关的讨论,往往会纠缠不清。但声音系统这东西必需和主观评价有瓜葛。但我们得分清主次才好办,很显然,技术是为主观评价服务的。

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是声音系统不可缺少的两条腿。如果主观评价不能满足要求,那么技术方案就应该修改。比如,在留声机年代,技术远远不能满足艺术的要求,所以人们不断的追求技术,促使技术不断进步。如果某个技术达到了我们的要求,我们就不需要它进步了。比如频率范围,现在公认的是20赫兹到20千赫兹,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要求做到视频那么高。

如果技术脱离了主观评价的要求,那么它就可以自由发辉,做出非常规的举动。比如录钢琴声,把话筒放到离琴弦很近的地方,录出非常效果的声音。还有以前流行的那些廉价回音装置等等。

主观评价是人们在长期(不是指某人,而是N年,M代)的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基本听音习惯,早已铭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当然这些习惯也是因人而异。
最后编辑开心果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22:41:4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