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荷塘乐色音乐漫谈--弗里德曼Erick Friedman流浪者之歌(黑胶) [复制链接]

查看: 14672|回复: 17
1#
在古今中外浩瀚如林的小提琴作品中,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以其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优美旋律为广大乐友所熟知和喜爱。与一些乐迷朋友们一样,我也是从电视剧“天道”和其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了解并关注这首作品,并喜爱上弗里德曼所演绎的“流浪者之歌”的。

那是2009年初,经大学同学推荐,观赏了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的电视剧“天道”,剧中主人公的德国背景、对音乐和音响的独到见解以及全剧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佛家哲学令我反复看了六遍此剧。 剧中对“流浪者之歌”的几个版本所作的评价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带着一丝好奇,在网上首先聆听此曲,不禁深深为弗里德曼的精彩演奏所叹服,同时亦对其评价“诠释的是悲愤、悲怆、悲壮,手到心到的演绎”表示深深的赞同。

2012年,和夫人在德国当地的一家唱片店第一次邂逅弗里德曼的“流浪者之歌”黑胶,之后陆续的收集了CD和开盘带。时至今日,每当乐曲响起,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静静的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中……

弗里德曼是海菲茨的高徒,技巧方面深得海老的真传,弓法高超、音色饱满、把位准确、旋律和谐。他的“流浪者之歌”更为吸引我的,是他的琴音所透出的独特气质!我个人以为,他的琴音集才气、 贵气、傲气与一体。所谓才气,是指他技巧方面的精准娴熟, 超凡脱俗;所谓贵气,是指琴音中那股悲愤悲壮悲怆的气质,凛然不可侵犯;所谓傲气,是指他坚持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慷慨激昂处,琴音喷薄而出,苍劲无比,无可以抗! 缠绵处,千回百转,精细入微,感人至深!

这张唱片被誉为“发烧天碟”“小提琴录音的典范”,除了弗里德曼的精彩演绎外,录音师莱顿功不可没。他以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演奏家及指挥和乐团的完美配合、对现场录音的完美把控完成了这张旷世经典的录音!

这张60年代发行的黑胶,美版的“影子狗”和“白狗”如今已是行踪难觅,德版的录音在录音效果上却似乎比美版的评价更高,在此推荐给各位乐友。

荷塘乐色 小张

2016.05.29









最后编辑globezm3 最后编辑于 2017-01-15 06:49:51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6/6 0:02:5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2#

对于《流浪者之歌》的三个版本,也就是海菲兹、穆特和费里德曼的版本,我听到很多人说最喜欢费里德曼的版本。

对这种很多人认同的看法,我一直比较困惑。这三个版本我也听过。我最喜欢海菲兹的版本,我喜欢海菲兹那种激情。其次是穆特的版本,录音非常发烧,DG的4D录音非常真实。费里德曼的版本在我心目中排在最后,我听的是白狗版,也就是二版。

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 2# shinelb 的帖子

对音乐的感受是比较主观的,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性格、经历、审美等因素对音乐产生不一样的感知。正所谓”1000个读者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海菲茨的版本,我觉得可能因为海老技术超好,有点”玩“曲目,也就是炫技的感觉。穆特的版本录音的确非常发烧,她的演绎褒义理解为“女性的柔情和细腻”,贬义理解即为“宫廷贵妇的幽怨”。弗里德曼的版本,个人以为确实是“悲愤、悲怆、悲壮”,而且曲子的抒情部分,弗里德曼的演绎也充满深情,非常感人!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4#

兄台:没关系的,我们各自保持自己的观点。欣赏音乐确实是很主观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回复 4# shinelb 的帖子

施兄说的是,大家坦诚交流,挺好挺好:)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6#

将来有机会,我还想再PK一下。
毕竟当年使用的音响也是入门级的,听得也不一定很准确。

可能有些网友会有些意外,就是我对穆特的评价比较高。
因为在以前,也就是90年代,我买音响都是带穆特这张唱片去试听的。
《流浪者之歌》这首作品,抒情和激情洋溢的段落的对比都非常鲜明。而穆特那张碟录音非常好,在解析力比较高的音响系统,是可以听到穆特的呼吸声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卡普松今年在erato新录制的也不错,很有法国味道。
TOP
8#

沙汉姆的《流浪者之歌》也非常不错的。图片采自网络: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6-06-03 14:54:0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其实穆特的那张4D录音恰恰是录音技术很发达,但录音三观很不正的娇柔造作(指录音)的作品啊!任何听过音乐会的人都知道无论你坐在哪儿都不可能听到这种声音,就算你就坐在舞台上,坐在穆特边上,那声音的比例也是不对的,残响时间也是过长的!(估计是当时4D技术用的多出3bit的临时动态调整范围让录音师太兴奋了,玩得有点过头了)
DG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再版SACD的时候,明显缩短了残响时间。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录音嘛,并不必真是还原音乐会的现场自然音效,适当的加点“味精“、加点特技也是可以接受的。确实,对于协奏曲录音来说,如果过分忠实的还原音乐会的自然音效是不恰当的,一般总会对独奏声部进行音量的放大、音色的修饰甚至单独先做混响处理。不过味精放的太多,毕竟还是会破坏“食材”原有的风味和营养的,还是应该适可而止。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宁峰在去年也刚刚在Channel Classics下录制过这个作品。Channel Classics的老板兼制作人/录音师是一位绝对的自然主义录音工程师,不论是信号本身还是内容的后处理都信奉越少越好的原则(当然该修该剪的瑕疵肯定还是处理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宁峰的录音和穆特的,录音风格的差异应该还是很明显的。
最后编辑chrisspher 最后编辑于 2016-06-03 15:39:19
TOP
10#

兄台分析得头头是道,哈哈。穆特那个录音,确实听现场是听不到的。
听音乐会,如果是协奏曲,还是前面的位子比较好。后排的位子,会觉得独奏乐器非常不给力。尤其是象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那样的作品,本来乐队就很强,如果坐在音乐厅后排,会觉得独奏给淹没了。
Channel Classics的录音非常好,象波洁那些唱片,她那个巴赫小无可能是录音效果最好的版本。
刚好最近听了达人艺典那个宁峰的《中国心》,从录音到演绎都非常不错的。里面包括马思聪的《思乡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