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0111112113114115116117» / 1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查看: 1009411|回复: 1300
113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2#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中国当代作家徐迟所作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发表于1978年,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这篇文章详细地写了陈景润的身世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困难条件下证明(1+2)的过程。这个证明即:“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不超过两个奇质数的乘积。”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这个定理是人类目前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任何不小于4的整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素数之和”(与现今表达有出入,原因是哥德巴赫认为1也是素数)。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一经问世,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当时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这篇文章推动了解放思想的浪潮。这篇文章使陈景润名声大噪,他被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到了邓 小 平的接见。徐迟说:“应《人民文学》的召唤,写了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这时我似乎已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

《哥德巴赫猜想》虽仍带着政治痕迹,歌颂色彩,但陈景润形象感人,他的苦难与荣耀、苦尽甘来的历程被描写得真实可信,情真意切。更为重要的是,肯定“人”、肯定知识、肯定知识分子,突破“牛鬼蛇神”的禁锢。当我们叹服于天才的壮举时,又有谁能领会智慧背后的敏感与内向?孤独对社会解释不清,便选择逃避到运算中自我消解,神经质地忘我,心血造就传奇。

有人说,这是很难评判的一本书,每个时 代都有这样的文化人,身为政治宣传的喉舌,却也写就了震动人心的好故事。(以上内容转载编写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3#

当年轰动全国的《哥德巴赫猜想》文学作品,你们还记得吗?

转载

犹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家中书架上翻出了一本陈旧的书,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几个很古怪的字“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叫徐迟。

那时候既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百度,因此我也无从了解“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么来历,对于作者徐迟,也是无从查阅,便轻轻地把书放了回去。

再后来,某次数学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起了当今世界数学领域的几大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并大概地把当年哥德巴赫发现这个题目之后,自己无法证明,便向数学家欧拉写信探讨这个事的典故给我们讲了一下。

哥德巴赫猜想,看似最难的数学题目,其表述方式却很简单:1+1。

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令我迅速想起,家中有这么一本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书,于是我再次找到那本书,准备详细地了解一下。

再次翻开这本书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副攀登高峰的油画图,非常有气势。

我发现这是一本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其中一个篇目,其他的篇目还有《地质之光》、《石油头》、《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漩涡中》、《祁连山下》。之所以用《哥德巴赫猜想》为这本书命名,也许是因为这个篇目创作的实在是经典吧。

我先翻阅到《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篇目,很快便被作者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吸引和震撼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篇目的主人公名叫陈景润,估计今天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这个名字了。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

这个篇目讲述的就是陈景润当年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并取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的故事。

徐迟先生的这篇报告文学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将陈景润埋头研究、一心苦干的精神描绘得非常形象,让我们看到了陈景润这位老一辈数学家忘我钻研的探索精神、要知道当时陈景润不仅生活条件很差,而且还得了肺结核,住在一个很狭小的破旧宿舍里,连一口热饭都吃不到。然而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热情却从未退减过,一个最生动的描写令我记忆犹新:在陈景润所住的宿舍角落里,堆放着好多麻袋,里面装着陈景润为了推演“哥德巴赫猜想”所起草的算纸,为了买这些算术纸,平日里陈景润连一条毛巾、一支牙刷都舍不得买。

《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当年曾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轰动,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科学研究人员生活的朴素和工作的艰辛,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们为了科学研究甘愿奉献出一切的忘我精神。

除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篇目,另外像《石油头》、《地质之光》也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石油头》是讲述“铁人”王进喜和自己的工友们从大西北转战黑土地,一心为国家开采石油的奋斗事迹。其中,石油工人在新疆克拉玛依大会战那段写得尤为精彩,石油工人们,为了加快开采进度,不断为自己定目标、不断激励竞争,不断打破着原有的开采记录,震惊了海内外,要知道,工人师傅们是在极为恶劣的生产条件下完成的这些目标。作者通过多个维度的表写,使得王进喜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关心工友的高风亮节,也依依跃然纸上。

《地质之光》则是讲述了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李四光献身我国地质事业,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事迹。

这本书的所有篇目,我后来一一看完,不仅了解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这些历史是由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当年奋战在国内建设第一线的工人师傅们以及千千万万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共同铸就。更是通过这些历史,学习了老一辈人的那种忘我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徐迟先生是我国非常杰出的文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当年他凭借《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优秀报告文学,为我们国家的报告文学的长足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国家于2002年创立“徐迟报告文学奖”,以徐迟先生的名字命名,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4#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后的故事

封面新闻

文/慕津锋

“我们高兴地向大家推荐《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迟同志深入科研单位写出的这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热情讴歌了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顽强意志和苦战精神,展示了陈景润对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著名世界难题的卓越贡献。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会从这里受到鼓舞,受到教育,受到鞭策,而普通读者则一定会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和这样出色的科研成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是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哥德巴赫猜想》时所作的编者按。

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1月,《人民文学》杂志新年第一期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该文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和发展的历史,以及陈景润是如何在特殊年代期间,在艰苦环境下通过顽强努力取得了(1+2)的证明过程。

《哥德巴赫猜想》一经发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相继转载。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哥德巴赫猜想》。当日的《光明日报》只有4个版面,为全文转载,《光明日报》拿出了两个半的版面从头版开始刊登。

2月17日《人民日报》再次全文转载《哥德巴赫猜想》,该文由此在全国引起轰动。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不久,1978年3月18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上,邓 小 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自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科学家和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陈景润,邓 小 平同志曾满怀深情地讲道:

“(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对这样的科学家应该爱护、赞扬!”

随着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出现,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解放思想浪潮。

这部被称为“新**报春鸟”的《哥德巴赫猜想》手稿现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中。

该稿共43页,作者用蓝黑墨水在“人民文学15X16=240”的稿纸上进行创作。每张手稿右上角均有页码标识,其中包括第1-37页,第39-44页。不知什么原因,该稿并没有第38页。经笔者细读,并与《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对照,发现该稿第37页与第39页的内容前后连贯,很有可能是作者将第38页错标为第39页。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再次全文转载《哥德巴赫猜想》

谈起徐迟写《哥德巴赫猜想》,还有几个有趣的故事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1977年9月18日,党中央决定在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人民文学》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 ,编辑们在探讨新年第一期选题时很自然地谈到了“科学”。要组一篇怎样的科学稿子呢?这时,不知谁提了一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有个外国代表团访华,一美国专家点名要见大数学家陈教授。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牛棚”里发现这个人,他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竟然谁也不知道。此人就是陈景润,编辑纷纷补充自己听到的轶事: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不刷牙不洗脸;有人说他财迷,棉袄都舍不得买,就用两个棉毛衫,里边装上棉花,一绷,随便缝几针就行。

经过激烈争论,编辑们达成一致,就写陈景润吧!

那么,找谁来写呢?有人提到了徐迟。徐迟虽是一位诗人,但他做过新闻记者。1962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人物特写《祁连山下》,反响比较大。于是,青年编辑周明便打电话联系到了在湖北省文联的徐迟。当时的徐迟已经准备退休,但当徐迟在电话里听到《人民文学》邀请他来北京采写陈景润时,他很高兴,但他也有些顾虑。在电话中,徐迟只说“试试看吧”。之所以有顾虑,是因为一是他觉得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并不熟悉,也不是很懂;二是他听说陈景润是个“科学怪人”,尽管他突破“哥德巴赫猜想”有贡献,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这样的“怪人”也不知道好不好采访?

很快,徐迟便来到北京。到京后,他拜访了自己的北京亲友,当他们听说徐迟要写陈景润,一致反对写这个“怪人”。但徐迟的姐夫、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将军却极为支持,他说道:“写!陈氏定理了不起! ”

在《哥德巴赫猜想》整个采访过程中,徐迟与陈景润有过三次见面。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77年的一个艳阳秋日。那天,《人民文学》编辑周明陪同徐迟到了北京西郊中关村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数学所党支部书记李尚杰同志接待了他们。李尚杰是一位深受科学家爱戴的军人干部,陈景润对他十分信赖。在办公室,李尚杰书记热情地向徐迟讲述着“小陈”钻研科学的故事。随后,他离开办公室。不久,他带来一个个头不高、面颊红扑扑、身着一套普通旧蓝制服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一进门便和徐迟、周明等人热情握手,直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李尚杰向徐迟介绍:“这就是小陈,陈景润同志。”

徐迟一行等人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见到陈景润。李尚杰向陈景润说明了徐迟的身份和来意后,周明又特意向陈景润介绍说,我们《人民文学》特约徐迟同志来采访你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难关、登攀科学高峰的事迹,准备写一篇报告文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陈景润听后紧紧握住徐迟的手说:“徐迟,噢,诗人,我中学时读过你的诗。哎呀,徐老,你可别写我,我没有什么好写的。你写写老前辈科学家吧!”徐迟笑了,为了缓解气氛,便对他说:“我来看看你,不是写你,我是来写科学界的,来写‘四个现代化’的,你放心好了。”陈景润笑了,天真地说:“那好,那好,我一定给你提供材料。”

随后,在聊天过程中,徐迟问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攻关最近进展情况如何?陈景润说“到了最后关头,但也正是难度最大的阶段”。接着,他告诉徐迟,不久前他收到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先生的一封邀请函,请他去芬兰参加国际数学学术会议,并作45分钟的学术报告。他说,据主席先生在信中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世界各国的学者3000多人,但确定作学术报告者仅十来名,其中,亚洲只有两名,一个是日本学者,一个便是他自己。他觉得事关重大,便将此信交给了数学所和院领导。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接见了他和李尚杰书记,关切地对他说,你是大数学家,国家很尊重你,这封信是写给你的,由你考虑去还是不去,考虑好了,你可以直接回信答复,告诉我一声就是了。这使陈景润很受感动。领导这么信赖他,科学院这么关心他,他从内心里感激!回到所里,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并做了一些调查研究,陈景润很快写了一封回信。信里写了三点内容:

第一,我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我感谢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联合会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

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

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他绝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傻”,那样“痴”,而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科学家。

此时,徐迟动情地悄声对周明说:“周明,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

往后的一个星期,徐迟在数学所展开密集采访,他白天黑夜都排满了采访日程。他重点采访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其中有陈景润的老师,有陈景润的同学,也有现在的同事。有讲陈景润好的,也有对陈景润有看法的。讲好的、讲坏的,两方面意见徐迟都认真倾听。他说:“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地全面地判断一件事物、一个人。”这期间,他花了很多工夫硬“啃”陈景润的学术论文。周明曾问徐迟:“好懂吗?”他摇摇头说:“不好懂,但是要写这个人必须对他的学术成就了解一二。虽然对于数学,不可能都懂,但对数学家本人总可以读懂。” 为弄懂陈景润的学术论文,徐迟还特地找到数学所的年轻研究员杨乐、张广厚,和他们一起归纳出了三个陈景润感兴趣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回事?猜想的题目怎么写,答案怎么写? (1+2)的突破在哪里?

第二次与陈景润见面,徐迟有准备的提出了这三个问题。这次,陈景润话也多了起来。他不管徐迟懂不懂,直接就把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数学公式写给徐迟看。在这次见面中,陈景润还与徐迟谈了一些他的个人经历与研究历程。徐迟没想到陈景润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听到后来,徐迟掉泪了。他在心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陈景润是那种为了数学可以抛弃一切的人。

第三次见面,则是在陈景润的小屋中。之前在采访中,徐迟很想到陈景润的“家中”看看,他认为如果不看这间小屋,势必缺少对陈景润攻关环境氛围的直接感受。但陈景润却一再拒绝。

为了满足徐迟的这个要求,李尚杰书记只好用了一个 “阴谋诡计”。有一天,周明和徐迟、李尚杰三人一同上了陈景润所住的88号楼。李尚杰先去敲门,他说要找陈景润谈点事。因为是领导,他自然被陈景润放进屋里。周明和徐迟则在过了十分钟后才去敲门,只说找李书记有急事。 当陈景润还未反应过来,李尚杰书记就直接抢先开门,周明和徐迟就这样不容分说地挤进了屋。徐迟环顾了这间由茶水间改成的宿舍,6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单人床,床上的褥子只用蚊帐包着。墙角放了两个鼓鼓囊囊的麻袋,一个装的是他的换洗衣服,另一个全是计算题手稿和废纸。办公桌上除了中间常用的一小片地方,其余桌面落满了灰尘。在交谈中,陈景润说他有时都不用桌子,他习惯将床板的一角褥子撩起,坐个小板凳,趴在床上思考和演算。

就这样,徐迟经过深入采访、梳理、思考和提炼,反复斟酌,几番修改。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很快创作完成。1978年,《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刊发在当年一月号头条。

《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后,立即引起读者热烈反响。陈景润也成为享誉中国的大科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不久,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腾飞的春天。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5#

哥德巴赫猜想和弱哥德巴赫猜想及陈氏定理的介绍

函数科普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是指,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例如,4可以表示为2+2,6可以表示为3+3或2+4,8可以表示为3+5或者5+3等等。

由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形式简单,容易理解,因此大量的民科想要通过初等数学的方式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实际这是不对的,想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需要用到数学分析等大量顶尖的数学工具,因此作者在这里劝大家不要妄图同初等数学的方式去证明,也不要相信民科宣传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弱哥德巴赫猜想(Weak Goldbach's Conjecture)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特殊情况,它指的是任何一个大于等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质数的和。例如,5可以表示为2+3,7可以表示为2+2+3或者3+2+2等等。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和弱哥德巴赫猜想在过去几百年里一直受到数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没有人能够给出其完整的证明。然而,许多数学家都已经做出了一些关于这些猜想的进展。

目前已知的最好的结果是,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不超过6个质数的和。而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证明了一部分,即任何一个大于等于10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质数的和。

而陈景润证明的是陈氏定理,它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弱化版本。陈氏定理是指每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和一个最多有两个素因子的数的和。例如,100 = 23 + 7·11。因此陈氏定理总是被理解为“1+2=3”,实际这是错误的。他的证明方法是利用筛法和分圆法,结合了许多复杂的分析技巧。他的证明被世界各地的数学家认为是陈景润定理。

陈氏定理是一个关于复流形上的微分形式的结果,它表明了外微分算子和柯西-黎曼算子之间的关系。陈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是:

dω=∂ω+∂'ω

其中ω是一个复流形上的微分形式,d是外微分算子,∂是柯西-黎曼算子,∂'是它的共轭。

这个定理的意义是,它揭示了复流形上的微分形式的结构,把它们分解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全纯的,一个是反全纯的。这样就可以用复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复流形上的微分形式。陈氏定理也是陈氏类的基础,陈氏类是一种描述复向量丛拓扑性质的特征类。陈氏定理还和高斯-博内定理有关系,高斯-博内定理说一个闭合偶数维黎曼流形的欧拉示性数等于它的曲率形式的一个多项式(欧拉类)的积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6#

世界公认数学最高奖项:菲尔兹奖

人文探讨谈古论今

菲尔兹奖,是根据北美洲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提议,于1936年所设立并以他名字命名的,用以表彰鼓励他们在数学领域内取得的卓越成就,但有个年龄限制,需不满40周岁的年轻数学家,且该成就必须被数学界公认为对数学领域的应用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菲尔兹奖每4年评选一次,奖金1.5万加拿大元,约7.68万人民币,虽然远低于诺贝尔奖的一千万克朗(折合人民币约677.6万),另外颁发金质奖章一枚。因某种原因,诺贝尔奖项未没有数学奖,所以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最近一届的4枚菲尔兹奖章分别由法国、美国和瑞士摘得,其中美国两枚奖章。

中国有没有人摘过菲尔兹桂冠呢?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数学强国,人才辈出,祖冲之利用割圆术计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了约千年,按理说现代中国数学应该更强,近代中国确实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大家,也在数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然而很遗憾,中国本土并没有菲尔兹获奖者,自1936年颁奖至今,共有64名数学家获此殊荣,几乎被美国法国英国霸榜,仅仅只有两名华裔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分别是丘成桐(美籍)和陶哲轩(澳籍)。

陈景润本来是最有可能冲击数学最高奖项的,他也有那个实力,也符合要求,陈景润在研究世纪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时,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理论时,并未超过规定的40岁,当时才33岁,然而时局弄人,当时正值十年非常时期,大环境影响下,陈景润与菲尔兹失之交臂,可惜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7#

可能现在仍然有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陈景润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我的理解是,这在本质上属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其实,很多人身上都天生有这种思想,但由于现实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很多人做不到像陈景润那样。
而在伽利略、哥白尼、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身上就体现这种思想的。
大家怎么看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8#

《谁是最可爱的人》

转载编写自网络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志愿军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后此篇文章从初中语文教材删去。自2021年上学期,部编版新教材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为第7课)又重新编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略有改动。

本文是建国初期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我鸭绿江边。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作者那时刚刚调到总政,上级派了一个小组去朝鲜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在战俘营,魏巍接触了许多美军官兵。他说,这些美国兵多数表现出极大的厌战情绪,不少人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他们打了德国打日本,本想歇歇了,可又跑来打朝鲜,挺不情愿。但也有很**的。但不管立场如何,却都令他们感到遇到了世界上最难对付、最不怕死的军队。我们的志愿军就是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凭着勇敢,不要命地与武器装备、军事实力、综合国力远远高于我们的侵略者干了起来,是他们的鲜血把猖狂一时的铁**打成了纸**。

完成调查任务后,给总政写了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本可以回国了,但魏巍没有回,而是上了前线。

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3个月。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我们多少战士被这百倍于惊雷的爆炸声震聋。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前线这3个月,他终生难忘。

从朝鲜回来是1951年的2月了,此时已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前方将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的英勇,是怎样的顽强。我们眼前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们鲜血的代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2000年,在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了魏巍。谈及《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战士的英雄气概一直在激励着我。他们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动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9#

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始末

写作原因

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儿的高兴。

这次我到朝鲜去,在志愿军里,使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层。我更加觉得战士们的可爱。我看到他们在朝鲜战争中,虽然面临的任务是这样艰巨,作战环境是这样艰苦,但我们战士的英雄性,比起我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看到的,却有着更高的发展。特别这种英勇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譬如,我在某步兵团曾了解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数目字,这个团,至第三次战役结束止,伤员自己请求留队的比送到医院休养的数目字还要大。就恐怕在世界战争的历史上,也是一种奇迹!这一事实更加督促着我,使我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愿望来表现《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稿子,使我更明确了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有感动呢,那就用不着说了。这儿,我还要加一句,就是深入的感受,跟深入的采访很有关系。就拿在战士中的采访来说吧,你跟他们谈得深,你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写作主题

我怎样来表现这一主题呢?首先,我希图追求着最本质的东西。在朝鲜,我脑子里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就硬是不怕死啊!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为了找答案,我谈了好多话,开了好多座谈会。我细细跟他们谈,让他们把心里的话谈出来。跟我谈的,有指挥员、战斗英雄、一般的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我了解到,他们由于锻炼与认识的不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在这个基础上的做一个革命英雄的荣誉心。于是,我了解了在党的教育下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我想,这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我肯定了它。我一定要反映它。我毫不怀疑。一切其它枝节性的,片面性的,偶然性的东西,都不能改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问题的本质找到了,那么,应该怎么样反映这个最本质的东西呢?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写作内涵

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我感觉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战士英雄行为中的英雄的思想感情。譬如写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士的英雄行为,如果仅仅写敌人炮火多么厉害,敌人如何凶猛地往上冲,经过我们战士的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下去了。接着敌人又第二次冲锋,第三次冲锋,我们的战士又是第二次、第三次地把他们用手榴弹打下去了,等等,很可能使读者感到我们的战士不像一个活的人,而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只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生命和灵魂。把活的人写死了,把英雄的人写成了纸人纸马。再出奇惊人的事迹,也觉得不太感动人。可是,如果我们写出了战士的思想感情,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大大不同。他们会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比如负伤不下火线的事情,这在革命队伍中,几乎是最平常的了,但如果能把一个伤员负伤却不下火线时的思想感情写出来,是会感动人的。原因是:人民的思想感情总是相通的,你只要传达了思想感情,就可以把相距千万里,所处的情境完全不相同的人们连结在一起。特别是我们的战士的思想感情是如此的崇高而美丽,它本身是具有多么感人的力量!

写作形式

这篇东西的经验,又告诉我: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至于为什么以通讯的形式出现呢?说到这里,又牵连到过去自己的一个老毛病。我原是个喜爱写诗的,虽然在抗战期间写过些通讯,但对通讯,总不是那么看重。这次回来,又想先写别的,但又老想:这样伟大的斗争和伟大的战士必须要很快写出来呵,如果慢慢在那儿钻长的、刻细的,最后又弄不成,怎么对得起战士呢?这样,就着笔写了这篇通讯。这篇东西的写作经过及一点点浅薄的体会,就是这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40#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文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 架飞机、10 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 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 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 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 、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是,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 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 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 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 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儿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儿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一拉那个大人, 她哼了一声,我就使劲往外拉,见她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 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