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民的音响梦 ——织梦GOTO号角扬声器 [复制链接]

查看: 1015239|回复: 657
61#



时光兄的茶叶到手,包装精美,茶底非常干净,像红茶我都舍不得洗了,直接泡来喝


味道醇厚,的确好茶!


不过,我的黑胶听一辈子还在,茶叶喝几回就没了,我觉得好亏好亏!哈哈,一句话暴露了穷人的心态!





TOP
62#



     音箱除了大以外,还要高!



       话说,之前找到方法,开拓低频延伸,而且“化”功大进,原先积累下来的解析力,居然被化得不够用了。所谓“化”,也就是将声音变厚、耐听、人声柔和等等!




        由于音展全程要打碟,只在百忙中听了唯一一对进口名牌——劲浪的旗舰,却被它各频段分得极开,全频极为舒展的声音特点深深震撼!终于确认一个道理,喇叭不但要大,还要高!所谓高大上,真是有道理的!矮矮的音场,所有的声音频段都塞在那里,听小品无妨,听交响曲简直不要不要的,连听协奏曲都不过瘾!


     于是回家之后,找各种道具、各种钉垫,看看有没有办法把音场弄高一点或者把喇叭垫高一点。接下来各种折腾,各种胡闹,最终成功地在音箱脚架的钉垫上垫上了一块小木块,如此,整个音箱的高度也足足高了“伟大”的一公分!果不其然,声音更加舒展!真是令我惊喜万分!


        可能很多人会问,那干嘛不狠心再垫高一点呢?我试过,再垫高一公分,低频就吊脚,后来再试,再高0.3公分都不行!可以说,落地或者大书架音箱对高度是极端敏感的,如果想垫高自己的音箱,必须要有足够的中低频衬托,才可以动手!又或者假如低频肥厚,层次差,将音箱垫高一点,真是有奇效!



        到此,我内心已经暗暗下决心,这是我玩的最后一对矮音箱,下一对音箱必须比我还高!
TOP
63#

吊起了,原孔如何处理?
Real 发表于 2016/11/30 14:29:11

用木板按原来号角的大小封起来,留出原来一样的出气孔!
TOP
64#

仔细品读非常受益,其中有不少的相似体验。楼主真是位全面的高人。
yun0251 发表于 2016/11/30 17:17:39
不高不高,只是176  cm,不过玩起来比较专注,读书时喜打篮球,愣是练到跟那帮子190 左右的家伙一起扣篮!
TOP
65#

伸手高过头约50CM,这样176+50=226,减去持球手掌的长度20,篮筐离地3.35.,要跳高1米才免强。
Billboard 发表于 2016/12/1 11:05:38

哈哈,兄台有兴趣我们探讨一下,国际标准篮筐离地3.05,我的手也比较长一点,站立手高大约230,但是摸高是离地绝对高度,不像跳高那样脚可以收起来,跳高非常讲究技巧,只要身高不错即使弹跳力不是很好的人,掌握技巧后仍然可以获得冠军,校运动会的 。1.70米以上的人扣篮不算太稀奇,NBA以前有一个外号“土豆”的,才165左右,竟然也可以扣篮。看他起飞时,感觉飞了好久手才到篮筐。
TOP
66#

李兄莫非有两张?我跟你买了一张,非常喜欢,迷人的嗓音非常独特。
caryni202 发表于 2016/12/1 18:08:51
很多张,基本上见到就收下再讲!
TOP
67#

非常佩服李兄的大作,仔细阅读,受益良多!
Jeffrey72 发表于 2016/12/2 11:35:55

多多交流,谢谢!
TOP
68#

一口气看完了李兄的大作,文章构思宏大,文笔流畅,渗透了楼主对音乐、音响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永不妥协的精神,令人敬佩。其中很多操作经验的分享非常有实用价值。本人虽然也玩音响多年,依然感觉不得要领,人鲁愚,奈若何。本人平时听古典为多,希望能有机会向李兄学习。
caryni202 发表于 2016/12/2 8:02:50


多谢兄弟的肯定,着实过誉了。如果玩音响多年还感觉不得要领的话,就坚定不换器材、线材,专门玩避震,最容易提升个人功力。接下来我会发帖教大家如何制作一些简单的钉、和如何玩避震。有空多交流,
TOP
69#


                                                                                     奇妙的“极致平衡感”



       近日在圈群里公布的音响调整中的奇遇经历,已经被刷爆!

      要理解这个由本人创造的词汇,得静下心,且听我缓缓道来!我在很多文章不断地提到现代音响的素质、频宽、解析力、超低频等等,名词,仿佛将自己定位在义无反顾地追求HIFI声的级别。但是,其实除了折腾硬件,我花费时间最多的反而是在黑胶唱片的学习和搜寻中,准确来说我首先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神奇的体会,在长年累月的调整音响过程中,忘记动了系统中某一处无关要紧的环节,可是平日注意的各种HIFI的元素一下子全部融进音乐里面,再也分不清什么是高频、什么是中频,这些东西都收了起来,收进各个乐器的自然乐声的表现中。打个比方:散落的翡翠珠,也是很高贵美丽的,但是让技艺高超的师傅串起来后更显雍容华贵,这时翡翠才得以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之前再好,也只是原材料而已。



       本人在玩音响二十多年中,因为爱折腾的个性,自己系统的声音几乎日日不同的地步。在这种多变的基础下,曾经三到四次误打误撞地调进这种状态。在继续调整中,不知不觉这种声音又会跑掉。反正这种奇妙的体检难以捉摸,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何去。



  
         前天,我又再次与这种“极致的平衡感”相遇!这是我玩号角八百个日夜里,第一次调出这种状态!之前的一切都是为这一刻准备着的。




         要说明一点不容易,下面将以几篇文章着重介绍这个奇妙的“极致平衡感”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6-12-05 15:54:19
TOP
70#


                    本人唯一推崇的重播美学《极致平衡》的声音特点:



1,,大音量之下,声压会显得略微钝化而转化为音乐的规模感、纵深感、和暗踊感。如:播放马勒第四交响曲,大动态来时犹如开山劈石,而旁边的小提琴伴奏依旧气定神闲,保持优雅适度的音量大小!之前的音量扭到9点半钟已经吵叫了,现在听某些音乐要扭到十一点半,在大音压下,声音不失真,不狂躁,充分展现录音时的氛围感。



2,极低频的暗涌感,这几乎是大功率石机的专利,大功率石机在搭配、状态等非常好的情况下,听某些交响曲,低频之下更有一股极低频弥漫在空间,这股低频不知道从何而来,也不知道那里去,时有时无隐隐约约,非常喜人!我知道有些系统声音无光泽,也给人暗涌感的错觉,其实那不是什么暗涌,就是声音糊好不好。



3,第二点必须跟第三点配合来理解!声音的能量分布呈现标准的金字塔形!彻底改变所谓厚声的理解!在极致平衡的声音美学里,将彻底摈弃原来我们所理解的厚声。这点比较难理解,同样是听马勒第四交响曲,很多乐段是只有高音部的小提琴乐队,这时小提琴乐声犹如天清气朗般一尘不染,通透、细致、光泽,密度很有,但是无所谓厚不厚,中低频来时,如乌云密布、又如大军压境。各种声音的气质、场景、清浊、厚薄在不断转换,而所谓声音厚度则集中在中低频!同时第四乐章的女声,口型细、感情丰富、婉转,在极大音压下,人声同样不叫不吵!




4,各声部以最大限度地分隔开铺陈在音箱后面,此起彼伏或彼起此伏或彼此齐起或彼此齐伏,扩而化之,在前后左右多个声部之间轮换,起伏感一流,这是乐感极佳时出现的声音。




5,各种乐器的音色得以极大的还原,假如将时间定在某一瞬间,切开声音的横截面,会有多种乐器音色出现,而不是在不同时间里展现不同的乐器音色!





6,以前听交响曲喜欢劈,是因为平缓乐段的音乐细节、表情出不来,而在“极致平衡”的状态里,平缓乐段成了最能坐下来听的段落。因为各种乐器都是情深款款地演奏着。这也是一切顶级器材共同的声音特征,平缓乐段播不出感觉,没有吸引力,再贵的器材都不合格!记住这种吸引力不是靠你联想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勾引你!




7,以前弦乐团的声音是一把把麻草,现在是一丝丝银线,区别在于弦乐团的分隔度和声音的光泽高贵感。




8,交响曲里的铜管乐应该是最难重播的,在极致平衡的基础上,加强音场的规模感后(刚刚得到的调试心得),铜管音乐一出来就占据大半个房间,而且声音质感很好、很化得开,没有丝毫压迫感,要知道以前铜管一出来大声就会叫,根本不敢大声聆听!






         总结,本人认为极致平衡的声音出现乃是一套系统迈进最佳状态的标志,会出现鱼跃龙门般的乐感的提升,系统中的各个部件得到最佳的协调和交流,让声音元素回归到音乐的本位!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6-12-25 20:27:1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