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荷塘乐色音乐漫谈——亲历现场!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珍妮.杨森 J... [复制链接]

查看: 51|回复: 0
1#
银光图片


序曲


去年重返德国后所欣赏的第一场古典音乐会是当代荷兰小提琴女神珍妮.杨森和帕帕诺爵士领衔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巴伯小提琴协奏曲。无独有偶,今年在德国欣赏的第一场,还是珍妮.杨森,今次合作的对象是爱沙尼亚指挥家帕沃·雅尔维Paavo Järvi麾下的德国不莱梅室内爱乐乐团Die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


珍妮.杨森这个乐季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巡演,并被维也纳金色大厅评为“人气艺术家”。作为古典厂牌Decca旗下的签约小提琴家,她和指挥家Klaus Maekelae以及奥斯陆爱乐乐团合作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及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在业界颇受好评。


帕沃·雅尔维这些年活跃于欧洲古典乐坛,印象中几乎每年都会带领乐团在法兰克福老歌剧院演出,数年前曾欣赏过他和爱沙尼亚节庆乐团演绎的颇有东欧地域风情的古典音乐会。今年3月,指挥家还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了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组曲》与普罗科菲耶夫《第四交响曲》。


德国不莱梅室内爱乐乐团的前身,是一些音乐专业的学生于1980年组建的德国青年爱乐室内乐团Kammerorchester der Jungen Deutschen Philharmonie,乐团早期的重要演出包括1983年在联合国以及和小提琴家克莱默合作参与的洛肯豪斯室内音乐节。1987年,乐团在法兰克福改建成职业乐团并改为现名,1992年迁至不来梅。


因为事先没有订票,5月16日周五下午四时许乘坐火车从美茵茨前往法兰克福。德铁部分路段最近在维修,原本每小时有数班直达的城际列车,现今必须先到莱茵河另一侧的火车站乘车,方能抵达法兰克福火车总站。来到法兰克福,首先去了市中心的黑胶唱片店,收了一张德国1988年电影《维纳斯陷阱》(Die Venusfalle)的原声专辑。在麦当劳补充完能量后,步行十分钟,便来到了法兰克福老歌剧院Alte Oper的售票厅。


彼时是晚上19.15,离音乐会开演还有45分钟,窗口前有几位乐迷正在排队购票,我张望四周作寻票状,倚墙而立的一位红衣女士见状询问我是否需要门票,她提供的是一张绿色的音乐会硬塑卡,即由主办方pro arte提供的包含往返公交票的音乐会套票,座位位于音乐厅楼上的中排,视野开阔,只是离舞台较远。票价还是比较实惠的,原价50欧元约400人民币,售价为30欧元240人民币,于是成交。女士还热心的告知我场内检票的流程。


进入熟悉的一楼大厅,将书包和唱片寄存,来到二楼的休息区,照例点了皮灰诺干白葡萄酒,在圆桌台上小酌。一位西装革履的老先生和两位知性优雅的银发女士也在同一桌品酒。彼此友好的干杯祝福,老先生还要将德国特色的碱水面包Brezel与我分享,很是可爱。女士们则好奇我的来历。一番畅聊后,提前15分钟来到了位于歌剧院顶层的入口。在红妆美丽的检票员处购买了音乐会观赏册,封面上的杨森蓝裙嫣然,笑意盈盈。


上半场


19.55,德国不莱梅室内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从玫红的侧门依次入场,与田野里的圣马丁乐团一样,作为室内乐团,其编制规模约为四十人。清健灵敏的雅尔维疾步入场,也许为了配合贝多芬庄重正统的风格,杨森今次一袭黑色长裙晚礼服,肃穆典雅。


作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以其辉煌灿烂娟丽多姿的旋律和包容善待的哲学理念而备受推崇,乐评人王纪宴老师在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的节目中对此曲的由衷喜爱令我印象深刻。贝多芬是我最喜爱的古典音乐家,他作品中的旋律、和弦、编排,以及感恩、英雄主义、善良、悲天悯人的情怀直入我心。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乐思和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一脉相承,令人畅怀,欢喜无限。


第一主题由定音鼓引入,袅袅几声,轻盈灵性,鼓槌和鼓面的每一次和谐共振都因力道和韵律的微妙变化而意味无穷,甚至产生了如音阶般清晰的脉搏,如轻抚暗蓝苍穹下,古刹土墙外那株松柏枝头的冷御秋风,令人心静神明,将注意力瞬间凝聚。乐团的弦乐和管乐均显得内敛而克制,淡然质朴,一丝不苟的徐徐推进,构建着曲目的经脉。


杨森的琴音甫一进入,如同玉入湖面,一圈一圈的涟漪层层延展,沁人心田。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的质素果然超凡!小提琴家薛伟曾坦言一把好琴对于演奏家的重要性。杨森的音色不仅美丽,而且从内心散发出高洁的光芒。没有虚荣的波动,没有无谓的装饰,只有纯粹的赞美与歌唱。节奏感极好,几连音的乐句交代的清晰明朗。她的乐句表达就如呼吸般自然流畅,同时带有微妙的内在触感。她就像一个从内心深处讲述故事的叙述者——充满温柔,但又毫不掩饰地坚定昂扬。


常说协奏曲是单体乐器,譬如钢琴或小提琴与管弦乐团的音乐竞赛,两者时而对抗,时而交融,彼此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对作品的奉献精神相互激发。杨森的演奏似乎是即兴的、即时的、鲜活的。虔诚而又友好的身姿积极的与周边的乐手们交流,拉到动情处几欲屈膝,仿佛想要融入集体。华彩乐段,杨森的闪耀达到顶峰。泛音闪现出碎钻般耀眼的光芒,双音如水晶瀑布般清澈流畅,琴弦在燃烧,迤逦多姿的琴音在乐迷们的屏息聆听中,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地方。


第二乐章,小广板,带有冥想的意蕴。木管乐器创造出一张由声音的面纱组成的呼吸之网。杨森的琴音在安静的吟唱,一些乐句的处理清秀而具有骨感,原生的形态反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让整个大厅陷入一种沉思的悬浮状态。几个极强的音波听起来就像暮色晨钟中隐隐的闷雷。


回旋曲和小广板之间只有一个稍纵即逝的停顿,杨森的琴音旋即翩然起舞。在这里,小提琴不再是一种内省的乐器,而是一个与世界一起演奏的活泼的天使。乐迷们的情绪也被这舞动的旋律所感染,在曲终后,掌声、喝彩声、口哨声光速蔓延,引得杨森和雅尔维返场连连。如同一周前希拉里.哈恩在此处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后留下的返场曲相似,杨森选择的也是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曲目是C 大调奏鸣曲第 3 号 BWV 1005中的广板。杨森的演奏柔情百转,妩媚动人,没有宗教的刻板,只有人性的温情。


中场休息


邻座的两位女士在设法查询下半场的曲目,我将手头的节目单展示,一位女士对她的同伴说,是“悲剧”,即舒伯特第四交响曲。这里,女士只用了“Tragische”(悲剧)这一个词,颇有意思。


下半场


舒伯特的作品,童年在少年宫合唱团知晓的是他那曲由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演唱的“鳟鱼”。来德国后,受钢琴大神索科洛夫音乐会的影响,听得较多的是他的钢琴即兴曲op.90 D.899,钢琴奏鸣曲D.960以及弦乐五重奏op.163,交响曲方面则是那首“未完成”。


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弥漫着一股贝多芬式的英雄主义悲情气息,宏大且舞动的旋律在黑暗的迷宫中冲撞,探索,苦苦探寻出口的方向。第二乐章的起始旋律听来颇为耳熟,和德国国歌似乎有共同之处。古典作品常常有听来“似曾相识”之感,比如香港电影《无间道II》中,倪永孝在其女儿生日派对招待手下五大帮派首领时的背景音乐是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舒伯特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阳光驱散了乌樟,欢乐、美好在尽情的歌唱。雅尔维的指挥棒在跳舞,清新明快的情绪充满整个音乐厅。


返场


当晚最感动我的时刻,当属返场时乐团演奏的西贝柳斯的《欢乐行板》。弦乐小夜曲般的安静祥和,在弦乐手们整齐划一的运弓间娓娓道来,至真至纯的琴音将感恩、感怀、淳朴、真诚等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完美表达。这份久违的感动,如同当年马里纳爵士领衔的田野里的圣马丁乐团在此奏响英国民谣“丹妮男孩”所带来的一样。前座的德国壮汉将眼眶揉了又揉,真愿,时光,在此刻凝固……


荷塘乐色 小张

二零二五年小满前于德国美茵茨









分享 转发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