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41042241643941.jpg[/upload]
我收集的2张ECM唱片.
上面那张CD:Brahms: Sonatas for Viola and Piano
布拉姆斯:中提琴及钢琴奏鸣曲
转贴:
编号 ECM 457 068 类型 1 CD 出版或录音日期 1996-10
曲目、本
唱片介绍
或其他资
料
--------------------------------------------------------------------------------
Brahms: Sonatas for Viola and Piano / Kashkashian, Levin
Performer: Kim Kashkashian(Viola), Robert Levin(Piano)
Uni/Ecm – 457 068 / Recording in Nov. 1996, Stuttgart
当初看到基姆.卡什卡茜安(Kim Kashkashian)和罗伯特.莱文(Robert Levin)合作的兴德米特中提琴独奏作品录音出版的消息的时候,心理就在琢磨——这两个人的活动范围,前者在近、现代曲演奏上极端活跃,后者则是近年古乐FORTEPIANO演奏上倍受关注的两位实力派人物;怎么弄到一起去了呐?直到最近才明白,原来二位都是弗莱堡音乐大学的音乐教授。难怪,可以想象即便活跃天地不同,却同在一个屋檐下。共同切磋交流的机会,跨行业演绎出一个好作品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前些日子,买下了他们在96年录音的勃拉姆斯中提琴奏鸣曲唱片。因为想到他们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利”,对于勃拉姆斯这样的两件乐器在乐曲中重要性五五分成的曲子来说或许在也合适不过的了。这才不由分说的拿下了它。当然鄙人历来满意于ECM的录音和整个唱片的DESIGN效果。再者,近来听R.莱文的FORTEPIANO演奏录音也听了不少,且张张满意……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众所周知,勃拉姆斯的这个作品(一套两曲,OP120/1-2),原来是为单簧管与钢琴而创作的。后来为了一位职业医生同时也是家庭四重奏组合中充当中提琴手的友人而改编成中提琴钢琴奏鸣曲的。虽然有人说将其改编成中提琴奏鸣曲的理由是,勃拉姆斯晚年已不习惯小提琴高音部的声音了等等。这样的说法未必准确,然而也无法考证确认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勃拉姆斯的许多作品中发觉勃拉姆斯对于中提琴在大作品中的使用可谓别具匠心。如,在第四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就有一段旋律用中提琴分两个声部来演奏的。就是这个部分,勃拉姆斯几乎用的是中提琴的纯音色来表现乐器的本色。而所谓的纯音色被其他的音乐家们作为同音域乐器的木管乐器旋律在八度上的重复而使用的。当然勃拉姆斯更多的是利用中提琴的中低音区演奏音型描绘乐段的。不过从乐器音域关联性来看,鄙人倒是认为将原作的单簧管奏鸣曲改编成中提琴奏鸣曲更加自然合理。这样说的理由是单簧管与中提琴的音域相当接近(当然法国号也是一个)。反过来,如果将这个单簧管奏鸣曲改编成小提琴奏鸣曲的话,就会遇到如下一些问题了:首先要将原来的单簧管部分升高五度来演奏。当然,这样一来乐器音域的变更对于整个曲子的音型乃至风格等都会变化。也就是说这个独奏乐器部分的谱子要动大手术了;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钢琴部分。两件乐器中的一件升高五度后,钢琴部分部分原般不动的话就会让听的人感到两件乐器在音域上的差无法弥合,更用不着说什么相互配合浑然一体的演奏了……。换言之,要把单簧管奏鸣曲改编成小提琴奏鸣曲的话,改编成的作品将面目全非与现在这个中提琴奏鸣曲作品是肯定的了。当然,单簧管三重奏改编成钢琴三重奏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贝多芬的单簧管三重奏(降B大调OP.11),由本人改编成钢琴三重奏的例子.虽然是三件乐器,音域间的差异可以同时弥补,但是要保持原作的风格、气氛等,不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总之,勃拉姆斯将原作改编成中提琴奏鸣曲,而不是其他什么乐器的奏鸣曲是有技术上的原因的
--------------------------------------------------------------------------------
--------------------------------------------------------------------------------
唱片评论:
行人 发表于 2001-12-01 13:16:54 编辑 写评论
评价
对于两个人的演奏,首先整体上符合勃拉姆斯平衡两件乐器的构思,两个乐器部分几乎是维持在一个平等的状态上。象是一幅画的背景一样给人一种平稳的基调。勃拉姆斯在这套作品中将中提琴的音域设为中提琴纯音色,达到了独一无二的音色效果。而这一点到了卡什卡茜安的手上,被反映的完美无缺。音色柔和,同时保证了旋律的优美性。配以莱文独特的触键方式(或许是长期摆弄FORTEPIANO的惯性所至?)弱音部分的旋律优美动人;强音部分也不失优雅。两人合作的最令人叫好的地方就是f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卡什卡茜安拉出如歌的第一主题,莱文弹奏的钢琴给人一种紧迫感。二者形成的一个缓急/抒情紧迫的对照让人感到的戏剧性相当清晰。说实话,卡什卡茜安的中提琴在此拉的如此柔美,令人刮目相看。这一霎那,让人感到象是聆听到了中提琴本真的音色一般。……。卡什卡茜安的中提琴录音在此之前听的是康切里的中提琴与乐队作品。原作风格当然比较冷酷,中提琴的声音要么在相当高的音域,要么突然滑落到向当底的音域,变化幅度大不说,中提琴的纯音色几乎没有领教过。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除此之外,我觉得在录音上面,中提琴与钢琴间的平衡也处理的相当得当。听ECM两件乐器室内乐的录音不多,但是这个录音让人觉得相当优秀。乐器固有音域上的差异对于录音来说,处理好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毕竟是E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那张CD: Charles Lloyd Canto
资料搜寻未果!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