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发烧友天地 : ( 音响的试听与组装 )
|音响的试听与组装|
一 什麽是音响性
大多是来自於宽广的频率响应,且分布的很均匀,理想的
音响器材不论是喇叭。扩大机,音源媒介器材,甚至音响
线材等等。其频率响应都要宽而平坦,如果一套音响系统
所使用的每一件音响器材的频率响应都宽而平。是不太需
要靠「搭配」来相互弥补的,而只有缺陷的音响器材才需
要来相互弥补。
所以做为测试音响器材用途而搭配的其他器材最好都选用
频率响应宽而平的器材,这样被测试器材的频率响应缺陷
就马上被测试了出来。例如我们用一对高频较差的喇叭来
监听一台被测的扩大机,又怎能知道这一台扩大机的高频
好不好呢? 当然我们所谓频率响应宽而平的器材并不
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再好的器材还是会有缺陷的,只
是缺陷比其他的器材少而已。可惜的是这些频率响应宽而
平的器材价格通常都比较贵一点,因为太便宜的器材受於
成本的缘故,是无法达到频率响应宽而平的要求。
但是我们用频率响应宽而平的器材,测试出被测器材频率
响应的缺陷。那麽读者就可以依照这台器材的缺陷来挑选
其他可以相互弥补的器材来「搭配」。
所谓的音乐性大多指「好听」而言。例如声音温暖,有韵
,圆润等等。音响性好的器材不一定音乐性好,而音乐性
好的器材也不一定音响性好,两者搭配起来应该是「综合
体」。
二、如何听音响达到艺术的的意境。
听音响想要达到艺术的意境是需要花些功夫的,其中最重要
的一环是聆听室的处理。第二环是喇叭的摆位,第三环是操
控音响器材自如,最後一环才是音响器材的本身,兹分述如
後。
1·聆听室,并不一定要有黄金比的比例。也不一定要十几二
十坪以上,但也不能只有一、二坪大,房间最好能对称。
尤其是放喇叭的区域,如果不对称的话,例如左边是门,
右边是水泥墙,又左喇叭後面墙有窗。而右喇叭则无的情
形,这样就无法营造出平衡的音场来,所以选喇叭摆放位
置时最好尽量选左。右喇叭附近都对称三面墙,目的是能
营造出对称音场,可以模拟现场的那种气氛。
再来就是对房间驻波的处理,在喇叭发声区的两侧墙角与
背墙的上方安置声弧。这样除了可以打散驻波之外,也可
以扩散声音。然後再在背墙中央与两侧墙上安装一些吸音
材料,背墙可在两支喇叭的中央处铺上吸音材。至於两侧
墙则可用一面镜子,人在聆听位置,由侧墙上镜子来看喇
叭的中高音部份。如果看不到,就调整镜子的位置,直到
看到为止,这是中高音的反射区。贴上一些吸音棉,两侧
墙都要且对称。千万别在聆听室内用上一大堆的吸音物,
因为音场的堂音是要靠反射音来营造的,只要做到上两点
您的聆听室就差不多了,接下来是喇叭的摆位。
2·喇叭摆位,把喇叭直接贴墙放,阁下只能听音乐的弦律而
无法听到音场的,低频太多也太浊。破坏频率响应的平衡
及平坦。所以喇叭一定要离背墙有一定的距离,距离背墙
多远呢?就要视阁下房间的环境与使用的喇以及器材了。
两支喇叭的距离可在1·5公尺至3公尺之间选,视聆听
室的尺寸而决定。原则上不要放在两侧墙四分之一的位置
然後找一张唱片来听,主要是听音域的平衡性。如果觉
得低频比高频多,就把喇叭距离背墙远些。如觉得高音太
吵,太突出,就把喇叭往背墙靠近些。觉得差不多了,可
试试进一步的调整。方法是座在聆听位置上,把身体向前
一些听。然後再移後一些听,如果觉得身体移前一点的声
音好。就把喇叭再向前稍移一点点,注意,只要把喇叭移
一点点就够了。如果身体向後移声音好的话,就把喇叭再
朝背墙靠一点,如果阁下的耳朵很灵。可能只用手指轻弹
喇叭的面板或背板就有极大的变化。因为当聆听室处理得
好而摆位又对的话,这种小小的变化就变得很灵敏,动一
点就有差别,主要是喇叭的位置已接近最正确的位置之故
。
调整喇叭的高度,把喇叭的高音或中,高音的中心用喇叭
架或其他的垫材垫到喇叭到与聆听位置的耳朵差不多高。
稍高一点或稍低一点并没有太大关系,只要差别不要太大
就是了。
另在调喇叭时也要调整向内倾的角度,内倾角度大的话,
聚焦比较准。但声音也会变紧,听起来不舒服,一直找到
觉得最好的角度。千万别相信有些喇叭厂家的说明书告诉
买家一定要把喇叭平放,因为他们只会生产喇叭而不会调
喇叭。
3·操控器材,只要聆听室与摆喇叭对了之後。并不一定要等
化器来调。因为等化器只会给声音带来渲染声,除非是聆
听室不标准。非得要等化器来调,所以想要使音响器材达
到艺术的境界,必须先把聆听室弄好。如果聆听室的喇叭
发声区不平衡,就要找泥水匠把影响平衡的门或窗子拆掉
,否则一辈子也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操控器材并不是操控等化器,而是让既有的音响器材能尽
量发挥它本身的潜力。首先器材与器材之间不得重叠,并
要找一张稳而重的音响架放置器材,并把每一个器材都用
三角锥之类的小道具垫起来。以避免聆听室的声波影响到
器材本身,软橡皮脚尤其差,只会使声音模糊,虽然好像
有使声音变得柔和的假像。
音响器材处理好之後要处理线材了,首先讯号线不要相互
纠缠在一起,而且最好不要碰在音响架上。用东西垫或用
线吊是好办法,然後再把喇叭线碰到地面部份找东西垫起
来。用弹簧是好办法,经过这样的处理已差不多了,每动
作一次,声音就愈近入佳况,接下来就是器材本身的问题
了。
4·音响器材本身,记住,太便宜的音响器材虽然使用上述的
手段可以达到某一程度的改善。但由於太便宜的器材限於
无法使用较好零件。所以声音会有一定的限制,而太高价
位的器材也并不一定代表声音一定好。像CD唱盘及扩大
机,买一台差不多价格的CD唱盘及综合扩大机。并不一
定非要分离式的扩大机,像是本刊器材推荐排行榜B级榜
的综合扩大机就已经够水准了。
器材本身要有至少的水准之後就要动一点手脚了,譬如电
源线。只要任何器材更换较好的电源线,声音当会马上大
幅改善的,包括极高价器材的电源线都需要更换。
然後再来研究讯号线及喇叭线,有关这方面也请参考本刊
器材推荐排行榜。不要不舍得花这些钱,为了能达到艺术
的境界,有一些东西是非要够水准的。但也并不要花太高
的费用,像是本刊器材推荐排行榜B级榜内的器材,去挑
选就差不多了。
三、音响高低量效果
1·第一个因素是喇叭的效率,通常效率较低的喇叭需要较大
的声压才能获得平坦的频率响应。也就是说,较低效率的
喇叭当用小音量听音乐时,发出的高,低频两端都较中频
部份弱。如果是这个因素的话,就只有大声点听,要不就
只有换效率较高的喇叭。
2·在大声播放交响乐时有中低频混浊情形,原因也有二;第
一个原因是聆听室内的家具会随著声波而振动,家俱振动
时也会发声的。家俱的声音与喇叭的声音搅在一起而使得
声音模糊,如果是落地型喇叭的话,可将喇叭用脚钉或脚
垫架起来。使喇叭箱与地面有点距离,避免喇叭箱的振动
由喇叭底传到地面再传到家俱,就可以降低这种情形。
如果是书架型喇叭的话,就最好选用一组稳重的喇叭架放
置喇叭,喇叭架的底部也要角钉或脚垫垫起。第二个原因
是高,低音的相位未调到一致之故。一般而言,喇叭距离
背墙包括侧墙)太近时,低频就会浊。反之离背墙太远时
。低音就会虚,必需要调整喇叭与背墙的距离,可将喇叭
由离背墙70~80公分起。一面听一面往前往後拉,直
到觉得高、低频都差不多时,也就是低频不浊不虚时,就
不会有时间差的问题了。
同时要看看喇叭的高音单体是否与聆听者聆听时的耳朵齐
高,否则还需要调整喇叭的高度。如果花一点时间把喇叭
做最贴切的调整之後,此时的声音也最好听,并且也可以
营造出一个很好的音场出来,试试看。
四、测试音频器材
1·一台测试扩大机的失真测试仪,其本身的失真度必需要比
一般扩大机低很多。才能测量扩大机的失真度,而一台做
为参考的音响器材。频率响应必需要超过被测的器材,才
能测听出被测器材的频率响应宽不宽。当然频率响应宽且
平的器材大多价格都比较高但并不一定价格高的器材就频
率响应宽及平),所以我们都必需选择一些频率响应宽及
平的器材来做参考测试器材。
如果不如此做,譬如用一台声音瘦低频较少)的器材来与
一台声音胖低频较多)的被测器材一起试听。听起来就不
会显得被测器材声音胖了,又怎麽能告诉我们的读者被测
的器材声音有低音过多的现象呢?
2·频率响应平也代表细节多,原因是频率响应不平的器材。
由於突出的频段会把不突出的频段细节淹盖,如果参考器
材的频率响应不平,又怎能测出被测器材的细节多不多呢
。因此我们测试器材的参考器材都是选用频率响应比较宽
,平及癖性少的器材。而且我们也很熟悉这一套参考器材
。当其中的一环更换为被测器材时,只要听几张唱片 很
快地就可知道被测器材的本身特性了。
问题的徵节就在此,低价位的器材由於成本的关系,无法
做出频率响应宽且平的产品。所以我们的参考器材价格都
不低再提一次,价格高的器材并不代表频率响应宽及平)
。但音响用家就不同,如果限於预算之故,无法购买高价
的频宽较宽且平的器材。就只好将就所谓「搭配」器材了
,譬如一对箱音较浓的喇叭就不能「搭配」低频混浊的喇
叭线或扩大机,而要「刻意」地找低频量较少的喇叭线或
扩大机来「搭配」。使这对喇叭的低频混浊的问题不更严
重。
3·另外我们在试听器材时也有一些困扰的事情,顺便也在此
提出。现在扩大机及CD唱盘都流行可插式的电源线,要
知电源线影响声音的程度有时会使评分表相差到一级的。
影响至钜,一台一百瓦的扩大机如果用一条差的电源线则
力道可能听起来只有五十瓦。更不用说音质的差别了,这
就是我们为什麽一再鼓励读者一定要换一条好电源线的缘
故。但代理商送器材试听的时候有两种情形,一是不附电
源线,一是故意附一条不是原机所配的发烧线。让我们不
知应该用什麽电源线好,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尽量用一样的
电源线来比较。
返 回(Home)
?font size="2">|音响入门|认识音响|认识声音|音响摆放| 购买音响|
?font size="2">|音响调校初步|音响的试听与组装|音响专有名词解释|
--------------------------------------------------------------------------------
Copyright(c) 1997 by Oce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