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认识华语电影原声音乐的朋友吗? [复制链接]

查看: 16931|回复: 86
21#

不能把阿达在电影中的角色和他的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必须分割视之,一方面是调侃之戏,另一方面则是沤心沥血之作。无论是达明拆伙后的首张《末世极了》,还是1996年的《麻木》,前年的《水底乐园》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而阿明唯一能与之力抗的只有1992年的《信望爱》,不能说黄耀明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就得出刘以达丢失的结论。黄耀明是一个很team work,易于合作的音乐人,而刘以达相反却更固执一些,因此黄耀明能联合大帮电子音乐人借90年代中音乐潮流电子化的趋势走在时代的前列,当然他的背后不会少了进念朋友(如林奕华)等人在创意上的支持,“人山人海”就是一例。而刘以达的音乐兴趣一直在民乐元素居多,听听《诱僧》《秋月》《麻木》吧,电子我认为只是他手中一个得力工具,不会象黄耀明那样生死相许,当年拆伙也有部分音乐路线的原因,在音乐技法方面阿达一直是精采无限,创意迭出的,传人梁基爵,MINIMAL,蔡德才不及十之三,四。到现在我还认为,黄耀明只有在与阿达的联合中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可惜阿明已早不这样看了。
TOP
22#

秋月听过,但因为不是CD,曲目也未全,不好谈太深的感想,阿达认为好的电影音乐就是让人“听不见”的音乐,因此含蓄,内敛,空灵,最大限度地衬托了剧情发展就是出色之作,阿达两部戏都与罗卓遥合作,在音乐方面得到了较大的自由度,因为前一部《诱僧》在佛门题材与民乐元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与阿达追求的方向一致,因此在这部电影音乐中阿达走得更为极致,把空灵飘逸发挥迨尽,我觉得恐怕要结合影片才能谈的上更深的理解。
另外阿达在电影音乐的创作风格上曾作过多种尝试,《湾仔之虎》走“hard rock”路线,而《三個受伤的警察》更在文戏丢掉钢琴与弦乐制造紧张气氛,这些元素后来在《麻木》中同样可以看见。
另《四面夏娃》的电影音乐是四人作不同四段,刘以达作其中一段。主题曲“夏娃的第8天”为黄耀明与MINIMAL合作,收在《五饼二鱼》中,另一首主题曲“忘不了的你”也收在其中。
TOP
23#

《电影双周刊》是托一个在民航的朋友订的,从1993年一直订到1999年,后来觉得水准下降就算了。
TOP
24#

轮子现在早没意思了。有个“狂奔蜗牛”是我的同学。
锦瑟和我弟弟KIMURA(onetenth)很熟的,但KIMURA 也已很早就不去轮子了。
TOP
25#

眼花看错了。
锦瑟是坛子吧,看成一个熟人ID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