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录音汇集、文章汇集编! [复制链接]

查看: 7687|回复: 69
21#

古典纵横乐友富特文格勒 在 2003-12-4 22:01:22 发表的内容
其中这集Music & Atrs CD-4049 (4CD)是有Furtwangler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录音吗?录音:1942年3月22日那个呵!
  富特文格勒的录音版本漫谈哪里介绍是第七呵!
问:Furtwangler指挥贝九录音:1942年3月22日那个,我不是很清楚,请......

这套Music & Atrs( CD-4049,4CD)中最后一张就是这个贝九。
再看这里:http://www.musicandarts.com/CD4049h.html
最后编辑mmyxlt
TOP
22#

是公认的最好
是至无人能够超越的最好
TOP
23#

蚊子 在 2003-12-1 20:23:44 发表的内容
是公认的最好
是至无人能够超越的最好

富特文格勒的贝九,42年版更具张力与冲击力,拜罗伊特版更为平衡。DG的不怎样。[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12238401280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122385381619.jpg[/upload]
TOP
24#

CD,唱片上的介绍是整理资料时找到的母带,之前未发行过任何唱片,现在这套唱片不在我手中,以后借回来再认真听听。
TOP
25#

我曾经找过一套小公司出版的,他在德国战败前夕的现场录音,效果和学校广播用的高音喇叭很相似。不知怎么搞的,老是觉得在听贝五时有轰炸机飞过头顶,连贝五著名的引子也变得危机四伏。
TOP
26#

还有呢!可惜不让传了!
TOP
27#

mmyxlt老兄您还用reference版本刺激我啊
我已经想它想疯了
TOP
28#

   富尔特文格勒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48年BBC谈话记录

      自从瓦格纳打算解释这个乐章以来,理论上出现了混乱情况。贝多芬就像写《菲德里奥》和《庄严弥撒》时那样对待席勒的词。
    他纯粹是以音乐家身份来处理此事的。瓦格纳曾经指出音乐并不适合词的要求,但词却最终勉强适应了音乐的需要。
    事实真相是:贝多芬在寻求适当的词以表现他作为一位音乐家在概括前几个乐章内在含意时需要诉说的一切……他要完整地概括这一作品,最终他发现了席勒所写的那些词能体现抽象的观念和思想。一位更加现实的诗人也许更喜爱的是明确表现欢快而不是欢快的思想。但后者切合贝多芬的目的;他可以不受词的细节的束缚,在音乐的自由表现方面也可以不受限制。因此,他就从席勒的诗作中挑选了少数几节,并以任意重复的方式用在他的音乐里。
    纯粹从曲式方面来考虑,这最後的乐章就像它前面的柔板乐章或《英雄交响曲》的末乐章或贝多芬的许多同样的乐章一样,都是运用循环结构的,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变奏。促使他在《第九》中运用歌词,运用人声的主要原因在于前几个乐章的推动,这最后的乐章的主题使他想起了其他种种事物——词、人声、循环曲式。整个主题的原型,音乐家贝多芬的独特创造,绝不可能解释和描绘具有明确内容的词。相反地,是诗在表明它在解释音乐的主题……我们必须认为人声的应用只是对这一不朽的旋律进行自然的“配器”。
    他运用这种“乐器”的方法……表现了贝多芬卓绝的天才。任何其他作曲家会以宣叙调开始,然後开始运用合唱乐章。贝多芬却不这样,他只承认他的作品中的音乐要求。
    第一乐章贝多芬用这开放五度描绘了混沌初开,万物生长的一片喧嚣景象。这五度必须解决到准确度量的三连音的说法……和表达作为一种整体的思想无关。我有一次见到一位指挥家在开始排练时花费了十分钟试图尽量清楚地用弦乐表现五度的这个三连音。其结果是:人们从他指挥演出的交响曲中听到的这一段音乐准确如乐谱所示,十分清楚。但贝多芬的设想却化为乌有。
    目前人们倾向於把准确表达乐谱上规定的东西看得高于一切。许多指挥家进行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是运用著杜勒或英格莱的技巧(阿尔布莱希特·杜勒(1471一1528),德国画家;约翰·英格莱(1780—1868),法国画家。二人均以观察细致的素描画知名)。如果我们的任务在於表现一件以色彩为主的作品,像伦勃朗或提香的画,那么,运用杜勒或英格莱的技巧又有何用?人们怎么能将素描功夫用在一幅以色彩视觉作为重点的昼上呢?演奏者的责任在於不断追溯作品本身的风格,并以此作为处理手法的基础。每个时期,甚至一位大师的每件作品都有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这对具有多方面倾向的贝多芬来说尤其如此。他不仅是古典派的最後一位,而且是浪漫派的头一位。他不仅是一位设计师,他至少算得上是一位画家。把贝多芬这样的世界性天才限制在他的时代里是完全欠妥的作法。
    在末乐章最初的喧嚣开始前,柔板作无限延伸……这使末乐章强有力的开始和随後的宣叙调之间的对比尖锐化……赋予宣叙调更大的说服力和坚定性。
    人们从这里已经感觉到面临整个末乐章之末。这也充分说明需要对以前的各个乐章进行一番追溯……起初是器乐演奏;随后……欢乐的主题呈现,最早是以最原始的形式在低音部用齐奏奏出……然后以变奏方式发展,这时贝多芬在用属和弦作了初步概括後——像在一个奏鸣曲乐章中那样,回到了原位……此时此刻,乐器的种种演奏声在远方响起……它在人声的参与下反覆——一种出色策划的再现部,一种对以往一切的解释和美化……这里充分运用了,甚至是渗透到音乐的细微米节地运用了在整体平衡限度内通过反覆而强化的音乐规律。
    现在可以将上述处理和李斯特在他的《浮士德交响曲》中引入合唱的天真幼稚态度相比。贝多芬的作法完全不同,他能使“纯管弦乐中运用宣叙调和合唱乐章”这样一种显然不合逻辑的处理手法显然完全自然,令人信服,艺术上需要。音乐史上很少有其他例予如此清楚地表明纯抽象性音乐的能量,也很少有其他例予更确切地证明(这里)音乐家,唯有音乐家在起作用。贝多芬的与苯不同之处不在于有这类设想,而在能将此设想如此完美地化为音乐。
    第九号交响曲的adagio(柔板)乐章中也许有比未乐章中更加动人的一套变奏,它应该沉浸在一种来世的、纯属宗教性的气氛之中:它如何扩展到随后的变奏,它如何演化为无数的花饰——这彷佛是一种风格上的要求,按艺术史观点,也许曾经见於哥德式风格。然而,贝多芬并不像哥德式建筑师那样为风格而风格,而是著眼於命定的整体的需要。adagio乐章尽管意念深沉,但仍然是均匀的创作进程中的一个片段,其全部目的似乎仅在于回溯,而著意表现的是末乐章。
    没有勉强串在一起的乐段;一切都是有机地发展自以前的乐段。因此贝多芬不仅是能够写出《第九号交响曲》——一个自咸一体的世界,其内容和风格曾经造就和超越了几代作曲家——的第一乐章,而且能继之以scherzo(诙谐曲)——第一乐章的必要补充和对比,它成了所有大型交响曲诙谐曲的榜样,然後又在adagio乐章中表现了世界的另一对应面……达到人类能力的极限。能有上述感应,并最终能透视所有这些乐章……,从整体上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力量,这是真正的创造力。
TOP
29#

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 1886---1954)
1886年1月25日 生于柏林。
  1893年 学习钢琴,开始谱曲。  
1894年 随全家迁居慕尼黑。  
1903年至1904年 D大调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将主要精力转向指挥。  
1905年至1906年 任布雷斯劳市立歌剧院排练指导。  
1906年6月 在慕尼黑举行个人首场音乐会,曲目包括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大厦落成》序曲和自己的《B小调柔板》。  
1906年至1907年 迁居苏黎士。  
1907年至1909年 在慕尼黑宫廷歌剧院任职。  
1910年 在斯特拉斯堡歌剧院任指挥。  
1910年 完成《感恩赞》并在布雷斯劳首演,该曲1911年与1914年又分别在斯特拉斯堡和艾森演出。  
1911年至1915年 担任吕贝克歌剧院指导及乐团预约音乐会指挥。  
1915年至1920年 以德国一流青年指挥家的身份在曼海姆歌剧院任职。  
1920年 开始师从于卓越的维也纳音乐理论学家海因里希·申克。  
1920年 分别接替门格尔贝格与理查·施特劳斯担任法兰克福与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会的指挥。  
1922年 接替去世的尼基什同时出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同年开始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始在德奥以外的国家演出。  
1924年 首次在伦敦演出。  
1925年至1927年 前往美国,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客坐指挥。其具个人色彩的指挥风格受到了一二位享有盛名的奉“客观性”为神明的评论家的抨击(这些评论家后来得到了托斯卡尼尼的支持),再加上他与乐团委员会的摩擦,最终导致了他的合同未能续签。托斯卡尼尼和门格尔贝格接替了他的职位。  
1927年至1930年 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保持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作为一名德国人,他在这段时期内不可避免地与纳粹有所牵连,但他从不迎合希特勒政权,多次表示对纳粹的反感(拒绝行纳粹礼、保护受纳粹迫害的犹太音乐家),并使古典音乐能继续存在于“第三帝国”。然而,他依然成为希特勒政权的宣传工具,并因此在战后倍受指责。  
1931、1936、1937、1943、1944、1951年历任届拜鲁依特音乐节指挥。  
1934年 因抵制纳粹的禁令演出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而辞去所有职务。后希特勒迫于舆论的压力而恢复他所有职务。  
1935年 首次在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  
1936年 纽约爱乐乐团拟请他接任托斯卡尼尼担任首席指挥,迫于舆论的一致反对不得不改聘巴比罗利。  
1937年 在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尼布龙根的指环》。  
1938年 再度在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尼布龙根的指环》。  
1945年1月 离开德国,逃往瑞士,仅差数小时险些被纳粹逮捕。  
1946年12月 美国军事当局为他澄清“亲纳粹”的罪名。  
1947年4月 被获准重新开始指挥。  
1947年至1954年 再度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  
1949年 芝加哥交响乐团拟请他担任艺术指导,引发了美国国内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以托斯卡尼尼为首的多名享有盛名的音乐家参加了这场活动。芝加哥交响乐团被迫撤消任命。然而与此同时,他在欧洲各地广受欢迎。  
1950年 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尼布龙根的指环》。  
1951年 在战后首届拜鲁依特音乐节上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1953年 在维也纳的一场音乐会上病倒。  
1954年 带病主持拜鲁依特音乐节和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节目。  
1954年12月30日 因患肺炎去世,享年68岁。此时他正在计划率柏林爱乐乐团访问美国的巡回演出。

   
 

------摘自《爱乐》1997年第四期,略加改写
TOP
30#

mmyxlt 在 2003-12-1 22:39:00 发表的内容
蚊子 在 2003-12-1 20:23:44 发表的内容
是公认的最好
是至无人能够超越的最好

富特文格勒的贝九,42年版更具张力与冲击力,拜罗伊特版更为平衡。DG的不怎样。[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12238401280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122385381619.jpg[/upload]

我觉得富在DG时的录音有它特殊的意义:
1942-1944年的时间段里,富是被软禁在柏林的,这个贝九的深度虽不如我最喜欢的拜罗伊特版,但从中我们能听到他对欢乐的渴望
而DG的另一个富的43年的贝五,我个人以为是相当棒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囚禁时的斗争的心态--毕竟现在的指挥很少有他那样与命运抗争的亲身经历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