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oncerts in Hamburg ! [复制链接]

查看: 12448|回复: 91
11#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270584794808.jpg[/upload]

好不容易オ找到當天的節目表。LSO  這次再度來港演出兩場,日期就是香港音樂節的最後兩天。

這是第一天的表演節目。[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2716457558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27184440900.jpg[/upload]
TOP
12#

Moka 在 2004-3-28 5:17:33 发表的内容
fever 在 2004-3-28 4:57:43 发表的内容

MOKA  兄,LSO  確是 “古典的勞斯萊斯”,只是它是一部只開到時速三十公里的“勞斯萊斯”。從第一部份的 BRITTEN  便知 LSO  的斤兩絕對不輕,但這些年來,世上一流交响樂團東來只交兩三成貨的事故在所多有,已是見怪不怪。但我保証如 LSO 到 BERLIN 或 HAMBURG  等音樂重鎮表演,必定施展渾身解數,博得滿堂掌聲不絕。


说着说着这话题就又开始... ...

咳,算了,真不愿让这悲剧再展开,心里留下更多叹息。

我今晚去听李云迪。在汉堡音乐厅小厅,15 欧。





李小弟弟雖然還欠多少火侯,但望他全力以赴,為國人事光。如我們以後能有更多的李雲迪和郎郎出外表演,他日洋鬼子的一流樂團東來表演時也會全力以赴,一飽我們的耳福。

唉!李雲迪來港表演,票價竟高過在漢堡一倍!
TOP
13#

Fever兄,很抱歉,我迟到了。

人说:理想主义者既是悲观主义者。

对您来说,可能就是如此。对古典音乐长期积累的知识,培养的鉴赏力,已经容不得演出者哪怕一点点的敷衍。这是悲剧的一个层次。

退一步看,他们确实在敷衍。尽管,在北京,已经把他们推崇成了“古典的劳斯莱斯”,票价已经高过了汉堡。

悲剧是必然的。

[/quote]

MOKA  兄,LSO  確是 “古典的勞斯萊斯”,只是它是一部只開到時速三十公里的“勞斯萊斯”。從第一部份的 BRITTEN  便知 LSO  的斤兩絕對不輕,但這些年來,世上一流交响樂團東來只交兩三成貨的事故在所多有,已是見怪不怪。但我保証如 LSO 到 BERLIN 或 HAMBURG  等音樂重鎮表演,必定施展渾身解數,博得滿堂掌聲不絕。
TOP
14#

MOKA  兄的文章真是發人深省。這世界上,高質素的演奏家多不勝數,但高質素的觀眾卻是難求,在亞洲,也許只有日本和韓國還有不少高質素的觀衆,但水平一定比不上歐洲的。英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在過去幾百年的古典音樂史中,英國作曲家連一百名也擠不進,不要說德國、奥地利、俄國和法國等重量級作曲家輩出的國家,連芬蘭、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等小國也比不上,但在過去的幾個世記,每個出名的演奏家或樂團,都以能到倫敦献技為榮,就因為英國有全歐洲公認最有質素的觀衆。反觀我們,有質素的觀眾不是沒有,但...............連 MOKA  兄到了漢堡也............,那我們還在這兒發什麽白日夢!!!
TOP
15#

阿龙 在 2004-6-11 20:03:24 发表的内容
欣赏古典音乐,太拿它当回事了不行。太不拿它当回事了也不行。



龍兄,悄悄地告訴你,管它古典不古典,好聽的便聽下去,不對耳的索性換掉或睡覺便是了,要像 MOKA  兄那般過份認真,是.....太.....累..... 了。
TOP
16#


你还别说,我在此地音乐厅见得最多的亚洲人就是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人,当然是从面相和语言上判断出来的,没有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东亚人热衷于古典音乐并取得一定成绩应该和经济的水平及较开放的文化、宗教背景有关系吧。

MOKA  兄,能在歐洲名城逗留的亞洲人只有兩類,一類是有米的人,包括遊客和商人,另一類是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包括留學生和跨國大企業註外國高層員工,如我屬以上兩類其中之一,能長時期留在歐洲,我相信我看的古典音樂會一定不會比 MOKA  兄少。
TOP
17#

阿龙 在 2004-6-15 8:03:49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听音乐会只是热爱音乐的路径之一,通过别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的。再说FEVER兄能够亲临现场的机会已经比我等多了。我在珠海很少能看到这类演出。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听过的最好的乐团就是前中央交响乐团,李德伦指挥。还是二十年前在桂林的事了。


龍哥,音响器材重播的是罐頭音樂而己,現場音樂會則如新鮮食品,罐頭食品和音樂,只能作輔助,不可當主食,愛樂如龍兄,竟埋首於罐頭音樂二十年,視現場音樂會如不見,此乃極不健康的事,可能二十年前社會經濟環境所限,現場音樂會舉辨次數不多,現今環境比二十年前大大改善,希望龍哥能爭取多些聽現場音樂會的機會,自會有另一番情趣和體會。
TOP
18#

阿龙 在 2004-6-16 1:47:18 发表的内容
倒不是我不爱听现场,而是在珠海没什么现场可听。当然,一些小型的音乐会还是听过的,我说的中央交响乐团是指我自己听过的最高级别。此外还有一些更次的,偶尔也去听听,没什么感觉。有一回听珠影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听到一半逃了出来,实在没什么享受可言。


龍哥大可來香港聽音樂會或到廣州去也可,聞說廣州的星海音樂廳也是有國際水準的音樂廳。
TOP
19#


Moka  兄,我對這段還有些意見不得不說出來。你知道為什麽世界上的出名大樂團很少來中國表演的原因嗎?你知道一隊約 80 人的歐美出名樂團來中國演出兩場每張票的成本價是多少嗎?算他每人來回機票加兩天酒店食宿約一萬五千元,兩場演出票子全賣出兩千張,不計場租,不計樂團戲金,每張票只算機票加食宿己達 600 大元,在香港,我們的政府平均每張票子要津貼約五佰大元,而且還是全場滿座的計算,票價則是 300 元至 600 元。約二十多年前 RICHTER  平均每一兩年都必定到東京演出一至兩場,而每次的票子在約半年前剛貼出廣告的 24 小時內便全部沽清,票價約 2000 元至 3000 元。

[/quote]

Fever兄所言情况在下确实了解不多,香港尚且如此,更何况内地。

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现状不足以形成有实力的文化市场和观众群。这种实力不仅取决于观众的文化水准,更重要也是更难以短时间内提高的是经济水准。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国际著名乐团和艺术家来访的频率也许刚好符合观众群的要求。在我们的论坛大家觉得到处都是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但分散的全国各地,就不会形成有规模的市场。很难想象AIDA会在北京、广州或者上海连演一个月而仍有很高的上座率,更不要说连演一个演出季。没有一个相当稳定和规模的观众市场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作为文化市场的基础的经济实力应该就是问题的根本了。通过对德国的观察,我发现有两类很说明问题的商品,他们都比在中国便宜。
(参照系:普通蓝领净工资2~3KEuro/month)
一类是文化产品(相对便宜),如CD(<20)、演出的票(5~150)等。说明文化市场的成熟和稳定。有稳定的观众群给钱少艺术家也愿意来。

另一类是汽车(绝对便宜)。举个例子,昨天大年初一我把自己的车开了回来(在这里就是警察和出租一样的车,别说我亮骚,就想说明一下问题),E240 Elegance,second hand,40K公里,19K Euro,设备齐全,车况完好。新车为40K出头。在国内需要多少钱?

(原想选的车牌号是HF168,但已有人用了)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233285332404.jpg[/upload]

车便宜说明科技和消费市场的成熟与稳定。

有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巨大差距,我们也就很清楚为什么人家不愿意来了。

[/quote]


Moka  兄果然是真生意人也,150 歐元即接近 2000 元人民幣,你說全中國能有多少有能力拿 2000 元聽一場音樂會的人。因此,餓肚子乾看書,空叫攪文化是不成的,文化與藝術是豐衣足食後才能攪出來的玩意兒,而且必須要有足夠的群體,亦即全國上下都豐衣足食後才會想到文化和藝術。
TOP
20#



(原想选的车牌号是HF168,但已有人用了)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233285332404.jpg[/upload]



[/quote]


Moka  兄,依小弟愚見, HF 168  的主人必是中國人,說不定還是 168  的網友呢, Moka  兄能否查出真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