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5厘米 = 十万八千里 [复制链接]

查看: 10472|回复: 42
21#

netwilliam 在 2004-6-21 15:53:09 发表的内容
wangj 在 2004-6-21 14:16:08 发表的内容
昨晚将两只喇叭各向内移动了2.5CM,喇叭之间的距离从原来的1.9M缩短至1.85M,就个五个厘米的差别,效果确是十万八千里,最明显的是中频密度感增强了,弦乐更加生动了,有了凸浮的感觉;放人声时,歌者的口型比以前小了;播奏鸣曲时,小提琴和钢琴的体型比例更加准确了.
为此,出了两身臭汗---值得!!!

很同意。
真是巧,前两天我也进行了一次摆位调整。我这套家什放在原来位置有好多年了,一直没心思去折腾。原先喇叭离墙才40公分左右,我把它们挪出十几公分,然后再把座位尽量往后移,接近靠墙,与喇叭连线距离近三米。
第一首曲子就让我感觉很不一样了,音色变化不大,最明显的是音场的大幅扩展和空间感的质地的提升。中高频飘逸起来了;音乐增加了许多感情。因为以前用的丹拿箱子的说明书中推荐音箱离墙1.5m,所以我想是不是喇叭再尽量往外靠会更好?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最多只能再挪出到离墙60cm左右。可是听下来感觉似乎不如刚才,音场有一点散了,再退回去,确实好些。最后停在55cm处。
两箱间距1.65m,我希望尝试更小,但这也已是能靠到的最小距离了。于是我又把喇叭朝内摆倾角,耳朵到单元中心的连线基本与音箱面板垂直。(wangj兄要像我这样折腾,恐怕要多洗一把桑拿吧:)你是不是没开空调?)
又有变化啦!音场的形成更完整,可能就是所谓的密度感有增强;结像度也随之提升;声音线条又清晰了些,原来有些混。wangj兄所说口型大小的问题,我回想一下倒也有同感。
带去音响店试音的cd我都逐一放过,相比店里试听的效果,我感觉对于这套总计不足万元的配置,这样的声音已经大大超值了。
我现在用的器材是JPW sonata+Aura100+700元的Philips DVD,全部机线。
我只觉得虽为“糟糠”,但我还是湮没耽误了这套系统好多年。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尝试与主观感受。各位dx就权当笑话看吧^_^




netwilliam兄我也是用Aura100,能说一下心德吗?
TOP
22#

calvin 在 2004-6-24 18:22:52 发表的内容
netwilliam兄我也是用Aura100,能说一下心德吗?

好啊!找到同好不容易。我以前也谈过一些:http://www.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5135&ntypeid=10
欢迎交流。
TOP
23#

一个人在房间里听,
和两个人在房间里听,
大不一样。
因为破坏了房间原有的声学特点。
所以,
建议楼主在有客人的时候,
重新调整摆位。

还有,
白天晚上的电力特征不一致,
摆法也得不一样。
窗帘拉上和不拉上不一样,
门关上和不关上不一样,
穿衬衣和穿棉袄不一样,
冬天夏天空气湿度不一样,
摆法也得不一样。
TOP
24#

丹拿的箱子本来就有这种灵敏程度啊!值!!!
TOP
25#

确实如此,这才是发烧的最高境界.
TOP
26#

wangj 在 2004-6-21 14:16:08 发表的内容
昨晚将两只喇叭各向内移动了2.5CM,喇叭之间的距离从原来的1.9M缩短至1.85M,就个五个厘米的差别,效果确是十万八千里,最明显的是中频密度感增强了,弦乐更加生动了,有了凸浮的感觉;放人声时,歌者的口型比以前小了;播奏鸣曲时,小提琴和钢琴的体型比例更加准确了.
为此,出了两身臭汗---值得!!!



恭喜WANGJ兄大有收获,
你的1。3移动2。5CM就出两身臭汗,
若是我的箱子岂不是要出四身臭汗?
因此,我计划界时请mm来帮忙,出几身香汗也!
最后编辑muse007
TOP
27#

wangj 在 2004-6-21 14:16:08 发表的内容
昨晚将两只喇叭各向内移动了2.5CM,喇叭之间的距离从原来的1.9M缩短至1.85M,就个五个厘米的差别,效果确是十万八千里,最明显的是中频密度感增强了,弦乐更加生动了,有了凸浮的感觉;放人声时,歌者的口型比以前小了;播奏鸣曲时,小提琴和钢琴的体型比例更加准确了.
为此,出了两身臭汗---值得!!!

很同意。
真是巧,前两天我也进行了一次摆位调整。我这套家什放在原来位置有好多年了,一直没心思去折腾。原先喇叭离墙才40公分左右,我把它们挪出十几公分,然后再把座位尽量往后移,接近靠墙,与喇叭连线距离近三米。
第一首曲子就让我感觉很不一样了,音色变化不大,最明显的是音场的大幅扩展和空间感的质地的提升。中高频飘逸起来了;音乐增加了许多感情。因为以前用的丹拿箱子的说明书中推荐音箱离墙1.5m,所以我想是不是喇叭再尽量往外靠会更好?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最多只能再挪出到离墙60cm左右。可是听下来感觉似乎不如刚才,音场有一点散了,再退回去,确实好些。最后停在55cm处。
两箱间距1.65m,我希望尝试更小,但这也已是能靠到的最小距离了。于是我又把喇叭朝内摆倾角,耳朵到单元中心的连线基本与音箱面板垂直。(wangj兄要像我这样折腾,恐怕要多洗一把桑拿吧:)你是不是没开空调?)
又有变化啦!音场的形成更完整,可能就是所谓的密度感有增强;结像度也随之提升;声音线条又清晰了些,原来有些混。wangj兄所说口型大小的问题,我回想一下倒也有同感。
带去音响店试音的cd我都逐一放过,相比店里试听的效果,我感觉对于这套总计不足万元的配置,这样的声音已经大大超值了。
我现在用的器材是JPW sonata+Aura100+700元的Philips DVD,全部机线。
我只觉得虽为“糟糠”,但我还是湮没耽误了这套系统好多年。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尝试与主观感受。各位dx就权当笑话看吧^_^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28#

dr kuang 在 2004-6-23 21:19:56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4-6-23 17:00:4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4-6-22 23:09:39 发表的内容
音场测试三关:
第一关是结象和左右分隔度;
第二关是前后层次和纵深
第三关也是最难一关,高低层次。
恭喜楼主三关全部通过!
要能准确还原出一个管弦团内每组乐器排列的高低差异,不是大部分系统能做得到的,可以看出楼主不但花了钱,还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
一套成功的系统,不但要听出管弦乐团中小提琴,大提琴,铜管的不同高度,最难的是大鼓,要做到大鼓在乐团最后上方响起,最后低频卷地而来,这才是最高境界。


能将立体结像度做的比较好的系统,不仅要在调整上搞得焦头烂额,器材本身的档次也起码是3W以上....


我觉得线材就已经要不止这个数了:)

是啊!我的都快4W了.
TOP
29#

恭喜有收获!
1CM的移动都有差别,别不信!
TOP
30#

富盛 在 2004-6-23 23:24:22 发表的内容
最近会有两次音响聚会是否有空参与?


一定参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