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QUAD 405 后级制作报告 [复制链接]

1#
QUAD 405 后级制作报告


(6358 人次已阅读)   友善打印  
文/黄世昌
(原文刊载于音响技术九十二期)

在本刊90期中,作者将英国名厂QUAD这几年来所独力标榜的后级名器405大略分析了一下,由于交稿匆促,因此制作部份只有延后。文章刊出后没几日,一位花莲读者打电话过来,对作者文内有若干部份出现牛头马嘴(文图不符也)之事颇不以为然,言语之中大有以为作者有留一手之嫌。事实上作者所分析的QUAD 405,系根据日文资料而经国内翻译刊登在几年前之某杂志中而来(前文中已有提及),大约是作者所影印之线路图不太清楚,编辑部因此找来405之原线路图代用,因而才出现若干文图不符之处,为征信于所有读者,作者在本文中一并刊出原参考图如图一A,便能提供部份读者试制参考用。除上一位读者外,作者另外接到一封来自高雄的信,内附有日人试制QUAD 405之日文全稿,寄信人是一位留美学生,刚好回国休假,机缘凑巧的寄来这一份影印稿。作者不懂日文,但马上便辨认出,作者赖以分析试制之QUAD 405便从此文迻译而来,只是此文年代久远(总也六、七年了),碰巧他有原稿而能免费印赠,在此非常谢谢他。
图一A
[upload=jpg]Upload/2004981135385217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981135567614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981136434056.jpg[/upload]
是否去芜存菁?
在打算进行仿制,设计贴洗PCB之前,我们先要考虑,所预计采用之架构,是否要与原线路完全一样,或者做局部而不妨害原设计菁华的变通。之所以做这样的考虑,往往是(1):着眼于原设计中之零件在仿制采购时是否能够取得,例如本设计中之IC、晶体以及3uH之输出电感等等;(2)原设计之架构,在实用上是否会出现缺点,包括振荡、频宽、稳定、耐力…等,后者在层次上要比前者高超得多,除非有极大能与涵养,通常很难能在原设计架构中寻到可以置啄之地,不过我们却不必对此感到无乐,大凡能够上市行销的成品,特别是像这QUAD样慢工细活的名厂,我们差不多可以付于完全的信赖,剩下来的,便只是零件考虑了。
本线路唯一只IC下输入端的LM 301A,前文提过,这下一只通用IC,制造的厂家极多,各地电料行都能买到,因此循原设照用即可,不过因为LM 301A和741一样,同属一般级设计之IC而已,特性不会太好(当然,也不会差到那里),很可能有部份宁可寻用更高质的品种,例如NE 5534、TL 071、LF 356、357、 LM 318等等,都比LM 301A要强过甚多;不过相信读者应能体会到,音响上的听觉经验是相当主观的,5534在特性上固然优于LM 301A,但实用上未必就比301A有更好的聆听效果,QUAD是一家谨慎而稳重的名厂,使用LM 301A绝不仅仅为了节省成本而已。因此作者的看法是,LM 301A不妨沿用,否则,可以事先使用IC座,俾可以换用不同IC,不过这样一来,有关频率补偿方面不免也得变动,例如5534之补偿是在5、8两脚间,而与301A略有不同,因此设计PCB时便应兼顾及。在晶体方面,原设计采用了BC 214、BDY 77、ZTX 304、504及40872五种晶体,前两种是欧洲一般型号晶体,制造者较多,本省也麦桊铳R到(但也不会太容易),后三种晶体可能就只有干瞪眼了,自此仿制之途,唯寻代用晶体而已─可以代用而又容易买到的型号,作者已在前文中提及,请自行参考。
至于3uH之输出电感,因为关系到全频带内之失真特性,是QUAD 405之设计重点,不比一般Amp输出端的电感,大小有无都不太重要(只是聊备一格而己),原设计指定误差在5%以内,而另两只电感则为20%(其实去掉也可以)。市面上若干电料行虽也有销售输出线圈,但数值未详,不合用之成份居多,只有自行绕制一途,绕制的方法,后将述及。
不加伺服电路
综观QUAD 405全部架构,我们在进行仿制前,除考虑上述因素外,对其余部份,吾人差不多已无置啄余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在QUAD 405中加入中点伺服线路而使之成为DC Amp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做法。作者在Amcron DC-300A中加入伺服设计,是因为DC-300A本是高频宽之DC-Amp,它拥有DC ~100KHz –1dB成绩,加入中点伺服是希望简化调整,以及更好之DC稳定。这些因素对QUAD 405而言并不存在,它丝毫不标榜高频宽,也不是DC设计,甚至虽然有极佳之DC稳定度(中点偏移在不调整下最大不超过7mV),却没有很好的低频成绩。比起Amcron DC-300A来,QUAD 405的20~20KHz –1dB简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可是前者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却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虽然这样的比较很不公平)。在如此情况下,将伺服单元加入QUAD 405中,除了增加一些低频响应外(原设计不见得希望这样),对DC稳定度并无助益,而有有些不伦不类,倒不如照原设计的好。
分享 转发
TOP
2#

是否去芜存菁?
在打算进行仿制,设计贴洗PCB之前,我们先要考虑,所预计采用之架构,是否要与原线路完全一样,或者做局部而不妨害原设计菁华的变通。之所以做这样的考虑,往往是(1):着眼于原设计中之零件在仿制采购时是否能够取得,例如本设计中之IC、晶体以及3uH之输出电感等等;(2)原设计之架构,在实用上是否会出现缺点,包括振荡、频宽、稳定、耐力…等,后者在层次上要比前者高超得多,除非有极大能与涵养,通常很难能在原设计架构中寻到可以置啄之地,不过我们却不必对此感到无乐,大凡能够上市行销的成品,特别是像这QUAD样慢工细活的名厂,我们差不多可以付于完全的信赖,剩下来的,便只是零件考虑了。
本线路唯一只IC下输入端的LM 301A,前文提过,这下一只通用IC,制造的厂家极多,各地电料行都能买到,因此循原设照用即可,不过因为LM 301A和741一样,同属一般级设计之IC而已,特性不会太好(当然,也不会差到那里),很可能有部份宁可寻用更高质的品种,例如NE 5534、TL 071、LF 356、357、 LM 318等等,都比LM 301A要强过甚多;不过相信读者应能体会到,音响上的听觉经验是相当主观的,5534在特性上固然优于LM 301A,但实用上未必就比301A有更好的聆听效果,QUAD是一家谨慎而稳重的名厂,使用LM 301A绝不仅仅为了节省成本而已。因此作者的看法是,LM 301A不妨沿用,否则,可以事先使用IC座,俾可以换用不同IC,不过这样一来,有关频率补偿方面不免也得变动,例如5534之补偿是在5、8两脚间,而与301A略有不同,因此设计PCB时便应兼顾及。在晶体方面,原设计采用了BC 214、BDY 77、ZTX 304、504及40872五种晶体,前两种是欧洲一般型号晶体,制造者较多,本省也麦桊铳R到(但也不会太容易),后三种晶体可能就只有干瞪眼了,自此仿制之途,唯寻代用晶体而已─可以代用而又容易买到的型号,作者已在前文中提及,请自行参考。
至于3uH之输出电感,因为关系到全频带内之失真特性,是QUAD 405之设计重点,不比一般Amp输出端的电感,大小有无都不太重要(只是聊备一格而己),原设计指定误差在5%以内,而另两只电感则为20%(其实去掉也可以)。市面上若干电料行虽也有销售输出线圈,但数值未详,不合用之成份居多,只有自行绕制一途,绕制的方法,后将述及。
不加伺服电路
综观QUAD 405全部架构,我们在进行仿制前,除考虑上述因素外,对其余部份,吾人差不多已无置啄余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在QUAD 405中加入中点伺服线路而使之成为DC Amp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做法。作者在Amcron DC-300A中加入伺服设计,是因为DC-300A本是高频宽之DC-Amp,它拥有DC ~100KHz –1dB成绩,加入中点伺服是希望简化调整,以及更好之DC稳定。这些因素对QUAD 405而言并不存在,它丝毫不标榜高频宽,也不是DC设计,甚至虽然有极佳之DC稳定度(中点偏移在不调整下最大不超过7mV),却没有很好的低频成绩。比起Amcron DC-300A来,QUAD 405的20~20KHz –1dB简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可是前者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却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虽然这样的比较很不公平)。在如此情况下,将伺服单元加入QUAD 405中,除了增加一些低频响应外(原设计不见得希望这样),对DC稳定度并无助益,而有有些不伦不类,倒不如照原设计的好。
QUAD405后级仿制品之稳压电源(散热片未加)
[upload=jpg]Upload/2004981139177470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981139581273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981140778261.jpg[/upload]
PC 板略有失误
说到这里,对试制前应注意的事项,除了可能由于代用晶体所引起的补偿调整问题以外,差不多都已顾虑到了。作者根据日人仿制405时所画的线路而贴洗的PC板早在几个月前便已完成,后来又参考QUAD 405原设计后,再做了局部修正。如图二,是作者正式试作时使用之PC,板面之尺寸依旧是 105* 128mm,是作者个人的常用尺寸,由于这个PC在实作后才检查出有一处错误和一处遗漏(文后叙及),因此请读者在贴洗前特别留意,别跟作者一样一脚踩进坑底。
TOP
3#

L板最近爱上diy了哦。
来点解码器或转盘的文章如何?
TOP
4#

10KHz方波测试
作者设计之405PC板图
如同Amcron DC-300A PCB一样,这个PCB上也有一条跳线,插焊时通常应先完成,以避遗忘造成大祸,其它零件一一就手中现有者选用。IC仍选用LM 301A,但原位置是先焊上一只IC座,便于日后有必要时换用其它IC。晶体方面,由于Tr1~Tr6之需求规格都很低,并且是试作性质,要求合用即可,因此除Tr2(编号ZTX 304)选用东芝2SC2240晶体以外,其余五只晶体皆用2SA970。Tr7、Tr8为推动晶体,以2SA968附加多翼小散片代用,至于输出晶体,因为手边的2SC 2565(150W RET)都已与2SA1094配成对,不好拆开来用,只好降格以求,以120W级的2SD845暂时代用。在实际使用上,Tr9、Tr10应使用至少150W级的晶体,如原设计之BDY 77或东芝的2SD424以及摩托罗拉之MJ 15015、15003等。二极管方面,除稳压用的两只15V Zener外,其它的信号二极管一律使用 1N4148。这些零件插焊中,由于作者担心Tr7的高热会超过小散热片之能力,因Tr7在PC板上插焊得浅,以便必要时容易解下。两只560欧姆之电阻,估计各有1W以上之热消耗,因此使其各离开板面约0.5公分。除此以外,其它零件则只要办认无误,照一般方式插焊即可。至于电感方面,本线路总计用了三支,除了L2比较重要之外,L1、L3在线路上之孕帤X乎是可有可无,因此也没有必要遵照原设计中之数值绕制,为方便计,可令L1=L2=L3=3uH。3uH之电感怎么做呢?原计中并无注记,凭公式制恐怕不够准确,一般读者手中也不可能拥有LCR电桥,唯一比较可行的便是藉信号产生器与毫伏表之助,从串联之 LR中或其它类似线路,以边绕边量之方式获取,这种方法之麻烦是可以想知的,幸好日本资料中对L2之绕制倒提供了如下方法:以0.5mm线径之漆包线在直径1公分之圆柱上密绕23匝即得,如此一来,唯一的难题 也迎刃而解了。
限流电阻冒烟!
在第一次测试时务必加上限流电阻
作者在插焊后通电前,照例目视检查了一番,然则通电后却发现限流电阻在不到1秒内烧毁,显示电路有了毛病,经详细检查后终于发现在线路中Tr7之集极是经D5、D6后才连接到Tr9之基极,然则作者贴制之PC上,Tr9之基极却直接与Tr7集极短路,这一来在通电的情况下,Tr7~Tr10将全部导通,而D5、D6之压降将使Tr9、Tr10流过极大的电流,难怪通电后剎那间会将限流电阻(10欧姆 1/4W,实测限流量约200mA)烧毁─作者自设计贴制PC以来,这样的错误还是第一次。
以低必v测试1W(3.16Vrms/10欧姆),频率为1KHz

原因找出后,将Tr7集极至Tr9基极之联机,在靠近Tr9处切断,自D6之下端连一线到Tr9基极,这些情况,已显示在图二中,请读者自行核对。
再通电后已恢复正常,以手触Tr7之散热片,约5秒中即感觉到已有温升,在不到1分钟内,散热片之温度已高到烫人程度,看来这一小片果然不够,恐怕难能持久;再试Tr8之温度也已有些热,但较Tr7则小得多。此时量度中点电压,刚好是+1.0mV,非常稳定。
撤去限流电阻后再通入电源,并一一接入信号产生器镇号伏表与示波器,在无输入之情况下,竟意外地发现毫伏表上有高达0.5rms之读数,这一惊非同小可,以示波器观察,只见一片模糊,显然是出现高频振荡了。作者依寻常解决振荡的方法,在线路中几个可能解决振荡的地方试了试,总无法完全解决,几经检查,才发现在输出端到地之间,漏接了一组与喇叭成并联状态的高频相位修正网络C12+R39─虽然这组网络可能使振荡情况获得某程度的改善,但作者不免怀疑振荡是否因缺乏这组网络而起─在不切掉电源的情况下,以0.1u+10欧姆试着跨接在输出端与地之pin上,振荡幅度马上衰减了大半,用力越大则衰减越多。得到这样的暗示,作者马上除去电源,将0.1u+10欧姆焊在两支pin间,再开机时振荡果然消失了,示波器下仅剩下一条细细的扫描线,毫伏特指示此时之输出杂音电压略大于0.5m Vrms(此时放大器未装箱,但有接地处理)。
驱动晶体要加大散热片
再切掉电源,将Tr7、Tr8自PC上焊下,改放在主散热片上,以改善其温升情况。在Tr7、Tr8使用独立小散热片之情形下,由于静态时之Tr9、Tr10几乎不导通(实则Tr10是微导通,与分析情况略有出入),因此在静态时,尽管Tr7在不到一分钟内便热的烫人,而主散热片即使经过1小时以上也几乎不会有温升,这与传统Amp设有 Bias current,会使散热片有某种程度之温升形成鲜明之对比。根据实测结果,在外电压为±50V之情形下,Tr7、Tr8之热耗和高达到4.5W,这种热耗,当然不是小散热片能应付得了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 2SA968能承受到25W,但那是指在25度C及散热片无穷大之情况下才得到之数字,在Tr7只附加小散热片之情形时,即使A968能长期忍受而不损毁,但其耐必v必然大大降低,甚至连10W也不到的程度。职是之故,Tr7、Tr8应与必v晶体Tr9、Tr10一同置放在主散热片上较为妥当。
截波时之正弦波形
再开机后一分钟,手触Tr7只觉略为温手,10分钟及20分钟后散热片都只有极微温升而已。以正弦波信号输入,测其显率紏应曲线。在无载情形下,20Hz 与20KHz都约有–0.5dB的衰落(相对于1KHz而言),并且在20~20KHz间之频应曲线也不尽然平坦,大约有0.1~0.2dB之起伏量。以10欧姆/30W线绕电阻为负载做10W输出(10Vrms)时,振幅稍有些微降落,20KHz之输出再降低为–0.6 ~0.7dB,其余20~20KHz间之频应曲线与空载相差不多,仍在–1dB(405之原规格)之内。
综合以下实测结果,作者不禁对QUAD 405感到奇怪:405是QUAD厂继 QUAD 303后推出应市的产物,中间历经QUAD厂十年以上 技术与经验累积,照理说405应该有相当不错的规格才对。而实际上,405却只有如同303之规格而已,以今日及未来产品对Amp之要求,100KHz –1dB已经差不多是一项起码要求─这种要求,即使是中下级产品也轻易可以达到。虽然如此,作者在前文已经提及,音响是主观重于客观的经验,技术与规格不一定能保证什么,因此真空管可以逐渐回流,皮带驱动唱盘越演越盛,JBL从不理会什么线性相位而行情一直看好,这说明了实听经验才是重要的─众所皆知,JBL、McIntosh、 QUAD都是规格平平的产品,然则钗h资料显示,在日本销售的国外产品中,前三者却是最受日人欢迎的。
作者仍然不愿就听感表示意见,原因之一是:虽然就Amp而言,它对整体音色影响不大,不容易短时间内遽下断论,而主要原因,实在是作者很很不愿意以一己的感觉,特别是面对自己制品时所产生偏袒的感情,来「污染」大多数人─作者希望留给读者们一个自我判断的机会,尤其是长期沐浴在部份厂商言过其词的广告辞令的读者,你不必以作者或厂家的感觉为感觉,否则你只会感觉上当而愤怨不已。
作者在最后不得不要一再提醒读者,当你有意一试405而参考本文内之PC,请格外留意作者文中所提之错误与遗漏之处─作者实在来不及为它修正,更重要的是,新出品的QUAD 4055II已针对405又作了若干修正,因此待新资料收齐后,作者预计将这些修正奶畟钲尽?/font>405II去,对于本文中PC设计上之缺失,只好向读者说声抱歉了。
TOP
5#

QUAD 405

分类:2009/12/05 06:57

通常我会对 LKK 级的音响厂商抱着崇敬的态度,这类厂商会有异于他人的技术,而不是告诉你用了多好的『补品』。 对于 QUAD 这家英国公司,只知道成立于 1936 年,生产静电喇叭, 1975 QUAD 发明了 Current Dumping 扩大机 ,我从来没听过 QUAD 的产品是啥声音,吸引我注意力的是 QUAD 405 电路,异于一般后级电路,用【诡异】来形容绝不夸张。
学生时在【音响技术】杂志看过 QUAD 405 电路分析,看不懂! 退伍后偶而拿出来看看,还是看不懂! 直到 46 岁的某一天,无意间在网路上找到部分电路节点标示电压的原版电路,终于知道为何看不懂【音响技术】里的 QUAD 405 ,该文作者拿到的电路图没标部分电路节点电压(不知是否被ㄚ本仔涂掉),且【音响技术】杂志里图、文根本对不上(文中的 A 点、 B 点、 C 点,在图中根本没标),我相信不是作者想留一手,可能是杂志社绘图人员忘了标 A B C
有人说 QUAD 405 A 搞懂工作原理后才知道任何时间 QUAD 405 都有晶体进入截止区但是在正 负半周『换手』时电流又没有中断 ,输出级正、负半周乍看之下是一样的,实际上输出级正、负半周电晶体的工作方式根本是不一样的!


【二哥】曾经提醒我一件事:电晶体 NPN PNP VI Curve 长像根本是不一样的,正、负半周电晶体怎么配对? 一般常见的晶体扩大机都是三级放大:差动级、电压级、输出级(推挽)。 差动级的电压、电流变化量不是很大,无论用 NPNPNP 电晶体基本上都在非常线性的负载线工作。 已知 NPN 的线性优于 PNP ,为何有些扩大机用 PNP 做差动级? 下一级高增益的电压级才能用线性好的 NPN
SF-106N 这类并联式双差动而言:
正半周:电压级 PNP ,输出级 NPN
负半周:电压级 NPN ,输出级 PNP
电路的总增益是各级增益的乘积,先不管差动级,电压级 & 输出级相乘,并联式双差动,正负半周都有 NPN PNP ,即:就电压级 & 输出级的乘积而言,正、负半周的特性趋近相同。


那么差动级呢? 从上图可知,虽然 NPN PNP 有不同的 VI Curve ,好好在 负载线 下工夫,一样可以让 NPN PNP特性 在某个工作点变成相同,以上叙述是我对 SF-106N 这类并联式双差动电路情有独衷的原 因。正、负半周对称的电路玩过后(砸了不少生命作晶体配对),开始对不对称的电路产生好奇心!



只要能够了解静态、正半周、负半周,每个晶体的电流怎么流,就能了解扩大机电路怎么工作了。 我没有量 ​​过 QUAD 405 的波形 & 各点电压,所有电路分析是从电路图 TR7 的集极电压为 0.6V (静态)开始:
静态时

静态时输出电压为零,没有任何电流流出 or 流入扩大机的输出点。 为方便分析,假定所有二极体的顺向压降 & 电晶体 B E 的顺偏电压皆为 0.6V ,既然 A 点电压为 0.6V B 点电压就是 -0.6V ,流过 TR7 D5 D6 R30 R31 的电流为 ( 50 – 0.6 ) / ( R30 + R31 ) = 44m A ,另一路流过 TR7 R38 R36 TR8 R33 的电流为 0.6 / R38 = 12.8m A第一个看到的是 TR7 TR8 的静态电流不同 ,流过 TR8 的电流在 R33 建立的压降为 12.8m A x R33 = 281.6m V ,不足以让 TR10 导通; TR9 E 0V TR9 B -0.6V TR9 逆偏, 第二个看到的是静态时 TR9 (逆偏) TR10 (顺偏未导通)没有偏压电流所以 QUAD 405 根本不是 A
正半周

输出正半周时,输出电流先循 TR7 R38 路径提供输出电流,直到输出电流上升到 38m A A 点电压为 38m A x R38 = 1.8V ,此时 B 点电压为 0.6V TR9 开始顺偏,当输出电流大于 38m A 后, 38m A TR7 提供,其他电流由 TR9 提供。 此外,因为 B 点电压上升,流 R30 R31 的电流亦上升;也因为 B 点电压上升, TR8 逆偏, TR8 TR10 全部打烊。
负半周

输出负半周时, TR7 的电流下降, TR8 电流增加(负载、 R36 TR8 R30 R31 这路电流增加), A B 电压下降; TR8 电流一直上升到 27m A 才会让 TR10 B E 得到足够的偏压(正半周 38m A TR9 加入战局); TR8 的基极电流不是 TR7 提供的,而是 R30 ,当输出电压低于约 -25V 后, TR8 的基极电流不是 -50V 提供,而是 C10 提供,静态时 C10 的压降约电源的一半,输出正半周时, R30 R31 两端压降大于 50V ,会对 C10 充电,在负半周时放电。
稍微整理一下

TR7 TR8 的静态电流不同,输出正半周时 TR8 会进入截止区,输出负半周时, TR7 仍在工作区。
输出正半周时,输出电流超过 38m A TR9 才会加入战局;输出负半周时,输出电流超过 27m A TR10 就会共襄盛举。TR9 B E 静态时逆向偏压, TR10 则是顺向 0.28V 偏压。


删去部分电路,给一些电路变色,再截取部分出来,看懂了吧! 这是限流电路。
V = I x R ,如果 R 固定(喇叭阻抗),那么扩大机的限流值 I 是否该与输出电压 V成正比? 否则当输出短路时,虽有限流(最大值),但是所有电压都跨在功率晶体上,功率晶体会有极大的功率消耗。
当限流动作发生时, TR5 VBE 是由 R26 R35 的压降相加而得,输出电压往正半周提高时, R27 压降减少, R27 电流降低,流过 R27 的电流亦流过 R26 R26 的压降降低, R35 需要较高的压降才能让 TR5 导通,即输出电压越高,限流值越大。
D3 在干啥? 静态时, R24 R26 压降之和为 50 x ( R24 + R26 ) / ( R24 + R26 + R27 + R35 ) = 0.32V ,未达 D3 顺向压降,所以 D3 在正半周是没有作用的! 之前在量 S-520 电压、电流已注意到:负载如果不是纯电阻,有部分正半周时间,扩大机是 Sink 电流(电流流入扩大机),即:非电阻性负载在负半周时,有部分时间 TR 9 也在工作, TR5 不能只在正半周有限流的功能;输出电压越负, R27 电流越大, R26 电压越大,限流值越低, D3 应该是在设定最低限流值,只是以 QUAD 405 原始设计,输出电压几乎要切削时( -50V ), R24 R26 的压降才会达到 D3 的顺向压降, D3 D4 似乎形同虚设,如果我要仿制 QUAD 405 ,会把 R24 R25 阻值适度提高。


TR1 Current Source TR2 的负载(以另一个角度看是设定偏压电流),以电路图上标的电压来看, TR1 的电流为 0.65V / R15 = 6.5mA ,这电流流过 R17 ,在 R 17 端产生一压降 6.5mA x 3.3K = 21.45V 28 + 21.45 + 1.8 = 51.25 ,有一点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因为 6.5mA TR1 的基极 & 集极电流的加总,这电流流过 TR2 后,进入 R16 R20 R21 ( 0.9V / 180 ) + 2 x ( 0.9V / 1000 ) = 6.8mA ,大致上也 OK
TR2 是共射放大, TR2 的输出为反相。TR3 TR4 接成达灵顿为射极随藕器, TR7 的输出也是反相 TR1 TR10 这十颗电晶体阻成一个正相放大,电压增益为 3.78 由回授电阻 R16 R20 R21 决定;当 QUAD 405 输出为 50V 时(当然不可能那么高), R16 R20 R21 分压使 TR2 的射极 E 的电压为 13.2V (忽略 TR2 电流, 13.2 / 180 = 73mA 远大于 6.5mA ) ,非常接近 LM-301 的电源电压 +/-15V
QUAD 405 输出为 50V 时, TR2 的射极 E 的电压为 13.2V TR2 的基极 B 的电压为 13.8V
QUAD 405 输出为 -50V 时, TR2 的射极 E 的电压为 -13.2V 时, TR2 的基极 B 的电压为 -12.6V
这下知道为何 LM-301 正电源的电压大于负电源了吧!

一个很妙的事: LM-301 的回转率 Slew Rate 10V/uS ,为何 QUAD 405 Instruction 里的规格只有 0.1V/uS 足足下降 100 倍! 应该是 C5 C8 C11 干的好事吧! 再加上一般前级只会叫 OPAmp 的输出工作在 2V 内, QUAD 405 却叫 LM-301 输出电压工作到极限,便宜的 uA741 还有 0.5V/uS 的回转率,就规格来看 QUAD 405 是个【慢郎中】,还是有很多ㄚ本仔爱不释手! 我无意鄙视 QUAD 405 或是他的麻吉,而是越看越开了! 再也不去管波形漂亮不漂亮,零件发烧不发烧,就像 DAC-918 ,只看 R2R 的波形绝对要唾弃,听过之后,完全同意【二哥】的牛肉面哲学,红烧、清炖口味本来就不一样,有必要去争哪一种口味才是正统吗?


QUAD 405 Instruction 7 页说插入一个 Shorting Link 可以将输出电压限制在 20Vrms ,这下终于知道电路图上的 R11 是干啥的,要让 QUAD 405 输出 100W R11 必需是断路的, R11 接上之后, LM-301 的输出经 R10 R11 分压后再接到后面的放大器,限制 QUAD 405 最大输出为 20Vrms 为什么不是其他电压?20Vrms x 20Vrms / 15ohm = 26.67Watt ,是不是为 LS-3/ 5A 作的设计?
QUAD 405 另一个让我激赏的是中点零电位调整方式,在无信号输入时,假设不管任何原因,输出电压偏正,经过 R5 C2 低通滤波(一定要有低通滤波,否则音乐信号会被吃了), C2 上会有正的直流电压,电流从 R4 流进回授让 OPAmp 输出往负压方向跑, TR2 集极电流下降, R22 端电压下降, TR7 导通程度降低,输出电压就掉下来噜!
还有一个有趣的(音技 90 期已说过了), 0.68uF 的输入交连电容, 22K 输入电阻,随便想就知道低频的 -3dB 的频率不低! 但是 C1 R3 的时间常数跟 R6 C4 的时间常数很接近,而反相放大的增益由输入电阻( C1 R3 )与输出电阻( R6 C4 )决定。

QUAD 405 声音好不好听有没有机会听到对我而言已没那么重要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为何要加那么多补偿电容Slew Rate 搞到只有 0.1V/uS如果把那些补偿电容拆掉会怎样如果会怎样换代用晶体又会怎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