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企鹅指南的精神何在 [复制链接]

查看: 7275|回复: 22
1#
企鹅指南的精神何在
企鹅指南研究(一)陈郁凯
藉助「企鹅唱片指南」选片的力量,再加上录音上的再筛选,期望所找出的CD唱片,能让出身音乐科班和嗜听历史录音的人,能体会好录音的妙味;对音效吹毛求疪的人,能拋开音响器材的束缚,徜徉在音乐的内涵之中,并且提供音响系统调整得过好的乐迷购买CD时的保证。 
录音技术与音乐本身
前一阵子为了「唱片评论员须不须具备读谱能力」在本刊掀起轩然大波,绵历数月至今仍荡漾不已,其实只要您能区分一位唱片评论员和电视节目五灯奖的评审老师之间的不同,其中的疑虑自然不攻自破。然而另外一个普遍存在于国内乐迷之间的问题,才是笔者认为有待我们努力去找到一个认知上的平衡点,那就是唱片的录音好坏到底重不重要?对于出身于音乐科班和嗜听历史录音的人而言,音响只是录音的再生工具,录音的好坏只是音效上的问题,与音乐内涵的欣赏无关;而对于音响声音锱铢必较的人却认为,若没有好录音的正确音色,怎能表现出音乐的真谛?两者之间最大的争议在于录音中是否有所谓「正确的音色」?
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是正确的,而且只要两派人士能取得共识,就是唱片欣赏最令人愉悦之时。若只是一味的追求音响上的效果,固然不是聆听音乐的正途,但完全否定高杆的音响调整,也未免太忽略了唱片中声音效果带给听觉上的妙味。笔者认为唱片是唱片,现场是现场,虽不可混为一谈,但获得音乐内涵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不理想的录音,就像设计不良的音乐厅,一样降低了聆听时的趣味,严重者更会影响音乐内涵的传递;所以一张唱片若能同时带给我们音乐内涵和音响效果的双重享受,那岂不是太完美了吗?
英国的「企鹅唱片指南」虽未明确地说明这点,但从其选片的方向来看也是如此,只不过对于音响系统调整得太好的人而言,「企鹅唱片指南」区分音效的标准,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证。所以这个单元的宗旨就是藉助「企鹅唱片指南」选片的力量,再加上录音上的再筛选,期望所找出的CD唱片,能让出身音乐科班和嗜听历史录音的人,能体会好录音的妙味;对音效吹毛求疪的人,能拋开音响器材的束缚,徜徉在音乐的内涵之中,并且提供音响系统调整得过好的乐迷购买CD时的保证。不过这个单元毕竟不是发烧片单元,所以音效的要求以不影响音乐的美感为原则,而且在「企鹅唱片指南」的推荐中已成为大家一致公认的名盘的CD也不再介绍,把重点摆在受到国内乐迷们冷落的曲目或版本。选片范围并不局限于「三星带花」,只要是「企鹅唱片指南」所推荐的就是网罗的目标。但由于受到时间、财力以及购片机会与运气的影响,笔者势必力有不逮,所以非常欢迎各位读者来信告知笔者所遗漏的CD,来拓展这个单元的广度和深度。
漂亮的小提琴录音
第一次笔者要介绍给大家的是两张有关小提琴的录音。调过音响的朋友都知道钢琴的声音特别难调,若能让音响系统发出漂亮的琴音是一项令人羡慕的成就,但却伴随着发生了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此时您将发现好的小提琴录音有如凤毛麟角般的稀少,尤其是小提琴只较少的协奏曲和室内乐。其中最严重的不外乎琴声太密实和高把位会刺人耳目两种,使得琴音听起来一点也不像名琴发出的声音。依笔者的经验此时,真得很难说服自己退而求其次地去接受它,有些人为了避免这方面的困扰和金钱的浪费,干脆不听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等曲目的录音,由此可见好的小提琴录音有多难得。在「企鹅唱片指南」的「三星带花」中,笔者发现了两张录音状况理想的小提琴协奏曲,所以便迫不及待地赶快介绍给大家。
胡乃元的浪漫经典
首先是这张名为「胡乃元的浪漫琴艺」的专辑,曲目为高德马克《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布鲁赫《a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由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小提手胡乃元和舒瓦兹带领西雅图交乐团的合作组合。胡乃元从五岁开始学琴,十一岁时赴美向寻求名师指导,1985年在比利时伊莉莎白大赛夺冠后便声名大噪扬名国际。这次录下的这两阕小提琴协奏曲是胡乃元最钟爱且最拿手的曲目,其中又以布鲁赫作品的诠释最为经典。他的已故老师,也是小提琴大师金戈尔(Gingold)听到这次的录音时赞美道:「你对布鲁赫《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诠释好得令我难以言喻……,它是如此地美妙,而且具有令人兴奋的特殊气质。」从这张专辑的诠释来看,胡乃元的运弓细致且饶富情韵,即使在炫技乐段也显得玲珑有致。在连续圆滑奏上高明的运音变化把音乐处理得浪漫的恰到好处,愈显胡乃元演奏身手之文雅高尚。Delos优秀的录音也是让这张专辑绽放光彩的一大功臣,琴音娇嫩得令人觉得胡乃元手上那把超过二百五十年历史的意大利瓜那里琴真是实至名归。
笔者对「企鹅唱片指南」所推荐的东方人(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录音作品一向特别感兴趣,因为笔者认为在西方的社会中东方人要出头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他的成就和西方文化有关时,能够大放异彩并受到尊敬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国内有许多人并不这么想。在国内的唱片市场几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活在已经作古的大师的阴影中,似乎除了海飞兹、欧伊斯特拉夫等人外其它人都不应该出来拉小提琴。笔者当然肯定这些老大师在古典音乐史上的地位,但他们所造就的毕竟是身手、造型上的个人传奇。他们在某些曲目的表现确实树立了难以超越的里程碑,但若因此而认为新一代的小提家完全不如他们,那肯是狭隘的艺术欣赏角度,而且也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常常在文章中看到许多人批评「企鹅唱片指南」很爱国,但是国内对本土艺人的不支持难道就是客观?我们看看邻近的日本,不论他们多么迷信大师,但对名扬国际的日本艺人如内田光子等人一样爱护有加,难道日本人也爱国爱昏了头?这真是值得国人好好地深思一番。
无调情音乐的新选择
第二张是最新的「三星带花」版本,曲目为罗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vaara)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名为《幸福之岛(Isle of Bliss)》、《天使的降临(Angels and Visitations)》两首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不论是作曲家、曲目、小提手、指挥、乐团,甚至连CD厂牌,都令台湾乐迷感到陌生,这也是「企鹅唱片指南」能让我们拓展音乐视野的一大功能。
罗塔瓦拉生于1928年,为芬兰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他非常擅长荀伯格所发展出来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而这项作曲概念也是现代音乐里重要的一环。现代音乐还有另一项重大的特色就是「点状配器法」。所谓「点状配器法」简单地讲就是将线条式的旋律线分解成极小的分子,并把这些分子分别配给各种乐器,所以旋律虽然以线条式前进,但由于色彩不断地变换,使得听者无法察觉出其旋律的原来形状,这种「点状配器法」也是由无调性十二音音乐发展出的「系列(Seriell)技术」中的配器法。当代的古典音乐大都是点状式和线条式的配器并存而用,呈现出多种风貌的音乐色彩,而罗塔瓦拉的作品也是如此。在这张专辑中笔者最喜欢的是《天使的降临》,这是一首由作曲家小时的梦境所构思而成的纯粹音乐,其鬼魅般的乐念和不亚于萧士塔高维契交响曲的巨大音响效果,让笔者听完后久久不能忘怀。
在小提琴协奏曲里担任主角的为Elmar Oliveira,在他得过的无数荣誉中,最令人骄傲的就是1978年第一位非苏俄籍的柴可夫斯大赛的冠军得主,以及1983获颁受到世人尊敬的Avery Fisher奖。在这次的专辑中的表现可谓在尊重原作下,树立经典的典范。一连串音色变化细腻的高把位拉奏和强大说服力的乐念转折,都让人承认他受到许多大奖的青睐绝非偶然。笔者现在最想知道的是Oliveira在古典曲目诠释上是否也一样的精彩呢?
分享 转发
TOP
2#

阿龙 在 2004-9-14 12:28:30 发表的内容
我以前既无这方面的朋友可以交流,也无书可读。那时我去新华书店买碟时是这样的:
同志,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吗?
人家拿了一个扔到我面前,我交了钱就走。那是南斯拉夫的一个乐团的版本。


我有和龙哥同样的经历,这段经历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可贵的,它让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TOP
3#

企鹅唱片指南还是不错,在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推荐书里算是好的了。就怕有些烧友把企鹅唱片指南说得一无是处,好像书上推荐的都是毒药,以此显示品味不同,其实过头话大可不必说得这么厉害。。。
TOP
4#

普莱亚的莫扎特钢琴协奏集探讨

企鹅指南研究(八) 李毅超

美国不是钢琴家的出产国,但是在「战后婴儿潮」(1946~1948年)之间诞生了三个钢琴家,分别是瓦兹(Audre Watts)、古提瑞兹(Horacio Gutierrez)和普莱亚(Murray Perahia)。

瓦兹是美国黑人,在1950、60年代曾受伯恩斯坦提携随纽约爱乐巡回演出,他的演奏风格是典型二十世纪初浪漫派的演奏法,也使他俨然是老派的演奏家;古提瑞兹是古巴移民,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1970年曾获得「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银牌奖,虽然大家都觉得他潜力无穷,但他的表现却总是平平淡淡,并没有大家期望中的演出。在1980年代初,瓦兹和古提瑞兹就在乐坛上消失了,只剩下纽约出生的普莱亚。

一路走来始终扎实

普莱亚一直受教于著名钢琴教师Haien门下,之后进入曼尼斯音乐学院,他不像瓦兹和古提瑞兹一样,二十多岁时就享受盛名,以「钢琴英雄」姿态出现于大众,顶多只有在1972年获得「里斯(Leeds) 大赛」首奖,并无神童般的丰功伟业;职业演奏生涯开始后,他审慎考量自己的专长及诠释风格,以演奏莫扎特与贝多芬作品为主轴,并且有计划地和CBS公司合作录制莫扎特钢琴作品。他的行事方法也如同其曲风,踏实且富深度,所以一路走来极为扎实,从1970年代至80年代末,他与CBS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就是本次「企鹅指南研究」的讨论主题,这一系列录音从七○年代的企鹅至九○年代的企鹅总是好评不断,使终如一,就让我们快瞧瞧企鹅如何说吧!

立刻获得青睐

普莱亚最早三星带花的录音是他三张一套的唱片,其中包括莫扎特《第9、11、14、20、21及24号钢琴协奏曲》。七○年代的企鹅就认为此版是现有发行录音中最优秀的作品,虽然这系列演奏也并非完全无瑕疵,例如英国室内管弦乐团的木管部在音调的控制就欠佳,但是普莱亚来自琴键的强大力度和充满光泽的琴音,就非其它钢琴家可以相比,普莱亚的莫扎特融合了精神与感官上的诉求,尤其充满探究与诗意的表现更是令人尊敬,音色的塑造已接近完美。企鹅对普莱亚是充满了称赞,但也对英国室内乐团的演奏和CBS的录音发出了一些抱怨,认为如此完美的演奏差点被这两组不可或缺的配角搞砸。

八○年代的企鹅评论不变,但至九○年代以CD发行之后,这些录音被拆成三张CD分开行:《第9号》与《第21号》合为一张CD;而《第11号》与《第14号》和后来录制的《第12号》一起发行,但是只剩三颗星的评价;而《第20号》则和《第27号》合并发行,其中《第27号钢琴协奏曲》企鹅觉得风格偏向软调和明亮的组织,但是该强势时表现的似乎太过于保守;而《第24号》则与《第22号》合并发行,同样地,英国室内管弦乐团的木管又被企鹅挑出来批评一顿,这两张CD也只有得到三颗星的评价。七○年代另外一组三星带花的录音是《第12号》与《第27号》的录音,他们对这组录音称赞有加。认为普莱亚将整个乐曲的神韵完全抓着,使得聆听者不得不摒气凝神的追随聆听,整个演奏是有机的,充满了生命力,将两首钢琴协奏曲表现的有血有肉。

给予优异的评论

普莱亚并没有刻意地复杂这些音乐,使得趋势丰富但感觉十分平实。CBS的录音这次可受企鹅们称赞,认为录音成果十分优秀,亮丽且平衡的音色,尤其是滑顺的弦乐是难以比拟,但是这组录音在九○年代CD发行时,就和上述三星带花的录音混在一起,并且都只有三颗星评价。七○年代普莱亚还有另外两组三颗星评价之录音,分别《第8号》和《第22号》,以及《第17号》和《第18号》两组录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17号》和《第18号》这组录音,企鹅虽然没有给普莱亚三星带花的荣誉,但是评价极高。其中提到普莱亚在《第17号钢琴协奏曲》优雅的表现简直是本世纪初老牌钢琴家艾德温‧费雪(Edwin Fisher)或布许(Adolf Busch)的再世,笔者倒觉得这种赞誉比十个三星带花更棒。八○年代新加入的三星带花的录音是《第15号》和《第16号》,企鹅认为普莱亚充满想象力的演奏,将1774年莫扎特想要表现的乐念自然的带了出来,而非常个人化的诠释方法,听到乐曲的最深处似乎是普莱亚随兴创作弹出的琴音,企鹅在此又再次提到这个1980年的演奏又使人想起1930年代,瑞士钢琴家艾德温‧费雪充满深刻的莫扎特作品录音,哦!笔者在此提醒大家,如果对费雪录音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EMI公司的老录音。

审慎完成全集

八○年代末普莱亚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做了一个总结,所以九○年代他又获得了另一个三星带花的荣誉录音:《第19号》和《第22号》,普莱亚的《第19号》有极华丽的古典美感和充满敏感的情怀,一种充满智能的乐句解读,将乐曲做了最佳的诠释。而这种特色在普莱亚的诠释下,更是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早期数字录音的CD,而企鹅们似乎仍不惜在录音的成就上给予肯定,认为这是一个清新、自然的好录音,不过笔者个人则持保留的态度。八十年代末普莱亚也完成了其它三张三颗星的录音,包括《第1~5号》、《第25号》,以及《第26号》,全部皆为数字录音。而其中《第26号钢琴协奏曲》的录音,更搭配两首首次录音的莫扎特《随想协奏曲》(K.380、K.386)。

当然,普莱亚完成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录音之后,会以大全集的姿态发行,而企鹅们也当然不吝啬的给三星带花,并且品头论足一番,企鹅认为这是一套值得瞩目的录音,很难想象未来会有钢琴家超越他的演奏。在具有诗意的洞察性及音乐的自发性中,普莱亚已将演奏提升至一种自己有的层面,而这个全集在1970年代的录音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是随着年代的推进与录音技术的改变,录音的结果是愈来愈好。普莱亚的演奏生涯曾因手伤而休息了一阵子,至九○年代中才复出,复出后已进攻萧邦作品与巴洛克时期作品为主,我们且不论他的其它钢琴作品表现如何,这套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集已经替他在演奏录音史上占了一席重要的地位,因为他真的演奏出莫扎特的声音。
最后编辑leslie
TOP
5#

花开,花谢!企鹅眼中的意大利弦乐四重奏
企鹅指南研究(七)李毅超
    喜欢听室内乐的朋友,大概在古典音乐的道行里也算是级数较高的一群。这句话是绝对公平的,一般初入门的爱乐者对于气势磅礡的管弦乐曲总是兴趣满满地勇往直前,然而一旦碰上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团,总搞不清楚是几支乐器在那吵吵闹闹,既没有富于变化充满运动性的旋律变化,更缺乏音响迷喜欢的大音场表现。俗语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管弦乐曲或交响曲当然是热闹,但是室内乐作品可是真的看门道,乐器与乐器间的雄辩与合奏之转接,韵味、平衡及演奏幅度的拿捏可是一项非常精巧的艺术。
喜欢听室内乐的老乐迷,总是永远不会遗忘被发烧迷放在一旁不理会的Philips唱片。没错,很少听到TAS榜单,Stereophile榜单,音响论坛榜单(?),有提及Philips录音的好处,但是Philips室内乐作品的录音就是如此的流畅、鲜活、透明、一切室内乐中美好的音色都充分的捕捉了。行文至此,笔者自个想了个推论:「喜欢听发烧唱片,发烧录音的朋友,在古典功力聆听功力一定不高,因为他们是很少碰室内乐作品。」大家思考看看吧!
曲目广泛的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
在Philips室内乐录音中,最著名的一组团体该属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Quartetto Italiano)。在LP时代,每次将他们唱片拿出来聆听时,总是看到四张严峻脸孔看着你,脸上似乎写着:「好好的听我演奏」。所以至今养成笔者聆听室内乐总是正襟危坐。这四张著名的脸又是谁呢?第一小提手Borciani、中提琴手Farulli、大提琴手Rossi及唯一的女团员Regreffi。这四个人在1942年结识于Siena的音乐学院,而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成立了这个意大利最知名的弦乐四重奏团,在长达30年的演奏生涯,除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地方,更录了各种弦乐四重奏的曲目,从贝多芬、布拉姆斯、德布西、莫扎特、海顿、舒伯特、拉威尔,到舒曼、鲍罗定、德佛札克、鲍凯里尼……,呵!对了!还有魏本,够惊奇吧!光是他们的唱片在笔者的唱片架就可占一席之地;而他们的演奏功力如何,似乎笔者扯了半天都还没提到。好吧!打开《唱片圣经》「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部份,我们可以发现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在贝多芬、德布西、莫扎特、拉威尔及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获得三星带花的最高荣誉,他们的演奏真是那么棒吗?
贝多芬部分
的确是不错。但是到今日94年版或96年版的《企鹅指南》中,这些花全部谢了,我们看到的三星带花是在75年、80年及82年的老《企鹅指南》中才见到的,还好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仍是受到《企鹅指南》的重视,90%的录音仍是在三星级的水准,让我们看看当年的企鹅和现代企鹅是不是有些代沟呢?首先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谈起。三星带花时期的贝多芬作品,企鹅认为意大利四重奏团不论在音色、技巧及默契方面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平衡性与紧密度都非常出色,但是到了84年版的企鹅指南就认为他们的演奏非敏锐,合奏技巧佳,但是在追求「美好(beautiful)的贝多芬,似乎力有未逮。尤其是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他们认为力道十足,但是节奏似乎有点慢,所以在《第13号》的录音就送给他们一个二颗半星的评价。哀哉!到90年的企鹅让《第五号》也掉到二颗半星,原因是演奏的方式太深思熟虑(too deliberate),而以前在LP时代Philips平衡的录音转作数字CD,竟被《企鹅指南》批评高音部份太单薄,好象是很古早的录音。也许在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作品录音中找到总结答案:「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录音在转成CD之后失去了许多的温暖,而且他们演奏方式也不符合现代室内乐团体的演奏方式。」
德布西与拉威尔部分
笔者落笔至此,只有含泪地再瞧膲另一个带花作品-德布西与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早期《企鹅指南》认为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在德布西作品流畅的演奏和深刻的诠释,让人忘记了乐曲艰难的结构与技巧,但是到84年三星带花的荣誉已拱手让给梅洛斯四重奏团,原因是梅洛斯四重奏团的录音平衡感较佳。到了九○年代《企鹅指南》说得更露骨,他们认为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是第二好(Second-best)的选择,当你买不起正价版的梅洛斯弦乐四重奏团的CD时,可以来选购这套中价位的录音。呜!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难道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吗?而拉威尔弦乐四重奏作品的评论也大致如此,而八○年代的企鹅是直接点出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在慢板的缺点。但九○年代的企鹅可更是落井下石的告诉大家虽然这个录音是中价位版(很Cheap的意思),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次佳选择。哇!真是杀人见血的评论。
莫扎特部分
回头瞧瞧莫扎特四重奏全集,《企鹅指南》又如何的说呢?早期的《企鹅指南》认为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的演出已达到不计技巧的物化最高境界,整个乐曲是在无懈可击的结构之中。到了84年《企鹅指南》虽然对于演奏技巧仍是称赞有加,我们仍见到first-class、everything perfect的字眼,但是眼尖的笔者已经发现沉不住气的企鹅们准备对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发动攻击。在《第17号弦乐四重奏》里他们如此说道:「这个演奏似乎没有什么个性(under-characterized),而且以高价版发行实在太贵(over-priced)」。唉!深思熟虑也不行,没个性也挨骂;高价版觉得我骗钱,中价版又嫌我没价值。是不是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那次在动物园欺负企鹅被发现?!九○年代的企鹅更绝了,把first-class、everything prefect的字眼都摘掉,但是批评仍在耳边回荡……。
舒伯特部分
唯一可以提出来和广大对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支持的爱乐朋友共同高兴的事是《企鹅指南》对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作品集的评论。在八○年代的《企鹅指南》这一系列的录音(《第12号》至《第15号》),意大利在技巧上、音色上都第一流的表现,把名噪一时的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打的溃不成军。《企鹅指南》特别指出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在慢板简直太棒了。优点这么多,为什么没有三星带花加身呢?也许因为正价版,企鹅们还不满意。但是90年的企鹅们看到了这套录音变成中价版,似乎仍无动于衷,而且提出一种更奇怪的论调,他们觉得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在慢板的演奏可是很宏伟(spacious),但是似乎有一点点(a bit)慢,所以没有三星带花ㄝ这真是一个吹毛求疵的好意见。但是苦等六年,1996年也许企鹅们的良心又重新发现,将三星带花的荣誉颁给了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这也是该团在现今《企鹅指南》中唯一挂花的作品。
后记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似乎是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在《企鹅指南》的写照。花开了!花谢了!这个伟大的团体退出江湖也许久,Philips公司也没将他们作品全部转成CD,更是没有尽推广的责任。「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难道是笔者面对这些LP的心境吗?拜托,大家千万别忘记这个有历史性的室内乐团体。
TOP
6#

企鹅指南两千多页是权威的,
分析它的好文我们是不嫌长的。

[upload=jpg]Upload/200491411553694921.jpg[/upload]
最后编辑干股
TOP
7#

指南里的一颗星唱片
企鹅指南研究(三)徐鹏博
细心的乐迷可以在这一群难兄难弟里找到令你大感意外的宝藏,因为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音乐性方面的缺失,只是他们对诠释的认知与这些评论员相左甚远罢了!
经过前两篇陈郁凯先生对于《企鹅指南》评选依据,提出「以风格为出发点」观点的介绍后,我想多多少少可以摒除一些乐迷认为「地域影响评选极大」的刻板观念,重新审视这份评鉴的价值;话说回来,英国乐评对于佛汉威廉士的关爱,就如同日本音乐学界对于武满彻的重视,「提倡本土音乐创作及演奏」正是我们最忽略的一部分,不是吗?
翻开《企鹅指南》,「三星戴花」的佳片固然是屈指可数,但一颗星的怪片更是寥若晨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没有人教也会那么想),一颗星必定是没有聆赏价值的烂片。但是它们何以被冠上如此负面的罪名?我们是否须以另一个度去看待这些片子呢?这里即以最近97、98年年鉴里的一颗星唱片为对象,略提一下它们的分布状况及特色,给读友做个参考。
艺术评论的自主性
在讨论前,我们还是不能忽略这三位评鉴员的主观性,即使连看起来较为严谨的日本三百名曲名盘,也只能「相对客观」而已。今天台湾「视《企鹅指南》为最权威性的评选标准」的观念,是国内长期看重这份榜单(最近也可把三百名曲算进),而忽视法、德、美方面资料的结果;或许是「物极必反」的必然,此种观念走到极端后,出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反动心态。但从另一角度反思,这三位仁兄在评价每一张唱片时,并非以「全盘性」的观点来衡量,他们犯不着在边评分时边考虑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台湾人民会怎么想,他们具有他们的特色,而且坚持「艺术评论」这一环的自主性,尊重他们这股坚持则是我们所欠缺的。
之前的文章已经述及,一颗星的定义是「a fair performance, reasonably well or well recorded」,如果你能想象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如何骂人,您就可以体会上一段话的意思,而每一张唱片评等后面的附加文字也值得我们观察,在这里他们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见解。
典型一:不当诠释
当然,与被冠上三星带花的片子一样,会被打入一颗星冷宫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常见的典型就是「不当诠释」。这有很多种情形:首先是不合作曲家的原意,或是无法充分表达曲子被赋予的特质,例如捷克广播交响乐团的盖希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就被评为缺少爵士因子;而布列兹的马勒《第五号交响曲》在他们眼中是「不被感情所操纵的,就像在空中探测,能够俯视整个地势,但就是让你接近不了」,而且他们还认定没什么马勒迷会欣赏这张片子。当然也少不了因怪异演奏而被企鹅修理的例子:例如Scherchen的巴哈《布兰登堡协奏曲》就得到「听起来像在排练」、「只有好奇的价值」如此恶评;说朱里尼的法朗克《d小调交响曲》根本「无法与他版竞争」;认为波哥雷利奇所弹的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对以往的版本构不成一点威胁与挑战,还说「身为艺术家出现如此装腔作势,实在不可取」;至于他们对乌果斯基新近作品《第1-3号钢琴奏鸣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巴哈主题变奏曲》里面含的怪里怪气,采取保留态度,说这张CD和他上次的贝多芬《第32号钢琴奏鸣曲》一样,动不动就自我耽溺在激动中而不可自拔。
从以上种种案例,多少可以看出被「定位」为一颗星的悲哀,因为演奏技术层面的失误随时可以精进,而风格的定型则是意识认知上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天生的(也就是说,想不那么怪都不行)。这其中不乏现今在台湾颇爱乐迷青睐的佳片,不管是嚼出不落俗套之新意的布列兹指挥马勒《第五》,还是惊动万教的波哥雷利奇弹奏《展览会之画》,还有以聆赏特殊诠释为乐的乐迷所喜爱的Scherchen指挥巴哈与乌果斯基演奏布拉姆斯(笔者深深以为乌果斯基也是个诠释怪杰,其怪异的程度不输给顾尔德),细心的乐迷可以在这一群难兄难弟里找到令你大感意外的宝藏,因为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音乐性方面的缺失,只是他们对诠释的认知与这些评论员相左甚远罢了!
典型二:技巧有余,深度不足
再来是另外一种情形,也就是出现技巧火花四射,但却没有什么音乐内涵的演出:最显明的例子是艾默森四重奏团在德奥室内乐曲目里的表现,他们的贝多芬《第1-16号弦乐四重奏》、《大赋格》被评为在技巧上是「incredible, amazing, awesome」,然而「brilliant but shallow」,他们专注在艺术外在美感的表现,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在海顿的《第77号弦乐四重奏「皇帝」》更是评为太过猛烈,非常不适合在海顿里表现的一种模式;就他们的莫扎特《第17、19号弦乐四重奏》而言,在《指南》上这么写着:「In terms of skill, this deserves more than three stars - but as a musical experience one is at a loss to rate it」;另外一张著名的唱片是前不久录制,由巴伦波因指挥,凡格罗夫小提琴独奏的尼尔森、西贝流士《小提琴协奏曲》,《指南》上不否认凡格罗夫的小提琴技巧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音乐上太过自我陶醉,太过圆滑柔顺,以致背离曲意甚远,和林昭亮与沙罗年的版本相比简直逊色太多。
这部分也会涉及到诠释问题,但和第一种典型比起来,他们的评语比较倾向风格上的不成熟(而不是因为另辟诠释新径而遭批评),以致浪费了高超的技巧等等。这种意见实在属于见仁见智,就笔者聆听凡格罗夫这张CD的经验,并不会认为整体感觉逊于林昭亮的版本,放到一颗星似乎是太过贬抑了他的表现。
典型三:不够精致
另外一类就比较倒霉了,论者认为此种演奏并没有积极地表达音乐的美感,这和《指南》开宗明义所要求的「精致(refinement)」最为违逆,所以听起来呆板、沉闷、无创意,甚至是粗鲁:例如哈农库特指挥的巴哈《圣母颂歌》就被认为不仅不会控制气氛,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而另一张由佟.库普兰指挥,Huggett与Bury小提琴演奏的巴哈《第1、2号小提琴协奏曲》、《双小提琴协奏曲》也犯了同样的毛病;这样还不打紧,柯瓦塞维奇弹奏的贝多芬《第12、19、20、30号钢琴奏鸣曲》竟然被说成「肤浅、表情僵硬、音色不佳,即使经过过滤和调整后都还是不甚悦耳」;欧依斯特拉夫指挥白辽士的《哈洛德在意大利》也被点名,不仅演奏,连录音部分也被骂得很难听:「Those who can tolerate the coarseness of the climaxes, which come close to distortion, should hear him」(那些能够忍受粗野到极点,几乎到崩溃边缘演奏的人,应该听听这个版本)。
对于这点,就以笔者的经验而言,认为他们发挥了英国绅士的风格,细究其中,给真正差劲评论的例子其实不多,而且就这方面来说,一颗星与两颗星的品质差异实在不大,你可以找到许多两颗星的例子,其实听起来也不怎么样,尤其是所谓大师级演奏家偶尔稍嫌失常的演出,也多半被评为两颗星,想到这点,就不得不为这些一颗星的唱片叫屈;另外一点是在大家印象中的企鹅宠儿,例如柯瓦塞维奇、鲍尔特等人,竟然也在一颗星的榜单上出现,看来「《企鹅指南》刻意保护本土风格艺人」的观念也并不全然适用。
粗略地整理了在《指南》97、98年年鉴里新上榜的一颗星选单,基本上能入选的片子至少有以下特色之一:自我耽溺或太过粗暴(robustness),或是不具有大师级的说服力(或者他们根本还不是大师),而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将这些名单和评语提出来,并不代表个人对这些意见的支持或是反对,只是希望让读者可以在重视三星戴花的观念之外,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看这本《指南》的「黑暗面」,找找里面藏有多少另类的光芒。
《企鹅指南》97、98年鉴一颗星总览 徐鹏博/整理
巴哈:《第1、2号小提琴协奏曲》、《双小提琴协奏曲》■Monica Huggett、Alison Bury/小提琴,库普兰指挥Amsterdam Bar■Erato 0630 16165-2。
巴哈:《布兰登堡协奏曲》■Scherchen指挥维也纳state■Millennium MCD 80075, 80121。
巴哈:《圣母颂歌》■Heichele、Gardow、Esswood、Equiluz、Holl/演唱,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音乐协会(VCM)■Teldec 0630 13573-2。
贝多芬:《第1-16号弦乐四重奏》、《大赋格》■艾默森四重奏团■DG 447 075-2
贝多芬:《第12、19、20、30号钢琴奏鸣曲》■柯瓦塞维奇/钢琴■EMI CDC5 56148-2
白辽士:《哈洛德在意大利》■欧依斯特拉夫指挥苏联交响乐团■Revelation RV 10051
布拉姆斯:《第2号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Richter-Haaser/钢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EMI CDM5 66093-2
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西崎崇子/小提琴,Gunzenhauser指挥斯洛伐克爱乐■Naxos 8.550195
布拉姆斯:《第1-3号钢琴奏鸣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巴哈主题变奏曲》■乌果斯基/钢琴■DG 449 182-2
布鲁克纳:《第3号交响曲》■Rahbari指挥比利时广播电视爱乐■Discovery DICD 920319
萧邦:《第1-7号波兰舞曲》■雷翁丝卡雅/钢琴■Teldec 4509-96532-2
萧邦:《圆舞曲》、《第6号波兰舞曲》■雅布隆斯基/钢琴■Decca 448 645-2
德弗札克:《Biblical songs》■Adam/演唱,Kegel指挥德勒斯登爱乐■Berlin Classics 0091 682 BC
佛瑞:《三重奏》■Roth三重奏团■Sony SBK 62413
佛瑞:《船歌》、《降F大调叙事曲》■Volondat/钢琴■Naxos 8.553634
法朗克:《d小调交响曲》、《为钢琴与乐团所写的交响变奏曲》■Crossley/钢琴,朱里尼指挥维也纳爱乐■Sony SK 58958-2
福特万格勒:《第2号交响曲》■Alfred Walter指挥BBC交响乐团■Marco Polo 8 223436
盖希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F大调协奏曲》、《蓝色狂想曲》■Selby/钢琴,Hayman指挥斯洛伐克爱乐、捷克广播交响乐团■Naxos 8.550295
葛拉祖诺夫:《From the Middle Ages》、《The Kremlin》、《Poeme epique》、《Poeme lyrique》■Krimets指挥莫斯科交响乐团■Naxos 8.553537
葛利格:《抒情小品》(选曲)■Lagerspetz/钢琴■Finlandia 0630 14907-2
哈里斯:《第3号交响曲》■叶维指挥Detroit交响乐团■Chandos CHAN 9474
海顿:《第77号弦乐四重奏「皇帝」》■艾默森四重奏团■DG 445 598-2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鲍尔特指挥维也纳市立交响乐团及合唱团■Millennium MCD 80099
哈察都量:《盖亚那》芭蕾舞曲■Anichanov指挥圣彼得堡交响乐团■Naxos 8.550800
Lambert:《Lecons de Tenebres》■Rime、Stutzmann、Brett、Crook等人■Virgin Veritas VED5 61213-2
李斯特:《第10号超凡练习曲》、《第12号匈牙利狂想曲》、《轻快》、《第3号爱之梦》、《森林的细语》■纪辛/钢琴■Revelation RV 10031
马勒:《第5号交响曲》■布列兹指挥维也纳爱乐■DG 453 416-2
马丁:《6 Monologe from everyman》■Adam/演唱,Kegel指挥德勒斯登爱乐■Berlin Classics 0091 682 BC
莫扎特:《第21、23、27号钢琴拹奏曲》、《第40号交响曲》、《Masonic葬礼音乐》■Jarrett/钢琴,Dennis Russell Davis指挥斯图加特交响乐团■ECM 449 670-2
莫扎特:《第17、19号弦乐四重奏》■艾默森四重奏团■DG 445 598-2
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波哥雷利奇/钢琴■DG 437 667-2
尼尔森:《小提琴协奏曲》■凡格罗夫/小提琴,巴伦波因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Teldec 0630 13161-2
奥芬巴哈:《Gaite parisienne》■杜拉第指挥明尼苏达交响乐团■Mercury 434 365-2
帕格尼尼:《第4号小提琴协奏曲》、《Varsavia奏鸣曲》■克莱曼/小提琴,慕提指挥维也纳爱乐■Philips 446 718-2
普罗高菲夫:《第1、2、3、5、6、7号交响曲》、《秋天》、《梦境》、《1941年》、《华尔滋组曲》■Kuchar指挥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Naxos 8.553053、8.553054、8.553056、8.553069
普罗高菲夫:《第2、3号交响曲》■罗杰德汶斯基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Koch/Consonance 81-5007
普罗高菲夫:《第3号交响曲》■罗杰德汶斯基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Revelation RV 10025
拉赫曼尼诺夫:《第2号交响曲》、《声乐练习曲》■Lazare指挥Bolshoi交响乐团■Erato 4509 96360-2
拉威尔:《达芬妮与克罗埃》■海汀克指挥波士顿爱乐与坛格坞合唱团■Philips 454 684-2
拉威尔:《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波哥雷利奇/钢琴■DG 437 667-2
萨替:《钢琴作品集》■Kormendi/钢琴■Naxos 8.550305
舒伯特:《F大调八重奏》■克里夫兰八重奏团■Sony SBK 62655
舒曼:《交响练习曲》、《阿贝克变奏曲》■纪辛/钢琴■Revelation RV 10031
萧士塔高维契:《第5号交响曲》■罗杰德汶斯基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Revelation RV 10025
萧士塔高维契:《第8号交响曲》■毕契柯夫指挥柏林爱乐■Philips 454 683-2
西贝流士:《小提琴协奏曲》■凡格罗夫/小提琴,巴伦波因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Teldec 0630 13161-2
西贝流士:《第7号交响曲》、《Rakastava》■罗杰德汶斯基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Revelation RV 10006
西贝流士:管弦乐组曲集■Schermerhorn指挥捷克广播爱乐■Naxos 8.550103
西贝流士:《佩利亚与梅丽桑》组曲■Segerstam指挥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Chandos CHAN 9483
约翰.史特劳斯:《Graduation ball》■杜拉第指挥明尼苏达交响乐团■Mercury 434 365-2
史特拉汶斯基:《双钢琴协奏曲》、《双钢琴奏鸣曲》、《春之祭》■Frith、Hill/钢琴■Naxos 8.553386
威尔第:《游唱诗人》■Tebaldi、Del Monaco/演唱,Erede指挥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管弦乐团与合唱团■Decca 448 743-2
华尔顿:《中提琴协奏曲》■Bashmet/中提琴,罗杰德汶斯基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Revelation RV 10010
TOP
8#

企鹅也是人搞出来的,是人也就有不同的看法,只要你听了10年音乐,都有资格做一个很好的音乐评论,而“乐评家”这个代号没一点意思。
基本来说,企鹅指南的推荐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作出,较为理性、中肯,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但在我来说BBC那三位专家对“科隆古乐团”的评价,深觉意外。
TOP
9#

我以前既无这方面的朋友可以交流,也无书可读。那时我去新华书店买碟时是这样的:
同志,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吗?
人家拿了一个扔到我面前,我交了钱就走。那是南斯拉夫的一个乐团的版本。
后来找到了那本国内版的《音乐圣经》,如获至宝,把它说的所有话都当圣经对待。再过了些时候,听得多了,它也不那么绝对权威了。不过对它我居然还是充满感情。毕竟是它第一个告诉我:买唱片是要挑版本的。
最后编辑阿龙
TOP
10#

唱歌(包括演奏)的都用不着具备读谱能力,何况是评论员。
艺术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应该面面俱到,说明你不配做一个领导。更不应该决策那些大事。因为你智慧太低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